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净宗要典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净宗要典>>大无量寿经甄解>>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七>>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十七
添加时间:2024-12-17 14:22:55   作者:道隐法师   点击:9972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 《汉本》(第四初)云:「佛告阿逸菩萨等,若曹于是世能自制心正意,身不作恶者,是为大德善,都为八方上下最无有比。」(文)《吴本》(下十六右)同之,但「都」字下有「有一辈」三字为异耳。
    上来广举世人造恶劝出离,以求愿往生也。自下第三善恶对明劝修善,此乃承上「世人薄俗」已下文势以明现当殃苦非轻,盖为回心求往而已。此中有三:初略辨,次广说,后结说。(「佛告弥勒,吾语」已下)初略辨亦二:一叹此修善,二述其所以,此其初也。
    「汝等能于此世」者,举修善难成处,即此五浊恶世也,对他方无浊之处。
    「端心正意,不作众恶」者,正修善舍恶也。嘉祥云:「『端心正意』者明其持戒等。」义寂云:「其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下「正心正意」释亦同)偏约出世者未可。今谓:舍虚非行是实名曰「端心」,去邪伪行真正谓为「正意」,舍恶行善说云「不作众恶」。
    「甚为至德」等叹也,「至德」叹难为能为,人中之最胜。《论语》曰:「泰伯可谓至德。」此约通途。若约为得大利之人,无上德香熏发三业是名「至德」,即至德尊号云云。(此有浅深,世间为浅,出世为深。又自力为浅,他力为深。约此经本意,名号为至德。然此文意通含世出世、自力他力。)
    斯人世间之希有,故云「无伦匹」。
    此文一往外制内防唯在通门,内美外溢必兼别门,自下文相须知此意也。

    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二述其所以
  《汉本》云:「所以者何?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中诸天人民,皆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教化。」(文)《吴本》全同。
  此明诸佛国易作善,此浊世难作善,故在此界作善者可谓最胜希也。净影云:「举易显难,成此为胜。」(文)《法积经》五十八(十四)云:「于他方佛土修千万亿善,不如在此界作一善。」此意也。又此经下结说文云:「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次广说中有三:一总标,二征起,三列释。此初也:
  总标者,总标佛化意也,《汉》、《吴》两译其意同今经。言佛化意者,佛作佛此五浊恶世,处此剧苦之处,教化刚强难化众生,令舍五恶痛烧,获五善福德,实佛意无极大悲,不可不感戴也。
  「令舍五恶」等者明所难,「令持五善」等者明其所得。
  净影云:「『令持五善』,所谓五戒,翻前五恶。『获其福』者,由持五戒,于现在世身安无苦,翻前五痛。『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者,后生弥陀国,终得涅槃,翻上五烧。」(憬兴同之)
  又嘉祥云:「『令持五善』者,顺教修行。『获其福德』者,举远(长寿泥洹)近(福德度世)二果,成其行也。」
  又义寂云:「所得果中,长寿为华报,涅槃为正果。」
  峻公用净影意。今谓:「令持五善」句自含世间、出世、佛、凡等善,故其获益亦从差别,谓「获其福德」者世间益,「度世」等者出世益。于中「度世」者方便益,虽其化土,犹免三界轮回,故曰「度世」。「长寿泥洹」者真实益,上文云「可获极长生」等。亦名安养妙果为泥洹,今文长寿即泥洹也,不生不灭义故。下文云「上天泥洹」,此经摄人天,说为五恶趣,则知「上天」者天中天,即佛果义,「长寿」、「上天」言异意同。今文意谓:若持世善,得其福德世间果;若修出离善,其凡夫善仅得度世入于化土;若智慧明达修佛陀妙善者,必入真土,与佛同证不生不灭常乐,从浅(世间)至深(出世),获其利益而不空过,故云「获其」等。下皆效之。

    二征起
佛言.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汉》、《吴》两译具云:「佛言:何等为五恶,何等为五痛,何等五烧」等,今经略「何等五恶」句,此与次文影略互显。
  初三句征痛烧苦之相,「何等消化」就五恶问所离所得。「佛言」二字明佛自问自征。何故自问自征耶?《礼赞》云:「上至诸菩萨,下至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文)准知非佛世尊者不能知我等罪根深重微细,故佛自问自答也。自下明五善五恶。
  《要解》云:「世尊自说之似人天教,此教谕劣机者也。说之意有二:一为未熟机作成熟因,(峻云:「调机趣信之弄引等。」)二为已熟者作护身诫。当流教王法为本、仁义为本者本此。言王法牢狱不肯畏慎,言不仁不顺,无义无礼,朋友无信等,故不可向他世典求也云云。」
今按:自下约五浊众生明造十恶,弥陀本愿摄此等机故,此是彰第十八愿成唯除五逆谤法之故,此明除逆谤已外皆摄之义。(是一)又善恶对明以明止恶修善之义。此从「三辈文」而出,三辈通十方佛国,故不说造恶。此五浊世多造恶少修善故,对此界三辈之机说止恶修善,至于此与九品之机类相通。(是二)
又论五恶五善体者,(诸师不同)净影、嘉祥、憬兴:杀、盗、淫、妄、饮酒为五恶,五戒治之为五善,望西、《略笺》并从之。
又法位意五摄七支,身三为三,口四为一,及饮酒。峻公用此义。
义寂存二义:一义同净影。一义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口业四恶合为第四,意业三恶合为第五。(《梵响》初四恶同之放逸不云云)
  今按:后义能符经文,终南释意亦同之,何以知然?《观念法门》(二十五右)云:「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经云「今我于此作佛」等,又云「今我于此世间作佛等。」)即以慈悲(经云「佛言:我哀愍」等)开示十恶因、(即五恶也)报、(即五痛也)果、(即五烧也)三途之苦(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又以平等智慧(佛智不思议法门)悟入人天,(经云「诸天人民」等)回生弥陀佛国,(「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皆兼回生意)诸经顿教,文义历然。(此指净土三部,〈定善义〉云:「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德等」,此例也。今经「虽一世勤苦」等,《观经》云「若有众生具三心者必生」等,《小经》「一日七日称名即生」等。)据此指南,摄于十恶,说为五恶,上约三业门,此处承其文势,摄为五恶,五恶即十恶业道。《法事赞》下忏十恶罪竟结云:「此十恶摄一切恶尽,今忏悔十恶罪者,即忏一切罪尽,应知。」(文)依此等释意,义寂后义甚为允当,思之。
五恶是因,三业十恶为体,痛烧是果。净影云:「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为『五烧』。」(憬兴同之)此五痛为现世报者非也,经文节节云「痛不可言」,皆属来苦故。   义寂曰:「痛为华报,烧为正果。」(文)   法位云:「痛地狱苦,烧者苦具。」(文)此义未可,如兴所破。
嘉祥云:「『五痛五烧』者明其苦果,由恶故烧,由烧故痛。」(文)此痛烧约未来,为狱火所烧为华报,痛苦为正果。
今明一解,痛谓痛苦,烧者约喻,经云「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故。问:善恶众多,何故说五恶五善耶?解云:虽如来智慧海深广而说五智,此经显五智法门,以佛智法门治众生罪恶故。罪恶虽无量,而摄为五恶,为佛五智所治,故说为「五」,如由刀制鞘。今五恶摄为三业,此之三业造十恶,是为展转五道之根也。然论善恶二性而后可知五善五恶,《观念法门》中明善性人、恶性人,性者习以成性,《愚秃钞》引论本愿所被机性,就善机有二种(定机、散机),又有傍正(菩萨、声闻、缘觉为傍机,人天为正机);就善性有五种(善性、正性、实性、是性、真性);就恶机有七种:十恶、四重、破见、破戒、五逆、谤法、阐提;就恶性有五种:恶性、邪性、虚性、非性、伪性。由此言之,三辈九品乃是善恶类也。今经五善五恶者五浊凡夫,无始已来数习成善恶二性,故发善恶,造善恶二业,从本自性得五恶性、五善性人也。 佛言.其一恶者.   已下佛自开示五恶五善,自分为五,其第一段中亦有二:初明恶者,后明善。初恶之中先举、次辨、后结。
  今「佛言其一恶者」一句,初先总举第一恶也,然恶中具有举、辨、结。善中有辨、结,无总举文者何耶?谓以恶为标者,以明此世恶为本故,翻此恶为善,故善无总举文。其一恶者正在杀生,兼摄余恶,应知。众罪中杀生最重,故十恶业中杀生为初,一切众乃至蜫虫无不惜命故。《序分义》(三十二)云:「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涅槃经》、《摩诃摩耶经》上(七)、《智论》二十四(二右)引)即为证也。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文)
  《笺》曰:「天台曰:今言杀断他命故,五阴相续有众生,而今断此相续,故云『杀』也。《大经》云:遮未来相续名之为『杀』,道俗同制,如五戒八戒之类也。嗟夫!世人或为口腹,或为活计,游猎山林,钓网河海,恣造杀业,不顾其罪,为助自身,强夺他命,人心何在!身后烧苦可不惧乎!」(文)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
二辨中有四:一明造罪之类,二正明造恶,三广明造恶过,四明痛苦。此初也:
  《汉本》云:「诸天人民,下至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文)《吴本》同之。
  初杀生者非唯人民,通及蜫虫类,为能造,故云「蠕动之类」,余恶不言之。

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
  《汉本》云:「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自相杀伤,更相食啖。」(文)《吴本》同之。
二正明造恶
初二句明造恶,作意下至昆虫皆同。
「强者伏弱」者,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无仁慈者名「强者」,作杀故。
「转相克贼」者,憬兴云:「克者杀也,贼者害也。」(文)《左传》:「杀人不忌为贼。」《说苑》:「雀取蟷螂,人亦取雀,此转相贼害也。」
  「残害杀戮」者,《苑音》四(八)曰:「《颜注汉书》曰:残谓多所杀戮也。《苍颉篇》:残,伤也。」《琳音》十一(十八)「《广雅》:残,灭也。」害,《琳音》四十一(三):「害,贼也、伤也。」戮者,《琳音》十五(二):「《贾注国语》:戮,杀也。《考声》:刑也。」《笺》曰:「损害不及致死谓之『残害』,正夺他命云『杀戮』也。」
  「迭相吞噬」者,《应音》廿三曰:「吞谓不嚼也。《说文》:吞,咽也。《广雅》:吞,灭也。」《琳音》十六(八右):「噬,时制反,王弼注《易》:噬,啮也,亦食也。」(文)如蜍吞蚯蚓,蛇亦噬蜍,故云「迭相」。《覈性赋》云:邻国乡党务相吞噬。《类书纂要》云:互相吞噬。噬,咬也,犹更相毒害也。义寂云云。
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匃孤独.聋盲瘖痖.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汉本》云:「不知为善,恶逆不道,受其殃罚,道之自然,当往趣向,神明记识,犯之不贳,转相承续,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人,(故,《吴》,今谓「又」字乎?)有聋盲瘖哑、愚痴弊恶,下有尪狂不及逮之属,其(故,《吴》)有尊贵(卑,《吴》)豪富,(贵,《吴》)高才明达,智慧勇猛,皆其前世宿命,为善慈孝,布恩施德故。」(文)《吴本》同之。

自下三明造恶过失,此中亦二:初明顺生业,后明现报业。此初也:
  《会疏》云:「此一段见现在果,令知过去因。『不知』等二句总指过去恶因,『后受殃罚』等者,对过去故以现在为后受云云。」
  今谓,「不知」至「犯者不赦故」明现在恶因,「后受殃罚」,必可趣向于恶趣,「神明记识」不赦故,是非指过因也。「贫穷」下举其等流果显异熟苦果,「尊贵」下举修善报以显来世苦报由今世恶业。
  初中,「不知」等二句准《汉本》但是明好杀恶逆无道,非指过去因也。
  「后受殃罚」者,明杀生业之后报,故云「后受」。《广韵》云:「殃,祸也,罚,罪也。」
  「自然趣向」者,自作业,自趣向三途,自业自得,故云「自然趣向。」《觉经》云「当往趣向」,即向要趣也。
「神明记识」等显后受等由。「记识」者,《麟音》五(六左)曰:「上居吏反,《释名》曰:记,识也。下支义切,音至,记也。」
嘉祥云:「『神明记识』者,名籍先定不蹉跌也。一切众生皆有二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四天善神一月六反录其名籍,奏上天王。地狱亦然,一月六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廿三日、廿九日、三十日),一岁三覆(正、五、九月各一日),一载八校(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名八王日),使不差错故,有犯者不赦也。」(已上)同生、同名出《华严》四十五。(《行愿品》第二(十一纸)同)《辨正论》一(廿三)云:「今人左右肩上有左右神,左神男,右神女,男神疏善,女神疏恶,先前一日夜半上天校定罪福,各自求功,争了罪福,毛发不差。如来大悲,为拔彼苦,劝修斋戒,令其得乐。」(文)月六、三覆、八校出《五戒经》。
然憬兴破嘉祥云:「此恐非也,业感起非神所堪,今即还同精神克识,以种子识功能不亡名『记识』。」(已上)
  望西云:「此破恐当,破彼等经说,业感亦非神所堪者,经不可说,故当知双有内熏、外记之二种也。今约外记故云『不赦』,下文或云『天神克识,别其名籍』,或云『著于人鬼』,并外记故。赦者,《广韵》:赦,宥也。」(文)
  义寂:「所化善恶非但自识内熏,天神外记,记在二处,安有赦乎!」(已上)
  今谓,云「神明记识」、「又其名籍记在神明」等,并非唯识所谈也。
  「有贫下贱」等举等流果、增上果明杀业余殃现如是,若据杀业所招,先堕三途,后生人中,招多病短命聋盲等,所言贫穷乃是盗业所招。今按杀业不必唯杀,或为盗作杀,或有毁呰而杀,或有慢而杀,故举此等流增上果为杀业之余残,今现所知,故举示耳。
  「乞匃」者《应音》三(五右)曰:「《苍颉篇》:匃,乞行请求也。《通俗文》:求愿曰匄。字体从人从亡,言人有亡失,则行求匄也。
  「孤独」者,《孟子》: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应音》、《说文》、憬兴等)
  「聋盲」者,《琳音》一(九)曰:「聋,禄东反。《左传》云:耳不听五音之和谓之聋。杜预曰:聋,暗也。《说文》:无闻也。」(文)《大论》八(十六)明今世因缘,如《音义》引。盲者,《说文》:目无童子。
  「瘖痖」者,《应音》七(十左):「瘖,不能言。《埤苍》:痖,亦瘖也。」《琳音》一(九右)云:「痖,鸦贾反。《考声》云:不能言也,按痖人虽有声而无词。《说文》阙。(痖与瘖音别义同,故《说文》存瘖阙哑)《古今正字》:痖,瘖也。」《大论》八(十七)明先世因缘,如《音义》引。
弊亦恶也。
「尪狂」者,《琳音》十六(七右)曰:「枉王反,正体作 ,象形,今俗用加王作『尪』,形声字也。《韵铨》:尪,弱也。《通俗文》:短小曰尪,《说文》:跛曲胫也。徐曰:一足跛曲。」狂,兴云:「其亡反,变性意也,又乱也。」
  「不逮之属」者,逮,《尔雅》:及也,或作「迨」。义寂云:「触事在人后名『不逮』,此即不及人类之卑贱者也,此等丑报皆是等流增上果依前世杀业而所感残殃也。」
  「又有尊贵」下举善果由宿世修善而显来世恶报由今世恶业,如《会疏》释。师说曰:「『贫穷』已下含上卷帝王乞人比校以明,是知五恶说启基于上卷者,可见。」

    后明现报业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见事.
  《汉本》云:「有官事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作恶入法,受其过谪,重罚致剧,求望解脱,难得度出,今世有是目前现在。」(文)《吴本》亦同。
净影、憬兴等此段以为现在痛苦,望西、《略笺》等诸家皆从之,今不用之,此举现报显杀业过,以痛烧俱未来苦故。
「世有常道」等者,义寂云:「《五戒经》云:『三千之罪,生属五刑,死属五官。五刑者:一者劓膑刑,正法五十,其属五百,是木刑也;二者墨刑,正法百,其属千,是火刑也;三者割刑,去人枝干,正法百,其属千,是金刑也;四者大辟刑,正法二十,其属二百,是水刑也;五者宫刑,正法三十,其属三百,是土刑也。合于三千,三千之罪皆属五刑,五刑属五官,五官分治属于五戒。』按:生属五刑者即是此中所说『五痛』,死属五官者即是『五烧』,以五刑治犯者名为『王法』,犯初恶者即受木刑,即五百五十罪,故云『为恶入罪受其殃罚』。」(已上)
  望西云:「彼经所说与《孝经》异,《孝经》云:『子曰:五刑之属三千。注曰: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也,其三千条,墨辟之属千,刻其颡墨之也;劓辟之属千,截其肌也;剕辟之属五百,断其足也;宫辟之属三百,割其势也;大辟之属二百,死刑也。凡五刑之属三千矣。』(已上)辟训罪也,死是罪中之大,故称『大辟』也。」(已上望西)
  《笺》曰:「夫世有牢狱者,国家惩恶之常道,而王侯致治之政法也,故曰『常道王法』,《释名》曰:狱,确也,实确人之情伪也。又谓之牢,言所在坚牢也。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圜也。又谓之囹圄,囹,领也,圄,御也,领录囚徒禁御之也。」(《博雅》曰:夏曰夏台,殷曰姜里,周曰囹圄,《博物志》: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
「求望解脱」等者,畏刑虽求免于牢狱,更无由得出也,此乃眼前之事,世人之所知见,故云「目前见事」。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四明痛苦
《汉本》云:「寿终尤(有,《吴》)剧(处,《吴》),入其窈冥,受身更生,譬若王法,剧苦极刑,故有自然泥犁、禽兽、薛荔、蜎飞蠕动之属(类,《吴》),转贸身形,改恶易道,寿命短长,魂神命(精,《吴》)精(诚,《吴》)自然入趣,受形寄胎,当独值向,相从共生,转相报偿,当相还复,殃恶祸罚,众事未尽,终不得离,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之,虽不临时卒暴至,应时恒取自然之道,皆当善恶归之。」(文)《吴本》同之,但「尤剧」作「有处」,按:「有」是「尤」字音误,「处」是「剧」字写误耳。
此文明未来痛苦,故云「寿终后世」等。
「尤」者,《应音》二十五(十八)曰:「有周切,尤,甚也,亦多也、异也、过也。」(文)义寂云:「尤者甚也,比其现世王法痛,后世狱烧甚为深剧,以时劫长苦具重故。」(文)
「入其幽冥」等者,谓入三途暗冥之处,即转此人生而受恶趣之身也。
「譬如」等者,嘉祥云:「『譬如王法』者引喻况,报轻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诣市杀之。先现报后入地狱,故云『极刑』。」(文)
  《笺》曰:「如今世王法罪者入狱受极刑之苦,后生亦复如是,是故造罪之者乃有三途无量苦恼,其之苦恼也非他使然,唯是自作自受,故云『自然』。」(文)此释太好,「故有」二字望于造罪者言之。
「极刑」者,五刑中大辟是也。《应音》二十一(二十六):「下胡经反,刑,罚罪也。《易》曰:刑,法也,并为刑法也。」
「转贸其身,改刑易道」者,贸,《琳音》十五(四右)曰:「莫候反。《尔雅》:贸,市也。顾野王云:交易也。《字统》:从贝,卯声。」
今按:自然三途苦显「后世尤深尤剧」句,「转贸其身」等显上「入其幽冥,转生受身」句,谓转人身更贸三途五蕴云「转贸其身」;变人间形成畜生等形,易人趣成三恶趣,云「改形易道」。《笺》「改人中五刑换镬汤炉炭苦,易王道常道为阎罗呵责也」者非也。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者,三途寿命长短不同,八大地狱寿量亦各异,鬼畜亦尔,彼云「或长或短」,如《增一阿含》、《俱舍》等。
  「魂神精识自然趣之」者,《笺》曰:「『魂神』谓人死阳气也,与魄(《说文》:魄,阴神也。)对,魂魄一身之精,随神出入,魂魄合则生,离则死。《仪礼注疏》:『出入之气谓之魂,耳目聪明谓之魄,死者魂神去离于魄。』又《淮南子》:『天气为魂,地气为魄。』(此世教所出也)『精识』者,《楞严》曰:『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觉者。』长水云:『第八棃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今谓:世教魂神即是吾教精识,虽并举之,其体不异,学者可知。『自然趣之』者,第八总报识所引业而自趣其处,非依乎他也。」(文)此释好矣。《会疏》中有魂名「魂神」真异熟总报之主名「精识」者似凿矣。《贯思义》云:「气血精爽之名。」(文)
「当独值向」者,自业自得,独自值向其处也。
「相从共生」者,一云:唯有恶业相从共生彼苦处,故有狱中罗刹苦具等;(《笺》初义)一云:今世所杀者相从后生共生一处,报怨独有能杀之人,值向其怨而非余,故云「当独值向」等。(《笺》后义,《会疏》同之)或可,《汉》、《吴》两本于「自然入趣」与「当独值向」之间有「受形寄胎」之句,由此言之,魂神独自趣向苦处,神识与形相与身共生云「当独值向,相从共生」也。
「更相报」等明能杀所杀生生同出,世世互报怨恨,展转无由断绝。
「殃恶未尽」等者明殃恶相续无有尽期也。
  「展转其中」等,仅由今世造罪,于无量劫展转三途勤苦中,无有解脱苦之期,其痛苦尤剧,不可以言述也。
「天地之间」下明因果必然不违。
「天地之间」者,旧解云:暂约世教而言之,即三界之间也。(《笺》)又乾坤之间卓针之地未无是事。(峻公)今谓:上从天上善处,下至地狱恶处,皆无非因果当然,故云「自然有是」也。
  义寂云:「作恶虽不乐欲苦果,苦果自应;修善虽不希望乐果,乐果自应。义同影响,然此经多言『自然』者,为显因果决定法尔。」(已上)
  「虽不即时」者,《汉》、《吴》两本云「虽不临时卒暴应时」等,准解,造业时虽不即时受报,而时至则卒然果报应至无有违,故云「卒暴应至」。
  憬兴云:「『卒暴』者怱也,『会当』者必也,『归之』者至也。」(文)谓善恶业则善恶报必至,此乃自然之道理也。又可,「不」字至「应至」,谓造恶时无明所覆,不知来报,故思不即时应至,然善恶之道不违,必当善恶报应至,喻如暗夜书记不见而文字现然。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三结文
  《汉》、《吴》两本初二句全同之,下三句云:「勤苦如是,愁毒呼嗟,比如剧火,起烧人身。」(文)
  净影云:「『譬如』已下喻显前烧相。」此释为得,《祥疏》未详也。
  今谓:此文在结文,喻显前烧相,由此思之,感异熟苦果为「痛」,剧苦尤愁难堪名「烧」也。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
二明一大善中有二:初辨,后结。辨中亦二:一作善,二受报。此初明作善也:
《汉》、《吴》两本同之。
「人能于中」者,若人于此五浊造恶世界也。
「一心制意」等者,下「独」字回于此,可见。举世皆造恶,吾不共彼,独调三业,故云「独」。「一心制意」者制意三,「端身正行」者含身三口意,「作诸善」者行善,「不为众恶」是止善也。
  依净影等意,翻对前恶,持杀生戒云「独作诸善」。今谓:「诸善」言通含世间出世诸善,于出世善暗含无上大利功德。若约为得大利之人,如〈散善义〉云:「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文)祖师《本书》等高判可以并按耳。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二明受报
《汉》、《吴》两本全同,但「度世」上有「长寿」二字耳。
依净影等意,「获其福德」者,现生得福报,此乃翻对前「痛」。「度世上天」者,后世得天上报,「泥洹之道」,得出世妙果,此二翻对前「烧」也。《略笺》、《会疏》等并依之。
  今谓:「独作诸善」中自含世出世凡佛等善,故其获益亦从浅(世间)至深(出世)。「获其福得」者世间益也,「度世」等者出世益。于中「度世」者度脱三界轮回,故化土益也。「上天泥洹」者亦云「长寿洹泥」,言异意同,故知真实益,与佛同涅槃证果,如上所辨,下皆效之。

是为一大善也.
后结文
《汉》、《吴》两本亦同之。

佛言.其二恶者.
第二段中有二:一明二大恶,二明二大善。初中有三:初举,次辨,后结。此先举也:
  依净影等意,明偷盗戒之所对治。今不然,于十恶中举身业偷盗,余恶从之。于有主物若多若少不与而取为偷盗,下云「常怀盗心,悕望他利」故。
  义寂云:「宗辨劫盗,兼举余恶,以成盗过。」又引《律藏》五种盗心合今经文:一黑暗心取,谓于理教非义而取,今经「都无」已下是也。二邪心取,谓心无实欺惑而取,今经「任心」已下是也。三曲戾心取,谓无正直恨戾而取,今经「或时」已下是也。四常有盗心取,今经「常怀」已下是也。五恐怯心取,今经「邪心」已下是也。(望西、《略抄》所引)
  前明无仁慈,今云无义理,第三恶云无礼,第四恶云无信,第五恶云无智,五常五恶自在此中备矣。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
次辨中四:一明造恶之人,二正明造恶,三明其过失,四明后痛苦。此初也:
  《汉本》云:「世间帝王,长吏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文)《吴本》全同。
造恶人中,「世间人民」通举,不但人民,帝王、长吏等皆摄此中。「父子兄弟」别举其亲属也。

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冤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二正明造恶
初二句示偷盗起所由。
「义理」者,《礼记》云:「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父子、兄弟、夫妇有义理为礼之文。
  「法度」者,《孝经》云:「制节谨度。」《孔注》曰:「度者其礼也。」守五常礼义为顺法度,盗窃之人无其义理,不顺礼法,故恣作偷盗。
  《汉》、《吴》两本云:「略无义理,不从正令。」(文)
  憬兴云:「度者量也,则也。更相盗窃,故无义理,非理求财,故不顺法轨。」(文)
「奢淫」等明盗所以。《汉》、《吴》云:「奢淫憍慢,各欲快意。」(文)
法位云:「不勒贪心名『奢』,耽财乐得名『淫』。」(憬兴同之)奢,《说文》:张也,又侈也。《应音》二(二十三)云:「《尔雅》:男女不以礼交曰『婬』。」《戒疏》二上曰:婬是耽滞专固为名,故俗中『婬』字随相以释。水边『 』者为邪咎过,女边『 』者为邪私,故字两列各有其义。滞雨多者名为雨淫,滞书多者名为书淫,故皇甫士安读书三年,经时不知春秋,乘马不知牝牡,即其证也。故滞于色名为色婬,即此婬者亦名为荒,故《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又其证也。言此比丘性无正慧,随尘封附迷著深结,名之为『婬』。」(文)今耽滞之义也。
  「憍」谓憍慢,「纵」谓放纵,男女相共奢憍过度,纵放无限,只掠取他物,以欲快己意,故云「各欲快意」也。
  「任心自恣」下正明劫盗。
  《笺》曰:「一任己恶心之所欲,故云『任心』;自恣作恶,故云『自恣』。经曰:乃至一针一草不得故盗,何矧更劫多物哉!」
  「更相欺惑」者,《汉本》云:「更相欺调,殊不惧死。」(文)欺,《说文》:诈也,又谩也,陵也。《孔注尚书》曰:「君臣以道相正,下民无有相欺诳幻惑。」(文)
  「上下父子」等,相欺诳幻惑而恣己恶也。
  「心口各异,言念无实」者,心念邪恶,口言正善,内外龃龉,表里乖角,共是诈伪无实也。
  「侫谄不忠,巧言谀媚」者,《汉本》云:「侫谄不忠,谀媚巧辞,行不端正。」(文)《应音》四(三右)曰:「侫,奴定切,谄媚也。《说文》:口材也,亦德之称也,字从女从仁云云。」谄,《琳音》十九(十一)曰:「丑染反,《易》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 。何休曰:谄,侫也。《郑注礼记》曰:谄谓倾身以自下也。」(文)
  憬兴云:「口出善言,心怀恶计,故云『侫』。覆藏自性,故云『谄』。为行无信,故云『不忠』。」(法位大同)
  「巧言谀媚」者,《论语》:「巧言令色,鲜于耻矣。」巧口令色,谄谀曲媚云「巧言谀媚」。《孔注尚书》云:「谀亦谄也。」《苍颉篇》云:「谄,从人意也。」
  「嫉贤谤善,陷入怨枉」者,《广韵》云:「枉,纡往反,邪曲也。」义寂云:「怨枉者侵犯也。」兴云:「枉者横也。」《笺》曰:「嫉忌贤士,憎谤善人,令彼贤善或为怨者,或为狂者,终陷其罪也云云。」峻云:「横结怨害,枉陷非道云云。」《汉本》云:「更相嫉憎,转相谗恶,陷入恶枉。」《吴本》同之。此不言贤善,然谗非恶非枉人为恶枉,则自有贤善之义。
「主上不明」等。望西云:「从此已下明互厚己。」《笺》云:「下因说恶人之事,复示君臣不正之诫。」(文)峻公云:「上约庶人总明欺惑之过,今约君臣别责谗侫之失。」(文)峻公为胜。今谓:因言嫉贤谤善,陷人怨枉,别明在位者谗侫之失。
「臣欺其君」下总明相欺诳欲厚己也。峻公云:「君臣者国家之本也,欺诳为害无大于之,故别诫焉。又世典以之为大盗,岂不慎乎云云!」
  「主上」者天子之称。(《事物纪原》云:「司马迁作《史记》,凡指斥君尊,皆依违不正言,但称曰『上』。大史公自叙书《汉武本纪》曰:今上之类是也,今臣子亦呼天子曰『上』,由司马子长始也。蔡邕曰:上,尊位所在,不敢媟言。尊尊之意也,盖是主乎!四海之中处乎王公之上也。」)「不明」者不聪明也,《汉本》:「心不察照。」(文)
「任用臣下」者,孔氏云:「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祥疏》云:「『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者,宰相宦纵放臣下,用取万民贿拄取人物。」
「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者,义寂云:「机谓幻惑,伪谓虚诈也,妄搆不实,幻惑多端。」(文)谓奸臣握国柄,威势横行,奢侈纵恣,傍若无人,故云「臣下自在」。兴云:「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云云。」《笺》曰:「机谓巧术,巧为诈伪,以饰其非,最不少也。」
  「践度能行,知其形势」者,望西云:「践谓履践,度谓量度,如法位云:巧言令色,曲取君情,能行机伪,知君形势,不能正谏。」(憬兴同之)《笺》曰:「践度君心而能行其事,又能知时之形势,而或谄媚从之,或轻蔑凌之也。」(文)
  「在位不正」等者,法位云:「良由为君不正,故被臣欺,天意平均,不伐无罪,既妄损忠良,故云『不当天心』。」(已上)祥云:「『在位不正』者,惟过者,主由内不明,致有侵损。『不当天心』者,明造恶不顺善之心也。」(文)
  上来诸说皆言「践度能行,知其形势」下明侫臣机伪多端之相。
  《会疏》云:「『践度』以下六句申忠臣为其所损,谓忠臣能履践先王法度,能行君子言行也。『知其形势』者,形谓形象,势谓气势,良臣能察臣下形状,进贤退愚,赏忠罚侫。又知兆民安否形象,能鉴国家治乱之气势故云云。」此亦一义。
  「忠良」者,忠臣良臣。《左传》:「信谗匿,弃忠良。」(文)良,善也,亦贤也。
  「臣欺其君」已下结上,明一切互相欺诳,而各怀三毒,欲自厚己。
  《汉本》云:「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弟欺其兄,妇欺其夫,室家中外,知识相绍,各怀贪淫,心独(毒,《吴》)恚怒,蒙(朦,《吴》)聋愚痴,欲(杀,《吴》)益(盗,《吴》)多(无,《吴》)有,尊卑上下,无男无女,无大无小,心俱同然,欲自厚己。」(文)《吴本》大同之。
  《笺》曰:「凡其君臣、父子、亲属、朋友更互相欺者,皆是为己利而诳惑乎他,非以人而可为之道矣。」《诗》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可不愧乎!」
「各怀贪欲」等者,于其欺诳之事各怀三毒而为之,只欲得财利而厚己故,贪其所得之多耳。斯欲贪之心乃尊卑上下都无有异,故云「同然」,盖是虽不为穿壁踰墙之事,即此心之偷盗也,不可不慎矣!

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三明其过失
「破家亡身」等者明身及家族破灭之过。
望西云:「过去云『前』,未来云『后』。」(文)
  《会疏》云:「前不顾是非,后不顾讥嫌。亦前不顾明哲昭察,后不恐鬼神冥记。或亦前不顾过业,后不虑来报故。」(文)
  今谓:欲贪心所迷故,唯见己利,不顾念身自亡及亲族亦灭,云「不顾前后」,勿穿凿矣。《汉》、《吴》云:「不顾念前后,家室亲属坐之破族。」
「或时室家」等者明从事结怨过。
《汉本》云:「或时家中,内外知识,朋友乡党,市里愚民,转共从事,更相利害,争钱财斗,忽(讼,《吴》)怒(忿,《吴》有)成仇,转争胜负。」(文)《吴本》亦同。
  「乡党」者,《麟音》五(十六):「上许良反,《释名》:乡,向也,谓众所向。下多朗反,《释名》云:党,长也,谓一聚所导长也。《郑注论语》曰: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党也。」(文)
  「市里」者,市廛买卖贾易处也。里,《应音》七(十九)云:「《周礼》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谓二十五家也。里居,《释名》云:五邻为里,方居一里之中也。」(文)
  「愚民野人」者,义寂云:「愚民者,顽器无识,类同狗畜。野人者,凶暴不仁,惟比野将。」(文)《说文》:「郊外为野,邑外曰郊,又朴野。」《论语》:「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包氏曰:「谓鄙陋也。」
  「转共从事」等者,义寂云:「合计共事,顺则相利,违则相害。」(文)一本作「杀害」,不正也。
  「忿成怨结」者,由利己害他,故各怀忿恨,互结怨仇也。
「富有悭惜」等者明悭惜劳苦过也。
《汉本》云:「悭富燋心,不肯施与,专专守惜,爱宝贪重,坐之思念,心劳身苦。」(文)《吴本》「专专」作「祝祝守」,「爱宝贪重」作「爱保贪惜」,准解,爱保珍宝,贪惜重财也。
「如是至竟」下明无恃怙过,《汉》、《吴》大同之。
「如是至竟」者,贪惜财宝,心劳身苦而竟至寿终也。
「恃怙」者出《诗经》,失父母云无恃怙也。
义寂云:「作恶时乡党转共,受果时无一随者,此则乘业受报,无人相代。」(文)
  嘉祥云:「无一随者,神识孤游戏,财留在自界。」
  《笺》曰:「『无所恃怙』等者,此造罪人总无修善行道可赖凭者,唯独来后世独去,现生亲属财宝无有一随之者,古人云『唯有业随身』,即是也。」(文)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者,义寂云:「谓善恶因及祸福果皆追命根所生处也。」憬兴云:「追者遂也,命者业,遂善恶业以所生故。」(文)今谓憬兴为得,彼天命即是业故。《笺》「从冥司之命到其处」者亦未可也。
  「然后乃悔,当复何及」者,彼恶入苦毒,然后悔其过恶,复何能及乎!《正法念经》云云。(望西引)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等,《汉本》云:「或时世人,愚心少智,见善诽谤恚之,不肯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文)《吴本》同之,此明憎谤善人妄作非法之过。
望西云:「此下明无惭愧过。『见善』等者无惭而作,所谓善者三学师长,于此等善无崇生憎谤故;『但欲』等者无愧而作,所谓恶者善士之所厌,于此罪恶不见怖畏作非法。」(文)
  心愚昧无智故,见贤不欲齐,却为憎谤,是至愚之所致。但欲为恶而为作种种非法,是无智所致也。
  「常怀盗心」等者明盗心恐怖过。
  《汉本》云:「但欲盗窃,常怀毒心,欲得他人财物,用自供给,消散糜尽,赐复求索,邪心不正,常独恐怖,畏人有色,临时不计,事至乃悔。」(文)《吴本》亦同。
  「常怀盗心,悕望他利」者,常内怀盗心,悕望得他人财物而自供给也。
「消散糜尽」等者,若所盗得物消散尽,则复求索得他物也。
「邪心不正」等者,望西云:「起盗犯时生邪思惟,即恐他有怪知色故。」(文)
  「色」者,「《说文》:颜气也。徐曰:颜色,人之仪节也。《周礼》:大夫占色。《注》:色,兆气也。」(文)邪心不正,故常恐他知之,若见他人有气色,则谓知我密计,大恐怖之也。
「不豫思计」等者,谓不预思计有近忧而去恶就善,及事露罚至,则深悔而何及乎!
  「今世现有」等者,明现受殃罚。净影等诸家皆言此二明痛,今不取也。
  上来显过失竟。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四明后痛苦。
  《汉》、《吴》两本云:「世间贫穷、乞丐、孤独,但坐前世宿命,不信道德,不肯为善,今世为恶,天神别籍,寿终入恶道,故有自然等。」
  「因其」等三句难解,《会疏》意此三句推现在令知过去,因无宿世善本,今世恣造罪,现在受王罚,此属前「现世殃罚文」,恐不顺文理。《笺》意因前不信不修故,今世复为造恶之人,恣作偷盗之业,岂免由之得寿终之后入恶趣云云。此义属下,「因其」等三句成今复为恶之因也,「今复为恶」者受未来痛苦之因,此义稳顺矣。
  师说云:「『因其前世』者望后『下入恶道』,指现在娑婆云『前世』。『不信道德』者,指安养妙果为『道德』,上文云『长与道德』等故。『不修善本』者指名号,上文『若人无善本』等,此乃不信弥陀道德,不修名号善本,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也。」此亦似凿。
  今按:《汉》、《吴》两本于「坐前世宿命」上有「世间贫穷,乞丐孤独」之二句,与「第一恶文」同,由此思之,《梵本》恐有「贫穷」等句,译者随意,存略有异,此乃举前世余果显现因招来果,应知。
  「天神克识」等,克谓必也,识,音志,即记也。
「名籍」者,《说文》:簿书也,《切韵》:簿籍也,谓记其罪人名于簿书,分明别无差也。
「寿终神逝」已下正明后报痛苦,文解如上。

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
后结可知。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二明二大善,辨、结准上可知。

佛言.其三恶者.
第三段有二:初明三大恶,后明三大善。初中亦三:举、辨、结,此初,总举也。
其第三恶者,依净影等意,翻第三戒明邪淫罪。望西等诸注皆此意也。今不然,于十恶中举邪淫,余恶从之。
  义寂云:「宗辨淫佚,兼举余恶,以成淫过。」(文)
  望西云:「淫欲者,流转生死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如大贤云(梵网古迹):『生死牢狱,淫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如《智论》云:『淫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瑜伽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强力,劣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故,不净似净故。』(已上)《劝心往生论》云云

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
二次辨中有四:一明造恶人。
  《汉本》:「世间人民,寄生相因,共依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岁,至(恐上乎)有豪贵者贤明善人,下有贫穷尪羸愚者,中有不良之人。」(文)《吴本》亦同之。
初五句总举人间相状,「上有」下别分三品。
初中,「相因寄生」者,《玉篇》云:「寄,托也,依也。」谓男女相因托生(法位),又亲子相因而受生。
  嘉祥云:「『相因寄生』者,由过去或作善知识香火因缘相托以为眷属也。」(文)
  「共居天地」者,共业所感,男女亲子相因生,共处天地阴阳之中也。
  「处年寿命」等者,别业所感。义寂云:「谓处世间年及寿命不能久住,今时寿命虽复百岁,于中死缘多现前,今日虽保,至明出息安期还入,故云:『无能几何』。」(已上)此中意谓无常迁流之世无可赖,何不舍恶修善乎!
  义寂云:「『上有贤明长者』等正辨人伦不同,德位俱尊为上伦,德位俱贱(无知无位)为下伦,有位无德为中伦。(果报中庸,《会疏》)起淫妷过正在中伦,以上伦有欲具而能节止(能知励善制恶之道,又惭愧世讥),下伦有怖欲而无所从(困穷牵缠故无暇),中伦有具而无节止,(优游世间好为淫恶)故放其心无所不作,是故文中据此显过。」(已上)
  又法位云:「『上有贤明』下第二禀生三品,欲明三品俱有欲心。」(已上)
望西云:「若据理者,设虽上下,何无淫妷,但寂公意从强边欤。」
有云:「『中』者内也,谓上下内有不善人,常怀邪恶云云。」
《笺》及峻公俱从义寂,盖是约邪淫为言而已。《笺》曰:「上约贤明,则节义贞洁,岂有耽淫之事;下约贫贱,则褴缕不全,饮食不充,饥寒切身,只愁此苦而无意为邪欲也。唯有不善之中人而恣意易为淫妷也。」

常怀邪恶.但念淫妷.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入出.费损家财.事为非法.
二正明造恶。
  《汉本》云:「但怀念毒恶,身心不正,常念淫妷,烦满胸中,爱欲交错,坐起不安,贪意悭惜,但欲(横,《吴》有)唐得,眄睐细色,恶态淫妷,有妇厌憎,私妄出入,持家所有,相给为非。」(文)《吴本》同之。
  「常怀邪恶,但念淫妷」者,淫,《尔雅》:男女不以礼交曰「淫」。(《应音》)淫是耽滞专固为名,滞色名为色淫。(《戒疏》二上)《说文》云:私逸也。《左传》:贪色。妷者,《应音》六(三左)曰:「古文佚,又作劮,同与一切。《苍颉篇》:荡也,亦乐也。」但念邪恶淫佚常不舍云「常怀」等。
  「烦满胸中,爱欲交乱」者,淫火内燃胸热云「烦满胸中」。爱色欲淫之情交乱起更难禁止云「爱欲交乱」。
心既如此,则行住坐卧更不得安,故云「坐起不安」也。
「贪意守惜,但欲唐得」者,「唐」谓虚也,《吴本》云:「贪意悭惜,欲横唐得。」谓意贪己所爱色,悭执吝惜,欲横得之,非己妻则徒思欲耳,故云「唐得」也。
「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者,「眄睐」者,《应音》十一云:「今俗云颣眼是也。」《琳音》十六(七)云:「眠见切,《说文》:邪视也。下来岱反,《苍颉篇》云:童子不正内视也。」「细色」者,男女好色也。「邪态」,《琳音》十五(十右):「下汤戴反,《吕氏春秋》云:态度情貌也。《考声》云:意变无恒也。《说文》:态,恣也,从心,能声也,或从人,作 也。」《应音》六(三左)云:「下又作 ,同他代切,意恣也,态度人情貌也。」(文)逸,《说文》:失也。《广韵》:又纵也,奔也。(文)又「眄睐细色」者,偷眼之貌也,邪淫意态外溢,威仪荡逸也。
「自妻厌憎」等者,于自妻则厌之不亲,憎之不爱,而却爱余人,私窃令其人出入,为其费损家财,为非法也。

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三明造恶过
  初「交结聚会」等明相伐杀夺之过。《汉本》云:「聚会饮食,自共作恶,兴兵作财,攻城格斗,劫杀截断,强夺不道。」(文)《吴本》同之。
  净影云:「为淫造作杀盗等事,是其过也。」(文)
  《笺》曰:「『交结聚会』等者,为其邪欲事结交而聚众,兴于将帅,相共战伐,攻国劫城,戮其主夫,强夺妻女而为己之嬖妾,不道之甚也莫过乎此矣!其事往往出在于史典。」(文)
  《会疏》为结约盟之义。兴云:「结者期也,此亦约斯之义也。」
  「兴帅相伐」者,《切韵》:帅,所类反,军将。《毛诗》云:凡称主兵者为将帅,今言兴兵也。一本作「师」。兴云:「师(所饥反)四千人为军,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十二匹马也,五百人为旅也。」(文)伐,《说文》:击也。《广韵》:征也。《左传》:「有钟鼓曰侵,无曰伐。」
  「攻劫」者,上沽红切,《说文》:攻,击也,从支,工声。一曰「治」也。《论语》:攻乎异端。《增韵》:又作也,伐也。「劫」者,《琳音》六十(九左):「剑业反。《郑注礼记》云:劫,胁也,人欲去以刀胁之。或曰以刀止去曰『劫』。《弘决》四之二曰:对面不与取曰『劫』。」(文)今言「攻国劫城」也。
  「杀戮强夺」者,兴云:「『强夺』者公然劫取,『不道』者左道取物。」(文)呜呼!为快己淫事,杀戮万民,攻国劫城,强夺不道莫大于此矣。
「恶心在外」下明为淫盗窃之过。
「恶心在外,不自修业」者,恶心外动,不事自业,故不修自生业,由此为盗贼也。
  「盗窃趣得,欲系成事」者,兴云:「『窃』者私隐,『趣』者伺人不觉以求他物,又趣,仅也。」(文)《郭注庄子》云:「盗窃者,私取之谓。」(文)系,《琳音》三(二右)曰:「音计。《集训》云:连缀也,继也。《玉篇》:拘束也。一本作繫」。兴云:「系,动也。」(文)此「欲系」犹言欲缚,此中意云:盗窃仅得他物,则欲缚成其事也。又可,「欲系成事」句属下,谓欲击他成盗事,恐势相逼也。
  「恐热迫胁」等者,兴云:「『恐』者恐怖,『热』者恼热,苦具逼身曰『迫』,以威凌物曰胁。」(文)《会疏》依之,云:「行偷盗者恐怖恼热如临虎口踏龙尾,寒心流汗等,苦逼迫胁怖故。」此义未可也。「热」字一本及《汉》、《吴》两本皆作「势」。义寂云:「不自修业,唯恐逼他以给妻子,以威力相逼谓迫胁。」(文)此义为是,「迫」犹逼(《玉篇》)。胁,《广雅》:胁,怯也。《玄应》云(十四、二十六):「虚业反,谓威力相恐惧也。」(文)谓欲成己恶事,以威势迫胁他人,得以给妻子也。《笺》曰:「物渐得欲为主所系缚,为免之,屈力焉,殚虑焉。事极百端,当于是时,恐怖迫胁胡轻至热胸苦身,如此得物归备妻子衣食云云。」此亦凿耳。
  「恣心快意,极身作乐」者,《吴本》云:「恣心快意,极行作乐,淫乱他人妇女。」(文)「恣心」者,恣恶心,以淫欲为快意。「极身作乐」者,极身乱行而作淫乐,所谓淫乱他人妇女也。
  「或于亲属」等明亲戚相患之过。法位云:「此明淫贪盛故,于亲属中并能行杀盗淫也。」
  「亦复不畏王法禁令」者,明不畏法令之过。旧解并为痛,今不从之。《汉本》云:「亦复不畏县官法令,无所辟录。」(文)谓不但不避尊卑亲疏,亦不畏王法禁令,故云「亦复」等也。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四明后痛苦也
「著于人鬼」者,义寂云:「谓显中作者著于人,隐中作者著于鬼,故俗典云:为不善于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暗之中,鬼得而诛之。」(文)《贯思义》云:「『日月照见』合先人著,『神明记识』合先鬼著。」(文)
余文如向解。

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梵烧人身.
后结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二明三大善中,初辨,后结。辨中亦二:初至「不为众恶者」明作善,「身独」下二明受报。

是为三大善也.
后结,可知。

佛言.其四恶者.
第四段中,初明恶,后明善。初恶中亦三:先举;次辨;后结。此初举也:
  依净影等,即翻第四戒,明妄语为第四恶也。今则不然,口业四过合为第四恶。义寂云:「宗辨口四,兼举余恶,以成口过。」(文)

世间人民.
  次辨中四,此初,明造恶人。《汉本》云「诸恶人」,《吴》云「诸人」。

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二明正造恶
《汉本》云:「不能作善,自相坏败,转相教令,共作众恶,主为传言,但欲两舌恶口骂詈妄语。」(文)《吴本》同。
不念慎口过修善,只恣为众恶,非啻自然,亦教他为众恶,故云「共为众恶。」
「两舌」下正列口四恶。《十地义记》四云:「言乖彼此故名为『两』,言从舌起故云『两舌』。」(文)新云「离间语」。
「恶口」者,以粗恶语骂辱他人,是为「恶口」,新云「粗恶语」也。
  「妄言」者,新云「虚诳语」,以虚妄语诳惑人故。《大乘义章》七云:「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文)
  「绮语」者,《十地义记》云:「言辞不正其犹绮色,故名为『绮』,绮有所论名『绮语』。」(文)琳音一(八左)曰:「范子计然云:绮出齐郡。案:用二色彩丝织成文华,次于锦厚于绫。《说文》云:有文缯也。」此从喻得名,新云「杂秽语」。

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
三明造恶过
「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者,明口四之过。嘉祥云:「『谗贼斗乱』明两舌,『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于傍快喜』明喜绮语。」(文)望西为两舌过,《会疏》从之。谗,《琳音》三十(十七):「床咸反,《毛诗传》云:谗,以言毁人也。《说文》:谗犹赞已贼,邪言害正也。」「斗乱」者,《琳音》四十四(十五):「顾野王云:称兵相攻战曰斗。《苍颉篇》:斗,争也。《纂韵》:过敌交争也。《说文》:两士相对,兵仗在后,众形欲相斗也。」谓憎嫉善人,妄言谗之,贼害善人也,两舌斗乱,彼此以败坏贤明。
「于傍快喜」者,以绮语饰言诳惑他人,在傍而为快也。
  《汉本》云:「相嫉更相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善,于傍快恶。」(文)《吴本》同之。
  「不孝二亲,轻慢师长」者,造逆之过。祥云:「『不孝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文)望西、《会疏》并为恶口过。《笺》以为虚妄欺诈之所为,谓欺诈而不事父母,轻蔑乎师,污慢乎长,无奉事之云云。今从祥释。恶口违恩田,故云「不孝二亲」。如阇王骂我母言是贼;逆福田故云「轻慢师」,如调达骂佛言瞿昙是也。
  《汉本》云:「复不孝顺,供养父母,轻易师父(友,《吴》)知识。」(文)
  「朋友无信,难得诚实」者,《汉》、《吴》二本无「朋友」二字,祥云:「『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语。」望西云:「『朋友』已下妄语过也。《礼记》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会疏》、《略笺》同之。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等,明自大凌人过。
《汉本》云:「自言(大,《吴》)尊贵有道,横行威武,加卷(权,《吴》)力势,侵克易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自羞惭,自用颇(顽,《吴》)健,(欲,《吴》有)令人承事敬畏。」(文)《吴本》同之。
此绮语过也,骄恣夸世,自身乃是尊贵而权威为大,自无德而自谓为有道之者云「尊贵自大」等,岂非绮语人乎!
  「横行威势」等者,非理强行权威势力而侵犯轻易他人也,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者,如此痴人无自知其过非,夙夜作恶无敢为耻,可谓无惭无愧之徒也。
  「自以强健,欲人敬难」者,「敬」谓尊敬,「难」谓畏难,惮也,谓以己强健有势力,欲令人尊敬畏难于己也。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者,明不畏神明,怀憍慢之过也。
祥云:「广明自偃蹇难化也。」《汉》、《吴》两本开「忧惧」句为二句,云:「无忧哀心,亦不知恐惧,恣意憍慢。」余同之。谓如此恶人恣作恶,不畏神明记识,日月照见,不肯作善,何以可降伏教化乎?实强刚难化而已。
「自用偃蹇」等者,憍慢相也。「偃蹇」者,《应音》九(三右)曰:「居免纪偃巨偃三反。《左传注》:偃蹇,骄傲也。《广雅》:偃蹇,大娇也,谓自高大貌也。《释名》:偃息而卧不执事也,蹇,跛蹇也,病不能作事,今托似此也。」(文)《广韵》:「偃,仆也,蹇,跛也。」谓于己种姓色力财位等自染著,恃之凌他自高举,谓常如是,无所畏惧故,无所忧哀,无所恐惧是怀憍慢相也。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等者,明善神舍离独立无依之过。
净影云:「宿善尽灭,善神舍远,身无依倚,多遭厄难,是其痛也。」(文)此为现世痛苦,兴等皆由之。今不从,此只明其造恶过,何言现生痛苦也。
「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者,明因宿福善神来营护。
  《祥疏》云:「『赖』之意蒙,『颇作福德』『颇』之意少,蒙前身少作善,故今世善神护之助彼。」(文)「颇」者,《苑音》三(十三)云:「颇,普歌切。《广雅》曰:颇,少也,少犹希也。」(文)「扶接」者,扶,《说文》:佐也。接,《说文》:交也。《广韵》:持也,合也,会也。「营护」犹营卫。《应音》七(十六):「古文覮同,役琼切。又《苍颉篇》云:卫也,亦部也。」(文)
  「今世为恶」等者,今世如上作诸恶不息,宿德灭尽,善神营护悉舍离去,离营护助力而身独立无所依怙也。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罔然.不得蹉跌.
四明后痛苦有二:初明受报自然,后正明痛苦。此初也:
  《汉本》云:「受重殃谪,寿命终身,恶绕归自然迫促,当往追逐,不得止息,自然众恶共趣顿之,其有(「其」字《吴》在此处)本名籍在神明所,殃咎引率当值相得,当往自然(《吴》)趣向受过谪罚,身心摧碎,神形苦极,不得离却,但得前行入于火镬,当是(之,《吴》有)时悔复何益,当复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文)《吴本》亦同。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者,一生所造诸恶咸归一身,故云「所归」。
  「自然迫促」者,迫,逼迫,促,催促。(《般若钞》)诸恶自然相迫相促也。峻云:「来报日日催促也。」
  「共趣顿之」者,兴云:「『顿』者至也,言自然恶业迫促,与业共趣至恶道也。」有云:「『之』谓往也,共趣而顿往乎恶道也。」(《笺》)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者,「名」则名字,「籍」谓记罪简牍也。净影云:「鬼神摄录,将入恶道。」(文)
「殃咎牵引,当往趣向」者,所造殃咎牵引其人,而当往趣其处,此乃罪报自然,无处舍离也。兴云:「从者处也。」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等者,「前行」者,《琳音》一(三右)曰:「上俗前字也,《说文》:先也,正体从止从舟作歬,《说文》不行而进谓之『前』。止在舟上也。」「火镬」者,《周礼》云:煮肉器也,《广雅》:鼎也,《说文》:鑴也,所谓镬汤炉炭也。
「身心摧碎,精神痛苦」者,谓入镬痛苦,身精心神摧碎痛苦,何可言哉!当则逼苦之时悔前罪,何其可及乎!
  「天道自然」等者,《苑音》一(二右)曰:「日月星辰阴阳变化之谓『天道』。《易》曰『乾道变化』是也,又曰『天道亏盈而益谦』。」(文)法位云:「言『天道』者就世俗言之,如天道布行,不可废故。」憬兴云:「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瑜伽》云:「业天所脑,虽无作者,而业果自属难得逃。」(文)指此文乎?)
  「蹉跌」者,兴云:「蹉,千阿反,跌,徒结反。《通俗文》失蹑曰『跌』。《广雅》:差也,亦偃也。业报运数终不参差故,即不违之义。」(文)

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后正明痛苦,如前解。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梵烧人身.
  后结。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二明四大善中:初辨,后结。初中亦二:初修善,后受报。如上可知。

佛言其五恶者.
第五段中有二:初明五大恶,后明五大善。初中有三:初举,次辨,后结。
  此初总举也。净影等皆言翻饮酒戒明饮酒恶,下文云「耽酒嗜美」故,然举余恶为成酒过也。望西引《资持记》酒十过,又指《出曜经》三十六失及《大论》三十五失(《会疏》具引《大论》文)诫饮酒过失。今谓不然,宗辨后三业道,兼摄余恶。

世间人民
次辨中四:一明能造人
《汉》、《吴》两本但言「世人」。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二明正造恶
于中,此三句先明起贪所由。
《汉本》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不念治生。」(文)《吴本》亦同。
净影云:「饮酒之人不修善行,不事家业。」(文)望西等皆从之。今不取,不修作善不事生业岂但饮酒人乎?强会合于饮酒戒而已。
「徙倚」,《广韵》云:「徙,斯氏反,倚,于绮反,犹徘徊也。」《类书纂要》云:「徙倚,欲往不往之状,知不进曰『徙倚』也。」「懈惰」谓懈怠懒惰也,此人不进世出世善,懈懒惰但恣作恶云「徙倚懈惰」也。是以无佛法志,故云「不肯作善」。放逸不治身,不肯修家业,故云「治身修业」,由此令眷属困苦。
「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者,此明瞋毒反逆,次云「取与无节」等明欲贪违义,又云「鲁扈牴突」等,愚痴无惭也,此乃三毒杂起,文无前后也。由不修产业,使父母眷属食饥衣寒困苦,父母忧之,教谕示诲,却瞋目怒譍。(譍,《增韵》:以言对问也。《集韵》或作噟,通作应)父母教谕令命不相和,违戾不从反逆之,喻如仇人以怨报之,嗟其如此逆子不如无也。
  「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者,已下欲贪中,初假贷无偿,后纵夺自给。
  《汉本》云:「妄遍假贷,众共患厌,尤无反复,无有报偿之心。」(文)《吴本》亦同。
  「报偿」者,《琳音》十七(四右):「商亮反,《杜注左传》云:偿犹报也。《广雅》云:亦复也。《说文》:还也。」(文)
望西云:「此下明依酒无节,《礼记》云:节法度也。」引《孝经》明大节云云。今所不取也。「取与无节」等,准异译,妄遍假取他财物无法,亦反与其债利,亦无节量,故众人皆患厌之也。假贷他物而无报偿,故负恩违义也。

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文)
  此后明串非理得财自给饮食无度。《汉》、《吴》大同。
  「辜较纵夺」作「辜较谐声」。「辜较」者,《应音》九(十四)云:「古胡切,下又作攉同音角。辜,固也,较,专也,专略其利也,言官家大固取酒利也。」(文)「谐声」者,《字典》云:「又平论定其价也。」《后汉•宦者张让传》云:「当之宦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文)
  望西云:「此下明依酒纵夺云云。」今不取也,「贫穷」等二句承「徙倚懈惰,不肯修业」之句来,不修产业,不受父母教悔,故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财,是以大固专略其利纵恣劫夺也,故云「辜较纵夺」也。
  「放恣游散」等者明辜较纵夺相也。(义寂)谓放逸恣私欲,游散四方,数串习非理而虚得他财自赈给也。《应音》云:「串,古患反,习也。数,所触反,频也。」义寂云:「赈,济也,给,资也。」(文)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者,纵夺得财而不给父母等,不偿假贷,唯以自给为酒肴,又欲贪增上,故好耽酒色嗜美味,饮食无节度也。
  「肆心荡逸」者,肆,《广韵》:恣也,放也。恣恶心曰「肆心」,放荡纵逸无捡束也。
  「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此下明愚痴,此初,愚痴无惭也。
  《汉本》云:「鲁扈牴突,不知人情,睢(壮,《吴》)眄(吁,《吴》)强制。」(文)
  义寂云:「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应音》三(十三):按:虏扈,自大也,谓纵横行也。《汉书》、《音义》:扈,跋扈也,谓纵恣也。)
  「抵突」者,抵犹推拒也。《说文》:触也。突,凌也,冲也。《止观》云:「鲁扈抵突,不畏恶道。」《辅行》云:「无惭不顺之貌。」(文)
  《会疏》人自有喜怒哀乐之情,不可抑制,今将抑制他善业强同己不善,故云「强欲抑制」等。
  「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职当,不可谏晓」者,明无义无礼。《汉》、《吴》两本云:「见人有喜,憎嫉恚之」等。
  望西云:「《释名》云: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记》云:顺人情故谓之礼。」(已上)
「难」者惮也。「职当」者,掌之貌也。《广韵》云:职,主也。《博雅》云:业也。当,主也。
《切韵》:谏晓,以言说示人也。《周礼》云:谏,以礼义正之也。(文)
  「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此于父母、眷属、师友无恩无义也。
  「六亲」者,《应音》一(六左)曰:「《汉书》:以奉六亲。应邵曰: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文)
  「所资有无」者,六亲所持资具必应有无相通赈给,今不忧念,又不思父母恩,不思师友义,实无恩无义甚也。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者,明三业作罪也。《汉本》脱「身常行恶」之句,彼云:「日不成就者,于善业三业常不成就,此中曾无一善也。」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等者,不信三宝及因果三世也。
  《汉本》云:「不信道德(是法),不信有贤明先圣(僧宝),不信作善为道可得度世(因果),不信世间有佛(佛宝)。」《吴本》亦同。依《涅槃经》,不信三宝及因果者是则趣一阐提也。
  「欲杀真人,斗乱僧众,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文)明起逆罪之欲,皆是从愚痴不信起,应知。
  《汉本》云:「欲杀罗汉,斗比丘僧,常欲杀人,欲杀父母、兄弟、妻子、宗亲、朋友等。」《吴本》亦同。
  「杀真人」者杀阿罗汉也,此中含出佛身血,「斗乱众僧」是破和合僧也,「欲害父母」即是杀父母也,此乃于五逆罪欲造而未至作,故云「欲杀」、「欲害」。又言「不信」而未及诽谤正法,此是今经抑止门意耳。为使五恶人得大利无上功德,就未造业说之,例如《观经》下上品云「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则下中、下下两品必具谤法,而经文不明说具此重罪,但说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也,此中说相亦可准知,然文轨以此文直为五逆罪者未可也。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三明造恶过中,初明意三过失,次「慈心」下明不信教导。然旧解以此段为现生痛苦,若然,何此中不说王法治罚耶?故望西问答引净影云:「痛中明其现有愚痴暗障覆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亦应有其王法治罪,文略不说。」(文)今谓:此会不应理,愚暗覆心非身痛苦,何立为痛乎?又今经说相第五恶其过最重,何略王法治罚耶?是故以王法治罚不可为痛苦,第五恶既然,余四恶亦准知之焉。
  「如是世人」者指上不信三宝因果人,故《汉》、《吴》两本云:「不信佛经语,不信人寿命终尽死后世复生。不信作善得善,不信作恶得恶,如是曹人男子女人心意俱然等。」(文)
心所发动为「意」,意之所依为「心」,心王心所俱为不信阐提竟,故云「俱然」。
「愚痴朦眛」等承向愚痴造恶明不信因果过。朦眛者,《苑音》二(十三)曰:「蒙眛,《郑注周礼》 曰:蒙,冒也。《苍颉篇》曰:昧,冥也,言昏冒闇冥也。」《应音》二十四(廿八)曰:「蒙,《字体》作朦。《易》云:蒙者懞也,谓蒙覆不明也。《广雅》:昧者暗也,谓暗蔽无知也。《易》云蒙眛幼老谓不我求是也。」
「自以智慧」等明愚眛相。《汉本》云:「无所识知,自用快善,为大智慧等。」(文)
  「不知生」等,不知因果三世,不知现生从过去业因来,不知死后由现生善恶业趣向善恶趣也。
  「不仁不顺,恶逆天」者,承前瞋恚恶,欲杀六亲眷属是无仁慈,瞋目怒譍违戾反逆父母是不顺也,故异译云「不肯慈孝」,不仁不顺故逆天地德也。
  「于其中」等者,承前贪欲来,明非理欲不可得,「于其中」者,于天地自然之中也。
  「悕望侥幸」者,《应音》四(三左)曰:「又作徼徼,二形同,古尧切,下音幸,俗谓幸。为侥幸,非其所当而得之。《小雅》:非分而得谓之幸,冀望得徼遇也,遇,幸得也。《楚辞》:愿侥幸以待时,谓规求亲遇也。」又十二(二十三)曰:「谓皆非其所得而得之曰『侥幸』也。」(文)今逆天地而在其中悕望得幸,不可得也,悕望非分,幸求长生,岂可得乎!
  「会当归死」者,「会当」必也,因果之道必然。
  「慈心教诲」下明善友哀之,慈心教诲,而心中闭塞不信受,苦心教语无益也。
  苦,《集韵》: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思。(文)殷勤教谕云「苦心」。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第四明后痛苦中二:初责其迷情,后「故有」下正明后苦。初中亦三:初明临终悔惧,此承向「曾无一善」来。
「大命将终」者,念念生灭为小命终,一期相续为大命也。
  「交至」,孔安国云:「交,非一之义也,谓命逼刹那,前路渺茫,狱火来现时,或悔生前造恶,或惧死罪受报,或悔前不作善,或惧狱火来逼,故悔惧非一,故云『悔惧交至』也。」
  「不豫」下正责过,事先修备来者云「豫修」,生前既三业曾无一善,而临命穷后始正悔之,将何及乎!如临渴凿井。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窕.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替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次明因果无差,义寂云:「天地之间(所依)五道(能依)生死因果分明,横观十方,恢廓而浩浩不得其边际;竖望三世,窈窕而茫茫难寻其端底。」(文)
  「恢廓」,广博貌。(《文选赵景真书》:恢廓宇宙。铣曰:恢,大也,廓,空也。)「窈窕」,幽深貌。(《天台山赋》:幽邃窈窕。翰曰:窈窕,深极貌。)
  「浩浩」,《尚书》:浩浩滔天。《孔注》曰:「盛大如漫天。」「茫茫」,幽远貌。《应音》八(二十右)曰:「茫茫,远貌也。」谓受报无边,广大业因幽邃难知也。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者,善报则应之以福,恶报则应之以祸,因果相承而毫无违也。
  「身自当之,无谁代替」者,当者受也,善恶自作,祸福自受,无有他代之受者。
「数之自然,应其所行」者,数谓理数,因果理数法尔必然,从所行之善恶而祸福应之也。
「殃咎追命」等,追,逐也,罪咎逐业受无得舍。《笺》曰:「如此恶人即是随冥司之命到彼殃咎之处,不得纵之不责舍之令去也云云。」恐凿解耳。
「善人」等者明善因果。义寂云:「『从乐入乐』者,善异熟相继而生,『从明入明』者,谓善等流无间而起。」(已上)
  「恶人」等者明恶因果,义寂苦之与冥配恶二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一阿含》十八〈四意品〉说明暗四句,又第二十一〈苦乐品〉说苦乐四句,如《会疏》引释。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后责不信,谁能知者,独佛知耳。义寂云:「如是因果理趣幽邃,九十六术皆迷其端,唯我世尊独知其原。」(文)不但九十六术迷之,等觉已还不能悉尽其理,况其余乎!故云「独佛知耳」。
  「教语」已下正责不信,唯佛能知而开示其理,然理趣幽邃,故信用之者少,不信故生死恶道无休息也。
  「如是」下结上也。

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后正明后苦。
  
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三结。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第二明五大善中:初辨,后结也。
初辨中,望西云:「『言行』此明三业相应真实。」若准理者,上四段亦可有此文,以今显上。副者,憬兴云:「助也,称也。」(文)前四段云「一心制意,端身正行」,而不言「言行」等,今具显三业相应,「一心制意」是意业也,「端身正念」者身业与心念相应也,「言行相副」者,口言与身行相称,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也。「所作至诚」者,三业所作皆真实也。「所语如语」等者,显口业如实与心念相应,非心口各异也。在于此言三业真实者示前四段亦可如是。
「独作诸善」是善三业,通世出世善。若约为得大利人,则善三业须阿弥陀国中真实心中作。
「不为众恶」是止善, 所谓不善三业须真实心中舍,此乃非杂毒虚假之善,如来止作诸善大利无上功德是也,故结云「五大善」也。
  上善恶对明劝止恶修善中略辨广说竟,此下后结说。今为结说者,上来具明五恶,略示五善,自下之文承前五恶,敕令修善者尤祥,深哀及佛言者广前略辨,是以为结说,思之。今谓可言追说也。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第三结说分为三:一总明,二别显,三结劝。初中有二:一先明造恶过失,二正明佛降化德。初中亦三:一造恶入恶道,二得出复造恶(「至其久后」下),三偏叹其长苦(「身坐劳苦」下),此其初也:
  《汉本》四(八左)、《吴本》下(廿三左)意大同之。
  净影云:「上来别论,下重复总辨,于中还初明其五恶(兴云:初明所离),『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下翻恶明善。恶下初先总明五恶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已下别以显之。相生别中两番,初明从恶生痛生烧,『身死随』下明其从烧生恶生痛。前中,初言『但作众恶,不修善本』明其恶也,『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明起烧也,『或其今世』等明起痛也。后中,『身死随行』等是明其烧,『至其久』下从烧起恶云云。」憬兴同之。望西、《略笺》依用之。
  《会疏》:「四嘱弥勒令教诫,初『佛语弥勒(止)相生』者牒前起后,『但作众恶』下次正教诫二:初制五恶,二劝修五善(「佛语弥勒」已下)。初中三:一明其恶痛烧相,(「但作众」下)二明造业所由,(「至其久后」)三结叹受报自然云云。(「天道施张」已下)」此不用净影,别立一科,此亦一义也。
  今按:第三追说中有三:初总明,二别显;三结劝。初总明亦二:初先举造恶受报,后明佛化得益,初中,初「佛告」(至)「展转相」牒前起后,是世五恶为因而得勤苦果,即前五恶是,故结前云「若此」。「展转相生」者,从五恶生痛烧,亦展转生后后报,由其报复受痛苦,故云「展转相」也。净影、憬兴等意从恶生痛烧、从烧生恶痛为展转相生,今不取也。
  「但作众恶」下正明中有三:初明恶业感现后二报,二「至其久后」下明今世恶感后后报,三偏叹其长苦(「身坐」下)。
「但作众恶,不修善本」者,前五恶中,三业常作恶,曾无一善,生涯之中不及一声称名也,由今世造恶而自然生后受痛烧报,故云「皆悉」等。然有现恶直受生后报,或有现恶受现报、后报者,虽有不同,俱是今世造恶之所招是一也,为显此义云「或」也。「其今世先被殃病」等者,明由前但作众恶而现世招殃恶,而后身死受三途痛烧,前五恶中此义未分明,至于此而追说也。旧解今世殃病为五痛,今不取也,对前五烧名痛为「或」。(望西)又前以王法牢狱而为痛,今非特王法,现被殃病亦是痛也,故曰「或」矣。(《略笺》)并未详也。
于当前故云「先被」,现生报云「今世」,「殃」谓殃罚,王法痛苦等,「病」谓疾病,诸业病也。死生业所系而不自在,故云「求不得」。皆现报业所招,故云「罪恶所招」也。造恶人之所不知也,现报众人之所知,故示之众人,现使见之。
「身死随行」等者明后生报。「身死」对前现报言之,「随行」者,「但作众恶文」流此可然,谓随众恶行业自然入三恶道,前「皆悉自然入诸恶趣」之文应焉。
  「苦毒无量」等者明痛烧。燋然者,《琳音》三十(十五)云:「焦然,上精遥反。《考声》云:极乾也,伤火也。《郑注礼记》云:焦谓火殠也。《说文》:焦谓火所烧也,从火,焦省声。经文从火作燋(音爵),甚乖经义也。」又五(十三)云:「按:燋者,灼龟之木也,非经义也。」(文)

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争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二明感后后报。
  净影等云明从烧起五恶,今谓:受三恶苦毒燋然,久后复得出,而余报犹在,复造恶,此乃前但作众恶之后后报也,何云从烧起恶乎!上卷云「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等文意大同之。
  望西云:「『至其』等者,后报无尽,故云『久后』。杀由瞋究竟,故云『怨结』也。从微至著,故云『大恶』,是则生杀生恶也。『皆由』等者是起盗恶,盗由贪究竟,故云『由贪』也。『痴欲』等者起邪淫恶,淫由贪究竟,故云「欲所迫」。无明通与诸惑相应,故亦云『痴』。又《律藏》中淫通七毒云云。已者休也。『厚己』等者,起妄语恶,语恶通由三毒究竟,今且举贪,故云『诤利』。」
又解:言「厚己」者举贪究竟,言「诤利」者举瞋究竟,痴相应二,故有三毒。
「省录」者,《玉篇》云:「省,视也,录,具也。」义寂云:「『无所省录』者,谓于恶事无所省察,于善法中无所摄录。」(已上)
  「富贵」等者,起饮酒恶,饮酒醉酩富贵所致,若纵之时数,增瞋恚,懈怠善行。准理,此亦由贪究竟,若从加行,五恶皆悉由三起也。
  「威势」等者,造作五恶,威势未几,四相迁变,遂归磨灭。(文)全依净影。
  《会疏》亦依据为前五恶由所起,如次配杀、盗、淫、妄、饮酒。今谓:局矣,此乃明后后报未尽,复由三毒作恶业。

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糺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三偏叹其长苦也。
  《汉本》云:「身坐劳苦,久后大剧,自然随逐,无有解已。王法施张,自然糺举,上下相应,罗网纲纪,焭焭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文)《吴本》亦同,但「焭」字作「茕」耳。
  「身坐劳苦,久后大剧」者,由前造恶,后受三途痛烧,苦毕出人间,犹在后后报,复造恶,由作恶,身坐三恶劳苦,出三途,久而后造恶,大受剧苦,展转五道,无有出期。今乃明展转相生,无有出期之相也。
  净影、望西等意明从前五恶受现在痛苦,今不取也。
  嘉祥云:「『久后大剧』明其三报之苦」,此释太得旨矣。
  「天道施张」等者,明因果报应之道无毫差。嘉祥云:「『天地施张』明诸天记阎罗又识也。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文)「施张」者,上赏是切,《周礼》:施,舍,《注》:施读为弛也。下中良切,《说文》: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糺举」者,《琳音》十六(八左):「纠举,经酉反,《孔注尚书》:纠,正也。《郑注周礼》:纠,察也。《杜注左传》:纠亦举也。」《应音》九(十六)曰:「纠,正也,纠察异貌也。(文)」言诸业道施设,张大纠察举示无一宥恕也。
  「纲纪」者,白虎通云:「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强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说文》:纲维,纮绳也。纪,《说文》:丝别也,从糸,已声。《礼记》众之纪,《注》:丝缕之数。又理也,《诗大雅》:纲纪四方传理之为纪。《疏》:纪者别理丝数。」(文)寂曰:「引业招其报主如纲纪也,满业辨其苦乐犹罗纲也,随因强弱,报有优劣,故云『上下相应』。」(文)今谓:「纲纪」者,罪业条理别大小也。
「罗网」者,谓无漏脱者也。
「上下相应」者,净影云:「贵贱上下莫不从此名为『上下相应』。」义寂:因强弱果优劣为「上下」,《笺》从之。《会疏》:「上天下地各应其业,无纤毫差,故云『上下相应』。」(文)今谓:张设业网于八方上下无所免也。
  「茕茕」者,茕,一作「焭」亦同。《应音》一(四左)曰:「古文惸儝二形同,渠营切,无父曰『孤』,无子曰『独』,无兄弟曰『茕』,茕,单也,茕茕,无所依也。字从 从营,省声。《史记•孔子世家》:哀公诔曰:茕茕余在疚。」「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净影云:「罪者归之,无人伴送,故云『茕忪』。」(憬兴同之)望西、《略笺》约王法通苦者未详也。
「当入其中」者,自作业身入天网中,茕独惊怖,譬如蚕茧自缚。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者,佛见深伤之。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催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洹泥之道.
二正明佛降化德为二:初三句牒前悲哀,次「以威神」下灭恶就善。
于中「以威神力」等者,灭恶就善全是佛力,譬如其父威严,能使儿恶改易也。
「弃捐所思」,改前恶也。
「奉持经戒」者,此经五善之教也。
「受行道法」者,前所言「复闻无量寿佛声」是也。
「终得度世」等者,谓得往生大益也。
  《汉本》云:「佛语阿逸菩萨等,若世有是,佛皆慈愍哀之,威神摧动,众恶诸事皆消化之,令得去恶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莫不受奉施行经法,不敢违失度世无为泥洹之道,快善极乐甚明无极。」(文)《吴本》亦同之。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第二别显有三:一教令修善,二示威神力,三兼哀灭后。初中亦三:初总劝,次别劝,后比校。此总劝在灭诸天人民也。
「当熟思之」等正明佛教劝,谓当熟思其所闻教语,如教端正其心,离邪正行也。《汉本》云:「佛言:若曹诸天帝王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熟思惟之,能自于其中端心正行。」《吴本》亦同,准解,「于其中」者,于佛经语也。

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畓力.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无量忧畏.苦痛之道.
二别劝君子,以佛遗教嘱累国王大臣,其义散在诸经。(《大集》、《光明》、《般若》、《涅槃》等)况此经镇护国家宝典乎!是以别劝国王大臣以守佛教语也。
「率化其下」者,郭知玄云:「率,导引之也。」(望西)「其下」,普天之下也。尧舜师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此之谓乎。
「转相敕令」者,敕谓敕诏,令,命令。自天子及诸侯太夫士庶人,展转教令共为善,故云「转相」。
  「各自端守」者,兴云:「匡邪守正故。」(文)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者,有说:尊圣谓主上也,主上圣明,深敬善道,且仁慈而博爱众以令就善。或云:圣者佛也云云。(《略笺》)有说:圣通佛僧,善谓世出世法,此则可尊敬三宝也。(《会疏》)今谓:若尔,何不言三宝耶?今不然,约世法教诲国王,「尊圣敬善」者,尊敬圣人贤善也;「仁慈博爱」者,博爱万民,施慈仁也。《孝经》云:「先之以博学,而民莫遗其亲。」(文)
「佛语教诲」等,于上废恶修善无违背。「亏」,音希,缺也。「负」,音附,背也。
「当求」等者,教令出世法也。
  初三句求泥洹之道断截苦因,后三句离苦果也,上所谓「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是也。《汉》、《吴》两本此次有佛端守为善之教示,可见。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
三比校以明二:一劝此土修善,二正比校显胜。此初也:
  「于是」者,于此娑婆五浊处也。
「广植德本」等者,师说云:「『广植德本』即修习念佛也。『布恩』等者,如次施、戒、忍、进、禅、慧六行也。何以言之?《吴译》上辈愿文云:『一心念(即今广植德本)奉行六波罗蜜经等,奉行六波罗蜜而布恩施惠』等是也,此乃举六度而摄诸善,此约上辈言之,理亦兼通中下辈,可知。」(已上)今亦可,「广植德本」者总举诸善,「布恩」已下别举六度也。
「转相教化,为德立善」者,自行六度而能展转相教,使他成德立善本也。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
二正比校显胜中亦三:初对明西方,后对明他方,后结此土多恶。此初也:
  此中初五句比校,「所以者何」下显其所由。
《汉》、《吴》两本云:「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等。」余文同今经。
今准解,次上明端六根六识,顺此经法离邪端三业名「正心正意」也。兴云:「能回向菩提为『正心』,不希愿诸有为『正意』。」(文)
  「斋戒清净」者八斋戒也,言「一日一夜」故,此土八戒是少善,一日夜是少时也;彼土为善是多善,百岁亦是多时也。少时修少善胜于多时修多善,故比校以劝于是为善,如《思益经》。(望西、《会疏》引)兴云:「此修难成故,于一日胜西方国百年之善,而称赞云生彼国疾得无上菩提者,彼无时不修故,此修善时少故,不相违也。」(文)
  「所以者」下次显其所由,初一句征,「彼佛国」下正显,谓彼国土是大乘善根之所成,所至所作悉是至德,不作而善成,不求而德至,云「无为自然」,故无毛发非善处;此土造恶多作善少处,故见闻觉知悉是恶因缘,是以在此励端正心意,作善甚以难成,能行难修,故为胜也。
  《要解》云:「弥陀土言『无为自然』,诸佛土言『福德自然』;此弥陀土自受用土,故云『无为』,诸佛土福德庄严他受用,故云『福德自然』。无为自然积福德者无作无功用善,故弥陀土无为兼福德,是自受用兼他受用也。诸佛土他受用兼自受用,如《观经》土。」(文)
  望西云:「问:秽土修行若殊胜者在此可修,何愿净土?答:如《要集》云,此经但显修行难易,非显善根胜劣。譬如贫贱施一钱,虽可称美而非办众事;富贵舍千金,虽不可称而能办万事。二界修行亦复如是,如《金刚般若经》云:『佛世信解未足为胜,灭后为胜。』(已上)若欲速办成佛利他众事,专欣净土,何留秽土不办佛道。」(文)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
二对明他方二:初比校显胜。
《汉》、《吴》二本:「佛言:于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得福胜于他方佛国中人民作善千岁。」(文)
  《会疏》云:「或疑言此土修行为但胜西方,亦胜他方乎?故重显胜。」(文)此为通妨有此文矣。今谓:不必然,此文与三辈章「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应,显此界他方差别,可知。「于此」者亦指斯界也。前云「一日一夜」,此云「十日十夜」,前云「百岁」,此云「千岁」,「一」与「十」文绮互耳,其义无异,思之。
  望西云:「《宝积经》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文)《会疏》更引《净名经》、《不退转法轮经》、《普超三昧经》,可见。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怱务.未尝宁息.
  二显其所由,初举他方善,「唯此」下示此方恶。
  《汉本》云:「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皆悉作善,作善者多,为恶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间为恶者多,为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得也。(世,《吴》)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尔耳。是间无有自然,不能自给,当行求索,勤苦治生,转相欺殆,调诈好恶,得其财物,归给妻子,饮苦食毒(饮下四字《吴本》无),劳心苦身,如是至竟,心意不专,周(忽,《吴》)旋(恫,《吴》)不安,人能自安静为善,精进作(《吴》「作」字无)德,故能尔耳。」(文)
  问:他方佛国为是净土,将为秽土?若净土者,次下既云「为恶者少」,设虽少分,净土之中岂有造恶?若秽土者,既对娑婆论其胜劣,明知净土。望西会有二义,初解云:「此广亘净秽,娑婆国土好世纯净无秽,如《善生经》等所说。」又解:「只限净土,例如次上但恶少者相对而说,谓秽土中恶多善少,对之且云净土之中善多恶少,其实净土无造恶也。」(文)此二解中,贯思取初解,《略笺》依后解,今亦从后解,次文云「无造恶之地」故,且对说耳。
  「福德自然」等者,他方佛国皆是功德之感报,一切万物皆自然得之,故不求而得,不行而成之,唯自得之故,无作恶之地,故云「福德自然。」《吴译》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文)可准解。
  「唯此间恶」下示此土多恶,此界无有自然之物,必勤苦求索治生,是以心身困劳求之,转相欺殆欲得之,故作恶多,于此中自端制作善,岂安耶!
  「勤苦求欲」等者,此即勤苦求己所欲,自他互诈而欺诳之,此所以恶之由起也。「欺绐」者,《广韵》云:欺,诈也。《玉篇》:绐,徒恺反,疑也,欺也。师古云:诳也。又与诒同。《增韵》:欺诒,诳诈也。又一本作「殆」,《吴本》亦作「殆」。兴云:「殆者危也,尽也。今此中意存其俗语,言欺之也。」(文)
  「心劳形困」等者,义寂云:「『心劳形困』者,谓心攀缘于六尘故劳,形驰走于四方故困。『饮苦食毒』者,谓既饮八苦水,复食三毒味。」(已上)
  「如是怱务」等者,怱,急遽也,宁,安也,息,止也,谓于如是求欲之事怱怱营务,暂时不休,依之未敢得宁心息形也。于如是中能自安静制心意为善,此乃成难为,岂不胜乎!
  《吴本》云:「如是至竟,心意不专,惚恫不安,人能自安静为善精进德,故能尔耳。」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二示威神力有二:初由佛开导,二明由佛神德。此初也:
「吾哀」等,哀愍在世群类也。
「苦心诲喻,教令修善」者,如上重重校量劝修善者,此乃佛苦口殷勤教诲晓喻令修诸善也。
  「随器开导」等者,旧解云:上中下根随机说法开导,或大或小,或顿或渐,各各授与,则莫不承用者。依此,随器开导而使众生从意所欲,皆悉得道,所谓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此即应病与药,得不愈乎!(《略笺》说,《会疏》从之)今谓:佛随三辈机开导授与经法也。
「经法」者,下经说:「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如说修行。」准此,「经法」即威神功德名号也。
「莫不承用」下明得其大益也。
  《汉本》云:「佛言:我皆哀若曹及诸天帝王人民,皆教令作诸善,不为众恶,随其所能辄授与道,教戒开导悉奉行之。」《吴本》亦同之。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二明由佛神德:
初三句总标佛道化之普,「天下和顺」下别示佛神德利益。
初中,「国邑丘聚」标所游履之处,其中众生悉普蒙佛化道,故云「靡不蒙化。」游历履践曰「游履」。
「国邑」等者,《周礼》:大曰「邦」,小曰「国」。(《疏》云:大小通也。)邦,国通称。邑,《应音》九(六右)曰:「《周礼》:四井为邑。郑玄曰:方二里也。《广雅》:五里为邑,十邑为乡。《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邑。」(文)
  「丘聚」者,《释名》:四邑为丘,丘,聚也。《应音》七(十四):「《说文》: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亦曰『丘』也。」又(七右)云:「《广雅》:聚,落居也,按:聚,众也,谓人所聚居也。」(文)《善见律》十七云:「有市名『聚落』,无名『村』,有城名『国』。」(文)
  「天下和顺」等别明其国邑蒙佛神德利益,《吴译》如《会疏》引。「天下和顺」者总明四海安和,四夷善顺不背也,受佛化道而三纲(君臣、父子、夫妇)有礼仪,故国治民安。如《觉经》云:「奉行道禁,言令令正,臣孝其君,忠直受令,不敢违负,父子言令,孝顺承受,兄弟、夫妇、宗亲、朋友上下相令,顺言和理,尊卑大小转相敬事,如礼如义,不相违负。」(文)
  「日月清明」等明国无诸难。《药师经》说七难云:「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文)「日月清明」者,无第五难故,「风雨以时」者,无第六七难故,「灾厉不起」者,无第一难故,「兵戈无用」者,无第二三难故。
又《仁王经》说七难:一者日月失度难,二者星宿失度难,三者灾火难,四者雨水变异难,五者恶风难,六者亢阳难,七者恶贼难也。此中,「日月清明」者无第一难,「风雨以时」者无第四、六难也,「灾厉不起」者无第二难也,「兵戈无用」者无第七难也。
「灾厉」者,《应音》二十五(九右)曰:「《籀文》作災,又作烖 ,二形同,则才切,灾,伤也。按:凡言伤人者皆曰灾。又天反时曰灾,亦病也。」(文)厉,兴云:「厉,力制反,疫厉也。人病相注也。《释名》云:病气流行中人也。《左传》:厉,恶气也。」
  「兵戈无用」者,兵,戎器也,《应音》一(十六)曰:「军旅之事曰『兵』。」《琳音》六(八右):「《世本》云:蚩尤作兵(炎帝臣也)。《吕氏春秋》云:蚩尤利其器械。《说文》:兵,械也。从廾(音拱),持斤刃,下果禾反。《郑注周礼》云:勾,矛戟也。《方言》云:吴扬之间谓戟为戈,《说文》:平头戟也。」
  「礼让」者,礼谓礼学,让谓谦让。《论语注》:先人后己谓之让。
  「崇德兴仁」言帝道殷富,「务修礼让」言四民笃实。《笺》曰:「崇德而正身,以仁而惠人,老乎老,长乎长,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以务礼让也,若其如此,则尧舜无为之化亦可以庶几焉云云。」今谓:此虽约佛在世,而以义言之,则此经所在即是佛所游履之处,何者?此经所至即名号流布,名号所流布处即释迦诸佛皆护念,观音、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随逐影护,诸天善神皆亦从之,以此义故,名号所流布处善神护其国,恶神惧去故,其国除灾难无作碍,国泰民安,实镇护国家之宝典也。宜哉!山家大师曾以名号为七难消灭之颂文,又吾朝侍讲之创独在斯经典,有谓哉!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间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三兼哀佛后二:初先明大悲甚重,后正悲哀灭后。此其初也:
  《汉本》云:「佛言:我哀子曹,(若曹子,《吴》)欲度脱之剧父母念子,今八方上下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得佛经戒,奉行佛道,皆得明慧,心悉开解,莫不得过度(解,《吴本》有)脱忧苦者,今我作佛,在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降化五恶,消尽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去毒苦(令得五道,《吴》有),令(得,《吴本》有)五善明好烧恶不起。」(文)《吴本》大同之。
初四句示佛大悲深重。
「哀愍甚于父母念子」者,下云「我以慈悲哀愍」,序云「无盖大悲」等,今其相以父母较量,世间慈爱无加乎父母,而佛悲甚于父母。父母唯一世爱,佛悲于无量劫。父母慈哀增五恶,不能灭五痛五烧;佛哀愍能除恶痛烧,永拔生死苦,令得无为安乐,岂可等于父母乎!故云「甚于」。
「今我于此」下明佛慈过父母之所以也。
「我于此世间作佛」者,于此五浊五恶痛之中作佛实甚难,除灭恶痛烧,以五善改五恶,岂父母所及乎!改恶之「改」一本及《汉》、《吴》两本作「攻」,攻,治也,以五善治五恶,以拔生死苦果,令获五大善德,升无为安乐之果,岂世父母所及乎!佛慈悲实深远,可以知矣。

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痛五烧.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后正述灭后悲哀:
  上文云「及后世人」,至此更明哀佛后,意谓:吾在世间,我以威力摧灭众恶以就善,我若去世,谁复顾念者,是以复造恶如佛未出之时也,其悲灭后者如是,岂不感泣乎!
  《汉本》云:「我般泥洹去后,经道稍稍断绝,人民谀谄淳,(稍复,《吴》)为众恶不复作善,五烧复起,五痛剧苦,复如前法,自然还复,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若曹小道之耳。」(文)《吴本》亦同。
「经道渐灭」者非谓灭尽,《异译》「稍灭」。望西云:「正法尚以不如在世,何况像末,故云『渐灭』。如《俱舍》云:『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文)佛灭后渐渐经法就衰,人民稍谄曲诈伪增上,复为恶痛烧,还复如前所说。久后至末法时,造恶转剧不可说尽。
「我但为汝略言之」者,佛正哀法灭众生,故言之,此乃为特留此经张本耳。

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追说三中别显终上,已下第三结劝中二:一结上正嘱:
  《汉本》云:「佛告阿逸菩萨等,若曹各思持之,展转相教戒如佛经法,无敢(违,《吴》)犯也。」(文)《吴本》亦同之。
「汝等」者,佛在世人天等也。
「各善思之」者,各闻佛所教诫能思念持之也。
  「转相教诫」等,令传在世未闻者,又令流后五百岁也,其所教诫如佛教诫无敢违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苦.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二明弥勒领受:
「甚苦」者,佛所说苦口愍勤教诫,世人造恶实如佛所说无有违,此乃领上来所说也。又准异译,「甚苦」者指所说苦痛。《汉本》云:「佛所说甚苦痛,世人为恶甚剧如是等。」
「普慈」者谓平等大悲也。
「受佛重诲」等,奉行次上转相教诫等示诲。《汉本》云:「受佛重教,展转相承,不敢犯也。」(文)可准知矣。「重诲」者,旧解云:上来重叠垂教故,又教诲严重故。(《会疏》)又尊重教诲。(《略笺》)今谓:佛殷重教诲曰「重诲」也。
上来善恶对明劝修善竟,释迦劝导终于此文焉。然明此土秽恶已下《唐》、《宋》两译缺略之,《汉》、《吴》两本与《魏本》同,但文句有少异耳。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