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善人尚且得以往生 何况恶人>>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 何况恶人
添加时间:   作者:纯祥法师   点击:3853

    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彼土导师阿弥陀佛常以大悲愿力摄受法界众生往生其国。十方众生乘彼佛愿往生决定,当生即入正定聚住于大乘不退转位,次生成就佛果。往生利益如此殊胜,闻信愿往的极多。既然愿意往生佛国净土,依常情想来,当然要谨遵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人往生应该是更容易吧!净土教在中国弘扬一千七百多年,历代祖师相承劝化,广大信众对往生的认识多是如此。但在八百多年前,同样接受西方净土信仰的日本亲鸾上人却说“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对往生高唱恶人正机论,完全翻转了人们的认识。此后这种认识成为考问每个念佛人的焦点,不断引起争论,直到今天。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这句话之所以有冲击力,是它浓缩了人们对往生和善恶的两重怀疑,直接指向人心的深隐处;在不可言说中,强为建立言说,高高树立起一个难以逾越的标志,触者皆丧。在喜乐莎其亚著的《叹异抄导读》中,介绍了这句话出现的一些背景,提到有出自法然上人的可能。我们看到这句话则是在唯圆记录亲鸾语录的《叹异抄》第三段中。既便是这种思想法然上人也有,完整系统阐述出来的也是亲鸾的这段话:“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然,世人常曰恶人尚且往生,何况善人;此说似合道理,其实违背本愿他力意趣。盖自力作善者,缺乏他力唯赖之信心,并非弥陀本愿。然若改其自力之心,相信他力亦得往生真实报土。我等烦恼具足,任何修行,皆难脱离生死,弥陀怜而立誓,本意实为恶人成佛,是以相信他力之恶人,方为往生正因。故曰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云云。”这段话以说明恶人正机为线索,串联起善人、恶人、自力、他力、本愿、信心、报土,采用对法重重破疑显真,用精炼至极的文字显示了净土教的要旨和格局,如果没有深刻的信仰体验和应有的教理知识,是很难正确理解这些话的。
    “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是正说,意思是善人能往生净土,恶人就更能。乍然听来,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是非混淆、乾坤颠倒。难道阿弥陀佛专门要恶人?那还是西方极乐世界么?若从此起疑,倒也无妨,由疑生恼,正好念佛;不知念佛,恼乱及人,正是无明业现,俨然恶人。然当其时,恶人们都是自居善人的,所谓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恒随而转,法界无边,次第重重,出此入彼,总是人我、法我。南无阿弥陀佛!正因有此,穷彻法界的无我大悲之愿铺天盖地而来,“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在无量光如来的光明中,难道“我”不是恶人么?我的智慧、我的慈悲、我的方便、我的一切难道比阿弥陀佛更大、更强、更善!我们可以不住在三恶道中,可以自居三皈、五戒、十善、六度;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诸善;然此等诸善若与念佛相比,全非比较;正如《佛说阿弥陀经》所说:“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得往生之恶人者,由念佛而生。在《叹异抄》另一处亲鸾说:念佛以无义为义。从绝对方面说,阿弥陀佛为不可思议功德所成,所念是不可思议,能念焉可思议。不可思议既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名绝相,佛尚不可得,善恶又向哪里安立。然从不可思议中,非是不可以建立言说,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便成相对。对佛说众生,对善说恶;若以所念之佛为善,能念之众生便为恶;故有“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之说。若以主伴来说,阿弥陀佛为主,诸佛为伴,便成“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之义。
    然而将“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说出来,不信解的人怀疑之心会如潮水一样涌动。面对怀疑,亲鸾直溯其源“恶人尚且往生,何况善人”顺势进行引导。他评价说:此说似合道理,其实违背本愿他力意趣。对于世人所说不肯定也不否定,只说似合道理;这里的道是什么道,理是什么理呢?首先世人这句话的见解是不离对待的。对待之法善恶相反相成,善人恶人因时因地因事因理随缘安立;当人自心居善居恶亦随缘而生;随缘则时时迁变,总归无常。佛法说缘起,有生起还灭两边,上面所说偏重在生起一边,故说相似理。若云往生善人容易,自居善人者固然欣喜,然善中尚有更善,善人做到何种程度方得往生呢?且向善之路即是希贤希圣,入于圣道之门,圣道门中,具种种不可思议,上面所说不离思议,故说相似道。世人所说虽属相似道理,却是立足于希贤希圣之门。其实违背本愿他力意趣。这句话针锋相对、斩钉截铁地对世人的立场予以了彻底否定,说的坚决无情,丝毫不容商量。亲鸾这样坚决是有背景的,当时他的师父法然上人已经创建了独立的净土宗,且公然提倡舍圣道归净土。虽然这一过程很曲折,毕竟已成为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亲鸾自身的经历,作为一个九岁出家的修行者,他深刻体验了圣道和净土的差别,用生命过程得出上面结论,所以尽管与世人的说法相反,还是毅然决然的直说出来。这种不管不顾的自说自话,含有舍自归他的劝导,但不了解本愿他力意趣就不会认同他。站在亲鸾的立场直面这句话,毋宁说就是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意趣,阿弥陀佛是他力,南无阿弥陀佛是本愿。这样解释可以参照《佛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的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这条愿文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来源。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者是回向发愿之意,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回向发愿正是意趣所在,阿弥陀佛所行是他力。这个他力是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是因穷果满的佛果功德力;佛将此力全体回向给众生,回向之相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十方众生由“南无阿弥陀佛”领受佛的回向,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的真意是佛通过这种方式让众生接受救度的力量,这就是本愿他力意趣。这种佛果力量中没有一丝一毫众生自力立足的地方,所以十七愿是无量诸佛称扬佛名,含有只有佛才能如实做这种回向的意思。无论何种自力都不是这种佛果地的回向力,而且坚持自力就是不完全接受他力,所以说违被本愿他力意趣。莫说凡夫有为善行之力,就是罗汉、菩萨等不可思议功德力,也只有舍自归他才与本愿回向相应,才是真实念佛。此中“他”是不可思议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现,方便示相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是无相为相、无样为样。说舍自归他也并不是要众生自己去舍,念佛就是舍——佛已成就之舍。“南无阿弥陀佛”从因向果说,发愿者是法藏菩萨,发愿之时即是起行之时亦是回向之时,《无量寿经》云:“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从因向果,法藏终成阿弥陀佛,法藏即是南无阿弥陀佛。若从果向因,一一众生通过“南无阿弥陀佛”的回向,得到法藏所行的全部力量,四十八愿大行全体是回向行,故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佛行非众生行,是阿弥陀佛选择成就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修行,净土真实之行。“南无阿弥陀佛”中,众生与佛不一不二,亦一亦二,佛中有众生,众生中有佛;其在佛边,无量无量,不可言说,亦不需言说,在众生边说为“南无阿弥陀佛”。此中难点在于佛力回向非凡圣解行所能透过,唯信独达,故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以名字救度众生的方法,可称为信解脱门。从凡夫至等觉,一一皆以信心入佛本愿之海。法界众生开显此大信心,凡圣无别,平等平等,是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本愿他力意趣必与信心紧密相连,接下亲鸾自然转到说信心。
    “盖自力作善者,缺乏他力唯赖之信心,并非弥陀本愿”。作为过来人,亲鸾深知世人从善因善果的信心出发,策励身心去力行世出世间的种种善法;世间凡人用有漏杂染的信心,出世间圣人用程度不同的不可思议信心,善力辗转增上,希望藉自己行善的力量离苦得乐。在这样的信心中,即使有不同程度的对善友良师、佛菩萨、三宝功德等力的依赖,但却不会根本上舍离对自己所解所行的信任而去信他力,故说缺乏他力唯赖之信心。这句话较前面说的要柔和,从违背意趣到缺乏信心,显示了行信的差别。从行的方面说,因为是佛的不可思议回向行,每个人念佛获得行的力量即回向力都是一样的;行是属于佛的,所以没有差别。但信心是众生对佛力依赖的反应,以众生为主,就是有所差别的。亲鸾在这里说含有自力的信心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充分体现了他对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本愿的不共认识。他用信心来分净土宗的真假次第,不用解行。本来四十八愿都是本愿,但亲鸾认为信心是阿弥陀佛选择的真正核心,所以特别用弥陀本愿来说明信心的重要性。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对照经文进行解读,我们觉得有其道理。通过十七愿,阿弥陀佛将他的力量回向给众生,这是佛有众生没有的,这个愿要实现需要别的步骤,十七愿因此不能独立。所以紧接着佛就发了专门摄生的三个愿,即十八、十九、二十愿。愿文分别是,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三愿的起首都是“十方众生”,而十七愿是“十方诸佛”,从“十方诸佛”到“十方众生”这是主客的转换。有人认为佛为众生发愿当然要这样说,但更需要体会的是佛为众生发这些愿时,仿佛就是众生,是站在众生为主的立场的。众生为主,所以愿文都是从众生有的一面来说,而不是从众生没有佛却有的一面来说,这里充分体现了佛对众生的尊重。从众生有的方面来发愿,以第十九愿最为明显,发菩提心是众生有的;但这里同时就暗藏众生所没有的,如他力唯赖之信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后面佛要建立临终接引的仪式。当我们从这种角度去看这几条愿文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十八愿,从文字表面解读,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当然也应该是属于众生的,很难发现它与后面两愿的本质差别。但如果我们从这一愿的成就文来看就会觉得它是特别的。这一愿的成就文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段文字将净土的行、信、证、机一体贯通,通过的门就是信。而这个信与闻名即念佛接受他力是一体的,对他力的完全依赖让“自”彻底消失了,但并不是断灭没有了,而是在不可思议的信心欢喜中自然进入到佛的回向中,佛愿当下成为自己的,往生就决定了,住于永不退转的正定聚之中。这种没有自我的信,在十八愿的因愿文中说为至心、信乐、欲生三种心,但这三种心只有通过完全依赖他力才能在众生的心中产生,所以十八愿含有十七愿的全体;主客调过来说,十七愿真正体现在众生身上就是十八愿,所以有十七、十八本不二之说。亲鸾正是从这样的体验,来确定他力信心是阿弥陀佛的真正本愿。
    然若改其自力之心,相信他力亦得往生真实报土。在说完真实行、信之后亲鸾开显净土教最殊胜处,那就是即信即证。他判定对佛力回向,疑信或可生于化土,真信则得生报土。这句话中的“改”字暗示他力信心开显也就是净土证入有其次第,后来真宗说需要三愿转入,认为念佛人应该由十九愿转二十愿最后再进到十八愿才是真实信心。由于遇缘不同,存在顿信和渐入的不同情形,其中顿信隐没了次第相,这和圣道证入是相似的。上面这句话中的“真实报土”是亲鸾说明净土果证的地方,需要正确理解。通常说佛的报土是因圆果满的不可思议身土,有自受用及他受用之别;自受用土唯佛所有,圆满寂光、常乐我净、大般涅磐;他受用土佛与菩萨、人天共同受用亦称为化土。这里先要辨明的是亲鸾所说的真实报土,是指自受用土还是他受用土。依《教行信证》所显这个“真实报土”是指自受用土,那么这句话说的就实足惊人。因为往生真实报土就是成佛,相信纯他力往生既寓佛果成就之义。惊人之处在于往生即得成佛,何其快速,令人难以置信。虽然《佛说无量寿经》上有:“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等文。以烦恼具足凡夫,未经任何修行,仅凭念佛信心便得如是胜果,真是不可思议之至!如果相信这个,法界之中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呢!《佛说无量寿经》最后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亲鸾所说确实体现了信受的难中之难,成佛之事于凡夫而言是最大的秘密,何况净土成佛之义如此离奇,或许只有往生之后才能真正了知。但亲鸾所开显的并不是没有根据,有心者可研读《佛说无量寿经》及《教行信证》。此处略引以助信解。王日休净土文云: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此经实往生之径术,脱苦之神力,应皆信受。”另外太虚菩萨说到菩萨位次愈高示迹愈下,不知是否通于净土念佛者;然菩萨示迹亦属秘密,净土教从这里看去,真正是密中之密。
    本愿他力信心成就即信即证,不待临终;信心未成就呢?在亲鸾“然若改其自力之心”这句话中还含有往生不决定和往生不究竟两重意思。首先“改”字是说众生虽闻他力可乘产生信心,但并不完全依赖,往生与否不能决定;再就是即使能得到往生,因为坚持自力怀疑佛力,究竟利益暂时不能得到,尚需进到对他力的完全信任再生报土。不能往生是因为不信他力,往生不究竟则是由于自他两力。关于自他两力与往生的关系,净土三经及其它经典多有说明。首先自力往生西方净土,何种程度才可以呢?《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说,菩萨依十大愿修普贤行,临命终时愿王引导,一刹那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文殊等诸大菩萨,既得圆满普贤行愿。太虚菩萨解释此段经文,说极乐世界是初欢喜地菩萨所见之净土,菩萨位证初地依自力可得往生西方,并引释迦牟尼佛授记龙树菩萨往生为证。若以初地为界,初地以上的菩萨依自力是可以往生西方的。那么这里说的改其自力之心,自力范围有多大呢?从后面相信他力亦得往生真实报土来看,初地以上的菩萨也应该包含在其中;因为地上菩萨依自力虽可往生,必竟没有成佛,若欲速证佛果,仍需相信他力生往真实报土。只是从善导大师以来的解释,西方净土主要是为凡夫,兼为圣人。因为大小圣人已出分段生死,大苦已出;而凡夫未出轮回难免恶道,才是阿弥陀佛更要急急救度的对象。到这里能够明白,初地以下的凡夫小圣依自力根本不能往生西方,这类众生要想往生必须依赖佛力,而且根本在于佛力。甚至可以这样解释,十方众生从追求往生的角度而言,坚持自力不但没有好处,还会对接受他力产生障碍,所以龙树菩萨说“疑者花不开”。但固执自力者从佛选择成就的第十九“至心发愿”愿以及第二十“至心回向”愿来看,仿佛自力是有用的;其实这正是佛看到众生坚固自力不信他力,所以运无尽的慈悲方便,不舍一切众生,以愿力光明调摄令其渐渐成熟,或可生于化土,再期胜进。
    次第开显了阿弥陀佛惠赐的真实利益,这时亲鸾自己全体站了出来。“我等烦恼具足,任何修行,皆难脱离生死”,才是恶人的真实内涵,倾四大海水以为血泪,不足以哭之,实是透彻骨髓的至极忏悔。但这种忏悔不是哪个众生自己能产生的,越是坚持自力就越不能产生这种站在地狱最深处的忏悔。只有面对阿弥陀佛无量无碍的光明,才能让十方众生见到以地狱为底的心之法界,身心内外整个世界的罪恶种子。应该说这种自觉并非创自亲鸾,实来源于善导大师对深信之心的解释。在《观经四贴疏》第四卷中,善导大师解释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善导大师在时间上侧重过去,说“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亲鸾则侧重将来,说“任何修行,皆难脱离生死”。两种说法表面上似乎有差异,但细思其真正要表达的都是对自力出离生死没有任何可能的高度自觉。无论善导大师还是亲鸾都是通过佛光看到了种子的真实,佛的种子全体是光明的;众生的种子全体是黑暗的。在机的深信中,善导大师说“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亲鸾直接说“恶人”。正是有这样的恶机,所以亲鸾接下来说,弥陀怜而立誓,本意实为恶人成佛,反过来正是因为佛见到了十方众生轮回的真正原因,为了帮助沉溺在生死大海最深处的可怜众生,法藏菩萨专门建立誓愿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教行信证》行卷中说:“无德号慈父,能生因阙;无光明悲母,所生缘乖。能所因缘虽可和合,非信心业识,无到光明土。真实信业识,斯则为内因;光明名父母,斯则为外缘。内外因缘和合,得证报土真身。”当十方众生“南无阿弥陀佛”时,于不觉中转入佛道。“是以相信他力之恶人,方为往生正因。”是说本愿他力信心开显,入于正定聚,往生决定。“故曰善人尚且得以往生,何况恶人。云云。”结论是他力信心以恶人为正机。
    最后对于亲鸾的临终往生说一点话。传说女儿见到亲鸾临终的状态不好,怀疑父亲没有往生净土,有堕落恶道的可能。我宁愿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这才像一出有始有终的精彩大戏。一个不为父母念一句佛的儿子,一个与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的父亲,在此生的最后时刻,为与自己相伴多年,仍然怀疑不断的女儿,放射出一个念佛恶人的最后光明。那些对佛愿救度怀疑不断的女人,会因为临终的圣众降临、天乐鸣空、彩云缭绕就真的不再怀疑了么?韦提希有释迦牟尼佛的加被,见阿弥陀佛而得信忍。末世之人怎样才能去除疑心呢?任何对往生的怀疑都是对阿弥陀佛愿力的怀疑,没有任何相可以去除,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女儿心中对父亲的怀疑是对阿弥陀佛的怀疑!但女儿对父亲的怀疑是源于对父亲的信,父亲所信的是佛,女儿所信的却是父亲。父亲应该怎样对待女儿的信任呢?父亲是没有办法的,依然只能是南无阿弥陀佛!父亲临终的苦难让女儿怀疑父亲,这有什么不好呢!父亲本来就不应该是最后的信,亲鸾不是上帝之子,不是来代女儿与众生赎罪的。他是一个被阿弥陀佛光明所摄取的恶人,在这个世界上恶因恶果不是自然的法则么!净土才是充满瑞相的地方,已经要前往净土了,何必非要贪恋这个本来就是浊恶充满的世界的一点瑞相呢?

 

    赏 析
    外道问佛:死后是有是没有,佛默然。《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走过九十二年人生岁月的亲鸾,那些无复相随的东西,在他临终的情怀中全部隐没了,显现在他心中的情感是:夕阳下,我要回家了,回到那我就是家的地方,真正休息的国度。我九十二岁的生命像和歌般冲向高潮,涌起于水面的波浪就要回落了。一波动处万波随来,袅袅的余韵平静而幽远,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中,一支歌远远地传来,它兴起于穷古,终唱于劫末。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它的领唱者藏身于深深地法界之中!听到了吗?听到了,这么美的旋律我一直在寻找。我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生命竟然变成了歌—欢喜之歌!自在的唱吧!都自在的唱吧!你们发现了么?在这最华丽、最庄严、最美妙的无比乐声中,我化成了一个音符—南无阿弥陀佛,它在你心灵的最深处轻轻拨动你的心弦,使你的心自然的流溢出欢喜。亲鸾不在了,这欢喜却永远不会有尽头,就像黑暗中的光明一样,有黑暗之处就有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