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弥陀本愿名号>>二、佛经的教诲>>
二、佛经的教诲
添加时间:   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4150

    《妙法莲华经》 <序品第一>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由上经文,我们可知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都在依我们的心性根器,以种种方便,在“开”“示”佛的知见,让我们也能“悟”“入”佛的知见,使我们免于无始以来,因为固执己见,致流转于生死苦海,迄今未能解脱。我们要学的是佛的知见,如果仍以自己的知见要能解脱生死,那么,就学自己的好了,何必说要学佛法呢?
    一切众生都本具真如佛性,都本具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充满自然极乐纯净澄澈的光明佛体,这是我们原来的“真我”;只因无始以来被妄想执著无明所翳,加上累世造业,才积成有了生灭肉体的“假我”,在三界六道中不断生死轮回无法出离,更不知如何归返本有的真我。
    这种无始以来受到无明所翳的状况,就象一个一、二岁的婴孩,不知有毒之物或肮脏之物,都会取之入口;或不知危险之物,如刀火之类,也会前往而取之。这种情形,都是因为婴孩所见的物体,不能察觉它们是确定之物,或者并不是婴孩所能确认的物体,所以才会去取之。同样的,我们身居生死沉沦的三界,我们所见的三界万象,其实并不是我们所确认或认知的状况。这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知见,而之所以会如此,就是我们受无明所翳。又如鱼缸内之鱼类,所见只有水草沙石,不能相信水缸之外,有山川大地、冰雪云海;离开水缸又会马上死掉。鱼缸并不离开我们的生活环境,但鱼却不能知道鱼缸外的实相。
    然则,真正三界的实相又是如何呢?也就是佛的知见又是如何呢?《妙法莲华经》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云“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诸佛世尊出现于世,无不想尽办法以最方便的方式,使众生能豁破无明,则我们当下的周遭,就是诸佛如来的不生不灭清净极乐净土。无奈,我们就像婴孩一样,明明是有毒或危险之物,只是婴孩却不自知;我们身处清净佛土,本具佛性,却所见所知成为有生有灭、无常的秽土。
    要能豁破无明,了脱生死,有“自力”与“他力”之分。自力是由自己的力量精进修习 “定善”与“散善”两种法门;“定善”即息虑以凝心,修定见佛;“散善”即废恶修善。他力则是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任凭佛力的救度。古德譬喻“自力”就像陆路步行则苦,称为“难行道”;“他力”就像水路乘船则乐,称为“易行道”。
    净土宗以“念佛成佛”,领受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往生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净土,进而必定成佛;不是属于渐修的法门,而是任凭佛力救度的顿超法门。常喻在三界中生死的我们,要能解脱,就像一只虫在竹里,必须一节一节往上咬开,然后才能出头天;而顿超法门则是直接从旁边打开竹子,就脱身而出。领受名号的刹那,即由名号的佛力,直接从旁边打开竹子。
    净土宗的依据,主要以《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为主。此三经系因应不同根机趣向的众生,予以摄取往生极乐世界的化土与报土。因之,三经的经义,其显义尽管众生领解虽有不同,但其字里行间的隐义,所涵盖之慈悲救度则完全一致。净土法门是专为吾等不能自证本具真如自性的凡夫,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所特别开辟的救度法门,极为圆顿。
    《无量寿经》说明法藏菩萨宏发超世的四十八愿之因果。上卷说明完成如来净土的因果:“因”系指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所,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选择其最殊胜的长处,以构思成就“极乐世界”;同时也发四十八超世宏愿,以救度一切众生。其第十七愿中说“称我名者”,此是法藏菩萨尚在“因”位所发的“愿”,所以曰“名”。“果”则是一体成就四十八愿,并成就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而成为“阿弥陀佛”;世尊在阐述第十八愿成就文时,说“闻其名号”,此即完成果位,成佛同时也完成众生往生成佛之“行”,故曰“号”。亦即第十七愿成就“愿”“行”具足的名号,无条件回施给众生信受,故曰“南无阿弥陀佛”。下卷说明众生往生的因果:“因”分有念佛的往生之因及修诸余行的往生两种。“果”乃说明往生之人,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自在、无量光寿等;其次说明往生入“胎生”(化土)及“化生”(真实报土)之分别。
    然而,世尊对于净土法门之开导,虽然先说《无量寿经》,但尚未明说念佛殊胜于诸余行;他再说《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其目的在于欲令疑心深植的自力修行根性的人,也能转心,决定深信念佛的殊胜于诸余行。
    《无量寿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是诸佛如来的“出世本怀文”,而要惠施我们“真实之利”的到底又是什么呢?“真”的相对就是“假”,“实”的相对就是“虚”;虚假的就是会生灭变异,真实的就是不会生灭变异。不会让我们再生死轮回变异的,对我们来说才是“真实之利”!才是大慈大悲!否则一旦我们仍然有了生老病死,到头来一无所有,哪来的“真实之利”呢?如果帮不了我,救不了我,则我们称念佛大慈大悲,又有什么意义呢?能帮助我,能救得了我,才是真实之利,才是大慈大悲!
    释迦世尊在《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都有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也就是说明阿弥陀佛所宏发的超世四十八誓愿,已于十劫以前一体成就了,所以才能成佛号“阿弥陀佛”!
    那么,他的第十七愿所成就,连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称赞的名号,我们是不是也会称赞呢?就诸佛而言,是咨嗟称赞,就众生而言,是“南无”!可是对我们有什么真实之利?否则我们又怎会称赞、南无、归命呢?
    这,须明白其第十八誓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及释迦世尊在《无量寿经》下卷阐述已完成此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为什么四十八誓愿中,只有第十八愿文之后,要加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世尊阐述的成就文中,说明“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为什么众生“闻其名号”会能“信心欢喜”呢?孔于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应该不只是“听到”而已吧?而是有深信或悟信的体认才是。再者,朝“闻”道,此闻是来自于他人,而不是我自己原有的认知;如果是自己原有的,就很难产生“夕死可矣”的觉悟。同样,“闻其名号”,此闻如果是以自己的认知与理念,就会固执己见;有所执著就会自以为是,而听不进去别人的。必须要放开自己之所囿,才能领受名号的无上功德。
    法藏菩萨是经过“五劫”那么漫长的时间,去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然后宏发四十八愿。我们可曾利用五年或五月甚至五日,好好去细读吟味《无量寿经》的每一句话吗?如果没有,怎能真正体会其字里行间,所充满对众生无尽的慈爱,无条件的救度呢?“名相易持,圣幽难显”,大悲的教化,极须我们肯努力、下功夫去体会吟味,才能了解而化开我们固执的理念。净土法门又称“莲宗”,莲花必须深沁、运心绵密、微细体会乃能闻其香味。
    《无量寿经》(东方偈)世尊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说明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大慈悲力。只要我们“闻”其名号,欲往生极乐世界,都通通会到他的极乐国土,自然而然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愿”又是什么呢
    又在(流通分),世尊付嘱弥勒菩萨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此就是要流通给众生知道,只要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欢喜踊跃,就算只有一声称念或一个心念领受的当下,就可知道此人已得到大利,亦即领受佛惠予“真实之利”,自然而然具足了无上功德。这也就是自古以来,诸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名号是“万德洪名”、“具足无上功德”的原因所在。然则,我们又是为什么会能“欢喜踊跃”呢?
    经文接著说“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看!我们能读到《无量寿经》是何等珍贵难得啊!而且又能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何等的殊胜啊!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由世尊的付嘱弥勒菩萨文,可知名号具足无上功德,既然名号是“万德洪名”,“具足无上功德”了,难道这样还不够?而必须在名号之外,再加上我们会生灭的身心所造作的虚假之物吗?我们所造作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只堪在三界中轮回而已!对于此文,直译自梵文原典则是“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到生在彼阿弥陀如来佛国之果报”;再说,名号是佛完成的,佛是圆满的觉者,难道反而会给我们一个不圆满的名号,必须众生再去做种种的造作,才能圆满吗?所以世尊才劝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要我们专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以专念名号乘佛愿力往生彼国,因为名号才是大善根福德因缘。
    法藏菩萨所宏发的四十八愿,都是他要救度一切众生的本愿。只是其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愿,是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最直接相关的。
    然而其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此即是顺应“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根性与趣向的众生而设的誓愿,这类众生“至心发愿”,欲往生极乐国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与圣众前来迎接。依此愿往生的人,全靠自力,并不是依念佛而往生。
    其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类众生也念佛、也欲往生极乐国土,也积功累德,用如来名号,作为自己善根,回向而往生。此即通常所说“自力兼他力”,一面念佛,一面认为尚须植诸德本,尚不敢全心全意依靠佛力,任凭佛力救度。
    就一般而言,有些人常会认为也念佛、也朝山、也拜忏、也参加法会等等,或行善来积功累德、积蓄资粮;或者禅净双修、禅净密三修,如此才能稳妥,万无一失。可是我们在无量劫以来,也有过无数做人的机会,难道只有在这一世才第一次听闻佛法吗?无量劫以来,我们甚至也值遇过无数诸佛如来,听闻并精进于佛法,较于今世更殊胜的,所在多有。何以过去已成佛的,数达无量无边,而自己却仍在生死轮回?这个原因自己曾深心思考吗?世间法中,成就事业尚须专精,何况出世间法?了脱生死,同样也是贵在一门深入,一心一意,否则三心两意,反而不易成就。 世尊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说明了在十劫以前,阿弥陀佛就已成佛了,也就是他宏发的四十八个誓愿都已一体完成了,所以他才能成佛。亦即四十八愿中,使我们能住于“正定聚,必至灭度”(第十一愿)、“光明无量”《第十二愿》、“寿命无量”(第十三愿)、“诸佛称赞名号”(第十七愿)、及上述第十八、十九、二十愿也都完成了!
    唯,在《阿弥陀经》中,世尊及诸佛所说的“难信之法”,是什么事“难信”呢?阿弥陀佛是为众生完成了“必至灭度”、“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等,并不是为自己而完成,而是要给众生的。如果说众生必须“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诸德本“至心田向”才能往生,则这些都是相对的条件,既然是有条件必须先完成的,那就是“理所当然”,怎能是“难信之法”呢?
    因之,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无条件的付予、绝对的救度、无尽的慈爱,给予十方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且必至灭度,必定成佛,光明与寿命无量......这样才是“难信之法”!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第十八愿才特别加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因为世尊要特别提醒众生,此愿乃法藏菩萨发自真实的愿心,以成就真实的名号,回向给众生。为避免众生不明此一深意而诽谤,故特别在此提醒,作为警语,标举其特别殊胜之处。而其更积极的意义,也在告诉我们纵使犯了五逆、诽谤正法的众生,能在“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当下刹那,就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才是“惠以真实之利”!
    我们凡夫很难自己凭空会产生欣乐,至诚的心也只能昙花一现,很难持续的。众生之所以会“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是因为佛已成就了我们得以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净土,进而必定成佛的真实之利,这一切都是免费、无条件要回施给我们。我们“闻”知名号原来已纳入了这种无上功德,而只要“乃至一念”的信受,就已得到这无尽的功德;亦即我只要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已救了我,我怎能不至心信乐、欲生彼国呢?从而可知,就是连“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也都是阿弥陀佛所完成的!
    凡夫心性劣弱,要做到种种修持方法,有其困难;弥陀本愿的救度乃彻底的慈悲,只要我们知道了他这种以名号“呼唤”众生领受的心情,不管我们以口传为“闻”,或不立文字的“闻”,或以心会心的“闻”,都能因内善而心喜去领受,就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因之,“至心信乐”、“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是因为自己已闻知弥陀本愿救度的慈悲,并且深信已蒙获救度的真实大利,而自然而然发出的。这种佛我一体的情怀与感受,与夫修诸余行的期盼往生,大异其趣矣!
    因之,我们之所以会念佛,实在是阿弥陀佛自十劫前成佛以来,对我们的声声呼唤哩!感化我们,甚至焦急地站在面前苦苦恳求我们,领受他已替我们完成了得以往生的一切所需无上功德,纳入在名号中;我们只要开发信心领受地一念相应,即“感应道交”,我们的心光即与佛的大慈悲心光结合在一起,永不相离。这也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道理所在。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爱心,是以“救度一切众生”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信知于此,在此心念一发起的刹那,就是我也爱他,如同他爱我们一样,就是这么单纯而已!
    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是“自作自受”,孰不知最伟大的情操,却是从“利他”为标的。有位大德说“真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优先考量。它是放下自己的感觉,去满足对方的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得以成长与成熟,生命变得更宽广且更丰实。拒绝付出真爱的人,限制了己身的成长,而持续付出真爱的人才能深刻地体验生命的价值与喜悦。”诚哉!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即是从“利他”为出发点,完成了利他,同时才自利成佛;也就是“他作我受”---由阿弥陀佛他来完成我的往生必定成佛,无条件地让我去享受这份珍果(名号)。他除了宏发四十八愿之后,接着发“三重誓偈”云: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另云“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云“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又“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以利他为中心的“他作我受”超世宏愿。
    我们由《阿弥陀经》所说“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再由《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说“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无量寿经》“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又云“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凡此种种,无不彰显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殊胜与不可思议功德;因此世尊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我们明信于此,即是明信佛智。《无量寿经》云“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证明了我们即得往生于报土(化生)。如果不能明信于此,经云“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又云“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可见不敢放开自己,囿于己见,牢执于自力,或认为“自力兼他力”,而不能信知阿弥陀佛大悲救度的本愿;也不知自己对于了脱生死,确无丝毫自力之所能,不知自己毕竟只是虚幻,多一份自力即在自心多一份虚幻,少了一份接纳真实的佛力,反而是落得往生胎宫(化土),殊为可惜哉!
    《观无量寿经》世尊虽然先说定善与散善,由自己的力量去修习精进,但到了最后却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可见只有依第十八愿的往生,才是化生报土,所以才能即与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为其胜友,并且能至“一生补处”、“次如弥勒”的等觉菩萨同列,所以才说“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最后世尊付嘱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由此可见,最后的重点是要众生念佛,先前所说的定散二门,则是为使众生比较其难易,故而为废定散而说定散二门。也就是令众生舍自力执,而专仗佛力;要使众生直入报土为目的。我们再从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中只说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说摄取余行杂行之众生,岂不值得我们深自思考吗?
    再举“卍续藏”《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菩提流支译)称赞“往生咒”的功德来说明。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命终时,任运往生极乐国土。”可是,接着世尊却又说“又,舍利弗!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就此经文来比较,到底“往生咒”与“阿弥陀佛名号”何者为殊胜?经文说得非常明白:“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世尊几乎把所有能够让我们能了解的、最殊胜文字意义都用上了!难道还有比“无上”、“至极”、“最胜”更高超的法门吗?世尊为顺应众生的心性根机趣向,故而才说八万四千法门。虽然说明“往生咒”的功德,而世尊的本意,显然地藉这种比较,来导引众生称念名号,开发众生信心领受本愿名号救度的一念,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并对此“念佛成佛”法门,表示“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又表示“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这句“则我善亲友”,把我视为他世尊的善亲友,是何等贴切亲情啊!
《楞伽经》更指出“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身、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般舟经》亦云“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又云“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
    我们应该从这些诸经的教诲中,深庆能在今生听闻到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救度,使这一生成办,不受后有! 

上一篇: 三、诸师的劝勉

下一篇: 一、佛号与我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