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愿赋居士>>十一、宏开作育欢喜信受(九篇)>>
十一、宏开作育欢喜信受(九篇)
添加时间:   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4337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十一、宏开作育欢喜信受(九篇)
心得十一之一:
    最近上演下明法师在一次应机说法中,有个很殊胜的问答。对象是一位保险公司的经理申居士,今年五月才开始听闻到阿弥陀佛本愿名号救度众生的旨意,在此之前,对佛教毫无认识;对于念佛,只知念佛好,能得到佛的保佑和救度。因为工作忙,虽然想听演明法师的讲法,却一直没有时间。这天,七月三十日晚上终于赶来,可惜半小时后必须赶回家,准备次日一星期的出差。
  师父知道后向她说,时间不是问题,只要二十分钟就够了!于是展出了很精彩殊胜的一段问答:
  师:您信佛多久了?申:两个月前才开始与信证居士她们接触,但什么也不懂。师:您会念佛吗?申:会!师:您双手合十,念三声佛号。(申依言双手合十念了三声佛号)。
  师:您知道佛住在什么地方吗?申:知道,在西方极乐世界。师:佛住的地方您能去吗?申:能去。师:凭什么?申:听说只要信佛念佛就能去。师:您平时怎么念佛?申:想起就念,但家里没有条件供佛像,所以想起念佛的时间较少。师:那么,您现在有没有把握往生呢?申:现在还没有把握,但我相信以后念佛多了会有把握的。
  师:您有父母吗?申:有哇!师:父母生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申:长大成人。师:您得到或没得到父母生养您的目的?申:得到了!师:什么时候得到的?申:从生下来就开始得到的。师:这和您从小到大,叫多少声爸、妈有关吗?申:没有哇!无论我……啊!我明白了!谢谢师父!我现在已经往生决定了!师:对了!人的父母都无条件生养子女,何况佛怎么救度您反而会有条件呢?您从小到大得到父母养育之恩,最根本的表答方式是什么?申(思索一会儿):叫爸爸、妈妈。师:对啦!这是不是表明您就是父母的女儿呢?申:是的!师:要记住!从您第一声念佛起,您就是佛子,从此无论您念不念佛,无论您怎么做,佛不会放弃您的!
  师接着又问:佛救您的目的是什么?申:到极乐世界后不再堕地狱。师:您今晚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申:来见您呀!师:您来了之后,我如果一句话也不说,您的目的达到了吗?申:不能。我明白了,我来的目的是要听您讲佛法。师:对!这里是您从我闻法的场所。到极乐世界也不是佛救您的目的,是佛实现教您目的之地方;就和您父母的家一样,是父母养育您长大成人的地方,是同一个道理。父母生养儿女的目的是长大成人,那您再想一想,佛救度您到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申(思索一下):是不是往生成佛?师:您说呢?申:啊!就是成佛!到极乐世界就是成佛!这么容易吗?
  师:您念佛,是您的能力决定的,还是佛的能力决定的?申:我的能力呀!师:您能随便对一个女人叫妈不?申:不可能呀!师:那么,您叫妈就不是您的能力决定的。是妈生育您、教您,您才会叫妈。以同样的道理,您好好想一想,是您先会念佛,佛才来救您;还是佛救您在前,您才能念佛?也就是追根究底:谁决定您念佛?申:照您这么说,应该是佛救我在前,我念佛在后,我念佛是佛决定的。师:不是「应该」,是本来就是嘛!父母本来就是不需要儿女先求他们,先叫他们爸妈,才来决定养育您,何况是佛哩!阿弥陀佛就是为了救度您我这些凡夫,使之不堕地狱,出离生死的苦海,而能往生极乐净土成佛;所以发愿苦修苦行,成就了极乐世界,成就了名号,用名号来救度我们。他发愿说:如果救不了您我,他决不成佛!而今已成佛十劫了,也就是在十劫以前,你已经被决定得蒙救度了!所以您今天才能念佛,您念佛就是领受已经得救的表示。没有佛成就了名号,没有释迦佛告诉您,您是念不出佛号的。这和妈先生您、养您、教育您,您才会叫妈的道理是一样的。儿女叫妈,包括信任、依靠、顺从、感恩的意思;众生念佛也是信靠、顺从、感恩于佛;所以不念佛,不叫信佛;只有念佛,才叫信佛。信佛人一定要明白以下三点:第一,佛住在什么地方;第二,佛救您的目的和方法;第三,现在得到或没得到佛救您的目的?您明白这些吗?申:明白了!师:那您以后怎么做?申:只有念佛,像叫妈一样念。师:对啦!
  妙哉!这么难得与殊胜的对话。念佛,如果不能从佛对众生的感情去契入体会,那就还不能算是真正懂得领会阿弥陀佛及本愿名号的旨意。这段对话是在信证居士的家中演明的,信证居士说得好,她说「母亲爱儿女,是母爱的本质必然,不是儿女求来的;佛救度众生,也是佛本愿必然,不是众生求来的。所以众生念佛如同儿女叫妈一样是自然的。在自然的上面,任何添加的造作都是多余的。儿女叫妈,是妈妈养育之恩,在儿女心中的必然感应。众生对佛恩生起真实信靠顺从的心时,便是入信之时。是入于佛的信心海中。」

十一之二:
  鉴玄居士有一次在给上圣下安法师的信中说「仔细想起来,对佛的心和对父母的心也差不多,都是一个『孝』字,对佛的孝心,就是一个『信』字  我们原来把自己的贪瞋痴,放在人人所见的佛性之外,此即是『心外求法』,而自己却丝毫不知。现在,当知道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是罪恶凡夫的时候,也就自然的知道了『全真已成妄』;既然全真已成妄,那『妄即是真』,不也就不同了解而了解了吗?真妄虽然是一,但确有其不同的逆顺两面;妄虽然是逆性而动的,但贵在自知;知道了什么是『逆』,也就同时知道了什么是『不逆』,不逆为顺,妄即是真。『妄即是真』,只有『南无的心』的人,才能知其一二。」「每一位佛弟子都知道,佛和众生虽有天壤之别,但不是异;虽然体性相同,但不是一。那往生的是此?是彼?还是非此?非彼呢?实为一颗如子(此)就父(彼)的心吧!心就是信!信,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在哪,我的信在哪!
  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横遍十方!我的信在无量光,横遍十方!
  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竖穷三际;我的信在无量寿,竖穷三际!
  没有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我的信!
  没有无量光,就没有我的信!
  没有无量寿,就没有我的信!
  『信现成处,佛祖现成』,只有净土家门人,才更有机缘对此信心不逆,以此为实」。
  《大集月藏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无上深妙禅」,我们敢承担下来吗?能体会出来吗?或者只是嘴巴说说而已?这「但」「念」阿弥陀,只是一颗如子就父的心而已!心,就是信!信,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是的!只有真能「南无的心」的人,才能体会此心之一二。
  这种「信」,是通途所说「信愿行」之信吗?众生啊!您的信愿行,是由您为中心发出的?您曾仔细深心体会吟味是由您发出的吗?如是,这就是所谓的「自力」;然则,如果您孝顺地、谦敬地相信这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从大悲心完成的,为无条件救度一切众生,而回施给众生享用。您孝顺佛的大慈大悲悯爱众生的心意,毫无疑虑,顿舍一切自己之所能,无一丝丝身口意之己能,「信」受领纳这句名号是佛的正觉果体,已完成了您我得以往生成佛的一切「愿」「行」,这种「信愿行」的理念,就是绝对的「他力」。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以果觉为因心」,以佛的正觉果体名号,作为我们的生命,也就是作为我们的「因心」;这样,我们的因心既然是名号,是佛的圆满果体,则就是「因满」;「因」即然已是具足无上功德而圆满,自然即刻剎那即得「果圆」。如此「因满」「果圆」同时成就,所以《无量寿经》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常会对一首诗或一幅画感动,乃在于因为我们心情的投入。然而,音乐或图画毕竟还有形声可听可看,而六字名号,我们何能将心情投入呢?从心中发出呢?

  「佛大慈大悲要救我,我要给佛救」,一般会认为就是有信心了;粗想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再深入去想:从口到心,只不过几公分而已,当中欠缺了什么吧?欠缺了心灵的接纳,没有真实感及生命感吧?只是从脑筋挤出来的认知,仅是理智的知道和赞同,而不是以心灵接纳得救之恩。我们心中的思虑,可通达善恶之境;佛的大悲本愿在于思念众生的幸福,当然就能为众生带来安乐。
  一个人如果不能深心体会自己对了脱生死的沈沦,确实毫无所能,就不会发出投入阿弥陀佛救度的爱心中。如果只知自己的劣弱,而没有对佛的救度真正发出归命依愿,那不是真实的孝心,也不是有着真实可靠的归宿。当自己知道已得蒙救度,就会知恩,知恩就会报恩。念佛就是这种报恩的心情,只须一念发起就够了!尽管只堪电光石的剎那感恩,就完全够了!绝对够了!
  「我心中有你」,这是佛在十劫前就对众生说的,已亲切呵护直入我们心想中;「你心中有我」,众生闻知佛的救度,在一念信受之下,就是佛我合一。真正关心你的是阿弥陀佛,只有他发愿自动来救你。正如一个初生的婴孩,由于母亲不断的在身边爱护呼唤,到了七八月时才会叫出妈。宗光居士说得好「当孩子第一声喊妈,孩子就已得到母亲养育之恩了」诚哉!今后不论多叫少叫,妈就是妈,永远得到母爱。我们能念佛,是因佛心已先彻入我们的心中来。
  《无量寿经》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能「欢喜踊跃」,是一种「被动式」,是因为能闻信名号的救度旨意,使我们不知而得、不求而得,自然法尔的得到无上功德之利。善导大师说「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善巧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此中所言「发起」,即表示信心来源乃佛力发起而来。经文又说「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即在表示我们只有谦恭的领受佛恩,才能真实体会佛恩浩荡。

十一之三:
  通常认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要我们深信、切愿、力行。
  要深信: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娑婆极苦、人命无常、轮回路险…等。这些完全正确,然则如进一步去思惟:这些现象再怎么形容说明,最重要的还是要与自己有关,并且还要有助于自己才有意义,对不对?譬如知道台湾银行有很多新台币,美国联邦准备银行有很多美金,而自己不能从之得到新台币、美金,那又有什么用呢?
  要切愿:愿阿弥陀佛慈悲摄受、愿厌离娑婆、愿欣求净土、愿消除业障…等。这些完全正确,然则如进一步去思惟:最重要的还要如何达成并有利于自己。
  要力行:力行愈精进,生品就愈高,把念佛视为正行,修善积德视为助行,如此累积资粮;如能念到妄念净尽,便能上品上生。然则自己能堪吗?
  经文中,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称赞而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世尊自己也说「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既言「难信之法」,前述之「深信、切愿、力行」是难信之法吗?或有什么关连吗?难信之法,到底「难信」什么?我们曾深心去思惟吗?或只是一读而过呢?现在我们从此段经文往前去追溯有关说到「信」的内容吧!
////////////////////////////////////////////////////////////////////////////////////////
  一.首先是「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指「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也就是在听闻《阿弥陀经》时,任何时间一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就在当下剎那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三世平等,同蒙救度。进一步言之,此即世尊对此等众生授记成佛之意。如果自己还在心中,另起「愿」在期待阿弥陀佛慈悲摄受,或愿欣求净土,那岂不是太见外了吗?太没信心,疑惑佛智吗?
  二.再前是「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这在于说明我们闻此经受持及闻诸佛名,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并且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世尊要我们信受这种殊胜方便的救度,更是世尊及诸佛授记信受的众生成佛之意。
  三.再前是「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世尊及诸佛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就是单单「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就能在临命终时,蒙佛及圣众来迎,并于舍命已,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其目的在于使众生先往生,在净土修佛成佛,而非在秽土成就佛果。诸佛之所以出广长舌,即在与世尊共同授记念佛众生成佛之意。
  这部经,读诵一次才十余分钟,竟有三次由世尊与诸佛授记众生成佛,实在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啊!这三段经文只开示「信」,没有说到「行」,故非难行之法;信的目标,有那个是我们自力去完成的?如果认为「信愿行」是佛完成的,他已提供了这三资粮,使我们得能往生净土,我们只须谦敬的领纳信受。如此,把理念转过来,请问:会使我们损失了什么吗?自力与他力只是在于这种理念与心情的转变。
  再者,此「难信之法」是世尊在娑婆世界成佛后所说,此即表示唯佛所能宣,一切世间无法听到,所以是难信之法,这也表示了世尊的出世本怀。世尊与诸佛的互赞,即表明唯佛与佛乃知,而共同赞叹不可思议功德,即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所成就的「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实现,并向众生肯定念佛往生成佛。
  经文前句,世尊说「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此即表示在五浊恶世末法之时难以成佛道,而且秽土上的众生在无量岁月以来,久陷在生死极苦的悲惨中已迷失真心,如无佛力予以济度,根本没有出离之力,所以是「行此难事」。
  中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此即表示世尊在世成佛,目的在将自己所证之无上功德之利,向一切世间宣示:只须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名号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于众生难以信受,所以是「说此难信之法」。
  后句「是为甚难」,此即表示众生如能领纳信受名号,愿生其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所谓「甚难」,就成为一种假像而已,所以「是为甚难」。
  妙哉!《金刚经》世尊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能起一念归命之心(南无)也是佛力所回施推动的,自己无一丝丝的计度,这种领解与体会,必须从内心去深沁揣摩吟味而后才能豁然了解。此,所以是「难信」也。当有此领解时,看到佛号是与佛心心相视微笑的。

十一之四:
  在我们的生活、教育与累积的经验中,都在鼓励自己向上,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自己的道路自己开」,凡事都要肯定自己,自己最可靠。世间法如此,所以认为出世间法亦复如是。可是…,我们已经历过无量的岁月,迄今仍在此生死沉沦,总要面对这个事实吧?再下去自己又当如何才能了脱生死呢?
  若无五浊恶世的种种磨难痛苦,就不会生起厌离之心,凡夫本就只堪在贪瞋痴的世界中挣扎的份,众生久习于六道轮回,所熟悉的文化习惯已养成,骤闻阿弥陀佛这种亲切的救度之法,怎能不惊惧疑虑而难以信受呢?再者,要不是世尊在此娑婆世界成佛,又有谁能告知此净土法门,能令凡夫在罪恶之身,烦恼难尽之下,获得救度!此与我们的生活与思想完全不同,也不是一切世间的智信所及,实在是不可思议而难以相信的,所以世尊及诸佛才说是「难信之法」。
  《无量寿经》世尊对弥勒菩萨说「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甚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在此中所举的值佛难、闻法难、修行难,以能信乐受持《无量寿经》为难中之难。同为弘扬净土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阿弥陀经》,其所以难信,也是在于众生难以信乐受持。
  诸佛的大悲调适,只有众生遇到苦境,柔软心才易体现,也才能体会佛力救度恩情的亲切贴心。因之,当我们能开发信心,信乐受持大悲本愿名号的救度,乃无上珍贵的。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一样。污泥中生出白莲,乃泥中有生的力量,犹如五浊恶世有启发了脱生死的力量;而不染污泥,是莲花的本性功德力,有如名号乃具足无上功德力,使污泥中的凡夫,能生真实的信心,即得佛的正觉果体。
  此,所以元照禅师《弥陀经疏》中说「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正如曼筠居士所说「承受如此宏大的家业,有时都不敢想象。在自然生起的念佛念法念僧心中,禁不住一现娇女情态,脱口喊出:老爷子!就这么都给了我?」。
  如果说,念佛要有如修禅定的「一心不乱」,或临终要能念佛并且「心不颠倒」,那何必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殊胜呢?有什么关连或作用呢?干脆大家来参「念佛是谁?」或直接要求念佛止妄澄心就好了嘛!何必殷切说依报正报哩!既然要有此先决条件才能往生,那又算什么「难信之法」?那是「理所当然」了!
  经文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里也只教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诸佛出广长舌证诚之后,世尊再次强调「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此亦在强调「信受」!接着说明「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再强调「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亦皆在劝我们生「信」,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净土啊!若是要我们念佛有如禅修大彻大悟,则何必再有诸佛的证诚及劝信呢?
  悟有深浅,信也有深浅,端在自己如何斟酌自己,并且掂一掂自己而已。永吉居士说「法不应机,白费心机;机不应法,越修越傻」,实在是一针见血。人身难得,不要在这个难得的人生中,浑浑噩噩,枉费生而为人,再次神识茫茫,从六道而来又从六道扬长而去啊!
  《无量寿经》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仔细深心去思惟,实在令人产生极深的警愓。经文又说「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此中「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即在说明我等在十劫前,依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同时剎那,已蒙得度脱,得能往生矣!与其说我等念佛,其实是佛在求我等,念佛往生成佛的;此即经文「复闻无量寿佛声」,此中的「声」表示什么呢?为什么要有此「声」?此声乃无量寿佛对我等之呼唤「回家吧!孩子!」。
  当吾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般会认为这是从我的口中、心中所出;但,如果一直追溯到最初源头,则吾人口中、心中会称念佛号,实在源自弥陀慈父自十劫以来即不断呼唤所传达的。因之,不是我去看得见佛号,也不是我去听到佛号,也不是我去信受佛号,而是佛将大慈大悲变成了佛号,让我看得见、听得到,并且令我信受的。佛号就是真如、佛性、佛心、佛体,佛有鉴于我等凡夫,无法见到真如自性,而以佛号让我们看得见。

十一之五:
  《楞严经》佛向文殊菩萨及诸大众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性三摩地中,见及见缘并无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有非?」又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空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出非;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佛教常以明镜映物为例:镜即我们的真如自性,而物则为见及见缘;此见及缘如虚空华,然而并不离开镜体。镜内的物,谈不上「是」物或「非」物,也谈不上非「有」非「无」。
  名号是佛果,是真如,具佛的大信心,能救众生使之往生净土;也是佛的正觉果体,乃「真精妙觉明性」,所以能令我等念佛成佛。不因我们的「信」或「不信」而在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的功用上,有任何的增减。我等若不能领解于此,而以种种的造作心态去念佛,此即有了「种种发明」,在名号中生出了「是」「非」,反而不能与名号相契共鸣。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十八⟩世尊开示:如来灭后,若有人不论年长年幼,听闻《法华经》之后,随喜到其它地方,将自己所听闻向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这些人听了之后,也随喜转教给其它人,其它人听了也同样随喜转教,如此展转到了第五十人。假使有位大施主,对四百万亿阿僧祗世界的一切六道众生,有人求福即随其所欲皆给之,一一众生给予满阎浮提金银琉璃…诸妙珍宝及车辆、宫殿、楼阁等,这样布施了八十年。然后召集这些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令其得到阿罗汉四果,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这位大施主所得到的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这样,此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第一人最初于法会中,听闻而随喜转教呢!其福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对此,以⟨方便品第二⟩的偈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为例,试想:当一个人既然以散乱心,进入佛塔或寺庙中,为什么能「一称南无佛」呢?此乃表示入于塔庙中受到熏陶、启发而拨动心弦,故而才能一称南无佛;就单单凭此一称,就能皆已成佛道,足见救度之方便与大慈大悲了!再试想:当一个人在法会中,听闻此偈的说明,向自己的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这些人又马上向隔壁的邻人演说,邻人又立即向其它邻人演说,如此展转到了第五十人。试问:五十人所听到的,可能和最初的第一人在法会中所听到的内容一样吗?想必如能完整的记得偈文,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这第五十人再将自己所领解的经文随喜转教他人,其功德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依此,如果我们纵然以散乱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如上述的转请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邻人,随喜展转至第五十人,则第一人与第五十人所称念都会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份功德是不是也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进一步言之: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是能皆已使所有称念佛名之人,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对不对?是知,能够散心念佛,是一件了不起,不得了的大事哩!
  《十往生经》云:尔时,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见彼国胜妙利益不可思议。我今愿一切众生悉皆往生,然后我等亦愿生彼国」。佛记之曰「正观正念得正解脱,皆悉生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观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昼夜常得安稳」。
  试想:我们正信《阿弥陀经》,爱乐《阿弥陀经》,观导众生说者、听者,当然也能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了!
  因之,只要是劝人念佛,小学生有小学生的弘法方式与对象;中学生有中学生的弘法方式与对象;大学生有大学生的弘法方式与对象;乃至硕士、博士、出家人、大师或市井小民。各个弘法方式都有其心得与见解,不管正说横说,都有其作用,而弘化的对象,可能是自己一生中也没有机会去遇到的,所以都有其贡献。只要是劝请大家念佛,任何与自己见解不同的,都是提供给自己不同的角度去思惟,这是自己很难有机会去获得的。总之,无论如何,宏开作育都是值得欣赏与珍贵的。
  摩尼宝珠,不论用报纸、粗布或金盒、银盒、菜篮子包装送给我们,宝珠的无上功德不可思议之利,都毫无差别。有信心、无信心,能安心、不能安心,就像这些包装物,并非重要;既或,以双手恭奉送给我们,或用丢的、掷的、甚至甩的,那只是各个不同表达的方式,无损于宝珠的价值,无损于念佛往生成佛。

十一之六:
  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当世尊向金刚手菩萨说明「此大全身舍利积聚如来宝塔,一切如来无量俱胝心陀罗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有此法要在是中故,塔即变为重迭无隙,如胡麻子;俱胝百千如来之身,当知亦是如胡麻子;百千俱胝如来全身舍利之聚,乃至八万四千法蕴亦在其中;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顶相亦在其中。由是妙事,是塔所在之处有大神验,殊胜威德,能满一切世间吉庆」。
  当时大众听了世尊说明之后,即远离尘垢,断诸烦恼,得到法眼净。随着各人之根基,得到不同的利益,有的得到四果,有的辟支佛、菩萨 ,有的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利益?此即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完全随自己听闻的体会与认知的心量浅深,相应于全身舍利积聚如来宝塔的无上功德之利。
  同理,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当世尊说明「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当我们读此经文,自己体会与认知的心量,相应于名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自己相应到什么程度,即是得到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到什么程度。
  再就《无量寿经》,世尊开示「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试想:当时已是灭法时代,一切经道灭尽,华严、法华、般若及诸大乘小乘经论、教律、伦理道德戒定慧之学完全不存在;连《阿弥陀佛经》也没有,不知要发愿生彼国土,更不知什么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只留有《无量寿经》一百年。当有人值遇此经,看到经文「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所当为者,皆可求之」。就如同在绝望中得到生机,获得大安慰、大解脱!而各各生起随意所愿获救度呢!善导大师对此释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这段经文是一种很特殊而微妙的教化,把众生在最悲苦的灭法时代,都能因值遇《无量寿经》而蒙救度,来反证我们现在即使只堪随分持戒、行善、散心念佛,甚至「随意所愿」,都要比经道灭尽时要强得多!当然也都能「皆可得度」的!佛以五劫思惟,兆载永劫苦修苦行来成就无上功德名号,如果要等到众生必须如何如何才能往生,岂不失去了「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的意义吗?所以用请求的,以种种方便来牵引我们接受名号而蒙救度往生极乐净土。
  想想看:当自己的小孩在四五岁时,上幼儿园,老师要小朋友画自己父母的像。小孩努力画好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父母之像,可能与父母的面貌荒腔走板,滑稽可笑,但父母仍然非常欢喜而予加勉的。众生领受佛慈,领受名号的救度,随意所愿,亦复如是。
  《大集月藏经》说「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唯留阿弥陀佛四字」。 《无量寿经》留住百年之后,最后还是会灭掉,幸而此时仍留有「阿弥陀佛」四字,谁知道其意义?谁会称念?正如我们现在看到四个古希伯来文字,对我们能产生什么意义吗?我们能念得出来吗?完全不懂的。同样,当时的众生也不知此四字的意义也不会称念。然则,如果没有意义,没有功用,则留此四字的意义与目的何在呢?佛经绝无虚言,绝不妄语,那么「唯留阿弥陀佛」的意义、目的与功用是什么呢?请深心去思惟 ,哦!原来就是单凭看到了「阿弥陀佛」四字,也能得蒙救度!这才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啊!这也是因为十劫前就已完成了一切众生能够往生的誓愿,众生各凭机缘,自取自证往生极乐净土!有的凭借见缘、听缘,有的能称、能念,有的能南无,信受领解佛的本愿及名号的生起本末与救度的旨意;只要不心存拒绝,不加排斥,都能往生化土或报土的。
  记得有一次宗光居士去拜访妙契居士,并且住了两天。宗光居士要回家时,妙契居士送到客运车上,并且大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接着就说「这一车子的人听到佛号,就已得蒙救度,可是他们自己都还不知道的」。诚哉!妙哉!名号的救度,本即如此不可思议的。

十一之七:
  净土经典是很细腻的教化方式,如同莲花,必须深沁乃闻其香。不管从经文而入或从听闻与自己趣向相契的论述而入,经过不断的体会吟味思惟,一点一滴的累积,渐渐地会对经文中本愿名号救度的旨意与自己的劣弱、他力的涵意,有着不同的体会。这样持续的经常在脑际盘旋,有一天触景生情,忽然与名号相应,对自己得蒙救度的感激感恩感谢之心情,油然而生。
  以十八愿文为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先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思惟其意义:「假使十方众生,不能往生到我(法藏比丘)的极乐国土,我就不成佛!」
  那么,十劫前,法藏菩萨已成佛为「阿弥陀佛」了!相对的,即显明十方众生已能往生极乐净土了!亦即你我在十劫前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剎那,已能往生极乐国土矣!(此即我等之往生,己蒙佛成就之意义)。
  次就「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来思惟;这是我等要去做到的?或不是我等要去做到的?两者之一而已:
  一.如果是我等要去做到的(所谓自力),没有人会反对这么说,只是能做到什么程度,每人会因不同的能力、环境而不同;而且如何去做?也会因自己趣向的经论所教化、启发而形成不同的门路,千差万别。
  二.如果不是自己去做的(所谓他力),是佛的本愿「我至心信乐要来救度您,现今这个救度已完成了!」,对自己有什么损失吗?如无,自己要如何呢?请深心细腻去思惟 。是不是只要不去拒绝排斥就好了!不拒绝、不排斥,即在内心极细微的深处,有极细微的信受。可知信受有浅深,各各不同,有八万四千的不同。
  此十八愿文,在「欲生我国」之前,接的是「至心信乐」,有自力或他力理念的分别;而十九愿文在「欲生我国」之前,接的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此明显是众生去做的;二十愿文在「欲生我国」之前,接的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此亦明显是众生去做的。此三个愿文中,以「欲生我国」为中心,去思惟其前后文的用语与目的,可以豁破理念的限囿。十八愿文的至心信乐,如果是我们要去做的,结果会产生八万四千的领解;如果是佛力成就的,则一切歧异的领解就不存在了。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就可以了!管他什么心念口念,或形容时间的极短速,就领受到名号的救度(依《摩诃僧祗律》一念约百分之一秒)。
  再就「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来思惟:有些人认为是「唯有排除犯了五逆、诽谤正法的众生,不能往生」。因为五逆、谤法是极重之罪,如果也能得蒙救度,佛岂不是很没有原则吗?所以应该予以排除之。
  对于此,先来考虑自己自古迄今存在已有多久了?自己曾认真去想吗?《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世尊形容他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们存在迄今,沈沦生死苦海也一样那么久的;以世尊所作的譬喻,用数字来表达,我们已存在:比五百千万亿的五百千万亿次方之年数,还久还久的。在这么久远的岁月中,所造的恶业,依《华严经》所说:假使所造恶业有形象,遍虚空容纳不下。我们看到别人的恶,是要以这一生为准?或累世的累积才算公平?如以累世以来的,大家都一样黑,比来比去有什么意义?那个不曾犯过五逆谤法如须弥山积?
  法藏比丘在五劫思惟中,即已考虑我等如此的卑劣无能,所以才宏发超世本愿,并经兆载永劫身口意的清净修行来救度我们。如能深心体会于此,这句经文的意义即是「唯一能除去五逆诽谤正法重罪之妙法,使这些众生亦蒙得救,绝不弃舍!」这才是大慈大悲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何况佛乃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呢!
  有一次,一位疑虑不安的莲友打来国际电话,表示受不同理念的说法者所困扰。我对他说,各人有表达自己理念的权利,只要不去批评别人就好。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您是一位本愿行者,当知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义(他的说明如前文所述)。我问:既然十劫前阿弥陀佛成佛,您和一切众生是否已在当时得蒙救度了?他说:是!我再问:现已经过十劫了,是不是被收回去?他表示「收回去」是指什么?我说:这十劫以来,您可能又累积了更多的恶业,所以佛收回去对您的救度。他思考了一下说:「应该不会吧?」我追问:难道佛说话不算话?要救度您的誓言不履行了?他立刻坚定回答:不会收回去!我说:那您打电话给我干什么用?他朗然大笑挂断电话。
  法然上人说「本愿熏力之香味,熏于名号之衣,衣服之香味熏身故,则成为其人之香。名号之衣香熏身故,决定往生之人也」。我等领受本愿名号称念名号时,当下就已穿上本愿熏力之香味所熏名号之衣。不管何时,什么状况,此衣何曾被脱掉吗?谁脱的?佛脱去吗?或自己脱去?都没有!香衣所熏之身,其香味早在称念名号时,全身就已熏满了,永远不会消褪。

十一之八:
  净土三部经,只有《阿弥陀经》的最后经文是「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净土经》为「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信受的「信」,是信什么?为什么能「欢喜」?此经所言「难信之法」,「难信」什么?
  《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欢喜,与诸如来等」。
  《大智度论》说 「有信清净,能入佛法;无信,不能入」。
  龙树菩萨说「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昙鸾大师说「信佛因缘,皆得往生」「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般舟赞》说「信心之人,其心已常居净土」。
  法然上人说「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盘之城,以信为能入」
  「信」是一种被动式,必须先有一件事物,让我们去信。经文中要我们信什么?信心于什么?我们曾深心思惟吗?《无量寿经》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兴出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信有阿弥陀佛,信有极乐世界,但最重要的必须与我有关连,对我有真实之利才有意义!如无利益,这种信,只是嘴巴说说而已,不会持久,不会产生欢喜信受的。
  「信心」是指自己对所信或追求的目标,有坚定的心志,相信可以达成;所以是外来,被授与的。如对客户信用放帐,是因客户经营良好,使自己有信心所以敢给予信用放帐。心莲居士说「信心是一种心相,属于灵性的东西,很难用文字语言表达清楚。如果完全用知性来分别灵性,那么永远也接触不到灵性」。是的!这是如人饮水,只有饮入相同的水,对冷暖才有同感;只有同等的信心,才能有相同的感受与共鸣。
  另外,信心是对尚未成就的事物而言,如自己或自己的小孩要考大学,为着鼓励而言「有信心考取!」。如果考上了,就不必所谓信心了。再如:台湾银行有台币,美国联邦准备银行有美金,这是事实,不必你我有信心,也不因你我有信或无信心,才使银行有台币美金或无台币美金。甚至纵使你我有信心,银行的台币或美金也不会因此变为你我所有。因之,有「信心」必须能对自己有利益才有意义。
  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因你我的信或不信,有信心或无信心;法藏比丘已成佛为阿弥陀佛,已成就极乐世界,已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些都已成为事实了!如果你我还需要信心,那么信心于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利益我们什么?已成为事实的,我们根本不必谈什么信心不信心的。
  阿弥陀佛经五劫思惟,兆载永劫苦修苦行,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超世誓愿与信心,已成就了众生的得能往生极乐国土,纳入在名号中回施给众生自取自证往生成佛。这是以「利他」为中心的信心,这项利益众生的事实,已由阿弥陀佛成就了!
  对于我等已蒙佛完成了救度,已得能往生极乐国土,自己在心中有无认知?领纳否?信受否?有人形容这是自己有无「信心」(姑且称为「自利的信心」)?这个信心是针对自己,自己在问自己,有别于佛力的「利他信心」(有人称为「金刚信心」)。「利他信心」不因我等有无认知,有无领纳,有无信受,有无感恩,在十劫前就已成为事实矣!老早已摆在光明之中,老早就已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就像前曾举例:在大海中,小鱼问大鱼「海是什么?如何得到海?」大鱼告诉小鱼「海本来就在你的四周,在你的身心中」。
  曾听到有人问「如何获得信心?」「如何得到信心?」「如何得到他力信心?如何得到金刚信心?」。这是自己在理念上混淆了,所以产生疑惑,甚至以未得到信心而焦虑不安。其实自己先要弄清楚要获得的「信心」是指什么?是让自己有把握往生的信心吗?(自利的信心),或是佛的信心(利他的信心)?如果是指佛以「至心信乐欲生」,能救众生必救众生,且已成就救度众生的信心;那是阿弥陀佛的事,佛的信心如何如何,要你关心吗?你关心也好不关心也好,十劫前已完成的事实,这份珍果已以名号回施给你了;对于事实,你现在还要去获得吗?你只要安心就好了,安住于佛的愿力中、名号中!如仍会担心不安,那就自问疑心担心的原因所在,这才是对你最重要的。正如有人叫你的名字,你自然会转头向着发声处看。为什么会转头?因为名字是你,你就是名字,所以自然会转头,你不必另获一个名字,然后才会转头。
  因之,信心(佛的信心)就是名号(佛力成就),名号就是信心。看到名号,听到名号,就代表着这个名号已完成了自己得能往生极乐国土进而必定成佛,而且极乐国土的依报正报也已经完成了,正等着自己前往享用,不必再去得到信或信心。而自己呢?自己只负责去亲近领受名号就好,只是由于受到种种不同机缘,会有八万四千种亲疏不同的心情去亲近名号,你自己惦惦以什么方式亲近领受名号,自己念佛的心情如何。

十一之九:
  就佛教徒而言,尤其净土宗弟子,通常是首先看到名号或听到名号,然后随着各种宗门大德的讲解经论,而领解称念名号,因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形成不同的门路。过去没有着重说明名号的生起本末,也未清楚说明名号与自己的关系;本愿法门则提出这方面经论依据,并以本愿及他力来说明名号救度众生的旨意,使入「正定聚」,即《如来会》所示「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各种讲解都在劝请念佛指归往生极乐净土,只是与名号的亲昵亲挚的程度会有不同。他力念佛在于放下自己之所能,自承无一丝丝之力以了脱生死,而完全任凭仰赖佛力的救度。因为这样才能契入体会佛的本愿,与名号最亲昵合而为一;如在心念上有一丝丝己能,即无法对真如名号建立纯实淳真的心,难以体会什么是「华开见佛」「心花怒放」那种与名号互契共鸣的心情,从而也难以体会佛力救度自己,那份感激感恩感谢的心情。
  会荣居士说:所谓「得到信心」,其实就是被阿弥陀佛的慈悲,彻入心髓感动了!这时的「信」是对弥陀救度了自己,这件事实的信,而不是从理上得来信。就像吃了饭,真的饱了;与从道理上相信「吃饭能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吃饱了的人,绝不需要非得从道理上去搞清为什么吃了饭会饱?前者是「他力之信」,后者是「自力之信」。「他力之信」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得到的,就像吃饱了饭自然不饿;「自力之信」是通过理上解决一个个疑问,逐步增加信心。
  宗光居士也形容:过去念佛的心态,比喻妈妈给做了一桌子丰盛饭菜;现在念佛的心态,是已经吃饭了,正在感谢和赞美妈妈。所以现在念佛是感谢赞美南无阿弥陀佛。
  小根居士阐述: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馈赠,包括信心。如果信心是通过自力修持熏习增长时,那么,自然就柔弱易逝。真实不虚的信心,是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即久已注入一切众生心的信心,则是佛的大悲心、大愿力,自然是无动无坏的;自然是清净不惑的;自然远离一切戏论、一切有为法;远离一切有为相;自然无畏无碍,自然欢喜踊跃。凡夫生信的过程,是真实信心不断还原和回归的过程;因为真实信心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众生妄功用培植的信心是戏论。信的过程,就是回归到信心施予者阿弥陀佛的身边,随顺佛的慈力,心怀感激,因已得救之故。
  永吉居士有三则生动的描述:一.我穷得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真痛快!没负担了!二.越听闻越觉得自己臭不可闻,就是这样的烂豆腐渣,阿弥陀佛也要!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哎!谁让我有这一个死心眼的老爸呢!三.越来越懒了。原来紧紧抱着阿爸的脖子,生怕一松手就掉下来;现在可好,索性松开了手,躺在阿爸的怀里!休管,赖上了!反正你要我!偷偷地看老爸一眼,嘿!比原来还高兴!
  《无量寿经》既言化生(报土)及胎生(化生)之别,则念佛与真如名号亲昵亲挚的不同,也显现出疑惑佛智或明信佛智。「化土」就像外乡人徘徊于宅门之外,不知如何登堂入室。「报土」则如家乡人直奔入室,亲炙高堂父母。这种大庆喜心,是自己从无法出脱生死的悲苦中,不知而得,不求而得被蒙救度的心情,很难以形容的。有言「大信心海者,甚以难入,由佛力发起故」,「信心正因」是指直入报土,只有依凭佛力所发,以身口意清净妙行,经兆载永劫所完成的信心,所以是「正因」。不是指凡夫的信心乃往生的正因,我等毫无己力可了脱生死,更无能可入报土,所以说「甚以难入」。自己冲入佛力大信心海是深是浅,自己决定也自己心知肚明。此《大智度论》所云「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尽其源者,深浅虽异,皆名为入」。
  只有这种领解,完全他力于心中,才能撑开自己的心怀,才能易于感受到佛大悲名号的救度。只有心开才能开心。念佛是这种情怀中「神往不由唱佛名」。信乐、信乐,信而能乐乃深信才能为之。名号在十劫前成就后,即穷追不舍苦苦相求我们念佛往生成佛,给予我们真实报土的通行证,自己不要往化土跑。《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乃至一念」信解领受大悲名号的救度,亦复如是。
  我们能「皆大欢喜」,在于信受奉行佛以光明名号摄取我等之往生,用疼惜爱护的方式救度我们,抱起我们,所谓「慈悲门自领」,而智慧门就任由自认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去做好了。各人的生死各人了,互相帮助不上的。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人能念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有了感念于佛的救度,才能有称念佛号的感恩心情;愈深体佛恩,愈想念佛,也唯有念佛,才能尽形寿「称念佛名」以报宏恩。「念佛报恩」是形容这种心情,这是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感激感恩感谢。一般的称名如无受佛深恩的领解,「念佛报恩」就只是嘴皮子的事而已。能尽形寿「一向专称」佛名,不是单凭意志力鼓励自己去做到的,必须有踏实的基础,真实的感念。「一向」者,情无异念,无散乱之心,所以才能颠扑不破,不为异行异解所动摇。此善导大师所说:教念弥陀「专复专」之意义所在。
  「作礼而去」,是经过欢喜信受的感恩而后生起的感谢报恩的心情,也是「念佛报恩」的具体表现,由此乃自然而然建立「一向专称」佛名,否则,凭什么能「一向专称」?能称名未必有如此与名号相亲相爱亲昵的心情。只有丰富的感情才能体会丰富的感情。毕竟在十劫前佛已成就我等得能往生净土了,与我等现在有无感恩,有无信心,有无喜悦完全无关,但,知此深恩宁不思有以报吗?虽然,尽管这种心念只堪电光石火剎那的浮现,但,就够了!完全够了!凡夫小子在无尽的烦苦中,也只能做到如此而已!
  《安乐集》引《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此渐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终于相求,方明无功用地」。我等随顺弥陀大悲愿力,也是先依相求,励心作意,以渐增进。当不介入一己之力,而无作意,即是终于相求,入其八地,此《无量寿经》所说「次如弥勒」也。游藤老师说「信心决定还是幼儿园」,此乃尚励心作意之故。
  淑珠居士说「意料中的事情,就不必多说」,诚哉!佛已成就我等之往生了,念佛自然会往生成佛的,何必励心作意多说呢?念佛只是依偎在佛的怀中,如傅大士《传心颂》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如此亲昵而已矣!当自己以这份心情念佛即是将名号入于身心血液中,身即名号。就如《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所说;有人至心持诵宝箧印陀罗尼神咒,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满。名号乃诸陀罗尼之总持,当身即名号时,当然也一样若与此人往过道路乃至或暂交语,依本愿名号无上功德力,即蒙救度往生极乐净土。这才是不可思议功德,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