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极乐法音>> 极乐之音>>浅述名号具足佛法僧三宝>>
浅述名号具足佛法僧三宝
添加时间:2015-12-14 19:53:55   作者:庐山龙泉寺   点击:3824

    我们知道,佛法一大藏教,概括地讲都是对“戒定慧”三学的论述。“戒定慧”三学,与“佛法僧”三宝是同体而异名。在阅读过去净土宗祖师大德的论著和讲义时,常常发现有类似于“名号具足佛法僧三宝”或“名号具戒定慧”的提法。然而,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依据是什么?详细论述出在哪里?净土门人能否依此作为立足点,建立信心?可谓大问题矣!直接涉及到了净土宗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立教基础,若在此产生疑惑,则很有可能动摇信心!在这方面有必要进行详细考究。对此,需要从源头上来寻找结论,即从净土三经一论、昙鸾、道绰、善导及后代祖师的著作依次寻找。
    我们对净土宗三部正依经典都比较熟悉,其中佛义弘深。那么是否意在名号具足戒定慧、名号具足佛法僧三宝呢?我等凡夫,不敢妄下结论。但仅从字面上是看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另外,从三经一论中的《往生论》来看,在其中“观察门” 的最后,天亲菩萨有“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的论著。很显然,这段论述中三宝具足,但我等凡夫也不敢断定此“一法句”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啊,在昙鸾祖师的《往生论注》里,对这段的注解也同样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一法句”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同样,在道绰祖师的《安乐集》里,也没有明确地说“名号具足佛法僧三宝”。
    让我们再看看善导大师的核心著作《观经四帖疏》。这位在历史上公认的弥陀化身,历代祖师评价善导大师是“楷定古今”、“惟有善导明佛义”,说他的著作是“千古不变的铁案”,而且每年11月17日的阿弥陀佛圣诞日,就是依善导大师的圆寂日确定的。在《观经四帖疏》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法味,从天亲菩萨、昙鸾祖师、道绰祖师到善导大师,不仅理法上一脉相承,而且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也完全一致。
    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的释名门里大师讲“言‘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今言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觀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報,二者正報。就依報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莊嚴,即一切寶幢光明,互相映發等是。二者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寶樓,宮閣等是。三者虛空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二就正報中亦有其二:一者主莊嚴,即阿彌陀佛是。二者聖眾莊嚴,即現在彼眾,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在玄义分的和会门里讲“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在散善义的流通分中解释“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众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在散善义的三心释中讲“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状哉!我们的祖师光明善导和尚!若非祖师深明佛义,谁能下此妙论。从释名门里,我们看到了名号具足三宝。再回过头来看《往生论》观察门,二十九种观察,最后“略说入一法句”。这个“入一法句”,就是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中摄。而且同样是圆满具足依正两种庄严,和《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的释名门善导大师的注解,不仅内容完全一致,而且表述方式也完全相同,从而看到了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祖师、道绰祖师、善导大师及后代诸位祖师一脉相承。这样就非常明了地说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十三定观观想的内容,原来都是名号中所包括的全部内容,即十三定观实际上是在观想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故,我师光明善导和尚说“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众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佛说无量寿经》,同样全体即是“入一法句”。也就是名号所包含的内容,就是全经的全部内容。从《大经》“即得往生”和善导大师“二者聖眾莊嚴,即現在彼眾,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中又体会到,名号原来也包括我们自己。再看《佛说阿弥陀经》,同样如是。同时又深深地体会到,在唐朝时期称净土三经都叫“阿弥陀经”,是多么的直截了当地直入核心主题,是大智慧的体现。再也不会认为,这种称谓是笼统的称谓。且戒定慧与三宝同体而异名,所以,名号自然“具足戒定慧”,这一点,在大家一心持名念佛过程中,也同时都会圆满地体现和感受到的。从玄义分和会门的名号解释里,更加深入理解了“名号具足信愿行”。至此,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净土法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在散善义的三心释和流通分释中,使我们更加明白了怎么样实现“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由此,再结合《大经》来看,使我们更加明了了,讲四十八愿、西方净土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究竟圆满果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每一个皆是全体果地觉,正所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其中“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构成了一经主脉。“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次于泥洹之道”、“次如弥勒者也”和同得光寿无量果,证明了弥陀愿力不可思议,众生但能信愿称名,乘佛愿力,不仅定得往生,而且果德亦不可思议。深深地明白了,净土门人是如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我们的因建立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上,将来的果报必然就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次于泥洹之道”、“次如弥勒者也”和“一生补处”,同入高妙报土、同得光寿无量。这就是佛法“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应。
    是故,“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究竟圆满地具足了“佛法僧”三宝、“戒定慧”三无漏学、“信愿行”三资粮。所以自然就是“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即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天亲菩萨《往生论》中讲“速得能满足,功德大宝海”,善导大师讲“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