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净宗传承>>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三)>>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三)
添加时间:2023-08-31 11:00:15   作者:   点击:8007

18.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1)信乐(2),欲生(3)我国,乃至十念(4),若不生者(5),不取正觉。唯除五逆(6),诽谤正法(7)

 

(1 )至心 真实心。全无虚伪的至诚心。

 

(2)信乐 无疑之信,欢喜爱乐之心。

  

(3)欲生 愿往生净土之心。
  

(4)乃至十念 乃至是一多包容之语,多少先后兼容之语。十念是十声念佛。故乃至十念是包含十声念佛前后之语,换言之,就是一念乃至无量念的意思。善导大师将「乃至十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念」,多则一生念佛,少则兼一声念佛之意。
  

(5)若不生者 如果不能往生净土。
  

(6)五逆 逆恩逆德的五种大罪恶。又分(一)小乘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妨害僧侣的和合)、出佛身血。(二)大乘五逆:一、坏塔、烧经藏、盗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轻视圣教。三、咒骂责使僧侣。四、同小乘五逆罪。五、不信因果道理、造恶口、邪淫等十不善业。
  

(7)诽谤正法 说无佛、诽谤佛的教法。

 

【文科】四十八愿之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所有生类,内心真实相信,欢喜爱乐,意欲转生我的净土,下至十声,称念我的名字,如果不能往生净土,我就决不成佛。但造五逆罪及诽谤正法者除外。

 

19.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1),修诸功德(2),至心(3)发愿(4),欲生(5)我国,临寿终时,假令(6)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1)菩提心 菩提(Bodhi)译为智、觉。佛之正觉智慧。菩提心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  

 

(2)诸功德 指戒定慧三学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智慧,即六度万行等种种善根。
  

(3)至心 真实心。
  

(4)发愿 发起愿望。
  

(5)欲生 愿往生净土之心。
  

(6)假令 不定用语。如果。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九,修诸功德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种种机类之众生,发菩提心,积种种功德,诚心发愿,意欲转生我国。这样的人临寿终时,如果我不与许多圣众围绕,现身于此人面前,我就不取正觉。  

 

20.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1),系念我国(2),植诸德本(3),至心(4)回向(5),欲生(6)我国,不果遂(7)者,不取正觉。

 

(1)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之法。
  

(2)系念我国 向往净土。
  

(3)德本 能成为可得殊胜之结果的本因之功德。虽然诸师解释为普通的功德善根,以万行诸善谓为德本,但亲鸾大师,则将「德本」解释为阿弥陀佛之名号。

 

(4)至心 真实心。
  

(5)回向 为自己之往生,而把称名的功德,回向净土之心。

 

(6)欲生 愿往生净土之心。
  

(7)果遂 达成目的。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植诸德本之愿。
 

【讲义】 假使我成佛时,十方众生之中,有听到我的名字向往净土,想藉着诸善功德(称念佛名),意欲往生净土的人。如果不能达成目的,我就不取正觉。

  

21.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1)者,不取正觉。

  

(1)三十二大人相 大人就是佛。三十二种佛的相好:1.足安平;(脚底的肉满平) 2.千辐轮(脚底的纹像一千个辐轮) 3.手指纤长 4.手足柔软 5.手足缦网(手足的指纹中央有缦网纹) 6.足跟满足 7.足趺高好 8.腨如鹿王 9.手长过膝 10.马阴藏(阴部内收) 11.身纵广 12.毛孔生青色(有青色毛) 13.身毛上靡(身上的毛往上靡) 14.身金色 15.身光面各一丈 16.皮肤细滑 17.七处平满(两脚下两手、两肩、顶中平) 18.两腋满 19.身如狮子(威仪) 20.身端直 21.肩满圆 22.四十齿 23.齿白齐密 24.四牙白净 25.颊车如狮子 26.咽中津液得上味 27.广长舌 28.梵音深远 29.眼色如金精 30.眼睫如牛王 31.眉间白毫 32.顶肉髻成。

 

【文科】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安乐国中之人天,不皆具足三十二相者,我就不取正觉。

 

22.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1)众,来生我国,究竟(2)必至,一生补处(3)。除其本愿,自在所化(4)。为众生故,披弘誓铠(5)。积累德本(6),度脱(7)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8),诸地之行(9),现前修习,普贤(10)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他方佛土诸菩萨 十方众生。他方佛土即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以外的世界。诸菩萨就是得到信心,入正定聚位之人。
  

(2)究竟 穷尽(菩萨的极位)。
  

(3)一生补处 一生过后,当补佛处的等觉位,菩萨有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觉位是一生终了即成为妙觉(佛)的阶位,叫一生补处。
  

(4)自在所化 自在化益。
  

(5)弘誓铠 欲度众生的弘誓坚固,比喻为铠。

  

(6)积累德本 积累三学六度等功德。  

 

(7)度脱 渡过生死海,脱离烦恼。
  

(8)常伦 一般人。
  

(9)诸地之行 十地菩萨的修行。
  

(10)普贤 行普贤之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二,必至补处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之众生,生到我国中来,欲使其得菩萨之极位,必定入一生补处之位。但来生者,其有特别愿望,想自在教化众生,而披弘誓铠,积善根功德,救度一切众生者,或参诣诸佛国,或供养十方诸佛,或使无数众生,发起求道之心者,随其所愿,未必要其入一生补处之位。取要言之,来生净土之人,皆超于平常之类,圆满十地菩萨之行。又出于(净土)教化众生者,使其行普贤大悲之德无缺。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取正觉。

 

23.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1),承佛神力(2),供养诸佛,一食之顷(3),不能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4)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国中菩萨 前愿所誓的一生补处菩萨。
  

(2)神力 威神力、神威。
  

(3)一食之顷 吃一餐饭的时间。短时间。
  

(4)那由他 (nayuta),不可思量的大数目。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三愿,供养诸佛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蒙本师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想要供养十方诸佛,而不能于极短的时间中,行遍无数无量的诸佛国者,我就不取正觉。

 

24.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1),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1)德本 供养诸佛之德。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四,供养如意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想在诸佛面前,现其供养之德,所需种种欲供养之具,若不能如意自在得之者,我就不取正觉。

 

25.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五,演说一切智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不能以佛之一切智慧,自在演说诸法者,我就不取正觉。

 

26.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1)者,不取正觉。

  

(1)金刚那罗延身 那罗延是梵语那罗耶那(Narayana)。原人之子的意思,指天之力士。金刚那罗延身是像金刚般坚固之身。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六,那罗延身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若不得那罗延般坚固之身者,我就不取正觉。 

 

27.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1),形色殊特(2),穷微极妙(3),无能称量(4)。其诸众生,乃至逮得(5)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1)严净光丽 严饰、清净,光辉华丽。
  

(2)形色殊特 种种殊胜的形相。
  

(3)穷微极妙 极为微妙。微妙之最上者。
  

(4)称量 测知。
  

(5)逮得 逮同及。尽得。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七,所须严净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之所拥有的一切之物,皆是清净庄严,其形特别优胜,微妙精巧,且不可思议。假使一切众生,得天眼通,能尽知其数,而有限者,我就不取正觉。

 

28.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1),不能知见其道场树(2),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1)乃至少功德者 乃至是略多(大功德)举少(少功德)时的用语。多功德者,指念佛行者。少功德者指定散诸行的人。多功德的念佛者,能见无限之道场树,故用乃至含之,只举少功德的人所见的道场树。
  

(2)道场树 菩提树。此指阿弥陀佛的道场树。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八,道场树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之中,曾在前世行多功德之念佛行者,则不用说,即使少功德之诸善行者,若不能得见高四百万里,光耀无比之菩提树者,我就不取正觉。
 

29.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1)经法,讽诵(2)、持说(3),而不得辩才智慧(4)者,不取正觉。

  

(1)受读 在心中受,在口中读。
  

(2)讽诵 付谱暗诵。
  

(3)持说 心持义理不忘并为他人解说。
  

(4)辩才智慧 四无碍辩。见“辩才之智”注,辨别事物的才智。有四种:法无碍辩(通于一切法之名)、义无碍辩(通于一切法之义)、词无碍辩(通达一切言语)、乐说无碍辩(说法自在)。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九,得辩才智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研经悟理,或将经文付谱暗诵,或为他人演说。若不得辩才无碍之智者,我就不取正觉。

 

30.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智辩无穷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无碍辩才若有限量者,我就不取正觉。

 

31.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一,国土清净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的国土无诸污秽,其光明照彻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世界,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现在眼前,若不成就者,我就不取正觉。

 

32.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1)、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楼观 望楼。瞭望台。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二,宝香合成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从地上到虚空,宫殿楼观、水流华树等,一切万物皆由无量珍宝,与百千妙香所严饰。其香殊妙、殊胜超过人天,妙香普熏十方世界,闻者皆直修佛乘,若不能成就者,我就不取正觉。

 

33.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三,触光柔软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数众生,蒙我光明触其身,而得到信心欢喜者。身心柔软超胜过人天,若不能成就者,我就不取正觉。

 

34.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1),诸深总持(2)者,不取正觉。

  

(1)无生法忍 无生者,真如理体。真如理体本来是不生不灭之法,故言无生法。「忍」是确认、决定之意。以智慧了悟真如之意。从净土门言,即获他力回向之信心时,发起无上信心,即得往生无生之生。依此「信心决定」言「无生法忍」。
  

(2)总持 梵语陀罗尼,具种种义理的咒文。今指「六字名号」。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四,闻名得忍之愿。誓第十七、第十一愿之别益(附加之利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无量世界之众生,闻信我名号,不得菩萨无生的智慧,总持一切佛法,我就不取正觉。

 

35.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1),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1)欢喜信乐 信心欢喜。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五,女人成佛之愿。第十八愿之别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诸佛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信心欢喜,发起菩提心,而厌恶女人身,于寿终之后,复为女人身者,我就不取正觉。

 

36.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1),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梵行 梵语(brahman),译为清净、寂净。清净的行为。菩萨自利利他之行。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六,常修梵行之愿。第二十二愿之别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世界菩萨,若闻我名号,发起信心,命终之后,常依普贤之德,行自利利他之行,而若不能直至达成佛道者,我就不取正觉。

 

37.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1),稽首(2)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3)。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五体投地 五体是两手、两足、头。全身俯伏投地。
  

(2)稽首 以头着地礼拜。
  

(3)菩萨行 行五念门。五念门是:礼拜门(拜佛)、赞叹门(称赞佛)、作愿门(发愿往生)、观察门(观想净土)、回向门(将心想转向净土)。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七,人天致敬之愿。誓第十一愿之别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之众生,闻我名号,五体投地归敬礼拜,信心欢喜,而行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时,若不得梵王、帝释之诸天赞叹,及世人敬慕者,我就不取正觉。

 

38.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1),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2)者,不取正觉。

 

(1)应法妙服 符合佛制之袈裟。
  

(2)捣染浣濯 捣,敲打。在此为漂白之意。染,染色之意。浣濯,洗濯之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八,衣服随念之愿。第二十七愿之别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所须衣服随念即现,如佛所赞善来比丘法服自然在身。若需要裁缝、染色、晒洗者,我就不取正觉。

 

39.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1)者,不取正觉。

  

(1)漏尽比丘 罗汉。漏是梵语(asrava)之译,为漏泄之意。烦恼之异名。指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执无著。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九,受乐无染之愿。第二十七愿之别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若不皆得无穷尽的快乐,而且若不如漏尽比丘,心无所著者,我就不取正觉。

 

40.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见诸佛土之愿。第三十一愿之别益。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随意欲见诸佛美丽净土者,随时应其所愿,而十方诸佛土,映现于我净土宝树之中,犹如明镜见其面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1.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1),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1)缺陋 缺陷。丑陋。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诸根具足之愿。以下八愿是第十七愿名号之别益。其中除第四十五愿之外其它的七愿,是为他方国土自力菩萨而誓的本愿。即前面四十愿是「本为凡夫」之意,以下是「兼为圣人」之意。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闻我名号而自力修行,终至得到佛果,如有诸根缺陷不具足者,我就不取正觉。

 

42.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1)清净解脱三昧(2),住是三昧,一发意顷(3),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逮得 逮是及或追。尽得。
  

(2 )清净解脱三昧 于梵本可直译为「善(清净)分别有(解脱)三昧(Suvibhaktavati nama samad hi)」。脱离了一切系缚的定。
  

(3)一发意顷 一念顷。一念极短的时间。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二,住定供佛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闻我名字,皆能尽得解脱三昧,而心住于三昧中,于一剎那之顷,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动禅定之心,如果不得成就动静一如者,我就不取正觉。

 

43.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三,生尊贵家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之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寿终之后愿其生尊贵家,若不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44.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1),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欢喜踊跃 欢喜得踊天跃地。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四,具足德本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我名字,若不愈加欢喜修菩萨行,具诸功德者,我就不取正觉。」

 

45.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1),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普等三昧 普等,梵语三曼多伽多(Samantanugata),普遍平等之意。三昧是定。于十方世界无不普见。于一时得见无量诸佛之禅定,发起序五德现瑞中,住佛所住就是此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五,住定见佛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我名字,皆入普等三昧,在此三昧中直至成佛,常拜见无量无数诸佛,若不能成就,我就不取正觉。

 

46.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六,随意闻法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菩萨,随其所愿,欲闻之法不需烦心,自然皆得闻,若不尔者,我就不取正觉。

 

47.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1)不退转 梵语阿鞞跋致迦(avaivartika)之意译。即得的功德不会退转之位叫做不退转位。依菩萨有种种不同。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七,得不退转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之菩萨众,闻我名字,若不即得,不退转之位,我就不取正觉。

 

48.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1),于诸佛法(2),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1)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忍是忍可决定,确实打定心意。音响忍是闻佛声教而悟真理。柔顺忍是柔心顺真理永不背弃,无生法忍是确认不生灭之理,无余,而心不动。  

 

(2)诸佛法 诸佛所悟之法。

 

【文科】 四十八愿之最后,得三法忍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即至音响忍之位,或柔顺忍之位,或无生法忍之位,而即得诸佛所悟之真理,不再退失,若不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三、三 誓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文科】 以下一段分为生起、偈文、现瑞三部分。这是第一,偈文的生起。
 

【讲义】 释尊告阿难言:法藏比丘,在师父面前说完了以上的四十八愿之后,又再说了偈颂立誓。偈颂如下。

 

我建超世(1)愿 必至无上道(2)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3) 誓不成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 誓不成

  

(1)超世 超越世间而优胜。
  

(2)无上道 没有胜过此之道。佛果。
  

(3)贫苦 无智慧无能力的人。

 

【文科】 三誓文分成三部,这是第一至三誓。
 

【讲义】 我立了超世殊胜之誓愿,必得完遂佛道,如果此愿有欠缺者,我终不取正觉。

 

我于无量劫之末,皆作为大施主,对一切无智贫苦之众生,施与智慧,无能力之人施与功德力,若不能救其苦,终不取正觉。

 

当我成就佛道时,我的名声能超越十方,若不能闻遍十方者,我终不取正觉。

 

离欲(1)深正念(2)  净慧(3)修梵行(4)  志求无上尊  为诸天人师  神力(5)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6)  消除三垢(7) 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8)暗  闭塞诸恶道(9)  通达善趣(10) 
功祚(11)成满足  威曜(12)朗十方  日月戢(13)重晖(14)  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15)  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  说法师子吼(16)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17)  愿慧(18)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19)

 

(1)离欲 离开欲念。
  

(2)深正念 深的禅定。
  

(3)净慧 清净的智慧。
  

(4)梵行 清净的行为。菩萨利他之行。
  

(5)神力 不可思议的威神力。
   

(6)无际土 无边际的国土。无疆的国土。
   

(7)三垢 同三毒。贪欲、瞋恚、愚痴。
   

(8)昏盲 黑暗。
   

(9)诸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因恶行而趣往的地方,也叫三恶趣。
   

(10)善趣 恶趣的相对。六道中的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11)功祚 功德的位阶。佛位。因修行的功德而成佛的美称。
   

(12)威曜 威神光耀。
   

(13)  ji(与“集”同音)。
    

(14)重晖 日月二重光辉。
   

(15)法藏 含藏无量功德法,即名号。
   

(16)师子吼 佛说法。比喻为狮子王吼叫,百兽畏服。
   

(17)德本 功德善根。
   

(18)愿慧 因愿与果慧。
   

(19)三界雄 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尊者。世雄。

 

【文科】 偈的第二部分。举出果德,叙述追求光明名号之德。
 

【讲义】 (1)我修行离欲、禅定、智慧等一切清净之梵行,志求无上佛道,而愿作诸人天之师。
  

(2)其时威神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灭除众生三毒(贪、瞋、痴)之昏暗,广济十方众生,度一切苦难。
  

(3)开启众生佛之智慧眼,灭除众生无明黑暗,关闭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门,而开净土善道之门。
  

(4 )又佛果圆满具足,威神光明,照耀十方,日月亦羞耻收去其光明,众星天光,亦隐其光明。
  

(5)如此「光明」之德殊胜,「名号」之德亦超胜。为众生广开净土法门,广施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宝。一旦为众生回施「我名」时,莫大的佛果功德宝,将随着其身心。所以我常在大众中,宣扬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说法如狮子吼。
  

(6)我愿为得此功德,供养一切佛,而具足无上功德,所愿与智慧,一切皆悉满足,做三世三界之大雄者。

 

如佛无碍智(1)  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2)
斯愿若克果(3)  大千(4)应感动  虚空诸天人  当雨珍妙华

  

(1)无碍智 毫无障碍的智慧。有四种,称为四无碍智。同四无碍辩。
  

(2)最胜尊 最伟大的尊者。佛。
  

(3)克果 必定做到。
  

(4)大千 大千世界。

 

【文科】 偈文三段的最后段。叙述请求现瑞。
 

【讲义】 愿我无碍智慧能通达无边际,亦如世自在王佛无碍自在的智慧一样,通达十方,无所不照;愿我功德之力,一切皆与此如来同等。我若能完成此超世弘愿,此三千大千界应该感动,虚空中之天人,当降妙莲华。这是我舍命求道的衷心之愿。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1),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2)如是大愿,诚谛(3)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1)六种震动 世有祥瑞时,大地会起六种震动。
  

(2)修满 修习满足。
  

(3)诚谛 诚实、审谛。

 

【文科】 叙述天地示现奇瑞以应三誓偈。
 

【讲义】 法藏比丘诚实恳切说愿偈已,即时三千大千世界随之起了六种震动,天雨妙华散满地上,华丽似锦,自然美妙之音乐嘹亮响起,空中有声赞言:“汝决定得无上之佛果。”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四十八大愿与三誓愿,真实不虚,超出一切世间,入大寂定。开始从事一切修行。

 

第二节 修  行

 

【大意】 从第三编开始到前节,说完了法藏比丘发愿的经过。以下将说明其修行。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光是立志,不能奏功,必须继之以实践。同样地,欲得佛果,发愿(立志)与修行(实行)不得不具足。故法藏菩萨,发愿之后,开始修行。
    

此第二节分成两项:
  

第一项是「胜行段」 正述法藏菩萨,完成了超过诸菩萨之修行。法藏菩萨为了圆满成就四十八愿与三誓愿,以一向专念之志,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间,在「意业」上不起三毒烦恼,在「身业」上敬上慈下,在「口业」上用善语的情形。

 

第二项是「胜果段」 叙述不可思议兆载永劫间的修行中,所受之殊胜的果报。如同草木结实之前,先开花一样。菩萨得到佛果,乃是长时间的修行中种种殊胜之身成就的。此一段,法藏菩萨亦有随意所愿,自在受人天身,得到无比殊胜的果报。

 

第一项 胜 行

 

阿难!法藏比丘,于佛所,诸天(1)、魔、梵(2)、龙、神(3)、八部(4)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5)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6),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7),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1)诸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天人。
  

(2)魔梵 魔是指支配欲界的第六天之魔王。梵是指支配三千大千世界之梵天王。
  

(3)龙神 难陀(Nanda)、跋难陀(Upananda)等八大龙王。
  

(4) 八部 天(deva)、龙(naga)、夜叉(vaksa)、干闼婆(gandharva)、阿修罗(osura)、迦楼罗(garuda)、紧那罗(kimnara)、摩候罗伽(mahoraga)之称。守护佛教之诸神。
 

(5)开廓 广大。
  

(6)建立常然 所建立的净土,恒常不变。
 

(7)兆载永劫 长久的时间。「兆载」是中国二十三数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壤、秭、依、沟、涧、正、载」中的兆与载,表非常大的数目。

 

【文科】 此胜行段分为「总述」与「别述」二部分。这是总述,是叙述大体的修行状况。
 

【讲义】 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于无量诸天、魔王、梵天、龙神八部及其它一切大众目睹之中,发愿立下四十八愿与三誓愿,欲广度十方众生。而一向专心庄严自己的佛土,其所庄严的净土,广阔无限清净庄严。微妙之情形,无有比类。(其处常住之风,静静微吹)法藏比丘所建立的清净庄严极乐国土,人不会衰老,花不会凋谢,无衰无变。故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积植菩萨无量功德。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1);不起欲想、瞋想、害想(2);不色、声、香、味、触(3),忍力(4)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5)。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6)之心。和颜爱语(7),先意承问(8)。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9),以惠利(10)群生。

  

(1)欲觉、瞋觉、害觉 贪欲、瞋恚及从瞋恚所起之害心。觉是思觉分别、清晰的思考。
 

(2)欲想、瞋想、害想 能引起欲觉、瞋觉、害觉的心念。想是想像,对外界模糊的心情。

 

(3)色声香味触法 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产生的六境,不起执著。若对这些「境」执著,就会起「想」,由想生「觉」。
  

(4)忍力 忍耐的能力。
 

(5)染恚痴 贪欲、瞋恚、愚痴。
 

(6)虚伪谄曲 不真实、不正直。

 

(7)和颜爱语 和蔼的颜色,柔顺的言语。

  

(8)先意承问 先于众生之意,承问其志,而满其所愿。众生未求之前,先看透其心,而完成其所需。
  

(9)清白之法 清净洁白、无杂之法。
 

(10)惠利 惠施利益。

 

【文科】 胜行段中,前面是总述,这里是详细的别述。首先举出有关「意业」之修行。
 

【讲义】 法藏菩萨心已无我故,对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切不起执著,因此没有贪瞋恼害之想念。就如所誓「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一般,堪忍之力坚强,不论何种剧苦,心都不动摇。少欲知足,面上常现满足之色,离三毒之烦恼,而不留残影。深入禅定,清净无为。智慧之光,无有障碍。真实亲切之心,常表于柔软之尊颜,以真实柔和之声,承受众生之志趣,虽然不求,不论何物都能施与。如此长久的修行之间,勇猛精进,从不倦怠,专求清净之白法(善事)惠施于一切众生。

 

恭敬三宝(1),奉事师长(2)。以大庄严(3),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4)之法。无作、无起(5),观法如化(6)

 

(1)恭敬三宝 恭敬佛宝、法宝、僧宝。以此福庄严己身,恭敬三宝即修福庄严。
    

(2)奉事师长 侍候师父及长辈,以此智慧庄严己心。故奉事师长即行智庄严。
    

(3)大庄严 指恭敬三宝、奉事师长,福智二庄严。
    

(4)空、无相、无愿 三空门,也叫三三昧、三解脱。
    

(5)无作无起 于果无所求,于因无所发心,无所计度的意思。
    

(6)观法如化 观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没有实在之体性,如幻化一般。

 

【文科】 胜行段别述中第二,叙述有关身业的修行。
 

【讲义】 恭敬三宝,得福德身;侍候师长,得智慧心。依此「福、智」二种庄严而种种修行,把全部功德回向十方众生,而成就大功德,成就众生往生成佛之功德。常住于空、无相、无愿之三空门,自然而无所计度。观一切法皆如幻化一般。

 

远离(1),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言 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等不好的话。

 

【文科】 胜行段别述的结束,叙述有关口业的修行。
 

【讲义】 常护语言,远离恶言,不以语言害他人与自己。常修善语,自利利他。永劫修此口业,回施利益一切众生。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1),教人令行。无央数劫(2),积功累德。

  

(1)六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总称。
  

(2)无央数劫 不可计量之长时间。

 

【文科】 叙述自行化他二利之行,结束胜行段之全体。
 

【讲义】 法藏比丘于是如上所述,舍弃国家、王位、财宝、妻子。自修六波罗蜜之行,又教人修,于无量长之时间,积累功德。

 

随其生处(1),在意所欲(2),无量宝藏(3),自然发应(4)。教化安立(5)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1)生处 人间、天上等出生之所在。
  

(2) 在意所欲 随意自在满其所愿。
  

(3)宝藏 法门之多比喻为宝藏。
  

(4)发应 应意而发。
  

(5)安立 安心立命。心安不动。

 

【文科】 胜果段分为总述与别述二段。这是总述,即大体上的叙述。
 

【讲义】 法藏菩萨在永劫的修行中,其所出生之处所,可随心所欲,有时人趣,有时天趣。无论他出生何处,无量的法门都会自然从心中涌出,并依其说法教化了无数众生,使其得以安心立命,令得无上的佛果。

 

或为长者(1)、居士(2)、豪姓(3)、尊贵(4);或为剎利国君(5)、转轮圣帝(6);或为六欲天主(7),乃至梵王(8)。常以四事(9),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1)长者 梵语(sresthin)之意译。富贵有德之人。素封、富豪。
 

(2) 居士 不出家而在家修行佛道之人。
 

(3) 豪姓 婆罗门(brahmana)之意译。印度种族分婆罗门(僧族)、剎帝利(王族)、吠舍(工商业者)、首陀罗(百姓牧畜者)四姓。婆罗门是其中最高位的种族,握有婆罗门教全权,居于王位之上。
  

(4)尊贵 大臣。
  

(5)剎利国君 剎利是剎帝利(ksatriya)之略,译为田主。印度四姓之第二,武族或王族,即国君等。
  

(6)转轮圣帝 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cakravarti-raja)之意译。治须弥山四洲之王,转动轮宝威服一切的大王。不用武力,仅依正义治理全世界的圣王。
  

(7)六欲天主 欲界六天之王。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主。
  

(8)梵王 色界初禅天王。
  

(9)四事 供养佛的四种物品,叫四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总称。依规定其它物不可供养。

 

【文科】 以下是胜果段第二,别述。又分为二,这是其初,叙述胜生(殊胜的生处)。
 

【讲义】 有时成为长者,有时成为居士,有时成为婆罗门,有时成为大臣,有时成为国王,有时成为转轮王,有时生为六欲天之主,有时亦生为梵天王,经常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一切诸佛。其功德宏大,在这里是无法称说的。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1)。身诸毛孔,出栴檀(2)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3)端正,相好(4)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5)、幢幡(6)、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1)优钵罗华 (utpala),译作青莲华。
 

(2)栴檀 (candana),为香木之名。
 

(3) 容色 姿形。
 

(4)相好 好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之小者叫好,大者叫相。
 

(5)缯盖 各种绢伞。
  

(6) 旗帜。

 

【文科】 胜果段第二,别述之终。叙述胜身。
 

【讲义】 他的口气像青莲华一样清香,从毛孔发散出栴檀的香气,无量世界,也因之遍满着非世可比的花香。容姿端正,相好特别优美。从手上变化出来无尽之宝藏,绫罗衣服,百味饮食,或者是珍妙华香,或者是绢伞,以至随风飘动的旗幡之类,及庄严身景的物品。如是等事,超过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随心所欲,出殊胜之物。

 

第二章 如来净土之果

第一节 略  说

 

【大意】 法藏菩萨的发愿和修行已如前述,本章叙述依愿行的因,所得来的果。在此略说,法藏菩萨成佛与净土的状况。
    

关于法藏菩萨成佛,释尊回答阿难尊者之所问,菩萨在十劫之往昔成佛,而今现在西方十万亿土的彼方名安乐世界。接着释尊就安乐世界的相状,加以叙述,其国是由七宝所庄严,没有山川凹凸,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诸难,气候经常是温和适宜。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1)?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剎(2)。其佛世界,名曰安乐(3)。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1)灭度 梵语涅槃之意,入涅槃生死之苦即消灭,渡过烦恼之流,故云灭度。
  

(2)十万亿剎 剎(ksetra)是国土。亦说十万亿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之间,有十万亿佛土的意思。
  

(3)安乐 梵语须摩提,即须佉(qu)婆提(sukhavati)的意译。直译是乐有、有乐、快乐。《观经》、《阿弥陀经》译为极乐。

 

【文科】 略说分成二段,即有关法藏菩萨成佛的问答与关于安乐国之状态的说明。这是前段。
 

【讲义】 阿难尊者,从释尊金口中,听完了法藏菩萨的发心与修行。然后尊者发问说:法藏是已经成佛,入涅槃之乡呢?或者尚未成佛还在修行?或者成佛而今现在呢?
    

释尊回答说:阿难啊!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今现在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的世界。该国名为安乐。阿难尊者又问:法藏菩萨成佛之后,已经经过了多久的时间?
  

释尊回答说:成佛以来,已经过了十劫这么长的时间。彼佛自建设净土以来,于十劫之间,焦急地等待着今日的众生。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1)、珊瑚(2)、琥珀(3)、砗磲(4)、玛瑙(5),合成为地。恢廓旷荡(6),不可限极,悉相杂厕(7),转相间入(8)。光赫煜烁(9),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10)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1)琉璃 伏琉璃耶(vaidurya)之略。译为青玉、青色宝。
  

(2)珊瑚 海中群生小动物的骨头化石。白色或红色。(极乐无三恶道之名,但形容宝之精美)。 
  

(3)琥珀 地质时代的松脂等,埋入地层中变质而成的,带黄色。
  

(4)砗磲 蛤珠类之大者,有白色光泽。
  

(5)玛瑙 石英的一种,有种种美丽的颜色,又有玻璃的光泽。
  

(6)恢廓旷荡 「恢」与「廓」都表示广大。「旷」是远,「荡」是大,开阔广大。
  

(7)杂厕 混杂。
  

(8)间入 交错。
  

(9)光赫煜烁 光辉眩耀。
  

(10)超踰 超过。

 

【文科】 略说二段中的后段,叙述净土相。又其中先举净土庄严。
 

【讲义】 安乐世界广大无边,地是七宝地,由黄金、白银、青琉璃、红珊瑚、黄琥珀、青白斑驳的砗磲、黄白黑色的玛瑙所构成的七宝地,广大无边。宝宝映照,色色交织、六金光彩夺目,微妙清净庄严,超胜十方一切世界。其七宝是宝中的精粹,其宝犹如这个世界的第六天宝一样。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1),及金刚围(2)、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3)。佛神力故,欲见则现。亦无地狱、饿鬼、畜生(4),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5)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6),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7),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1)须弥山 须弥是苏迷卢(Sumeru)之略,译为妙高。位于一世界的中央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环绕着。水面高八万由旬,日月绕行之,六道及诸天皆在其侧或其上方。
  

(2)金钢铁围 斫(zhuo)迦罗和罗(Cakravada)之译。环绕须弥山九山之中,位于最外端之山名。
  

(3)溪渠井谷 溪,有水的山谷。谷,无水的山谷。渠,水沟。井,水井。
  

(4)地狱、饿鬼、畜生 地狱,也译为无幸处。在地下之狱。饿鬼,经常受饥饿苦的鬼。畜生,译为傍生。为人类畜养的生类。
  

(5)调适 调顺安适。
  

(6)四天王及忉利天 四天王指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此四者皆位于须弥山的中腹。又忉利天位于须弥山之顶上。四天王及忉利天皆被称做地居天(居于地面之天)。忉dao(与“刀”同音)。
  

(7)第三焰天乃至色究竟天 第三焰天,指夜摩天。夜摩天以上,皆称空居天,位于须弥山上方空中。

 

【文科】 前面已经说过净土所有的庄严,接着说净土所无的秽相。
 

【讲义】 安乐净土没有须弥山,亦没有铁围山等一切山。亦没有海、沼、溪、渠等凹陷之处,但是当你想看时,美妙的山水景色,以佛的不可思议力,显现在你眼前。又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亦没有春夏秋冬等气候的变化。不寒不热,温和舒适。
  

释尊讲到这里,阿难尊者又问:世尊,若如佛所说,安乐国中,没有须弥山,四天王、忉利天为什么不会落下来,而能保持位置?这些天不是由于有须弥山才能存在的吗?
  

释尊反问阿难尊者说:我问你,在此世,居空中的夜摩天以上的诸天,是依什么而存在的?
  

阿难尊者回答说:是依着行业之因所引起的果报之不可思议力。就是依业力不可思议的。
  

于是释尊说:是由于业力不可思议,天才能在空中,诸佛世界也是这样。住在那里的诸众生是依功德力,住在善业所报的大地,所以不须要有须弥山。
  

阿难尊者了解圣意,又再说:对这一点,我没有疑问,只是怕未来众生,起此怀疑,才故意提出了这个问题。

 

第三节  广 说

 

大意】 前已略说法藏菩萨成佛的果报,到此告一段落,故以下再广说成佛的果报,此分成九项。

  

第一项叙述佛身光明  阿弥陀佛,正如其名,有无量光明,其「体德」胜过诸佛的光明,能自在遍照十方远近。所以有十二光之名。就其「用德」而言,有解除众生之苦的功用。所以诸佛菩萨都称赞这二德。
  

第二项叙述佛身寿命  彼佛寿命,如其名所示之无量,如何用尽其力,亦不能尽知。
  

第三项叙述大众功德 彼佛眷属大众,无人知其数之多少。弥陀初会的圣众,尚且算数所不能及。
  

第四项叙述宝树庄严 净土宝树茂盛,清风吹奏出自然的音乐。
  

第五项是关于道场树的灵用功德 道场树高四百万里,以宝装饰,在微风中发出妙法之音,使闻者得到三法忍。
  

第六项称赞音乐殊妙 从宝树发出的音乐,或空中生起的音乐,都是十方世界第一。
  

第七项叙述堂舍伟观 讲堂宫殿都是七宝所成,而且笼罩着如意宝幕。
  

第八项举出宝池奇德 极乐的浴池七宝所成,充满八功德水,增减自在。若吹微风生起小波,潺潺流水,发出十三种声音。
  

第九项数圣者的果报 往生彼国者,正报美好,依报亦美好。「正报」是自己业因所带来的正果报,即肉体与精神。「依报」是肉体精神所依的果报,指山川、大地、衣服、饮食等等。释尊先简略称赞往生者的果报,再说到正报与依报之美好,最后说从依报的莲华之光中,发出三十六百千亿的化佛,然后结束如来净土因果这一段。

 

第一项 佛身之光明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1),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2)佛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3),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4),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剎。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5)佛、无边光(6)佛、无碍光(7)佛、无对光(8)佛、炎王光(9)佛、清净光(10)佛、欢喜光(11)佛、智(12)佛、不断光(13)佛、难思光(14)佛、无称光(15)佛、超日月光(16)佛。

  

(1)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Amitayug),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abha)译为无量光。此佛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之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其中寿命是体,是作用的本源;光明是用,即作用,故以体摄用,只举寿命作为经题,名为「无量寿」。
  

(2)恒沙 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无限的数量。
 

(3)四维上下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指十方无尽的世界。
  

(4)由旬 踰阇那(yojana),印度里名,相当于四十里或三十里。另说,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小由旬是四十里。
  

(5)无量光 十二光之一,不能测量的光。
  

(6)无边光 十二光之一,不能限量的光。
  

(7)无碍光 十二光之一,不能阻碍的光。
  

(8)无对光 十二光之一,无比的光。
  

(9)炎王光 十二光之一,一切光中最上的光。
  

(10)清净光 十二光之一,清净的光。
  

(11)欢喜光 十二光之一,给予欢喜的光。
  

(12)智慧光 十二光之一,给予智慧的光。
  

(13)不断光 十二光之一,永远不断的光。
  

(14)难思光 十二光之一,不能想象的光。
  

(15)无称光 十二光之一,无法形容,不能说尽的光。
  

(16)超日月光 十二光之一,超过日月的光。

 

【文科】 在详细说明佛身圣众及净土庄严之前,先举出佛身光明,并称赞其功德。
 

【讲义】 释尊改了一个话题,对阿难尊者说:「上面已经大略说过了法藏菩萨的果德,接着要加以详细说明。无量寿佛的威神光明是一切物中,最尊贵的,诸佛光明所不能及的。此光明有时照于百佛世界,有时照于千佛世界,皆无碍自在。总而言之,能照遍十方,胜于恒河之无数世界。又有时候照七尺的距离,或照三十里、六十里、一百二十里,渐渐增其距离,以至照一佛国土。故无量寿佛,又名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1)斯光者,三垢(2)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3)生焉。若在三涂(4)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5)

  

(1)遇 亲鸾大师于《一念多念证文》说:「遇是恭逢,恭逢就是信本愿力。」
  

(2)三垢 贪瞋痴。
  

(3)善心 法善心。对法的喜悦。
 

(4)三涂 火涂(地狱)、血涂(畜生)、刀涂(饿鬼)。三恶道。
 

(5)解脱 解开烦恼的系缚。脱离迷妄世界。证悟。

 

【文科】 就佛身光明,举出其用德。
 

【讲义】 如果众生遇到弥陀光明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三毒烦恼则会消灭,心安体健,信心欢喜,涅槃之心自会增长。如果处在极苦的三恶道中,遇见此光,则痛苦即刻消逝,再也没有六道轮回生死苦恼。并且在命终之时,就能往生安乐国,皆蒙解脱的利益。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1)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1)闻 表示光明利益就是名号功德,所以用「闻」字。

 

【文科】 前面举出了佛光明的「体、用」二德。这里叙述诸圣者对二德的赞叹。
 

【讲义】 当阿弥陀佛的光明发出光辉,照到十方诸佛国时,没有一个地方是「闻」不到的。现在并不是我一个人在赞叹光明,此刻一切诸佛以及声闻、缘觉、诸菩萨众,亦都在赞叹。如果有众生,闻到这个光明的功德利益,日夜称名,信心相续,就会应其所愿,获得往生极乐净土,受诸多菩萨圣者称扬赞叹其功德,真正成佛时,就会得到与本师法王无量寿佛相同的光明,而为十方诸佛、菩萨如同赞叹阿弥陀佛一样地被赞叹。
  

释尊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胜,即使我用一劫的时间,夜以继日亦说不尽。

 

第二项 佛身之寿命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1)推算 推测计算。

 

【文科】 前面举出了佛身光明,接着说明寿命。
 

【讲义】 释尊进一步对阿难说:「无量寿佛的寿命久远,无法数尽。你知道吗?假使是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受人身,成为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相集一处,息心一意,竭尽智慧,用百千万劫的时间来计算,亦数不出如来的寿命是如何的长。」

 

第三项 大众之功德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1),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语阿难:彼佛初会(2),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3),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4)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5),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于意云何?其所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
阿难白佛:彼所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6)算数、言词譬类,所能知也。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1)神智洞达 不可思议的智慧清澄明朗。
 

(2)初会 佛成道后,初次说法之法座。
 

(3)大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佛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之称。初与舍利弗一起,修行外道,释尊在王舍城说法时,与舍利弗各率一百弟子皈依佛成为佛弟子。
 

(4)阿僧祇 梵语(asamkhya)之音译。汉译作为央数。数不清之意。无量数。
 

(5)计校 计量考虑。

 

(6)巧历 巧妙历术。形容周密考虑。

 

【文科】 前已说完主佛阿弥陀如来「光、寿」二无量,这里接着叙述其眷属、圣众之德。
 

【讲义】 「无量寿佛的寿命无限,同样地,极乐国土的声闻、菩萨、天人的寿命之长短,数也数不清,以譬喻亦不能说,又其圣众之多,此等圣众亦说不尽,内在神智清楚明朗,外在则威力自在。能于手掌持住一切世界。」
  

「阿难,这种事是说不完的,现在就初会圣众来说,无量寿佛成道,初次说法时,集合在会座的声闻数量是数不完的。不但是声闻,菩萨众的人数也是一样。无数个像我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之流的人,集合起来,尽其神通力,用无数的时间,直到命终了,合力计算亦不能究知其数。好比又广又深的海水一样是无法斗量的。阿难!假使有人拿一根毛,把它分成一百份,以那百分之一的毛,沾取一滴水。你想,这一滴水与大海水,哪边为多?」
    

阿难尊者回答说:「若以一毛所沾的水与大海水相比,论其多少,以任何巧妙的历术、算术、言辞、譬喻亦不能知。」
  

释尊又进一步对阿难尊者说:「像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那样的圣者,多众集合,以百千万亿无数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来计算阿弥陀佛初会圣者之人数,所计算出来的,就好比毛上一滴水一样。而算不出来的就像大海水。阿弥陀佛初会圣众,实在是无法计算的。」

 

第四项 宝树之庄严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1)、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2)树,琉璃为业,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3)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4)。清风时发,出五音声(5),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1)玻璃 寒颇底迦(Sphatika)之略,译为水玉、白珠、水精、水晶。
  

(2)水精 见前项。
  

(3)紫金 紫磨黄金、金之精者。
  

(4)胜视 看尽。
  

(5)五音声 宫(最浊音)、商(次浊音)、角(半清半浊音)、微(微清音)、羽(最清音)之总称。

 

【文科】 以下叙述国土庄严,这里先说宝树庄严。
 

【讲义】 又彼无量寿佛国土,遍满了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七宝宝树。或有二宝混合的树,或有三宝混合的树,或有四宝、五宝、六宝、七宝混合的树。
  

就二宝混合所成的树来说,树干是金,叶、华、果是银。或有树干是银而华、果是金的。
  

三宝、四宝混合姑且不说,就最后七宝混成的宝树而言,是紫金的树、白银的茎、琉璃的枝、水精的条、珊瑚的叶、玛瑙的华、砗磲的实等是其类。
  

此等宝树排列整齐,茎不乱,枝枝相排,叶叶相向,华有序,果实均等。丰茂之色的光辉,究竟是非眼所能及。当清风吹起之时,微妙的七宝树,就会发出宫、商、角、微、羽五音,高音、低音自然配出美妙的谐调。

                

第五项 道树之灵德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1)持海轮宝(2),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3)条间,垂宝璎珞(4),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5),罗覆(6)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7),其声流布,诸佛国。       

  

(1)月光摩尼 兽陀罗婆娑摩尼(candra-bhasa-mani)之意译及音译。珠名。摩尼译为珠。
  

(2)持海轮宝 或是娑伽罗波罗摩尼罗多那(sagara-vara-maniratna)之意译。海中美丽的珠宝。
  

(3)匝 遍布周围。
  

(4)璎珞 珠玉串饰。
  

(5)宝网 用宝所结的网。
  

(6)罗覆 罗列覆盖。笼罩。
  

(7)妙法音声 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

 

【文科】 前面说过净土诸树,以下特别叙述主佛的道场树。先说树相。
 

【讲义】 又无量寿佛的道场树,高四百万里,树干周围五千由旬,树枝四方展开二十万里,由一切宝构成。又特别以「宝中之王」之称的月光摩尼持海轮宝而装饰着。枝与枝之间垂遍了宝璎珞,其百千万色彩,相互映照,千变万化,成为无数之光,照耀的景像非常美丽。树上又笼罩着宝树的网,种种的庄严,应其所求而现。微风徐起,吹诸七宝树,就发出美妙的声音,赞叹阿弥陀佛之尊号,其声音传遍十方,响于诸佛国土。

 

闻其音者,得深法忍(1),住不退转(2),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3),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4)清彻,无诸恼患。
阿难!若彼国土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5):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6)故,本愿力(7)故,满足愿(8)故,明了愿(9)故,坚固愿(10)故,究竟愿(11)故。

 

(1)深法忍 闻到阿弥陀佛名号甚深法义,相信往生一定的信心之智慧。同无生法忍。
    

(2)不退转 往生一定。
    

(3)甚深法忍 深法忍。
    

(4)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五官与心。
    

(5)三法忍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6)威神力 佛的果上伟大的力量。
    

(7)本愿力 佛在因位的愿力。
    

(8)满足愿 无缺陷的愿。
    

(9)明了愿 无伪的、明白的愿。
    

(10)坚固愿 绝不破坏的愿。
    

(11)究竟愿 必能实现的愿。以上四本愿是本愿力之总中分别出来的,即看本愿力的说明便可。因此,威神力故等六故,合起来就成为因力(本愿力)与果力(威神力)二种。

 

【文科】 前面说过道场树的树相,这里说明其利益。
 

【讲义】 前面说过,风吹到了道场树,就会发出妙法的声音,传到诸佛国土。而他国的众生,一旦闻到其声音,往生安乐的信念,就会决定在心中,得入不退转位。之后,直到命终至成佛道,耳根清澄,不会遭遇任何苦患。眼睛看到庄严国土七宝诸树,耳朵听到妙音,鼻子闻到香,舌头尝其味,身体触其光,而心想妙法,得入不退转位。然后,直到命终成佛,六根始终清净,种种烦恼都不会生起。
  

阿难!如果是极乐国土的人天,看到这道场七宝树,或有得到音响忍,或有得到柔顺忍,或有得到无生法忍。
  

这种利益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无量寿佛的因力与果力来的。也就是说,「因位的力」,即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与「果上的力」即威神力之所使然。

 

第六项 音乐之殊妙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1)上,伎乐(2)音声,展转(3)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4),微妙和雅(5),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1)第六天 欲界六天之最高位,他化自在天。
  

(2)伎乐 乐人所奏的音乐。「伎」是演奏音乐的人。  
    

(3)展转 越发、逐渐。
  

(4)清畅哀亮 清净响亮,哀而不乱。
  

(5)和雅 调和正雅。整齐优雅。

 

【文科】 前面说过音声,这里再举音乐,又加上自然乐的叙述。
 

【讲义】 释尊对阿难说:「阿难!彼国宝树的音乐,比此世间荣华至极的帝王所令演奏的音乐、或转轮圣王、四大天王乃至第六天上的伎乐,还胜过千亿万倍。欲界第六的他化自在天的万种音乐,亦比不上无量寿国七宝树所发出的一种音声,其间相差千亿倍也。
  

在彼国,除了宝树发出音乐之外,还有天然自成的万种音乐。这些音乐全都是法乐,清净响亮,哀而不乱,调和优雅。真是十方世界声音中第一的。

 

第七项 堂舍之伟观

 

其讲堂(1)、精舍(2)、宫殿、楼观(3),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4),明月摩尼(5)众宝,以为交露(6),覆盖其上。

  

(1)讲堂 讲法的堂舍。
  

(2)精舍 智慧精练的人所居的房子。修道者的住家。
  

(3)楼观 望楼。瞭望台。
  

(4)真珠 目多(mukta)的意译。从贝类中采取的珠。
  

(5)明月摩尼 月光摩尼。
  

(6)交露 用真珠、摩尼珠等玉所作成的幔幕。玉光如露交映,所以叫交露。

 

【文科】 叙述讲堂楼观。
 

【讲义】 又极乐国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由七宝自然形成的,其上面还覆盖着真珠、明月摩尼等宝的幔幕。

 

第八项 宝池之奇德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1)、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2),皆各一等(3)。八功德(4)水,湛然盈满(5),清净香洁,味如甘露(6)。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7)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8),钵昙摩华(9)、拘牟头华(10)、分陀利华(11),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1)浴池 印度是热国,处处有入浴用水池。极乐是不寒不热,无此必要。这里从印度风俗,举了浴池。
  

(2)纵广深浅 宽长深浅。
  

(3)一等 相等。
  

(4)八功德 清净润泽、不臭、轻、冷、软、美、饮时调适、饮已无患等八种德。出善导大师《定善义》。
  

(5)湛然盈满 充满欲溢。
  

(6)甘露 阿密哩多(amrta)之译。又称天酒。从天而降的甘露。
  

(7)白玉 玻璃。
  

(8)优钵罗华 (utpala),译作青莲华。
  

(9)钵昙摩华 (padma),译作红莲华。
  

(10)拘牟头华 (kumuda),译作黄莲华。
  

(11)分陀利华 (pundarika),译作白莲华。

 

【文科】 从此举出宝池庄严。先叙述宝池相。
 

【讲义】 宫殿楼观内外左右,有许多水池。有三十里的、六十里的、九十里的,长宽深浅,都很平均。其中湛然充满着八功德水,清香而有甘露味。池是由七宝(这里列举十宝,其中紫金即黄金、水晶即白玉、琥珀是水晶类,计为七宝)所构成的。黄金池即以白银底,白银池即以黄金底。像这样,有的是二宝合成,有的是三宝、有的四宝乃至由七宝所混合构成。
  

池边有栴檀香树。其华、叶垂向清凉的池水上,在水面上映出纹样。而树香则遍熏大地。又水池中,开满了不可思议的青、红、黄、白各色莲花,其色与光交错,广覆着水面。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1)。清明澄洁(2),净若无形。宝沙映彻(3),无深不照。微澜(4)回流,转相灌注。安详(5)徐逝,不迟不疾。

  

(1)荡除心垢 把心垢即烦恼荡洗干净。极乐本来没有烦恼,这里为说明水德,故言。
  

(2)澄洁 澄透清洁。
  

(3)映彻 透明。
  

(4)微澜 小波。
  

(5)安详 静静慢慢。

 

【文科】 前面说过宝池相,接着叙述水之不可思议。
 

【讲义】 净土菩萨众,或声闻众,进入宝池,想要浸脚,水就自然上升浸到脚;想要到膝盖,水就到膝盖;要到腰就到腰,要到脖子就到脖子;想要洒身体,水就洒身;要水回复去,水就回复去。特别是想要冷就冷,想要热就热,无不随意自在。而且一经浴水,就开神悦体,把心垢烦恼荡洗干净,心明自现。其水澄清,而好像无形。水底的宝沙透明光亮,水再深也能透其光明。水波回流互相交注,静静地流,徐徐地动,不太慢也不太快。自然地波动,现出种种纹样。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1),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2),空无我声(3),大慈悲声(4),波罗蜜声(5),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6),诸通慧声(7),无所作声(8),不起灭声(9),无生忍声(10),乃至甘露灌顶(11),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12)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1)所应 随所希望而应。
  

(2)寂静声 涅槃之法。
  

(3)空无我声 我法二空之法。一切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成,所以没有一定的法性(自体)也没有常住我性(不变)的教理。
  

(4)大慈悲声 予乐之慈,及拔苦之悲的佛法。
  

(5)波罗蜜之声 入证的修行法。
  

(6)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十力与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十力是指十种智慧力:(一)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过现在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诸根解脱三昧智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诸根胜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一切至处道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天眼无碍智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九)宿命无漏智力——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十)永断习气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俱舍论》)。                                                   
    

十八不共法是佛所有十八种不共之德:
    

(1)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2)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3)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4)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5)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7)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8)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9)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10)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11)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着,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余,是名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证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维摩经》,《俱舍论》。  
    

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谓——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7)诸通慧声 六神通之法。
  

(8)无所作声 了悟平等之理、修无可修之行的道理。
  

(9)不起灭声 了悟平等理,即无可起之善、亦无可灭之恶的道理。
  

(10)无生忍声 忍知不生不灭的真理,而得安心之位的道理。初地之位的菩萨法。
 

(11)甘露灌顶 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受诸佛灌甘露法水于顶,故叫甘露灌顶。
  

(12)三涂 三恶道。
 

【文科】 宝池灵德之中,这里叙述第三,水作佛事。
 

【讲义】 扬起的波浪呈种种形状,发出自然的妙声,任何想听的事都能听到。佛法、法理、僧言、涅槃之法、空无我声、大慈悲的声音、六度万行之修法、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声,神通之法、无所作之声、不起灭声、初地菩萨无生忍声、二地乃至九地菩萨的道理,菩萨十地受佛甘露灌顶,种种众妙法声,皆会随应其愿得闻,令人产生无限的喜悦。还有,听到的人,都能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等真如理,能随顺三宝、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之德,能随顺神通力、菩萨、声闻之道等佛道行。这个极乐国土,没有三涂苦难的事实,连名称都没有;有的尽是自然快乐的声音。所以彼国叫做安乐。

 

第九项 圣者之果报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1)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2)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3)、真珠,如是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4),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5)。身心柔软,无所味著(6)。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1)第六天 他化自在天。
  

(2)钵 多罗(Datra)之略称,译作应器。佛制规中僧侣的食器。
  

(3)明月 明月摩尼。
  

(4)百味饮食 众多的食物。
  

(5)饱足 充分。足够。
  

(6)味著 对味道执着。

 

【文科】 从这里到上卷终了,是称赞圣者之德。这一节是其略述。
 

【讲义】 阿难!往生安乐国之人,如上面所说的,身具清净之色,口具微妙声音,具足神通功德。所处之七宝宫殿,衣、食、住、行,以及华香,幢幡等等庄严器具,如第六天的天然之物,自然而来。想要吃饭,七宝钵器,自然现前,则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自然出现。而且百味饮食,自然盛满其中。虽然如此,这些食物,实际上并没有人吃,大家只看其色,闻其香,就会产生吃饭的感觉,而肚子自然饱足。他们身心柔软安闲,绝不执著于美味。这些东西,用餐完毕,自然消逝,时间一到,又自然出现。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1)之道,其诸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2),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3),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4)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5),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6),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7)。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8),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9)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10),积财不施,富有益悭(11),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积聚(12),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13),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14)积德所致。慈惠(15)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诤(16),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17),今得为人,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18),宿福(19)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1)无为泥洹 无为是本来常住。没有什么是制造出来的真如。泥洹是涅槃。
  

(2)洞达 开明而无所不至。
  

(3)余方 西方安乐国以外的世界。
  

(4)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自然、虚无、无极皆是涅槃别名。在极乐所受的身体,皆契合涅槃之理的意思。
  

(5)形貌容状 形状与容貌。
  

(6)羸陋丑恶 羸是弱或瘦,陋是地位低,丑恶是难看。  
  

(7)不可计倍 无法计量的倍数。
  

(8)底极斯下 底极是最极,最甚。斯下是陋下,地位低。
  

(9)人理 为人的道理、义理、人情。
  

(10)德本 善根。
     

(11)悭 qian(与“千”同音)。
  

(12)聚积 集合堆积。
   

(13)怙  hu(与“护”同音)。
  

(14)宿世 过去世。
  

(15)慈惠 慈怜加惠。
  

(16)违诤 违逆争执。
  

(17)积善余庆 《易经》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随着积善而来的喜事。
  

(18)服御 穿妙衣,食珍膳。
  

(19)宿福 前世福德。

 

【文科】 前面说过往生者果报的概略,以下是详述。分成二段,一段说正报殊胜,一段说依报美好。这是起初一段。
 

【讲义】 彼佛净土清净平安,微妙快乐。犹如清净无为涅槃之道一样。那里的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自在。而且都是同一类形,没有大小美丑之别,不过只是为了顺应其他世界的习惯,才用天、人等等名称。他们颜貌之端正,超世稀有,在这个世上难得见到。容色之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清净无为涅槃。
  

释尊说:阿难,比如说,把世上贫穷的乞丐排在帝王的旁边,他们的外表容貌,能够相比吗?
  

阿难尊者回答说:就像世尊所说的,把乞丐排在帝王旁边,一定显得非常丑陋,相差百千亿倍,无法计算。因为贫穷的乞丐是地位最低、极丑陋之人,衣服不够包裹身体,食物仅够维生,受饥受寒,苦不堪言,人情义理也无法顾到。这是与宿世因缘有关。比如他不种功德善本,积了财宝,舍不得施与他人,有了钱却变得更加吝啬,一心只会想着利益,贪得无厌,从来也不修善,而且又作恶多端。这样过了一生,到了寿命终了时,所积聚的财宝,全部消散,辛辛苦苦得来的财宝,反而变成烦恼的来源,对自己出离生死,一点也没有帮助,徒然变成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可以依靠的善根,也没有可以仗恃的德本,结果死后只得堕入恶趣,长夜受苦,受完得到脱离,又再次出生为下贱愚鄙,勉勉强强与别人相处一起。相反的,世上的帝王,所以能够成为尊贵的人,就是因为宿世积德得来的。例如他有深深的慈惠之心,广泛地施与别人,心地仁厚,救了很多人,守信用,做善事,不会违背别人,不与人家争执。结果寿命尽了,他就得到福德之酬报,能够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受福乐。而当寿命终了时,还有积善的余德,不但能够出生为人,还能生于帝王之家,自然地拥有高位。仪容端正,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穿漂亮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而且能自由享用。这皆是过去世的福德所带来的。
  

释尊听完了,又对阿难说:你说得很对。但是像帝王这样的人,在人间虽然尊贵,容貌美好,若与转轮圣王一比,他就显得低劣,就像乞丐站在帝王面前一样。转轮圣王固然威仪堂堂,非常优胜,称得上是世间第一,但是与忉利天王相比,则又同样显得丑恶,相差万亿倍,不能比较。而拿忉利天王与第六天王相比,相差又是百千亿倍。再拿第六天王来与无量寿佛国的菩萨、声闻相比,那光明庄严的颜容又差多了,百千亿倍,无法计知。净土的圣者,就是这样的殊胜美好。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1)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2),弥覆佛土,皆以金缕(3)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4)。周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5),尽极严丽。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6),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7),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8)。又风吹散华,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9)。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10),地辄开裂,以次化没(11),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12)。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13),光色赫然。炜烨焕烂(14),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1)缯盖 绢做的伞。  

 

(2)宝网 宝珠串成的网。
  

(3)金缕 金子做的绳带。
  

(4)校饰 用宝交织装饰。  
    

(5)晃曜 闪耀夺目。
  

(6)罗网 宝做的网子。
  

(7)尘劳垢习 尘劳是烦恼。垢习是烦恼的习气。习气是正使的相对语,正使是烦恼体,习气是其余热气氛。
  

(8)灭尽三昧 心思完全消灭了的定。罗汉体味闲静之乐时所入的定。
  

(9)馨香芬烈 芬芳很强烈。

 

(10) 讫  qi(与“气”同音)。
  

(11)化没 消逝。
  

(12)百千亿叶 百千亿的花瓣。
  

(13)玄、黄、朱、紫 黑色、黄色、红色、紫色。
  

(14)炜烨焕烂 四字皆表示光辉之意。

 

【文科】 前面说过净土的正报,这里说明净土的依报。
 

【讲义】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说:无量寿国诸多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的声音,还有其它舍宅、宫殿、楼阁,能够随着菩萨的形色,变大变小,变高变低。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的众宝,都能随着心念而至。宝衣到处铺满地,一切天、人,都是踩在上面行走。用无数的宝贝织成的宝网,悬在整个天空中,上面还用金丝、银丝、真珠交织装饰,四方都垂吊着宝铃。那种光景金壁辉煌,庄严美丽到了极点。

 

自然的德风,静静吹起,微微抖动,其风调和,不冷不热,温暖适中柔和,不太快也不太慢。这样的风吹到宝网宝树时,就发出微妙的法音,流布万种温雅的芬芳,四处飘散。此芬芳有一种功用,能把闻者的烦恼从根拔除,自然不起。当微风吹到身上时,让人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就像比丘进入灭尽三昧中所感受的一样。风把花瓣吹得铺满整个佛土,按照颜色的顺序排得丝毫不乱,散发出柔和的光泽与浓烈的芳香。天、人走过上面,他就凹陷四寸,脚一举起,又会恢复原状。当花朵竭尽了功用,地就马上裂开来,自然就消失地中,地上干净得不留一片花叶。等到时节一来,风又会再度吹起,花又会散,昼夜六时,各有一次这样的变化。
  

还有,种种宝所成的莲华,开满整个世界,一一宝莲都有千亿片花叶。莲叶上有无量光辉、无量种色。青色的莲华发出青色的光,白色的莲花发出白色的光。其它如黑、黄、朱、紫色的也各发出同样颜色的光,光色赫然,光辉灿烂,其光明比日月还更明亮。一一莲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佛身都是紫磨金色,相好特别庄严。一一诸佛又从身上放出百千光明,普为十方宣说微妙佛法。如是诸佛,使无量众生,心都安住佛道,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上。阿难!法藏菩萨的愿行及其果报大概如上述,不过不要忘了上面所说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