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净宗传承>>往生论注讲话(完整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上
添加时间:2023-12-19 14:07:43   作者:常敏法师   点击:11984

婆薮sǒu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 所依据的就是净土三经一论。 三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这净土三经的宗旨, 就是释迦牟尼佛慈悲, 劝导我们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 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显现光颜巍巍威神之相, 以阿难尊者为祈请, 宣说诸佛出世之本怀、 弥陀四十八愿以及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起的本末。

《无量寿经》 上卷说四十八愿之因:法藏菩萨发菩提心, 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 选择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 建立极乐世界, 发起四十八大愿, 并重发三誓偈, 救度十方贫苦众生。 不论善人恶人、 智者愚者, 只要听闻弥陀本愿名号, 信心欢喜念佛, 必得往生。 如果誓愿不能满足, 誓不成佛。 之后以身口意三业清净, 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 成满所愿。

《无量寿经》 下卷说四十八愿如来净土之果:依法藏菩萨修行而圆满愿行, 成就西方极乐世界, 成就无上佛果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使十方众生闻说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获得往生大利。 众生往生之因有两种:一、念佛往生;二、修诸功德植诸德本往生。 明信佛智, 莲华化生;疑惑佛智, 胎生等等。

《佛说观无量寿经》 最主要的是给我们讲了念佛成佛的原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时, 王舍城太子阿阇世禁闭父亲频婆娑罗王于牢狱中, 又加害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遭受痛苦, 祈请释迦牟尼佛解苦恼法。 释尊以神通力让她观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定善十三观的修行等求生净土, 末后劝令念佛往生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是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无问自说, 告诉舍利弗尊者等, 极乐世界的方位, 赞叹极乐世界宝树、宝池、天乐等功德庄严。 解释何谓阿弥陀佛, 他以无碍光明, 遍照十方没有障碍, 使十方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获得往生大利。 十方世界无量恒沙诸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劝导十方众生信受念佛, 往生净土。

《往生论》 是天亲菩萨 ( 佛灭后九百年, 出生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 婆罗门种族之家) 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

北天竺菩提留支三藏法师, 来到中国, 把《十六观经》 等授给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 ( 公元 476-542 年, 山西雁门人) 造《往生论注》。《往生论》, 是天亲菩萨凝聚了净土三经纯正的净土教义。 昙鸾大师造的《往生论注》, 以中国文化, 对于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以及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相貌, 和盘托出, 奠定了净土理论基础。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 菩萨求阿毗跋致, 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 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 谓于五浊之世, 于无佛时, 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 以示义意。】

这里昙鸾大师说, 谨按照龙树菩萨 《十住毗婆沙论》 所说, 菩萨求阿毗跋致, 就是求不退转位有两种道:一是难行道, 二是易行道。 难行道是说在五浊恶世(劫浊见浊、 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没有佛住世的时代, 菩萨求不退转很难。这种难处有很多地方, 这里粗略说一下, 就有三、五个, 来显示其艰难之义。

【一者外道相善, 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 障大慈悲。 三者无赖恶人, 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 能坏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 无他力持。】

一者外道相善, 乱菩萨法。佛陀的一切教法, 是说觉悟、智慧、实相, 真实智慧清净无为法身。 依佛法修行, 能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外道, 有的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或者认为是神创造的。虽然他也持戒、修善、礼拜, 但是他没有智慧, 不信因果, 不信诸法缘起、缘生缘灭的道理。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颠倒迷惑、邪知邪见。所行都是相似善法, 没有办法与菩萨的觉悟、智慧教法相应。

二者声闻自利, 障大慈悲。声闻缘觉, 只求自了。自己的苦恼, 就要修行断苦因, 断掉贪、嗔、痴;自己的烦恼就要除;自己的生死, 我就要了, 非常精进勇猛修行。但是他不太关心众生, 所以, 他的发心就障碍了大慈大悲。佛心者, 就是大慈悲心,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往生净土。慈就是给予之快乐, 悲就是拔众生之苦。菩萨的发心、发愿,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拔除一切众生之苦的大悲心,这是大乘佛道的根本。如果心里生起只求自己解脱的想法,就会从菩萨道中退转下来。

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有一些无赖的恶人,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见到他人行善积德,不但不赞,反而诋毁、诽谤, 给他人修行制造障碍。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凡夫众生所做的一些善行,若因若果,都是人、天果报, 都是颠倒、虚伪。因为他是从有漏心所生,暂时得到人天享乐,又会堕入苦海之中。梵行就是清净解脱行。修行者只求世间人天福报、享受等,就会失去清净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只凭自力修行,想出离生死苦海,没有佛力加持,想解脱,想到达彼岸就很困难。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像这样的困难之事,到处都是,触目皆是,只要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比如走路一样,翻山越岭,非常辛苦,一天才行几十里。在修行的道路上,有很多障碍和业缘,让人很难前进。

【易行道者, 谓但以信佛因缘, 愿生净土。 乘佛愿力, 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 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 乘船则乐。】

易行道,就是以信佛因缘,相信、信受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发愿往生净土。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即时就获得往生大利。“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的缘故,往生净土,就能让大众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也就是往生净土,就不会退转下来,不会退转三恶道中。比如在水路上乘船一样,凭借船的力量, 就能快速到达彼岸。 所以说在船上就很快乐、安乐。凡夫众生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就很容易往生净土。这就是易行道。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 盖上衍之极致, 不退之风航者也。】

天亲菩萨作的这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正是大乘法的极致, 不退转的顺风航船。 乘着阿弥陀佛大愿船, 又快乐、又快速地往生净土成佛, 这都是由于弥陀大愿力, 法王善住持, 使念佛者对阿弥陀佛生起无上信心, 发起愿往生的心愿, 登入不退地。

【无量寿, 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 及舍卫国, 于大众之中, 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 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无量寿, 是极乐净土阿弥陀如来的特别名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宣说《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在舍卫国宣说《阿弥陀经》等, 此三经, 称为净土三经。 释迦牟尼佛在三经中, 为大众宣说无量寿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功德, 所以, 就以佛无量寿的名号作为经体。

【后圣者婆薮sǒu 槃头菩萨, 服膺如来大悲之教。 傍经作愿生偈。 复造长行重释。】

佛灭度后, 有圣者婆薮槃头菩萨, 就是天亲菩萨, 衷心信服、信奉释迦牟尼如来大悲教法, 依据佛的净土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作愿生偈, 叙述赞叹极乐净土种种功德庄严, 赞叹佛种种功德庄严, 赞叹菩萨种种功德庄严。后又造长行文, 对偈颂再作解释, 赞叹极乐世界无量无边功德庄严。

【梵言优婆提舍, 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yù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 以此间本无佛故。】

梵语优婆提舍,我国没有相应的名词可以翻译,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翻译,可称为论。所以,没有名词对应翻译,是因为中国原本没有佛法的缘故。

【如此间书, 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 皆名为子。 国史国纪之徒, 各别体例。】

像中国的著作,就孔子所述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等类都各有各自的体裁。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 有论议经, 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 与佛义相应者, 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在佛说的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这一类,称为优婆提舍。如果,有佛弟子解释佛的经典、经教,与佛所说的义理相应、相合,佛也允许他称作优婆提舍。由于他所说的论议,合意佛法的相貌义理,那就是佛法,可以称为优婆提舍。

【此间云论, 直是论议而已。 岂得正译彼名耶。】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只有论议的意思,很片面地从一个角度去翻译。怎么能真正翻译优婆提舍的意义呢。

【又如女人, 于子称母, 于兄云妹。 如是等事, 皆随义各别。】

又比如女人这个名称,对于儿子来说,她就称为母亲,对于兄长、哥哥,她就称为妹妹。像这样的事情,随不同的意义,而名称就各有区别。

【若但以女名, 泛谈母妹。 乃不失女之大体, 岂含尊卑之义乎。 此所云论, 亦复如是, 是以仍存梵音, 曰优婆提舍。】

如果直接称她们为女人, 称妈妈叫女人, 称妹妹也叫女人, 那就太泛滥。 虽然没有失去女人这个大体的意思, 但哪里含有尊卑之伦理呢。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 也是如此, 像上面一样, 泛称为论, 只有论议的意思, 没有入佛法相, 没有与经义相应等, 所以仍然保存梵音, 称为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 一是总说分。 二是解义分。 总说分者, 前五言偈尽是。 解义分者, 论曰以下长行尽是。 所以为二重者, 有二义。 偈以颂经, 为总摄故。 论以释偈, 为解义故。】

这部 《往生论》 总共分二部分。一是总说分, 二是解义分。总说分, 就是 《往生论》 前面的五言偈颂文。解义分, 就是《往生论》下面的长行文。为什么分为二部分, 这是因为有二种义。

偈以颂经, 为总摄故。偈文是来颂扬赞叹《佛说无量寿经》的义理。为总摄故, 就是把《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经教、义理都总摄在五言偈颂里面。

论以释偈, 为解义故。以长行论来说明五言偈颂,为了使我们了解、明了《佛说无量寿经》经义、义理。

【无量寿者, 言无量寿如来, 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

无量寿者, 就是无量寿如来, 寿命无量无边不可思量, 没有办法思维、测量。 经者, 就是常, 常恒不变的意思。

【言安乐国土, 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 国土清净庄严功德, 能与众生作大饶益, 可常行于世, 故名曰经。】

言安乐国土, 是说极乐世界, 佛、菩萨清净庄严功德, 极乐国土清净庄严功德, 能给众生作广大丰富的利益, 能给众生带来广大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利益。 能截断众生五恶道生死之苦; 能令众生直登极乐净土, 住不退转, 成就无上佛道; 能圆满普贤之行, 供养无量诸佛, 度化广大无边众生。 可以长久行于世界, 利益众生, 不会随时代改变而改变, 不会随经济、文化、政治改变而改变, 因此称为经。

【优婆提舍, 是佛论议经名。】

优婆提舍, 是佛允许在十二部经教里面, 佛弟子作论议, 相应、符合佛经的名称。

【愿, 是欲乐义。生者, 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 故曰愿生。偈, 是句数义, 以五言句略颂佛经, 故名为偈。】

愿, 是说我们内心很渴望、向往、信乐的意思。生, 是天亲菩萨内心非常愿意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在阿弥陀如来清净莲华中化生, 所以说愿生。偈, 就是句数的意思, 四句为一偈, 以五言的句子来赞颂佛经的义理, 所以称为偈。

【译婆薮云天, 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 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 若具存梵音, 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 是佛道名。萨埵, 或云众生, 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 有勇猛健志, 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 译者略耳。造, 亦作也。庶因人重法, 故云某造。】

婆薮sǒu翻译为天, 槃头翻译为亲, 《往生论》 的作者名为天亲, 具体事迹记录在《付法藏经》中。

菩萨者, 完整的梵音, 应该叫菩提萨埵。菩提者, 是佛道的名称, 萨埵, 或者称众生, 或者叫勇健。求佛道的众生有勇猛坚固的志愿, 所以称为菩提萨埵。现在只说菩萨, 这是译经大师省略了。造, 也就是作的意思。因人重法的缘故, 这是因为天亲菩萨具有大智慧、具有大德行的缘故, 大家就会尊重他, 受持者就会尊重这部法, 所以说, 这部 《往生论》 是天亲大菩萨所造。

【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所以说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是婆薮槃头菩萨造。这里解释 《往生论》 的名字已经完毕。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 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天亲菩萨作的 《往生论》 中, 偈文总共二十四行, 每一行四句。全篇分为五念门:礼拜门、 赞叹门、 作愿门、 观察门、 回向门。按照长行的解释来划分: 第一行四句偈, 含有三念门, 其中“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这三句是礼拜、 赞叹门, “ 愿生安乐国”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 我依佛经造论, 与佛教相应, 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 亦是成上三门, 起下二门, 所以次之说。】

第二行是论主述,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这是天亲菩萨论主自述:我依 《佛说无量寿经》 作论, 是与佛的净土经典、 教义相应、 相吻合。这表明自己依止世尊的经教,皈依有方向。为什么说这一偈文,为了成就优婆提舍这个美名。也是成就上三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发起下二门观察门、回向门,所以依次宣说。

【从第三行, 尽二十三行, 是观察门。末后一行, 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

从第三行开始,到二十三行,是五念门的观察门。最后一行“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就是回向门。全部偈颂分五念门,已经完毕。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 诸佛通号。论智, 则义无不达。语断, 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 能利世间, 为世尊重, 故曰世尊。】

世尊者,是诸佛的通号, 佛有通号和别名之分,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都是佛的通号。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等就是佛的别名。

论智,从佛的智慧、觉悟上说,一切所有的事物、事相的意义、义理,没有不通达的,没有不了解的。

语断,谈到断除烦恼,佛已经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断除贪、嗔、痴、慢、疑,任何习气都没有了,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没有我执这种习气,内心都是无我、清净智慧。

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智慧觉悟,断除烦恼已经具足圆满,能利益一切世界众生,为世间最为尊重所以称为世尊。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 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 顺释迦如来经教, 所以愿生。】

世尊我一心, 皈命尽十方。这句世尊, 是表明天亲菩萨归向释迦牟尼佛, 以释迦牟尼佛为指归、 依止。 怎么知道的呢。下句说我依修多罗, 表明天亲菩萨, 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九百年, 在像法时代, 依止顺从释迦牟尼佛经教, 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愿生有宗, 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 亦复无嫌。】

天亲菩萨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是遵奉释迦牟尼佛经教, 所以知道, 世尊我一心, 是归于释迦牟尼佛。如果说是天亲菩萨普遍告诉诸佛如来, 也不是不可以。

【夫菩萨归佛, 如孝子之归父母, 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 出没必由。】

菩萨归依佛, 如纯孝之子归向父母; 如忠臣归向国王、太后一样。行动、行为, 居止、安住都不单单随自己意, 擅作主张, 出入行事必须遵从国王、父母的吩咐。

【知恩报德, 理宜先启。】

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应该报答。今天我们能在这样和平、和谐的环境, 在寺院修行、学习。这要报谁的恩? 报国恩, 报国王的恩。现在, 我们也就是报国家的恩, 报党的恩。 国家的繁荣富强, 世界的和平昌盛, 才有佛法兴荣, 理应报恩。

知恩报恩, 同样, 我们的法身慧命依佛而生, 依佛而养, 所以常念佛感谢佛广大不可思议的恩德, 感恩释迦牟尼佛的劝请, 感恩祖师大德善知识的劝导,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因此菩萨造《往生论》, 首先要禀告世尊。

【又所愿不轻, 若如来不加威神, 将何以达。乞加神力, 所以仰告。】

所发的愿望不轻, 不是普通小恩小利的愿望, 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果阿弥陀佛不以威神力摄取不舍, 将怎么到达呢。乞求诸佛如来威神力加持, 所以抬头仰告诸佛如来。天亲菩萨这里是仰告、 报告释迦牟尼佛。

【我一心者, 天亲菩萨自督之词。】

我一心, 是天亲菩萨督促自己, 自勉、自督之意。

【言念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心心相续, 无他想间杂。】

称念无碍光如来,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心心相续, 心里只向往极乐净土, 没有其他想法。不会今天想这个, 明天遇到事情又想那个。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 一心向往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无他想间杂, 心中没有其他的间隔、夹杂, 没有其他想去的地方。心中很专一、纯一, 只愿往生极乐净土。乞求阿弥陀佛广大不可思议的威神力、神通力摄取不舍, 一定会护念我, 决定往生净土。

【问曰, 佛法中无我, 此中何以称我。】

有人问, 佛法之中无我相, 此论中, 天亲菩萨为什么还称我呢。

【答曰, 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 天亲菩萨自指之言, 用流布语, 非邪见自大也。】

回答, 说我有三个根本。

一是邪见语, 本来无我, 因邪知邪见我执故, 而说我。

二是自大语, 以骄慢自大故, 而说我。

三是流布语, 随顺世间, 假名为我。

现在这部 《往生论》 说我, 是天亲菩萨自指之词, 用的是流布语, 使佛的经教、义理流行、流布于世间, 让众生明了佛的教导, 令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非邪见自大也, 不是邪知邪见、无我执着为我、骄慢自大之语。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 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即是赞叹门。】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 就是五念门中的第一门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就是五念门中的第二门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 或言稽首礼, 或言我归命, 或言归命礼。】

如何知道归命就是礼拜门呢。龙树菩萨作的 《阿弥陀如来赞》 中, 就是赞叹阿弥陀佛的论议, 在每一段后面都会有, 或说稽首礼, 或说我归命, 或说归命礼, 都是礼佛的意思。

【此论长行中, 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 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 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

这部 《往生论》 的长行中, 说修五念门。五念门中, 礼拜是第一门。天亲菩萨既然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哪里会有不礼拜阿弥陀佛的道理。所以知道,归命即是礼拜佛的意思。

【然礼拜但是恭敬, 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 归命为重。】

礼拜就像我们常说的五体投地、顶礼,这是表达尊敬、恭敬的意思,不必要归命。而归命必定包含礼拜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翻译就是归命的意思,生命都交给你,托付给阿弥陀佛了。如果这样来推理,归命的心最为重要,愿往生的心更加重要。

【偈申己心, 宜言归命。 论解偈义, 泛谈礼拜。 彼此相成,于义弥显。】

天亲菩萨以偈颂表达自己的发心,愿往生极乐净土,所以,以归命来表明自己的愿心。

以长行论来解释偈颂的义理,那只是泛谈礼拜门,其实,更加准确地表达就是归命。

彼此相成,于义弥显。彼此相辅相成的义趣、 法义就更加明显。

【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 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如何知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呢。下面长行文中说,什么是赞叹门,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阿弥陀如来光明智慧形相一样,如实地修行称赞、 赞叹阿弥陀佛名号真实功德义。

如实修行与名号相应故。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样的一尊佛。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我们不论何时何地, 不论在哪里, 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无碍光明, 照耀我们, 都没有障碍, 救度我们都没有障碍。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时, 就与佛相应, 获得摄取不舍的利益, 获得往生大利, 所以说如实修行与名号相应故。

【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 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依据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的 《阿弥陀经》, 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如来名号, 为什么号阿弥陀, 彼佛的光明无量无边, 遍照十方国土, 救度一切众生都没有障碍, 所以称为阿弥陀佛。而且彼佛的寿命, 以及极乐国土人民的寿命, 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所以称为阿弥陀佛。

【问曰, 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 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 岂非有碍耶。】

问:如果说无碍光如来, 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土, 没有障碍。这里的众生, 为什么不蒙光明照耀。光明有不能照的地方, 那不是有所障碍吗。

【答曰, 碍属众生, 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 而盲者不见, 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霆shù而顽石不润, 非雨不洽qià也。】

答: 障碍属于众生, 不是佛的光明有障碍。譬如日光遍照四天下, 而盲人却见不到阳光, 这并不是阳光不照耀他。又比如乌云密布, 普遍下起大雨, 但是顽石却没有受到雨水的滋润, 这并不是雨水不去滋润它, 而是石头太顽固。所以, 众生感觉不蒙佛光照耀, 是自己如盲人一般, 自己障碍了。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 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 是大乘论中说。】

如果说佛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是声闻论中所说。如果说诸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 是大乘论中所说。

【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即是依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天亲菩萨现在说, 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这是依阿弥陀佛名号的德义, 如阿弥陀佛光明、智慧相貌一样赞叹。因此知道这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者, 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 具在下观察门中。】

愿生安乐国, 这一句是作愿门。是天亲菩萨表明自己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愿往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中, 安乐国的意义是什么, 具体在下面观察门中, 会详细解释。

【问曰, 大乘经论中, 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问:佛教大乘经论中, 处处都说,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 众生无生如虚空一般, 没有实实在在的众生。为什么天亲菩萨自己说, 愿生安乐国土呢。

【答曰, 说众生无生如虚空, 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 毕竟无所有。如龟毛, 如虚空。】

答:说众生无生如虚空,这句话有二个意思。

一者,如凡夫所见,认为实有众生。如凡夫所见实有生死,这样的事情,毕竟空无所有。凡夫执着这个身体为真我,所见这些人、我相貌实为众生,这个生了,那个又死了。所有这些事情,细细分析,都是色、受、想、行、识聚集一起而生的缘起现象,毕竟空无所有,如龟毛,如兔角。

【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 即是不生, 无所有如虚空。】

二者,诸法是种种因缘聚集在一起的缘起现象、相貌,各种各样的因缘相聚,他们的条件成熟时,众生这个事情就显现出来了。缘聚缘散,没有缘,因缘不聚时,就没有诸法这个现象,没有众生这个相貌,那就无生了,所以说,即是不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生的东西, 空无所有,如虚空一样不可得。

【天亲菩萨所愿生者, 是因缘义。因缘义故, 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天亲菩萨发愿 “ 生” 是因缘义, 因缘的现象,因缘和合而生,只是假名称为生。不是像凡夫众生认为的那样实有众生、实有生死。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一切了无可得,所以是假名为生。

【问曰, 依何义说往生。】

问:是依什么义理说往生呢。

【答曰, 于此间假名人中, 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

这个娑婆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因缘聚集、和合缘起现象、相貌,假名这是人,修持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前念与后念作因,前面的发愿往生净土,与后面的修五念门礼拜、 赞叹、 作愿、 观察、 回向作为往生之因。

【秽土假名人, 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 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 亦复如是。】

在此娑婆秽土的假名人, 净土的假名人。他们二个不能说决定是一个, 也不能决定说是二个。

前心后心, 亦复如是。 前面修习五念门的心, 和后面往生极乐净土的心, 也是如此, 不得决定一, 不得决定异。

【何以故。 若一则无因果, 若异则非相续, 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为什么呢。如果他们俩是一个, 就没有因果关系了。没有前面的五念门这个因, 也没有后面往生净土这个果。

如果他们是二个, 那完全就没有关系了, 他们就不相续了。那与我们往生、 不往生, 就没有关系, 就不相续。这个道理在《观一异门论》 有详细的解释。

【第一行三念门竟。】

偈颂文的第一行, 学习了礼拜、赞叹、作愿三念门。

 

【△次成优婆提舍名。 又成上起下偈。】

接下来是成就优婆提舍名称, 又是成上起下的一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谒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 云何成优婆提舍名, 云何成上三门, 起下二门。】

  这一行, 为什么说是成就优婆提舍的名称。为何成上三门、发起下二门。

【偈言, 我依修多罗, 与佛教相应。】

  这一偈是说, 天亲菩萨依修多罗, 依佛经义, 与佛教相应。

【修多罗, 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 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 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修多罗是佛经的名字, 天亲菩萨,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无碍光如来, 归命阿弥陀如来, 契入佛智, 得深总持, 总持一切佛法, 以入佛法相。入佛法相故, 论议 《佛说无量寿经》 的要义, 叙述佛真实功德相, 也就是极乐世界庄严功德相, 与佛说的经教相应, 因此得名优婆提舍。

优婆提舍名成就了。

【成上三门, 起下二门。何所依, 何故依, 云何依。何所依者, 依修多罗。何故依者, 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 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

如何成上三门, 起下二门。

何所依, 所依的是修多罗, 也就是所依据的是佛经, 是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何故依, 为什么要依靠佛的经教, 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这是因为, 诸佛如来所言、所说的经教, 是真实功德相。 诸佛如来所说的极乐世界庄严功德、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菩萨的庄严功德, 都是真实功德相貌。 如来的名号是实相身、为物身, 都是真实功德相貌。

云何依, 怎么依呢, 就是修习五念门。修行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得以和佛的经教相应, 和 《佛说无量寿经》 相应, 和极乐净土相应, 和阿弥陀佛相应。

成上三门, 起下二门完毕。

【修多罗者, 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 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 亦名修多罗。】

什么是修多罗, 十二部经中佛直接说的就是修多罗, 所谓《四阿含》 经、律、论三藏等。

在三藏外, 在小乘 《四阿含》 经、律、论三藏外, 大乘佛教经典, 也称为修多罗。

【此中言依修多罗者, 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 非阿含等经也。】

这里所说的修多罗, 是小乘经、律、论三藏外的大乘修多罗, 不是小乘 《四阿含》 等经、律、论。

【真实功德相者, 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 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 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 皆是颠倒, 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真实功德相有二种。

一者, 从凡夫众生有漏心所生, 对事情认识不全面, 分别执着坚固, 不顺法性, 不依实相。凡夫人天做的各种各样的善业, 像我们做的五戒十善, 所召感的就是人天果报。这人天果报虚妄不实, 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 都是因缘所生法。因为众生执着身体为我故, 想追求人天福报, 他就会学习种种思想, 去修习种种的行为。为了生活更加美好, 他就会努力追求。为了使生活清净, 他就会寻找安逸的地方。

而事实上, 不论是因还是果, 都是颠倒虚伪, 不是真实功德。他所建造的这些框架、规划,只有不实的业因,还有他的果报,这些都不坚固,很容易散坏。所以说,不是真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 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 不虚伪, 名为真实功德。】

第二个真实功德相,是从菩萨智慧、清净业所发起,观察实相、庄严佛事功德。不像我们凡夫众生,我执坚固。菩萨行般若智慧时,照见五蕴皆空。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菩萨从空观的智慧,就远离自我个人的执着、追求,远离了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的行为。法藏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行,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起种种庄严佛事,庄严国土功德,庄严众生功德。以大庄严具足无量无边佛事功德,令一切众生功德成就。

依法性入清净相,依于诸法的实性,入清净相,显现净土清净庄严。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净土所有的种种功德庄严相貌,极乐国土的庄严功德、佛的庄严功德、菩萨的庄严功德,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与真如实相吻合、相符,因此叫做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依法性, 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为什么不颠倒。菩萨所庄严的净土,所起清净业,是依据诸法的实性,顺二谛故,一是真相、 实相,二是现象。菩萨觉了一切诸法,犹如梦幻泡影,依然发起慈悲愿心,庄严极乐国土,救拔一切苦难众生。

云何不虚伪。为什么说安乐国土功德不虚伪。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心能摄受十方一切众生入于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 使众生远离生死苦海, 远离颠倒梦想, 获得安乐。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者。持, 名不散不失, 总, 名以少摄多。】

天亲菩萨说愿生偈, 用很少的文字, 精炼简洁的字句, 说明《无量寿经》 广大、 广泛净土经教的经义、 要义, 与佛教相应。

持, 是不会散坏、不会失去。《佛说无量寿经》 的教义,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无上功德不会散失, 不会丢失。

总, 是以少摄多。天亲菩萨以精简的文字、文句, 总摄了广泛的、丰富的净土教义, 使我们凡夫众生, 在学习过程中, 容易了解 《佛说无量寿经》 的要义。

【偈, 言五言句数。愿, 名欲乐往生。说, 谓说诸偈论。】

偈, 是五字一句, 四句为一偈。

愿, 心中所说、所愿望的就是求生极乐净土。

说, 就是天亲菩萨 《往生论》 的偈文与长行论文。

【总而言之, 说所愿生偈, 总持佛经, 与佛教相应。相应者, 譬如函盖相称也。】

总体来说, 天亲菩萨愿生偈, 以精炼的文字文句, 总摄 《无量寿经》 等净土三经广大的义理, 与佛教相应。

相应者, 就像盖子与盒子一样相称, 扣合在一起正好, 不大不小没有缝隙。天亲菩萨的 《往生论》 所总持的义理、要义, 完全与佛说的净土三经教义相应、相合。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观察极乐世界清净功德庄严相貌, 胜过一切三界道。

【此已下, 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从这里一直往下面, 就是第四观察门。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这里又分二类。一者, 观察器世间庄严功德成就; 二者, 观察众生世间庄严功德成就。

【此句已下, 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 复分为十七别, 至文当目。】

从这句开始, 到故我愿往生, 阿弥陀佛国, 是观察器世间庄严功德成就。观察器世间中, 又分十七种庄严功德相貌。讲到相应的文章时, 会表明科目。

【此二句, 即是第一事, 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这二句,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是观察器世间十七种庄严的第一种, 称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这里的清净, 是极乐净土器世间庄严功德的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 是轮转相, 是无穷相。如蚇蠖chǐhòu循环, 如蚕茧自缚。】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什么发愿, 庄严国土的清净功德呢。以智慧观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 是虚伪相, 昨天还是高高在上, 今天就堕入下来。看似很平坦的人生路, 一不小心就陷下去了。

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在六道中, 众生就是这样, 常没常流转, 一会儿在上面人天道, 一会儿又在下面地狱、畜生、恶鬼道中, 没有穷尽, 没有出离之期。

如蚇蠖循环, 像屈伸虫一般, 弯曲再前进一步, 弯曲再前进一步, 弯曲再前进一步……循环不已。

如蚕茧自缚, 像蚕作茧一样, 把自己系缚起来。

【哀哉众生, 缔此三界, 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 于不轮转处, 于不无穷处, 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阿弥陀佛心中生起了大慈悲心, 怜悯众生缠缚在三界中流转, 受种种痛苦, 没有穷尽, 都是颠倒不干净。

所以想把众生安置在极乐世界,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的地方。这里没有虚伪相、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颠倒痛苦, 毕竟得到安乐大清净。由于大慈悲心故, 所以, 兴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

【成就者, 言此清净不可破坏, 不可污染。非如三界, 是污染相, 是破坏相也。】

安乐国土清净庄严功德, 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愿心所成就。无衰无变, 建立常然。一经建起之后, 就永远没有衰弱、变坏, 一成永成, 叫做成就。此清净国土的一切庄严功德相, 不可破坏, 不可污染。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破坏他的。

非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是污染相, 是破坏相。三界是无明惑业所造的法, 所作不真实, 从有漏心生, 有成住坏空破坏相。众生有生老病死之苦坏相。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都是污染业, 所以是污染相。

【观者, 观察也。 彼者, 彼安乐国也。 世界相者, 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 其相别在下。】

这是解释观彼世界相一句。

观,就是观察门的意思。仔细地去观察、考察极乐世界种种功德相。

彼,是指彼阿弥陀佛成就的安乐国土。

世界相,就是指阿弥陀佛安乐世界中的清净相。清净相有十七种差别相,比如国土的体、量、形相、妙色等方面的清净相,将在后文一一作解释。

【胜过三界道。道者, 通也。以如此因, 得如此果。以如此果, 酬如此因。通因至果, 通果酬因, 故名为道。】

观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胜过三界道。观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功德相, 胜过三界火宅相。

道是能通的意思, 就像道路能从九江通往全国各地一样。以如此的因感得如此的果,以如此的果酬报如此的因。由因通到果上,所通的果是回报因,因此名为道。比如为了求取现世财、色、名、食、睡的快乐,造作恶业,由此就趣入恶趣,受牢狱、饥饿、病苦等果报,就是恶趣道。为求取来世的五欲之乐或者禅定之乐而造作善业,由此就生在人、天,获得受用五欲或禅定喜乐等的果报,就是善趣道。

三界的道并不是在外面有什么道,而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所造的惑业,由此受到苦乐的果报,这样的果正是酬报原有的业因。因上的业行能通到三界的果报,而所得的果报正是酬报因上的所行,所以比喻为 “道”。

【三界者。一是欲界, 所谓六欲天, 四天下人, 畜生, 饿鬼,地狱等是也。】

三界就是欲、色、无色三界,是六道众生流转的地方。

一是欲界,有六欲天、四天下。六欲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四天下就是须弥山下四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以及人类、地狱、饿鬼、畜生。无论是六欲天,还是四天下, 都有对六尘的贪欲,所以称为欲界。持戒修行,修五戒十善,就生人、天,享受人天果报。造五逆十恶,就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苦无穷。

【二是色界, 所谓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天等是也。】

二是色界,不著五欲之乐,持戒修习禅定,住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中。

【三是无色界, 所谓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

三是无色界, 他不著在色身相上,只有意识,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重天。

【此三界, 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 虽复苦乐小殊, 修短暂异。 统而观之, 莫非有漏。】

这三界中,就是生死凡夫众生轮回流转的黑暗住宅。

三界的众生,虽然苦乐有微小的差别,寿命有长、有短,暂时的差异。但总体上观察,他们善恶的因果、苦乐的果报都是有漏的、不圆满的。

【倚伏相乘, 循环无际。】

倚伏,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遇到祸害后,其背后可能就会有幸福的事情出现; 遇到幸福的事情,其背后可能就会出现祸害的事情。这种荣辱祸福循环没有边际。众生在这三界中,生生世世,生死轮回循环,没有休止,一望无际。

【杂生触受, 四倒长拘。】

杂生触受,众生造了很多各种各样善恶的杂业,所感受的果报也是很复杂的,被缠缚、纠缠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感情当中,无力摆脱。

四倒长拘,就是无常执为常,非乐执为乐,无我执为我,不净执为净。众生这些善恶业的因缘果报,互相缠缚,互相纠缠,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现在在认识上完全是颠倒的,我们认为是快乐的,就想去维护他、 维持他,努力去经营他、巩固他,带来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痛苦,而摆脱不了。

【且因且果, 虚伪相袭。】

三界众生,从他的因,到他的果都是虚伪相,虚伪相承。从我们的虚妄分别心,所生的种种计较分别,所得的果报,如梦中一般,虚伪相袭。

【安乐, 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 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安乐净土,极乐世界,是法藏菩萨大慈大悲正确地观察众生的苦厄,从他的慈悲心生出来的四十八愿和功德圆满的愿行。慈,给予众生无上功德利益;悲,拔一切众生苦。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如来威神力、 本愿力所建立的。

【胎卵湿生, 缘兹高揖yī 业系长维, 从此永断。】

一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永远脱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我们人类就是胎生的,一往生净土,我们就和他告别了,再也不会受十月怀胎之苦,不会受卵生、湿生、化生之苦,不会

再受轮回之苦。

业系长维,从此永断。一往生净土, 生死之链就断除了。由业力所系缚的生死苦恼,像无尽的长链一样,从此就截断了,再也不会被恶业、恶缘牵流在六道之中,受轮回之苦。

安乐净土是清净无为涅槃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世界。安乐净土,没有恶道,连恶道的名字都没有,永远截断了生死流转。

【续括之权, 不待劝而弯弓。 劳谦善让, 齐普贤而同德。】

续括之权,就是弓箭射出去的方法,箭尾顶住弓玄,用劲往后拉。

不待劝而弯弓,不必别人劝,箭自然就发出去了。

我们一往生极乐净土,不用别人劝你,怎么发菩提心,怎么去度众生。在七宝树明镜中,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苦恼,菩提心、慈悲心,即时就生起来了,自然会去救度一切众生。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劳谦善让,谦虚退让,虽然去做种种佛事,广度众生,心中却没有这些相貌,处处无我,这就是劳谦善让。

齐普贤而同德,往生安乐净土,很快就成就了普贤之德,与普贤同德。这都是弥陀四十八愿的成就,第二十二愿中所说“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的成就。

【胜过三界, 抑是近言。】

天亲菩萨偈文中说的“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还只是从浅处、近处说的。而我们一旦往生净土,智慧、功德如诸佛、菩萨一样,圆满成就。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 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这二句偈文,是庄严量功德成就。极乐世界国土的容量有多大呢,究竟如虚空一样,开阔广大无量无边。很多居士经常担心、有疑问,这么多人往生净土,极乐世界能不能住得下。我们看到极乐世界如虚空一般,广大的没有边际,就不用担心了。如虚空漫天的星星,你也不会觉得拥挤。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 见三界狭小, 堕陉xíng陪陼zhǔ。】

阿弥陀佛往昔,做法藏菩萨时,为什么兴起极乐国土庄严量功德成就。法藏菩萨,随世自在王如来,观察十方世界,看见三界非常狭隘、狭小,残垣断壁。像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或宫观迫迮zé。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宫观迫迮zé, 现在我们住的很多房屋,都比较狭窄,香港有的居民屋像鸽子笼一样非常狭小。

或土田逼隘, 或者田地很狭隘,像我们山下周围的田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坑坑洼洼,杂乱无章。

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道路也非常狭小,我们想走路,前面不是高山挡住了去路,就是大河阻碍了去路。

或国界分部。跋山涉水,好不容易过去了,又遇到了国界不让走, 种种这些都局限了我们。法藏菩萨看到三界的狭小, 种种的障碍, 所以发起国土庄严量功德大愿, 愿我成佛时, 国土如虚空一样广大无量无边。

【如虚空者, 言来生者虽众, 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 成上如虚空义。 何故如虚空, 以广大无际故。】

如虚空, 是说往生极乐国土的众生, 虽然十方世界众生来得很多, 但是就像没有人来一样。国土广大没有边际, 成就上面所说, 如虚空。为什么说国土如虚空呢, 因为他广大无边无际。

【成就者, 言十方众生往生者, 若已生, 若今生, 若当生, 虽无量无边, 毕竟常如虚空, 广大无际, 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成就者, 就是法藏菩萨发的“愿我国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的大愿已经满足, 圆满成就。十方世界众生往生者, 有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当来往生的。虽然十方世界往生的众生无量无边, 但是极乐国土毕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没有充满的时候。因此说: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告弥勒: 在此娑婆世界, 就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 不可称计, 皆当往生。

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者, 不计其数。十方世界无量佛国, 其往生者, 也是如此, 甚多无数。释迦牟尼佛要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 昼夜一劫都不能尽, 这里只是略说之耳!

这么多众生往生净土, 极乐国土还是广大如虚空一样。

【问曰, 如维摩方丈, 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zī乃称广大。】

维摩方丈, 包容有余。这一句经文是出自《维摩诘经》。经中说, 有一次维摩大士示现生病, 释迦牟尼佛派遣文殊菩萨前去问病, 跟文殊菩萨一起去的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和百千天人。维摩大士居住的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当时大士示现神变, 须弥灯王佛就送来了三万两千个狮子座进入丈室, 每个狮子座有八万四千由旬, 方丈室里全部包容, 没有妨碍。

何必国界无赀, 乃称广大。赀, 是计算的意思。就像维摩丈室, 包容有余, 一丈见方的地方, 都能包容无量无边的世界, 何必以国土无量无边, 称为广大呢。

【答曰, 所言广大, 非必以畦畹qí wǎn为喻。但言如空, 亦何累方丈。】

回答:所说的广大, 不一定以畦、畹作为比喻, 五十亩对三十亩相对作比较。说国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是绝待的广大, 没有大小的可对比性。

亦何累方丈, 没有大小可得。何须烦劳方丈, 说什么小而大、狭而广。

【又方丈之所苞容, 在狭而广。核论果报, 岂若在广而广耶。】

方丈所包容的十方世界, 是维摩大士使用神通力, 令其广大, 是在狭里说他的广大。这里说的果报, 是法藏菩萨因地的发愿, 他观察三界众生所住的范围非常狭小、狭隘, 由此悲心发愿, 为众生建立极乐国土, 如虚空一样, 广大没有边际。凡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众生,都是生活在广大无边际的国土中。而不是生活在狭小的地方,在这狭小的国土里说他包容广大。所以这个果报更加广大而有意义。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 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这两句,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就是极乐国土庄严性质。极乐国土的建立,不是世间的随缘杂善。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 以爱欲故, 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 则有色无色界。】

佛往昔为什么会兴起国土性功德庄严, 见到有的国土众生,爱五欲之乐,就有了欲界。慢慢感觉五欲之乐没有什么意思,比较厌恶,而喜欢清净,就修习禅定,这样就有色界和无色界。

【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 莫知悕出。是故兴大悲心, 愿我成佛, 以无上正见道, 起清净土, 出于三界。】

由于法藏菩萨观察到三界都是有漏邪道所生, 众生就像在做长夜大梦一样,不知道醒来,不知道寻求出离。因此发起广大的悲心,发愿说:愿我成佛,以无上圆满正知、正见,建立清净庄严的极乐净土,出于三界火宅。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 随顺法性, 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

性是本性,法性根本的义理。说此极乐净土是随顺诸法的实性。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圆满无上佛果,成就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他是如实的,真实功德相,没有乖离、没有背离诸法的本质、本源。 如同 《华严经》 的宝王如来性起义一样。

【又言积习成性, 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

性, 又说积习成性。极乐净土是由法藏菩萨聚集无量波罗蜜, 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 积聚无量无边功德所成。

【亦言性者, 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 悟无生法忍, 尔时位名圣种性。】

也可以说, 性者, 是圣种性。当时, 法藏菩萨就是圣种性菩萨。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如来那里, 已经悟得无生法忍这个真理。觉悟了诸法种种现象、相貌, 没有什么真正的东西可以出生的。通达一切空无我的真实智慧, 悟无生法忍。这个时候, 他的位置就属于圣种性菩萨位。

【于是性中, 发四十八大愿, 修起此土, 即曰安乐净土。】

法藏菩萨就是处在圣种性这个位置上, 发四十八大愿救度十方众生。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 建立起这个庄严净土, 称为安乐净土。

【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 故名为性。】

由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这个因, 成就了安乐净土这个果。果里面说因, 他是从哪里来, 从圣种性来赞叹他的庄严, 所以称为性功德成就。

【又言性是必然义, 不改义。如海性一味, 众流入者必为一味, 海味不随彼改也。】

性, 是必然的意思, 不改动、不变动的意思。就如大海水同一咸味, 不论是长江水, 还是黄河水, 凡是大、小江河流入大海,必然成一个味道,海水的味道,不会随众水流入而改变。

【又如人身性不净故, 种种妙好色香美味, 入身皆为不净。】

又如人身体一样,这个肉身的本质是不干净的。他是由血、肉、屎、尿等种种不干净物质组成,凡是种种妙好的色、香、味美食吃进去,都变成了污秽。任何干净的食物蔬菜、水果进入身体,都变成不洁净了。

【安乐净土, 诸往生者, 无不净色, 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凡是往生安乐净土的众生,身心没有不清净的,相貌是清净色身,内心也是清净光明。毕竟都能获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证悟成佛。这是以安乐国土清净特性所成就。极乐国土,以什么庄严,就是以清净功德庄严。一切凡夫众生往生净土,身心都会转为清净,同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共成无上佛道。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者, 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指的是平等大道。平等道,所以称为正道。

【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 故发心等。发心等, 故道等。道等, 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 故言正道大慈悲。】

平等是诸法体相,诸法他的本质是平等的。诸法虽有种种相貌,有高、下,有大、小,有青、黄、紫、蓝千差万别不同现象,但他们的本质都是无生的、无我的。

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由于诸法这些现象,他的实质是平等,对一切事物没有执着,所以发心也平等。

发心等,故道等。由于发心平等,没有爱憎取舍分别,所以道等。

道等,故大慈悲等。由于平等大道,所以大慈悲心平等。慈悲平等救度一切众生,不简贫穷与富贵,不简愚痴与高才,不简亲疏与远近,平等地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拔一切众生苦难。

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这个大慈大悲,才是成佛道的正因,所以说,正道大慈悲。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 是小悲。二者法缘, 是中悲。三者无缘, 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

慈悲有三种缘:

一、 众生缘,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等的人我相,看到我的父母、孩子就会去帮助他们,就会关心他们,问寒问暖。如果是其他外人,他就不关心了。这个就是小悲。

二、法缘, 不见父母、妻子亲属相貌,见一切法都是从因缘而生,所发的悲心,就是法缘。这就是中悲。

三、无缘,没有任何条件地救度一切众生。超出世间这些人我因缘关系,因缘法这些道理。心中只有无限的大慈大悲,众生那里有苦难,我就悲悯他们、去帮助他们。众生在五蕴惑业当中,造了很多恶业,受六道轮回之苦,内心的大悲油然而生,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的大悲就是出世的善根。

【安乐净土, 从此大悲生故, 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安乐净土,就是从无缘的大慈大悲心出生的,极乐净土是从大悲心修建的。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往生净土。所以说,大慈大悲为净土的根本。所以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这二句偈文,是净土庄严形相功德成就。极乐国土以光明为形相, 清净光明圆满具足,周遍十方世界。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见日行四域, 光不周三方。庭燎在宅, 明不满十仞。】

阿弥陀佛往昔法藏菩萨,所以发起这一庄严形相功德。是他见到日轮运行在四大部洲时,太阳的光明只照耀一洲,其他三洲就不能照耀。厅堂里的灯火,照耀的地方不满七、八十尺的范围。所以希望极乐净土的光明,超过日月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如日月光轮, 满足自体。彼安乐净土, 虽复广大无边, 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故曰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由于见到其他国土中的光明不满足、不圆满,所以发誓成就极乐国土清净光明圆满、满足的大愿。如同日月光明一样,充满极乐净土。

极乐净土极其广大,无量无边,没有边际,而清净光明无不充满极乐世界,处处都是光明映照。黄金铺地全是金色之光,宫殿楼阁等,都是无量杂宝合成,光明显耀。七宝池里面,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清净光明,犹如无形,宝沙光明,映彻池底,无不照耀。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光明遍照,清净佛土,无不充塞,无有缺陷,无量光明,其相可见。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光明功德庄严。

极乐净土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没有障碍。所以说。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此二句, 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这二句,是净土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宫殿、 楼阁、 宝树、 罗网、 七宝池、 莲华等,都是金、 银、琉璃、 砗磲、 玛瑙等,无量无边种种杂宝庄严而成,所以叫做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 以木石为华观。或雕金镂lòu玉, 意愿不充。或营备百千, 具受辛苦。】

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兴起这一庄严。见到有的国土贫乏,没有珍宝,只能用泥土建宫殿,用木材、石头建造楼阁。或者雕金镂玉,艺术工艺,不能充分体现出来,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建筑宫殿、楼阁等,需要种种材料,由于材料不具足,要准备百千种工具,那就要受到种种千辛万苦,去经营开发,森林伐木,开采石矿,满足这些建筑材料、设备。

【以此故兴大悲心, 愿我成佛, 必使珍宝具足, 严丽自然, 相忘于有余, 自得于佛道。】

由于这些缘故,所以法藏菩萨心中发起大悲愿心,愿我成佛,必定使所居住的极乐国土,具备满足无量无边种种珍宝,国土庄严美丽,光彩夺目, 自然而成, 不用自己历尽艰辛筹备、规划、设计、建造。

相忘于有余, 自得于佛道。不用为了装修自己的宫殿、楼阁, 去置办采购装饰品, 自己去雕金镂玉。一切都是随自己的心愿, 自然而成, 自然满足。大家的心呢, 都是向善, 一心向于佛道。极乐世界, 这些种种事功德庄严, 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心所成就。

《佛说无量寿经》上说: 设我得佛, 自地以上至于虚空, 宫殿、楼观、池流、华树,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 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 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菩萨闻者皆修佛行。 若不如是, 不取正觉。

【此庄严事, 纵使毗首羯磨, 工称妙绝, 积思竭想, 岂能取图。】

极乐净土庄严种种事功德, 一一庄严事体都是清净无漏法性所现, 妙绝思议, 细隐难见。

极乐国土所有一切万物, 都是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功德庄严, 自然成就。不是人工的设计师, 诸天的工师毗首羯磨, 所能作的清净妙相。纵使忉利天百千位毗首羯磨杰出的建筑师, 工艺妙绝, 用尽心思, 也不能取一个宝珠图案, 设计出来。何况是其他的设计师、工程师所能设计、所能做的。

【性者, 本义也。 能生既净, 所生焉得不净。 故经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备诸珍宝性, 这个性是本性的意思, 本性清净。彼佛如来,又称清净光如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自然, 都是佛清净愿心成就故。

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能生,指佛本性,本性清净。所生,指极乐国土种种一切万物庄严。

佛的慈悲心本来清净,所建的极乐国土万物怎么会不清净呢。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如来愿心是清净的,广布施的功德大宝,所庄严的国土也是清净庄严。所以经上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是故言,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极乐国土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功德庄严,自然合成。是弥陀慈悲心、清净心所现。所以说: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赞叹极乐国土一切万物,炽盛无比之光相。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见有国土优劣不同。 以不同故, 高下以形。 高下既形, 是非以起。 是非既起, 长沦三有。】

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发起这一庄严妙色功德成就。是见到十方世界有的国土,他们之间优劣差别的不同。有的国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生产力高。有的国家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由于种种不同的因缘,就形成了高大、低下形式的不同。强大富裕、低劣贫穷的国土环境不同,就会产生对立、不平衡,是、非就会生起。为掠夺资源,战争就会发生。这样造种种恶业,就会长劫沉沦三界之中, 堕入三恶道轮回之中, 无有出期。

【是故兴大悲心, 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 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 能有夺者。】

所以, 法藏菩萨发起大悲心, 以平等的愿心救度一切贫苦众生。愿我的极乐国土, 光焰炽盛。国土散发出的光明, 像火焰一样炽烈、 繁盛, 十方世界没有可比, 天下第一。不像人、天的金色, 会被夺取。

弥陀的悲心、平等心、清净心, 就是要拔除众生所造的苦因, 消除众生所召的苦果。如何实现呢? 就是使国土光焰炽盛, 第一无比。众生往生到清净光明的极乐世界, 贪、嗔、痴烦恼就会被炽盛的光明消除、消融, 是、非之心就会止息, 不再堕入三有之中。

【若为相夺, 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 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 比阎浮那金则不现。】

什么是相夺, 人、天的金色是怎么被夺取的呢。就像铜镜在金子旁边, 就显示不出他的光亮。

现在的金子, 放在佛在世时的金子边上, 就会失去光彩。佛在世时的金子比阎浮那金, 就会黯淡无光。

【阎浮那金, 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 比金山则不现。金山, 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 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

阎浮那金子, 比大海中转轮王道的金沙, 就会黯然无光。转轮王道的金沙, 比金山光彩就不显。

金山, 比须弥山的金子, 光亮就不现。须弥山的金子, 比三十三天的璎珞金,光明就会被映夺。

【三十三天璎珞金, 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 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 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 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 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三十三天的璎珞金子,比焰摩天的金,就会昏暗不明亮, 焰摩天金子,比兜率陀天金,光彩就会被映夺。

兜率陀天的金子,比化自在天的金子,光明就不会显现。化自在天的金子,比他化自在天的金,光明就不现。

他化自在天的金子,如果比安乐国中金的光明,又完全无光,黯然失色。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 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

为什么安乐国土的金光不可夺呢。极乐国土的金光,是从断绝污垢业心所生。消除污垢、烦恼,没有一丝一毫的污垢,内心充满了光明、智慧。安乐国土无有一处不是清净所成就,清净光明最为圆满。所以,安乐国土金光不可夺。

【安乐净土, 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 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

安乐净土,是无生忍的法藏菩萨清净业所生,摄取十方世界诸佛净土之行,庄严清净光明的安乐净土。所以,国土的金光是从清净业生,不会被有漏业的金光所夺。

无量无边功德庄严的安乐国土,是由阿弥陀如来法王所住持、所领导。安乐国土所有的一切, 由阿弥陀如来慈悲、清净愿心为增上缘。所以,清净光明无不成就,不可夺。

【是故言,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 曜二种世间也。】

所以说,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就是照耀二种世间。一是,阿弥陀佛极乐清净光明,照耀整个极乐国土,没有一处不能照到。二是,清净光明,照耀极乐世界的一切大众,没有遗漏。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 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这四句,是接触极乐国土庄严、清净、光明种种万物,所感受的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 虽宝重金玉, 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 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 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 岂弗矛盾乎。】

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发起触庄严功德成就。见到十方世界的国土,虽然有珍贵的金玉珍宝,却不能用来做衣服。这些珍宝、明镜可以玩赏,能赏心悦目,却不能作为敷具,不能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这些金、玉、珍宝只能使眼睛感受愉悦,而不能利益身体,使身体有所感受。

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身体的接触与眼睛感受,这二种心情是很矛盾的。眼睛看到了金、玉、珍宝很喜悦,这些东西不能做衣服,身体不能穿,身体就得不到快感。所以,就有一些矛盾。

【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 人天六情, 和于水乳, 卒去楚越之劳。 所以七宝柔软, 悦目便身。】

看到这些种种矛盾, 不如意, 所以, 法藏菩萨发起大愿: 如果我成佛时, 使我国土的人、天六情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互相融入, 如同水、乳一样融和在一起, 在接触万物时, 除去楚越调和之劳苦。刚刚调和了楚国, 越国又不高兴了; 安抚好了越国, 楚国又不满意了。取悦了眼睛, 身体又不舒服; 调和了身体, 耳朵又不好了。

所以, 极乐国土种种无量无边的珍宝非常柔软, 不仅赏心悦目, 而且身体也感受温和柔软。

【迦旃邻陀者, 天竺柔软草名也, 触之者能生乐受, 故以为喻。】

迦旃邻陀, 是天竺一种柔软草的名字, 非常柔软、细腻, 能随风左右旋转, 接触到迦旃邻陀, 身心会产生种种快乐, 所以用迦旃邻陀来比喻极乐国土宝物。

【注者言, 此间土石草木, 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lān茸藀yíng(miǎo)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注者, 昙鸾大师。他说: 我们这里的土石、草木各有各自的形相、相貌。土有土的性质, 他不是石头; 草有草的性质, 他不是树木, 彼此不混杂。翻译大师为什么把极乐宝物比喻为草呢。这是因为宝物和草有相似的形状, 所以, 以迦旃邻陀作为比喻。如果我参与翻译, 当有另外的译法。

【生胜乐者, 触迦旃邻陀, 生染著乐。触彼软宝, 生法喜乐。二事相悬, 非胜如何。】

生胜乐者,接触迦旃邻陀,会感觉非常的柔软、柔顺,感觉特别的快乐,对这种快乐会生起染著的心,会有取爱的心,占为己有。

接触极乐净土的宝物,会感受到阿弥陀佛清净的愿心,给予的法喜快乐,内心非常清净,法喜充满。这二种快乐相比,相差悬殊,只能用胜乐来说,胜过接触迦旃邻陀产生的有漏快乐。这就是“胜乐”的意思。

【是故言,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干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极乐莲华有千万种,覆盖在七宝莲池水面上,微风吹动众宝莲华,无量华光映发有序。

【此四句, 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

这四句,是极乐国土庄严水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发起此誓愿呢。

【见有国土, 或沄溺洪涛, 滓zǐ沫惊人。或凝澌浃jiā渫xìe,蹙cù枷怀(代/心tè)。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

这是因为法藏菩萨见到十方世界,有的国土乌云密布,飓风暴雨,波涛汹涌,又有巨大的海啸,波浪惊人高达几十米,所到之处,一片废墟,令人不安。

或者是到了解冻期,大量的冰块,随着急流而下,冲击两岸, 这些天灾人祸, 令人恐惧不安。

面对汹涌澎湃的海啸、洪水, 冲破大堤, 大家都惊恐失色,逃命去吧, 哪里还有安乐心情。

背向他呢, 你也不安啊。听到暴风骤雨, 台风、海啸、洪水、山体滑坡随时都会来临, 你也睡不了觉, 恐惧忐忑不安, 担心灾难的袭击。

【菩萨见此, 兴大悲心。愿我成佛, 所有流泉池沼, 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 布为水饰。微风徐扇, 映发有序。开神悦体, 无一不可。】

法藏菩萨见到他方国土众生, 受种种苦难, 慈悲心油然而生, 誓拔一切众生苦厄。心中愿言:愿我成佛, 所有泉流、七宝池, 都与宫殿相称。无量众宝莲华, 布满七宝池水面上, 微风徐徐吹动, 无量宝华光辉映照。一一莲华, 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 一一光明, 化三十六百千亿诸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 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 开化无量无边众生, 令众生心开意解, 身心安住于佛正道上。

【是故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在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 能观察十方世界诸佛国土清净善恶之行, 没有障碍。极乐国土, 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种种庄严清净光明, 都是无量无边众宝周匝围绕。

【此四句, 名庄严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这四句是极乐国土庄严地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会发起此庄严功德呢。

【见有国土, 嶕峣yáo峻岭,枯木横岑。岝zuò峉é(山+巠)xíng嶙,莦shāo茅盈壑è】

这是法藏菩萨见到十方国土,崇山峻岭,枯木纵横杂乱,遍满山野。

连绵的高山,悬崖峭壁,杂草丛生,满地都是荆棘,举步艰难。

【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lán葻广泽, 为无踪之所。】

茫茫大海,广阔得无边无际,一点也看不清楚。只见茫茫一片海水,看不到彼岸的山川国土。

葻lán葻广泽,为无踪之所。 广大宽阔的沼泽地,十分荒凉,杳无人烟,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不见牛羊。

【菩萨见此, 兴大悲愿。愿我国土, 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 亦非不属。宝树宝栏, 互为映饰。】

法藏菩萨,见到这样的情景,内心兴起大悲心。愿我国土,地面如掌一样平。黄色之地,地面都是黄金合成,宫殿、楼阁如镜子一样清净光明,十方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容纳在里面。

的无所属,亦非不属。他们两者是一吗,不是,的确不相属。他们两者,又不是不属。在极乐净土的宫殿、 楼阁、 诸宝树之间,如明镜一样,十方世界所有国土景象,都能看见。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清净光明, 互相照耀, 极其庄严。

【是故言,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

种种钤发响,宣吐妙法音。

虚空无相不可见, 然而无量珍宝交络, 罗网遍满虚空、 装饰虚空。自然德风徐起微动,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 演发无量微妙法音,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此四句, 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这四句, 是庄严极乐国土虚空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发起这一誓愿呢。

【见有国土, 烟云尘雾, 蔽障太虚。震烈(雨/替)cén 霍, 从上而堕。】

法藏菩萨, 见到十方世界有的国土, 都是烟云缭绕, 尘土飞扬。我们这里许多城市的天空都是雾霾灰蒙蒙的, 遮盖了虚空。

震烈(雨/替)霍, 从上而堕。(雨/替), 雨声。 霍, 意为顶级降雨强度, 即短时间内大量降雨。风雷闪电, 雷震大雨倾盆而下。

【不祥灾霓 ni, 每自空来。忧虑百端, 为之毛竖。】

不祥氤氲云烟, 每次从虚空而起, 带来的飓风暴雨, 地裂山崩, 使人忧虑百端, 万分恐惧, 汗毛为之竖起。

【菩萨见此, 兴大悲心。愿我国土, 宝网交络, 罗遍虚空。铃铎宫商, 鸣宣道法。视之无厌, 怀道见德。】

法藏菩萨见到众生的痛苦, 兴起大悲愿心, 建立极乐国土,安置无量无边众生。

愿我的极乐国土,无量无边众宝交络,罗网遍满虚空,微风徐徐吹动众宝罗网,空中自然就宣说微妙的佛法,百听不厌。观察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百看也不会厌烦,让人怀念弥陀的恩德。阿弥陀佛慈悲的法音,远播十方世界,引导无量无边众生,安置众生于佛正道。

【是故言,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极乐国土,常雨众宝妙衣、曼陀罗华遍布其地,无量香熏普覆国土。

【此二句, 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这二句,是极乐国土庄严雨功德成就。佛在因地为什么兴起这样的庄严呢。

【见有国土, 欲以服饰布地, 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 是事不果。】

法藏菩萨见到十方世界,有的国土众生,他们想用服饰,现在我们用的是红地毯铺地,以丰盛的山珍果味,宴请尊长、亲朋好友。或者想以香、华、珍宝,表达一片敬意,但是因为贫困福报不够,这些事情不尽人意,光有善愿而不能实现。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 常雨此物, 满众生意。】

法藏菩萨,见到众生的苦恼,缺乏供养的资具,美好的愿心不能满足。所以兴起大悲愿望:愿我国土,常雨曼陀罗华、妙衣种种供养之具, 随意所至, 满足一切众生供养的愿望。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 若常雨华衣, 亦应填塞虚空, 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

为什么会以雨来形容呢。这是因为恐怕有人执着说:如果极乐国土常雨曼陀罗华、妙衣种种物质, 渐渐就会堆积如山, 填满虚空, 怎么说没有妨碍呢。为了消除这些疑虑, 所以用雨来作为比喻。

【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 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

按照适当的时间, 雨曼陀罗华、 妙衣, 就不会造成水灾之患。阿弥陀佛慈悲愿心所成就的极乐净土, 怎么会有烦恼的心事呢。

【经言, 日夜六时, 雨宝衣, 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 则下四寸。随举足时, 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 如水入坎。】

《无量寿经》 上说: 极乐国土, 随其时节, 风吹散华遍满佛土, 随种种颜色的莲华, 依次排满, 而且不会杂乱。柔软光泽, 馨香芬烈。踩在上面就会陷下四寸, 足举起时, 恢复如故。华用完以后, 地面会打开, 这些华依次就化没了, 就像水渗入大地一样, 清净无遗。

【是故言,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阿弥陀如来的智慧、 清净、 光明, 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 除去一切黑暗, 消除众生内心的无明黑暗。

【此二句, 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这二句, 是极乐国土的庄严光明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发起此庄严誓愿。

【见有国土, 虽复顶背日光, 而为愚痴所暗。】

因为见到有的国土, 太阳的光明虽然能普照大地, 但他的光明还是很有限。大家的头上顶着日月光很明亮, 而内心呢仍然充满无明、愚痴、黑暗, 不能消除。所思、所行都是无明黑暗,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 被五蕴所困。

【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所有光明, 能除痴暗, 入佛智慧, 不为无记之事。】

弥陀见我们如此困惑, 所以发起大悲愿说:使我极乐国土充满光明, 一一光明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消除一切众生内心的愚痴黑暗, 让我们的心呢, 进入佛的智慧光明海中, 没有任何的愚痴、无明、烦恼。

我们这个世界的日月、星辰的光明照耀, 不会生善心、恶念, 这就是无记。而法藏菩萨誓愿成就的国土光明, 照耀十方众生, 触其光明, 身心柔软, 超过天人, 善心自然生起, 没有无明黑暗之事。因此说, 不为无记之事。

释迦牟尼佛在 《无量寿经》 赞叹弥陀光明说: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暗,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 从如来智慧报起, 故能除世暗冥。】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充满光明, 是从如来智慧报起的, 随佛本愿力, 触其光明, 就能消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之心, 让我们的心明明朗朗, 豁然开悟。

【经言, 或有佛土, 以光明为佛事, 即是此也。】

经上说, 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 说的就是弥陀慈悲清净光明愿心这件事。阿弥陀佛以光明名号作佛事, 普度众生, 消除众生愚痴、烦恼, 接引众生往生净土。

《佛说观无量寿经》 说: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佛说无量寿经》 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 三垢消灭, 身意柔软, 欢喜踊跃, 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 见此光明, 皆得休息无复苦恼,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 照曜十方诸佛国土, 莫不闻焉。

也就是说弥陀光明, 普照十方世界, 能消除众生贪嗔痴三毒之苦, 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 开启众生的智慧, 消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之心。极乐国土光明的妙用, 都是如来智慧报起的光明。

【故言,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暗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梵声悟深远, 指极乐世界国土与南无阿弥陀佛名声, 能开悟众生, 令众生信心欢喜, 往生极乐国土。

微妙闻十方, 指弥陀弘愿, 极乐世界微妙法音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传遍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心中。

【此二句, 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

这二句, 是说极乐国土庄严妙声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要发愿成就国土的美妙名声功德庄严呢。

【见有国土, 虽有善法, 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 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 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这是因为法藏菩萨, 见到十方世界有的国土, 虽然有种种善法、善行的功德, 而他的名声不能传播很远, 只能在某些地方。

又有国土他的名声传播得很远, 但不微妙, 这里不足, 那里也有缺陷, 需要通过无量劫的修行才能圆满。

有的国土, 他的名声很微妙, 功德自证圆满, 而且还能传播很远, 但是他只能随分悟物, 不能觉悟众生。

唯独弥陀大愿王, 能觉悟众生, 令贫苦凡夫众生速坐正觉莲华, 全是由于弥陀本愿名号功德力所成就。诸佛自证功德很微妙, 但是至于利他, 所不能及。唯独阿弥陀佛佛中之王, 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 就是说此。所以庄严名声功德之愿起。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 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 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

天竺国把清净修行称为梵行, 称清净微妙的语言为梵言。天竺国人很尊崇梵天, 以梵天为珍贵, 珍贵重要的事情, 常常用梵言来称赞、赞美。

又说天竺国中, 很多方法与梵天相通, 天竺国的语言、文字、清净梵行等, 和梵天相通, 相传是从梵天传来的, 因此称为梵。

声, 就是名称, 说的是阿弥陀佛与安乐国土的名称。

【经言, 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 欲愿往生, 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

经中说, 如果有人听闻到安乐净土的名字, 想发愿求往生极乐净土, 也能满足他的愿望, 往生极乐国土。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名声、名号, 能开悟众生往生净土的证明。

【释论言, 如斯净土, 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 非欲界。地居故, 非色界。有色故, 非无色界。】

《释论》, 就是龙树菩萨的 《大智度论》, 亦称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简称 《释论》。大论中说:像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不是三界所摄。为什么这样说呢。极乐净土没有欲望, 智慧、 光明功德都是具足圆满的, 愿心也都是圆满的, 没有缺陷, 所以没有欲望, 没有五欲财、 色、 名、 食、睡, 因此不是欲界。

极乐净土是黄金为地, 地平如掌, 众生都是居住在宫殿、楼阁, 周围是七宝树、七重栏楯, 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因为在地上居住的缘故, 所以不是色界, 色界都是在虚空中居住。

极乐净土的人都是金刚那罗延身, 金色身, 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相好分明, 非常庄严。极乐国土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 都是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庄严合成, 所以, 不是无色界。

【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名能开悟曰妙。】

这是法藏菩萨超胜的誓愿所成就, 不是凡夫众生有漏惑业所感, 所以说非三界所摄。

安乐净土出有而有, 叫做“微”。名能开悟, 叫做“妙”。

出有而有, 极乐净土的庄严超出三有, 超出我们的想象, 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庄严, 都是因弥陀慈悲心而有, 因弥陀誓愿所成就, 所以叫做 “ 微”。

名能开悟, 极乐净土的名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开悟众生, 觉悟众生, 令众生明明朗朗, 往生净土。

听到极乐世界的无量无边庄严功德, 发起厌离三界、欣求净土的愿望, 就能满足我们的愿望, 往生极乐净土。

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会生起皈依之心, 使人在无助恐惧中, 得大安心。使人在黑暗中, 得到了光明。使愚钝之人, 开启了智慧。所以叫做 “妙”。

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成因之力有二种:

一、 如前面所说,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暗冥。佛的智慧光明, 破除十方一切众生无明黑暗。

二、 名号悟物, 就是此偈所说,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听闻到极乐净土的名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开悟众生、觉悟众生。

【是故言,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正觉, 法藏菩萨本愿成就之果体;阿弥陀, 就是其成佛的德号, 自利利他二利功德圆满不可思议光寿尊号。《佛说阿弥陀经》说,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此二句, 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这二句, 是说极乐国土庄严阿弥陀佛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 罗刹为君, 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 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 岂无本耶。】

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会兴起这一誓愿呢。这是见到有的国土以罗刹为国王时, 率众互相残害杀戮。侵越他国, 强者伏弱, 强取豪夺。

宝轮驻殿, 则四域无虞。转轮圣王, 是以善法来治理国家。他出世时, 带有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等。他的紫金宝轮安住在大殿时, 天下就太平无事, 大家会互相礼让, 敦伦尽分。

譬之风靡, 岂无本耶。大风所吹的地方, 草都随风而倒, 这岂不是根本。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些草为什么会哗啦啦倒下一片一片, 都是大风吹过, 受其压力而至。同样, 在这个世界上, 你美国要优先, 别的国家就要受到影响、感到担忧。不如己意, 你就要强权, 发生战争。世界人民都会受到影响、感染。强者伏弱、大鱼吃小鱼。国土的祸福, 人民的心理、行为都会因国主的意志力而转移。

【是故兴愿, 愿我国土, 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因为这样的缘故, 法藏菩萨就兴起大愿:愿我极乐国土常有法王住世。以法王阿弥陀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等种种功德来住持, 维护极乐国土清净庄严。

阿弥陀佛清净、无碍的光明充满国土, 让一切往生净土的众生, 远离颠倒梦想, 而得到大安乐, 住于正定聚位, 不会再退转。

【住持者, 如鹄 hú持子安, 千龄更起。】

住持者, 就像黄鹄持子安, 使他千年后再起。

黄鹄持子安, 是说古代有个叫子安的人, 一天在市场上见人卖黄鹄, 就卖掉衣服救了黄鹄一命。后来子安去世, 黄鹄为了报恩, 就在他坟上不停地叫:“子安!子安!”持续有三年。一天, 黄鹄就死去了, 子安的家人觉得奇怪, 就挖开子安的坟墓棺材, 看到子安坐起来了。子安说:“我救了黄鹄的命, 黄鹄为了报恩代我死, 所以我才复活。”

黄鹄念着“子安!子安!” 以报恩心, 念着子安, 这样至诚的心就使子安起死回生, 延长了寿命。众生的这种真诚、至诚的心都是不可以思议。

【鱼母念持子, 经荥xué不坏。 安乐国为正觉善持, 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

荥: 夏有水、冬无水。

又像鱼母念着鱼子一样, 挂念、挂记孩子, 经过冬夏不论无水、有水的季节, 鱼子也不会腐烂。

极乐国土是阿弥陀佛无上正觉善根所住持, 无量无边功德所建立的, 国中怎么会有非正觉的事呢。佛护念十方一切众生, 如母视子一样。专门求清净善法, 给予回向一切众生, 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恭敬三宝, 奉事师长, 以广大无量无边圆满的功德, 庄严具足众行, 令一切众生功德成就。

【是故言,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阿弥陀如来愿心所成就的清净莲华, 往生大众, 都是在这清净正觉莲华中化生。

净土、佛、菩萨三种成就愿心庄严, 无不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乘佛愿力, 往生极乐净土, 法王善住持, 即在清净正觉莲华化生。

【此二句, 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

这二句, 是说极乐国土眷属声闻、菩萨、天人的庄严功德成就。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有的眷属声闻、菩萨、天人都从如来清净莲华中化生。国中声闻、菩萨、天人没有高下的差别, 皆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兴起这一愿呢。

【见有国土, 或以胞血为身器, 或以粪尿为生元。】

这是因为见到有的国土众生, 或者以胞血污秽的母胎作为孕育身体的地方, 我们这个世界的哺乳动物, 得以在母体内孕育。或者以粪尿等不净处作为出生的地方, 苍蝇、蚊虫、蛆等就是依不净处出生。

【或槐huáí棘jí高圻qí出猜狂之子。或竖子婢bì腹,出卓荦luò之才。】

槐棘高圻: 表示高官贵族。这些显贵之家常常出鄙恶狂傲的子孙。而像竖子仆人婢女这样的父母却能生出卓越的才子。

【讥诮jī qiào由之怀火, 耻辱缘以抱冰。】

这里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前 496 年) 越王勾践即位, 同年, 在檇zuì李(今浙江嘉兴南) 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 494 年), 被吴军败于夫椒(今为无锡太湖马山), 被迫向吴求和。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 受尽艰辛、耻辱。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他为了雪耻,夏天怀着火,冬天抱着寒冰。卧薪尝胆,在房间里悬一副苦胆,进去出来都尝一下胆的苦味。重用范蠡lí、文种等人,渐渐恢复国力。

以上这些都是由于众生出生、种姓、地位等不同,而发生讥讽、耻辱等种种的苦恼。

【所以愿言, 使我国土, 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 与夺无路。】

法藏菩萨见到这些苦相,所以立志发愿庄严极乐国土,让所有眷属都从如来清净莲华中化生,消除众生一切不清净的痛苦与烦恼。所有往生净土的众生,都是如来清净莲华所生,都以阿弥陀如来为法身父母,彼此成了兄弟、莲友,这就消除了由于身份不平等所造成的烦恼和痛苦。

【故言,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从阿弥陀如来正觉华化生的大众,善知如来妙法,觉了法性,爱乐法味,修心佛法。以禅三昧为食,以法喜、禅悦为食。

【此二句, 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

这二句说的是极乐国土庄严受用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发起这个誓愿呢。

【见有国土, 或探巢破卵, 为饛méng饶之膳。或悬沙指帒dai, 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 实可痛心。】

原因是,见到有的国土众生,把鸟巢破坏了,取鸟蛋、鸡蛋之类的,作为美食佳肴。

悬沙指帒, 小孩子肚子饿了, 被饥饿苦逼, 要食物吃, 闹个不停, 母亲没有办法, 指着房梁上的沙袋, 安慰他说: 不要哭, 袋子里有米, 等一下煮饭给你吃。望梅止渴也是这样, 愿望无法实现, 实在没有办法, 用空想安慰大家, 令人痛心。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 以佛法, 以禅定, 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

法藏菩萨见到这种情况, 心痛不已, 所以发起大悲愿心。愿我国土众生, 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如果想欲食时, 七宝钵器自然在前, 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然有食物在前, 其实没有人去吃。 只是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 自然就觉得饱足, 永远断绝求食物之苦恼。

【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 六十小劫。时会听者, 亦坐一处。六十小劫, 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 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 无他食也。】

爱乐佛法味者, 就如日月灯明佛说 《妙法莲华经》 一样, 讲了六十小劫。当时法会的听众, 都是坐在一起听闻六十小劫的时间, 就像一顿饭的功夫。没有一人身心感到疲倦、懈怠。

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 为诸菩萨、声闻、人天宣说法时, 都集会在七宝讲堂, 广宣无上正觉之道, 演说微妙佛法。大家听闻后, 无不欢喜, 心解得道。

极乐世界菩萨、大众都得甚深禅定, 以禅定为食, 通三明三慧六神通, 常在三昧之中。

【三昧者, 彼诸人天若须食时, 百味嘉肴, 罗列在前。眼见色, 鼻闻香, 身受适悦, 自然饱足。讫已化去, 若须复现。其事在经。】

三昧者, 极乐世界国土的人天, 如果想食物时, 七宝钵器自然在前, 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然有这些食物, 其实没有人真的去吃, 只是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 身体感受到舒适怡悦, 自然就饱足。受用完后, 自然化去。如果再想吃的时候, 饮食又出现。这些 《佛说无量寿经》 都有说的:若欲食时, 七宝钵器自然在前,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 如是诸钵随意而至, 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虽有此食实无食者, 但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 自然饱足, 身心柔软无所味著, 事已化去, 时至复现。

【是故言,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所以说, 极乐国土的菩萨、人天大众喜欢、爱乐佛法, 以禅定、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努力去追求听闻弥陀本愿功德, 信心求愿往生极乐净土。虽然一世的辛苦, 但一瞬间往生极乐国土, 就永远拔除了生死苦恼, 没有贪嗔痴苦患。获得无量无边的快乐, 法喜充满, 成就无上菩提愿心。 自在随意, 都可以得到无为自然, 泥洹之道。

【此二句, 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 或朝预衮gǔn 宠, 夕惶斧钺yuè 。或幼舍蓬藜lí,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 历经催还。】

这二句是说, 庄严极乐国土无诸难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发起这一愿呢。见到有的国土, 有人早朝还准备接受君王的恩宠,晚上就被兴师问罪,面对刀斧惊恐万分。有人幼年家庭贫苦,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长大后生活居住奢华、富有。或者有人在号角声中满怀壮志地领兵出征,大家满街欢送,送粮、送物。中间却被国王因身边的人挑拨离间、恶意中伤,连连下旨,赶快回来、赶快回来。岳飞就是这样,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赶紧收兵回来。

【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 安乐相续, 毕竟无间。】

法藏菩萨见到十方世界众生有种种类似的障碍逆缘、违缘,失去了安乐。于是发愿庄严国土,使我的国土大众安乐相续,永远没有间断、间隔。

【身恼者, 饥渴寒热杀害等也。 心恼者, 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身是苦器,心是烦恼的根源。

身恼者,是指饥、渴、寒、热、杀害等,身体上受到的种种苦恼。

心恼者,是由于计较人、我、是、非,物质的得、失,产生的贪、嗔、痴等三毒的苦恼。

【是故言,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所以,法藏菩萨愿望极乐国土大众,永远离开身心苦恼,所受快乐没有间隙、没有间断, 在极乐世界只有快乐,微风吹动就能听闻极乐的微妙法音,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身心就能愉悦。在七宝树间就能观察十方世界,犹睹明镜一样,可以去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广修功德,可以度化一切有情众生,所受快乐没有空闲的时候。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弥陀以无量无边至尊名号功德, 普摄十方, 以本愿力运载众生往生净土。法王善住持, 得平等法。极乐净土没有讥嫌名字, 没有女人、根缺、二乘种性这种名字。

【此四句, 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这四句, 是极乐国土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者, 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 大乘所以也。】

门者, 是通往大义的门。大义者, 大乘所在。大乘佛菩萨所在的出入二门, 随意自在, 度化众生。从这个门进去成就无上佛道, 从那个门出来度化十方无量众生, 自利利他, 觉行圆满。

【如人造城, 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 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怎么进入大乘的大义门。如人建造城市一样, 只要走进这个城市的大路, 就能进入这个繁华的城市。如果一个人得以往生安乐国土, 就能成就大乘之门。他去的地方, 是诸佛所住的地方, 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所住的地方。所见的是极乐国土种种无量无边功德庄严, 听闻的是佛说微妙法, 连风声、雨声说的都是无生法。内心呢, 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成就了大乘无量功德, 具足广大神通、智慧、辩才、无碍、慈悲、平等、禅定等种种功德。教化十方无量无边众生, 行普贤之德, 安住众生于佛无上正道。所以, 往生安乐国土, 就是成就大义之门, 速成无上菩提。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 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 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 或缘指语招讥。】

为什么佛会发起大义门之愿呢。见到有的国土, 虽然有佛如来菩萨圣贤来往利益众生, 但是由于所住国土污浊的原因, 大众的品位又不同, 有的喜欢大乘, 有的喜欢小乘, 有的喜欢人天。分一说三, 把一个真实功德相, 分类说成三。

或以拓眉致诮, 有的女人爱美, 把自己的眉毛描得很长, 以为这样很美, 反而招来别人的讥讽。

或缘指语招讥, 有的聋哑人, 只能用手语比划, 而招来讥笑。

【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 皆是大乘一味, 平等一味。根败种子, 毕竟不生。女人残缺, 名字亦断。】

由于这些原故, 佛发愿庄严国土。使我居住的国土, 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大家都是清净平等的。

根败种子, 毕竟不生。根败, 指成佛的善根已经枯萎、败坏。声闻缘觉以只求自己解脱, 不求无上菩提而败坏了无上菩提的根种, 因此被呵斥为焦芽败种。这样的种子在极乐世界绝对没有, 绝对不会出现。

女人残缺, 名字亦断。女人, 还有身体残缺, 在极乐世界连名字都没有。

【是故言,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所以赞偈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大乘善根界, 极乐国土是大乘善根人所住的地方, 以法王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住持, 所有往生的众生都是正觉华化生。极乐国土不出生女人、根缺、二乘种。没有讥嫌名称, 没有女人、根缺名字, 那些没有办法成就无上佛道的二乘根性的名字都没有。

【问曰,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 设我得佛, 国中声闻, 有能计量知其数者, 不取正觉。 是有声闻一证也。】

有人问:依据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所说的 《无量寿经》, 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说:如果我成佛, 国中的声闻有能计算他的数量, 我就不成正觉。这是极乐世界有声闻第一个证明。

【又十住毗婆沙中, 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 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 声闻众无量, 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

又 《十住毗婆沙论》 中, 龙树菩萨作 《阿弥陀赞》 说:超出三界狱, 目如莲华叶, 声闻众无量, 是故稽首礼。这是极乐国土有声闻二证。

【又摩诃衍论中言, 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 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

又 《摩诃衍论》 中说道, 佛土有种种的不同。有的佛土纯一的都是声闻僧。有的佛土纯是菩萨僧。有的佛土有菩萨声闻为僧, 如阿弥陀佛安乐国一样。这是极乐国土有声闻第三个证明。

【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 多言有声闻, 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 此云何会。】

经中多处说安乐国土有声闻众, 而不说无声闻。声闻就是二乘之一, 《往生论》 说乃至没有二乘的名称, 这二种说法怎么理解呢。

【答曰, 以理推之, 安乐净土, 不应有二乘。 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 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 释迦牟尼如来, 以出五浊世故, 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 无三乘明矣。】

答:按道理来推算, 安乐净土, 不应该有二乘。为什么这样说。凡是有病, 才有药。没有病, 就不必用药。这是常理。《法华经》 说:释迦牟尼佛, 因出生在五浊恶世故, 所以, 把一乘分三乘说。安乐净土不是五浊恶世, 清净平等故, 安乐净土就没有三乘。

【法华经噵dào诸声闻,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

《法华经》 上说: 诸声闻众, 是人在什么时候, 获得解脱。单单远离虚妄, 称为解脱。 这个人, 只是不造虚妄不实的流转的业, 实际上没有得到一切解脱, 因为没有证得无上佛道。

【核推此理, 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 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 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

以此来推理, 阿罗汉既然没有得到一切解脱, 必定应该还有生。阿罗汉断除了烦恼, 证得人空, 没有证得法空, 此人更不会生在三界。三界之外, 除了净土更没有其他生处。所以唯一的, 只能生于净土。

【如言声闻者, 是他方声闻来生, 仍本名故, 称为声闻。】

经文上所说的声闻, 是他方世界的声闻众, 往生安乐国土,还用他原先叫的名字, 称为声闻。

【如天帝释生人中时, 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 与帝释语时, 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

就像天帝释生在人间时, 叫憍尸迦。后来虽生在天上, 成为天主。释迦牟尼佛想让人知道他的来历, 与天帝释谈话时, 仍然叫他憍尸迦。声闻也是这样, 他往生净土, 佛还是称他原来的名字声闻。

【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

这部 《往生论》 只是说二乘种不生。就是说安乐国土, 不会生出二乘根性种子, 不会有二乘声闻出生。但是不会妨碍二乘众生往生安乐国土。

【譬如橘栽不生江北, 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 赵魏架桁héng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

又比如橘子不生产在江北, 但是在黄河、洛河流域的水果店里, 常见到有橘子卖。

又言鹦鹉不渡陇西, 赵魏架桁亦有鹦鹉。又如鹦鹉不产在陇西, 陇西这一片的赵国、魏国, 他们的商店桁架上也有鹦鹉卖。

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橘子、鹦鹉这二种东西, 只能在这里生产, 不过河。但是不妨碍市场交易, 可以过河, 拿过去买卖。

【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 经论则会。】

安乐国土声闻众也是如此。虽然安乐国土不会出生声闻, 但是不妨碍十方国土的二乘声闻往生净土。如果这样去理解、解释, 则经、论之间的关系就能理会、融会贯通。

【问曰, 名以召事, 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 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问:名称是以说明人事相貌的, 有事才有这个名字。安乐国土既然没有二乘、女人、根缺这种事情, 那为什么再一次说没有这三者名字呢。

【答曰, 如软心菩萨, 不甚勇猛, 讥言声闻。如人谄曲, 或复儜弱, 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 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 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jiàn 吃, 讥言哑人。】

答:比如有一类菩萨, 他想度化众生, 可是他的心呢, 很柔软, 遇到重大事情, 他就担心、退缩, 不太勇猛, 被人讥笑为声闻。其实不是声闻, 他有菩萨的这种智慧与发心。

如人谄曲, 或复儜弱, 讥言女人。又如有一类人, 内心谄曲, 做事情弯弯曲曲; 内心软弱, 不敢前进, 被讥笑为女人。

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 讥言盲人。有一种人, 眼睛虽然很明亮, 但是遇到事情, 不能辨别是非, 被人讥笑、讽刺, 怎么像瞎子一样。

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 讥言聋人。有的人, 耳朵听力虽然很好, 可是他听不懂别人讲的道理, 被人讽刺, 称为聋子。

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jiàn 吃, 讥言哑人。有一类人, 内心焦虑、紧张、害羞等原因, 虽然会说话, 但是口吃结巴, 被人讥笑, 怎么像哑巴一样。

【有如是等根虽具足, 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像这样,外表都具足种种的六根,没有缺欠,没有缺陷,但是却有讥嫌之名称。他明明所受的是菩萨位,只是因为内心柔软,发心不勇猛,度众生不心切,被人称为二乘声闻,菩萨这个名字就被人夺掉了。明明他的眼睛是好的,只是因为不能辨别事物,看不清是非,被人称为盲人。眼睛明明是好的,被人安上瞎子之名,名声就这样被人夺走。

所以有必要说明净土乃至没有声闻、女人、根缺这三种名字。净土没有这些“与夺之名。”

【问曰, 寻法藏菩萨本愿, 及龙树菩萨所赞, 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问:探寻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和龙树菩萨的赞叹偈文,都是以安乐国土声闻大众巨多为奇特,这有什么意义呢。

【答曰, 声闻以实际为证, 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 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

二乘声闻、缘觉是以实际为证,但离虚妄,不像菩萨发心,众生苦恼怎么办。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欢喜我欢喜,菩萨以无缘慈,拔众生之苦,给予众生安乐。集是苦因,我就要断除贪嗔痴、熄灭五蕴身。是道,我就要修证。声闻缘觉是实际为证,不能生出广大无量无边的佛法功德与善巧智慧。以这种发心修行就没有办法再生起无上佛道的根芽。

而南无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威神力,摄受声闻缘觉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佛再以威神力、大智慧的力量,让他心中生起无上佛道之心。这就是佛不可思议的力量。

【譬如鸩zhèn鸟入水, 鱼蚌咸死。犀牛触之, 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 所以可奇。】

比如像鸩鸟, 一种有毒的鸟, 身上的羽毛全是毒, 如果鸩鸟飞入水中, 鱼啊、蚌啊、虾啊都会中毒而死。犀牛用角接触水面, 死去的鱼、蚌、虾全都会活过来。像这样不应该生的, 还能生, 所以非常奇特。

【然五不思议中, 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 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五不思议:

众生的数量不可思议, 业果报不可思议, 禅定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 佛力不可思议。

在五不思议中, 佛法威神功德力最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力量能使二乘声闻、缘觉再生无上菩提道心, 真是不可思议到了极点。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极乐国土众生志愿广大, 所有愿望, 都能自在成就, 一切都能速满足。你所想到的, 你所向往的, 一切一切都能满足众生所愿乐。

【此二句, 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这二句, 是极乐国土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国土的众生, 一切所求都得到满足、得到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 或名高位重, 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 悕出靡路。】

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要发此誓愿呢。见到很多国土众生, 所愿不能获得满足。有的名高位重, 名声很高、身份很重要, 但是他不想见人, 想过隐居的生活, 却没有办法。

或人凡姓鄙, 悕出靡路。有的人身份卑微, 很普通的一个人, 天天在想出人头地, 怎么官运亨通, 搞得自己很辛苦, 也没有出路, 没有办法。

【或修短系业, 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 不得自在。】

有的众生, 寿命长短, 完全由众生的善恶业所感, 自己丝毫做不了主, 不是由自己的愿望所决定的。好像五通仙人阿私陀一样。当时, 悉达多太子诞生时, 净饭王请来相师五通仙人阿私陀给太子占相, 他有神通, 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之事, 会看相、算卦。在给太子看相时, 老泪纵横。他说: 如果太子留在世间, 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修行, 会成就无上佛道。别人问他为什么哭泣呢, 他说:“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五通仙人他有神通, 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寿命。很多人求神通, 有神通又有什么用, 业力现前, 还是在这里等死。

有这么多想法、愿望, 被业风所吹, 不得自在, 不得满足。

法藏菩萨看到众生有这么多愿望、想法得不到满足, 所以,愿国土众生所愿乐, 一切皆得满足。

【是故愿言, 使我国土, 各称所求, 满足情愿。】

法藏菩萨的誓愿, 我建立的清净庄严的极乐国土, 众生有所愿望, 有所需求, 一一都能满足、实现他们的愿望。

【是故言,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观察以上十七种依报庄严,自利利他功德圆满不可思议,生起无上信心,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这二句是总结上面观察,天亲菩萨观察安乐国土十七种清净庄严功德成就,安乐国土有清净功德成就、量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形相功德成就、种种事功德成就、妙色功德成就等等。对安乐国土种种不可思议功德,菩萨都细致、深刻地去观察、思考,被佛的智慧光明、慈悲的愿心所摄受,自然生起对极乐净土的愿望,信心欢喜念佛,求生净土。

天亲菩萨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细细的观察。弥陀的慈悲,一一誓愿都是为了众生而发,一一誓愿为了我的往生而发起。所以天亲菩萨愿往生安乐国土。

具足无量清净庄严的极乐净土,与娑婆世界作比较,就越显示他的殊胜庄严,越了解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就越想求生安乐净土。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天亲菩萨解释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没有污垢,没有污染。解释器世间清净的内容就结束了。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接着就是观察极乐国土众生清净庄严。这一门中分为二类。一者, 观察阿弥陀如来相好庄严, 无量功德庄严。二者, 观察极乐国土诸菩萨大众功德庄严。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有八种。讲到正文再标题目。

【问曰, 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 以其轮转三有, 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 是义云何。】

问:有的论师很肤浅地解释“众生”这个名称的意思, 以他在三界轮转, 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轮回流转, 生生世世受生死轮回, 称为众生。这是很粗泛的解释。

现在这部论, 称佛菩萨是众生, 是什么意义呢。

【答曰, 经言一法有无量名, 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 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

经文上说:一法可以有无量的名义。一名可以有无量的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轮回而称为众生, 这是小乘佛教来解释三界中众生的名称与意义。

【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 言众生者, 即是不生不灭义。】

这不是大乘佛教对众生解释之义。大乘佛教所说的众生的涵义, 如《不增不减经》所说:言众生者, 即是不生不灭义。众生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生不灭之意。

【何以故。若有生, 生已复生, 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一个“生”的自性, 也就是有一个生的实体, 以生为自性, 他一直在不停地生, 生了又生, 不断地在生, 于一切时都在生, 无穷无尽。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诸法是因缘生, 是各种因缘、各种现象聚在一起而生成, 生了之后, 他会安住世间, 安住一段时间, 遇到无常时, 他就会散坏, 会失去。所以, 没有一个特定的东西叫作“生”。

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当他“生”的时候, 在那里生, 不生的时候也在那里生, 生啊、生啊, 不停地在那里生。比如一个种子, 在那里生芽, 一直不停地“生”芽, 春天在那里“生”芽, 夏天也在那里“生”芽, 秋天还是在那里“生”芽, 冬天呢? 还是在那里不停地“生”。有这样的事吗? 当然是不成立的, 所以, 没有“生”的自性。只是对如幻缘起的现象, 假名为“生”, 如做梦一般, 不真实, 所以称为无生。

【若有生, 可有灭。既无生, 何得有灭。】

如果有一个“生”的东西的话, 就有这个东西灭。既然没有一个东西出生, 哪里会有东西消灭呢。比如梦中生了一个孩子, 这种生的现象, 其实没有生, 所以称为无生。没有生, 怎么会有一个东西灭呢。只是大众给这种因缘和合出生的现象, 假名为“生”。

【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 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 是苦义。斯其类也。】

所以说不生不灭是众生真实之义。诸法因缘生, 他只是一个生、灭的现象, 没有一个真实东西在生, 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灭。

如经中所说, 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 是苦义。五受阴, 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的身心能感受、能通达五蕴皆空, 这就是苦义。谁在受“生”, 谁在受“死”? 仔细观察, 没有。无生无灭是众生义, 从这里来说众生之意就包含了佛菩萨。因为佛菩萨已经无生, 不生三界九有, 不生无明烦恼。不像小乘佛教所说的众生之意, 在三界轮回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才叫众生。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 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这二句, 是庄严阿弥陀佛宝座功德。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 于末后身敷草而坐,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 不生增上信, 增上恭敬, 增上爱乐, 增上修行。】

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庄严宝座功德。见到十方世界他方国土有菩萨, 于最后一生, 敷吉祥草, 跏趺而坐,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吉祥草做铺垫, 虽然很柔软, 但是它是很普通的草, 非常平常, 人天大众看了, 不能增长信心, 生不起恭敬的心。没有恭敬的心, 对他说的话, 也不起爱乐之心, 而懈怠, 增长不了大家的修行。

【是故愿言, 我成佛时, 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所以, 法藏菩萨心中愿言, 如果我成就无上佛道时, 用无量无边的大宝王做成精细巧妙、清净庄严的莲华台, 作为佛座。

【无量者, 如观无量寿经言。】

无量大宝做成的清净莲台, 是什么样的呢? 如《观无量寿经》所说。

【七宝地上, 有大宝莲华王座。】

在极乐国土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七宝地面上,有大宝莲华王座。

【莲华一一叶, 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 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

这些莲华,一一华叶,能作百宝色。一一华叶吐百宝光明。一一华叶,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般。一一华脉,放八万四千光明。

【华叶小者, 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

华叶小的,他的宽广有二百五十由旬那么大。这样的莲华有八万四千叶片。

【一一叶间, 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 七宝合成, 遍覆地上。】

一一叶之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互为照映。一一摩尼宝珠,又放百千光明。其光明如宝盖一样,遍满地面。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 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 妙真珠网, 以为校饰。】

这个莲华台,以释迦毗楞伽宝为台。此莲华台,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作为装饰。

【于其台上, 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 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 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在莲华台上,自然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那么高大。

幢上的宝幔,有各种各样的天宫景象,像夜魔天宫一样。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互为照映。

 【一一宝珠, 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 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 遍安乐宝土, 处处变化, 各作异相。】

一一宝珠, 散放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 又变化作八万四千种金色。一一金色光辉, 照遍安乐国土, 变化无穷, 作种种相状, 没有障碍。

【或为金刚台, 或作真珠网, 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 随意变现, 施作佛事。】

或者化为金刚台, 或者化为珍珠网, 或者化作杂色的华云。于十个方面, 随意妙用, 化作种种的形象, 做各种各样的佛事, 利益广大众生。

【如是等事, 出过数量。是故言,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这样的事情, 已经超过用数字来衡量, 没有办法去测度。所以, 天亲菩萨说: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 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

这二句, 是极乐净土阿弥陀佛, 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什么要庄严这美好的身业。他的发心、愿心是什么呢。

【见有佛身, 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 不甚超绝。】

见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 有的佛身所受光明只有一丈之远。方圆只有一丈的光明, 一丈之外, 就接触不到他的光明, 大众就感受不到他的利益, 也吸引不了别人。和普通人散发的光明相比, 差不多, 相好光明庄严, 没有特别超绝殊胜的地方。

【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 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

和这个世界转轮王的身相、相貌大体相同。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转轮王的相貌与佛差不多, 大众就分不清楚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对佛的恭敬就不专注。

提婆达多的相貌也只比佛少二个, 少眉间白毫、无见顶相, 长得很庄严。 使得阿阇世王见到这个庄严相貌, 内心很迷惑、茫然、混乱, 被提婆达多所诱惑。

【删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删阇耶是六师外道, 古时的印度, 有六师外道, 他们的分出形成, 一师有十五种教, 以传授弟子, 受行各成异见, 这样一师就分出十五种异见。师的法与弟子不同, 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 共九十六种。删阇耶等像螳螂一样, 螳臂当车, 拿个手来当车子, 自不量力。删阇耶认为, 人生不必求道, 只要经历生死劫数, 自然就穷尽苦际。而佛教是说:信有因果, 不逾因果。如是正见, 九十六种外道所无。

这种不恭敬的事情很多很多。所以, 阿弥陀佛要庄严身业, 光颜巍巍, 超绝无伦, 相好光明高大庄严, 超绝没有对比性、可比较性。

【案此间诂训, 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 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 何其晦乎。】

依照古时的说话, 六尺为一寻。

《观无量寿经》 说, 阿弥陀如来身相庄严, 高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用我们这个世间的尺子, 没有办法去衡量、去测量。佛散发出的圆光有百千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大。观察想象一下阿弥陀佛的身高、身相、庄严有多么广博, 已经超越我们思维的范围, 我们世间的尺度已经不能计算他的高大。

译者以寻而言, 何其晦乎。译师以“寻”, 一寻来翻译解释佛身的高大, 这是对佛身与光明的隐晦不明朗。

【里舍间人, 不简纵横长短, 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

古时, 农村乡下人, 不论个子身高大小、长短。都以伸展两臂的长度为一寻。

【 若译者或取此类, 用准阿弥陀如来, 舒臂为言, 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如果译师以伸展两臂的长度为一寻, 来衡量阿弥陀佛身高。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两臂伸展的长度为一寻。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那佛身色的圆光应该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广大、宽广。

【是故言,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所以说, 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一寻, 色像庄严超过一切众生。

《观无量寿经》 上说:阿弥陀佛的色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 眉间白毫, 右旋宛转, 如同五座须弥山王。佛眼宛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从身体诸毛孔中演出光明, 如须弥山。 佛的圆光大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在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一一化佛又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 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 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这就是佛的身业功德成就。

【问曰, 观无量寿经言,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这里有一个问题,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

【答曰, 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 名为眼界。】

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各个不同的事相而集成。由眼、耳、鼻、舌、身、意, 手、脚四肢等聚集和合而成, 叫做“身”。

界名事别, 界, 就是分界的意思, 每个事相都是不一样、有差别的。就像中国和印度一样, 各有国界, 不能混淆, 不然就乱了。

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 名为眼界。比如眼界, 由眼根、色相、虚空、光明、意念等因缘而生, 成为我们眼睛的范围, 称为眼界。 耳、鼻、舌、身也是这样, 各有自己的范围、分界, 不会混淆。

【是眼但自行己缘, 不行他缘。 以事别故。 耳鼻等界亦如是。】

眼睛这一界, 他的所行只在自己的因缘上, 也就是眼睛只在眼根、色相、虚空、光明、意念上出现, 不会行在其他事项上。因为眼睛与其他法有差别故。 所以耳、鼻、舌、身等界, 也是如此, 各行己缘, 各在自己范围内, 不会混乱。

【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 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 故名心为法界。】

《佛说观无量寿经》 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法界是什么呢? 法界就是众生的心法。因为众生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 所以心称为法界。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现象山河大地、城市建设等等, 都是唯心所造。我们的心念、思维、思考, 以及我们造作的善恶业, 所成的一切法, 就是世间法。

当我们用智慧观察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的时候, 就想出离娑婆世界, 我们就会发心修种种善行, 求无上佛道, 这就是出世间法。不论世间法, 还是出世间法, 都是由众生心想出来的, 所以, 心为法界。

【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 亦如色等能生眼识。】

法界能生出诸佛如来相好庄严之身,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亦如色相、虚空、光明、意念等种种形形色色现象能让我们的眼睛生出眼识, 去浏览、观察事物。这是庐山龙泉寺的莲台, 还是金色的, 好庄严;这棵是龙柏树, 好茂盛高大, 有千年的树龄了。

【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 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因此把佛身称为法界身。诸佛如来之身不行其他缘, 只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解释:由于众生起念愿见诸佛, 佛以无碍智慧了知, 就能入在他心想中显现。

【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 佛身相好, 显现众生心中也。】

当我们心想佛的时候, 我们的心就成了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当众生心想佛时, 佛身相好, 显现众生心中也。当我们心想佛时, 佛身种种相好庄严啊, 就显现在我们心中。

【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 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就像清澈的湖水, 山上的森林树木, 天上的日月、星辰等种种色像, 都会影现在水中。水与影像不是一个, 也不是二个。如果是一个, 水就是影像, 影像就是水, 但水并不是影像。如果是二个, 那影像就不应该显现在水中, 而应在水外, 但水外没有影像。所以说, 水之与像, 不一不异。

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当我们心想佛时, 佛的相好庄严就影现在我们心中。佛的这个相好身就是我们的心想。

【是心作佛者, 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 心外无佛也。】

是心作佛, 就是说我们这个心能作佛, 能生出佛种种相好, 我们的心缘佛的时候、想佛念佛的时候, 我们的心就能显现佛的相好庄严, 心能作佛。

是心是佛者, 心外无佛也。我们心想念佛, 这个心就会浮现出佛像, 他的相好、庄严。心与佛不是二个, 是不异不一的。如清净的水中, 影现出森林树木、日月星辰, 不异不一, 水面之外, 是没有影像的。所以说, 心外无佛。

【譬如火从木出, 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 则能烧木。木为火烧, 木即为火也。】

比如火是从木头生出来的,火不能离开木头。

火和木头是连在一起的,火不能离开木头存在,火就能烧掉木头。木头被火所烧,不再是木头,他已经变成火了,木即为火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 真正如法界而知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是什么,就是真正于法界而知,如实了知法界。法界就是世界所有现象,世间法、 出世间法。世间的种种现象,出世间的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等等,都是明朗的,了知的,于法界而知。

【法界无相, 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 故无不知也。】

虽然法界有种种的现象,他们都是因缘所生法,各种因缘所聚、 所显现,没有定相,如虚幻一样。法界无相,他没有一定的相貌。因为无相,佛也不用特定去认知什么、楷定什么,也不用按照什么坐标系去做。所以,世界所有的现象没有什么不了解的,如夜睹明星,明明朗朗。

【无知而知者, 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 故譬海也。】

当你有分别、有认知,就有所不知。由于没有从自身这里去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怎么去处理事情等等,不去分别,不添油加醋,世间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所有无所不知。

所以, 诸佛的智慧、知见、正遍知, 深远广大, 不可测量, 如同大海一样深而广大。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 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这二句, 是赞叹庄严佛口业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什么要发愿庄严口业功德。

【见有如来, 名似不尊。如外道軵rǒng人, 称瞿昙姓。】

见到十方世界, 有的佛陀, 名称似乎不被人尊重。如有一位外道推车人, 他在路上, 看见释迦牟尼佛时, 称佛 “瞿昙”。这是佛俗家家族的姓氏。这样称佛 “瞿昙”, 是不是很不恭敬。

【成道日声, 唯彻梵天。】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佛道的时候, 人天欢喜, 辗转相告, 他的名声也只传到梵天。再往上, 其他天人就听不到了。也不知道有释迦牟尼佛。

【是故愿言, 使我成佛, 妙声遐布, 闻者悟忍。】

看到这些现象, 内心发愿说:如果我成佛的时候, 我的名声要传播十方世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使每一个人都能听闻到我的名号, 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人, 都能开悟无生法忍等功德。

【是故言,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法藏菩萨的誓愿说: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不闻, 誓不成等觉。

所以说:如来殊胜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具足无量功德, 名声普遍十方世界,听闻的人,就能得到往生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 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这二句是庄严佛心业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要庄严心业功德。

【见有如来说法云, 此黑此白, 此不黑不白, 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 似有分别。】

见到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有佛世尊说法,这是黑的,这是白的,这是不黑不白业,这个是下法,这个是中法,这个是上法,这个又是上上法。看上去有无量差别相,好像佛有分别心似的。

佛因众生根机,或者说五戒十善,或说四谛十二因缘法,或说六度万行,或说即心即佛,这样看起来好像有差别、 有分别一样。

【是故愿言, 使我成佛, 如地荷负, 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 无莦shāo葀kuò之异。如火成熟, 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 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 无开塞之念。】

看到这些差别相,于是法藏菩萨内心愿望,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心如大地一样,荷负一切万物,不论轻的还是重的一样荷负,没有轻重分别。

如水润长,无莦shāo葀kuò之异。如同雨水一样,滋润万物,不论是乱草还是瑞草,都滋润,平等滋润,没有分别。

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大火焚烧一样,不论是芳香的还是臭的,都要被燃烧成熟。

如风起发, 无眠寤之差。如刮起大风, 不分睡觉还是醒着, 都会被风所吹。

如空包受, 无开塞之念。如同虚空包容万事万物, 没有开塞之念, 没有分别他是敞开的, 还是闭塞的, 一样包容。

【得之于内, 物安于外。虚往实归, 于是乎息。】

内心满足于智慧与光明、慈悲与平等, 外面的事物呢, 各个得以安住。不起贪嗔痴烦恼, 不会执着是与非、好与坏。

虚往实归, 于是乎息。虚妄不实的东西就消失了, 归于真实, 于是无明、妄想、妄动都平息了。

【是故言,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所以说啊, 阿弥陀佛的内心, 他的心业功德同地、水、火、风一样, 如虚空一样没有分别。这样内心充满智慧与光明、慈悲与平等, 物安于外。

《略论安乐净土义》 说:佛的真如智慧犹如虚空, 照了诸法总相别相, 心无分别。

佛的智慧光明普照十方, 慈悲平等救度一切众生没有分别,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 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 说法轮下, 所有大众, 诸根性欲种种不同。】

这二句, 名字叫庄严大众功德成就。佛往昔为什么兴起庄严此誓愿。见到有佛世尊说法的时候, 坐下所有大众, 他们的根性、欲乐、智慧有种种的不同。

【于佛智慧, 若退若没, 以不等故, 众不纯净。】

对于佛的智慧,或者退失下来,或者隐没了。

由于良莠不齐,大众不是纯一清净, 对于佛的智慧,有的听不懂,不知道说什么, 有的不理解,智慧就隐没了。有的听懂了,不能依法修行,智慧就退失下来。

【所以兴愿, 愿我成佛, 所有天人, 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所以, 法藏菩萨发起大愿。愿我成佛,极乐国土所有人天,都是从如来智慧、清净大海中出生出来。他们往昔的名字,虽然叫人、天、声闻、缘觉,但他们都是从如来智慧、清净大海出生,智慧功德相貌和阿弥陀佛一样,智慧功德圆满。

【海者, 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 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

海者,比喻佛的一切种智如大海一样,深远广大无量无边,没有边际。不停留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在佛的清净、智慧大海中,没有声闻、缘觉二乘种姓,也没有世间的人天杂善,所以,比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样,深远广大,无有边际。

【是故言,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不动者, 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 不可倾动也。】

所以说,极乐国土的人天都是从清净、智慧海生,是正定聚菩萨,不退转大菩萨。

不动者,是说极乐国土人天,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住持,成就了大乘善根,不可动摇,不可倾动。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须弥山王是群山中最高大的山峰, 没有可比性。

【此二句, 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

这二句, 是庄严阿弥陀佛上首功德成就。佛往昔何故兴起这个愿心。

【见有如来众中, 或有强梁者, 如提婆达多流比。】

这是因为, 法藏菩萨, 见到十方国土, 有佛世尊, 大众当中有强横者, 如同提婆达多这一类人。他嫉妒释迦牟尼佛的名望, 拉帮结派建立僧团, 蛊惑人心, 想废除佛, 自己作新佛。

【或有国王与佛并治, 不知甚推佛。】

或者有的国家, 国王想和佛共同治理、管理这个国家。政教分离, 政治由国王治理, 思想建设由佛来治理。不知甚推佛, 不知道推崇佛。

【或有请佛, 以他缘废忘。 有如是等, 似上首力不成就。】

或者有的国王, 请佛应供, 因为其他事情, 国事繁忙, 或生活琐事, 而忘记了。如阿耆达王供斋三个月, 请释迦牟尼佛与五百比丘应供。佛和比丘到了之后, 阿耆达王因其他事务繁忙, 而忘记供斋之事。

有如是等, 似上首力不成就。像这样的事情, 大家内心其实不是最尊重佛的, 似上首力功德不成就。

【是故愿言, 我为佛时, 愿一切大众, 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 更无俗王。】

因此法藏比丘发誓愿说: 我成佛的时候, 愿极乐国土一切大众中, 没有能生心, 敢于我同等。极乐世界只有唯一正法之王,更加没有世俗之王, 没有世俗国王。

【是故言,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所以说, 南无阿弥陀佛成就的无上佛果, 胜妙无比。如须弥山王一样, 没有人能和佛齐等, 没有人超过佛。这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上首功德力。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 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这二句, 是庄严阿弥陀佛主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往昔为什么会兴起此庄严功德。

【见有佛如来, 虽有大众, 众中亦有不甚恭敬。】

法藏菩萨, 见到无量无边世界, 有的佛如来, 虽然有很多大众围绕, 但是大众中也有不恭敬的事情发生。

【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 若不与我解十四难, 我当更学余道。】

比如一次法会中, 有一比丘对释迦牟尼佛说, 我有十四个问题, 一、世界及我为常耶? 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如果不给我解答这十四个问题, 我就改学其他外道。这十四难本身就是个错误, 都是颠倒之见, 无此事实, 所以佛无可奉告。

【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 佛三语而三不受。】

又比如居迦离, 他这个人喜欢说是非造谣。有一次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出去托钵化缘, 路上遇到下雨, 就躲在一个制造陶器的厂房里。在这之前, 也有一位女人在里面躲雨。舍利弗、目犍连他们并不知道, 雨停了,女的出来了,不久舍利弗、目犍连也跟着出来。居迦离看到了,就造谣说是非,去佛那里说舍利弗他们破戒, 佛告诫说:“不要乱说,舍利弗、目犍连没有这种事情,你不能诽谤造谣,他们是证果的圣人阿罗汉。” 佛说了三次,居迦离三次都不听。一次地震, 裂了一条大缝,居迦离就掉下去了,掉落地狱。

【又如诸外道辈, 假入佛众, 而常伺求佛短。】

又如,还有一些外道之人,他们也混入佛的大众之中,常常伺机寻找佛的短处,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他们也找不到,因为佛身口意三业清净,佛相貌庄严,智慧功德圆满。

【又如第六天魔, 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

还有第六天魔,常常在佛住所,作种种的障碍,给佛添加困难。有这些种种不恭敬的现象、事情发生。

【是故愿言, 使我成佛, 天人大众恭敬无倦。所以但言天人者, 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所以,法藏菩萨心中发愿说,如果我成佛,人天大众恭敬佛没有疲倦。

这里只说人天大众,这是因为极乐净土,没有女人以及八部鬼神。

【是故言,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所以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天人师、调御师,大众恭敬,常常围绕瞻仰阿弥陀佛。如同狮子王,狮子常围绕。这就是极乐世界庄严主功德成就。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 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这四句,是庄严阿弥陀佛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 但以声闻为僧, 无求佛道者。】

佛往昔为什么要兴起不虚作住持功德庄严。见到无量无边世界,有如来世尊,只以声闻为僧,随众中,只有像舍利弗、目犍连等这样的声闻众,没有追求无上佛道的菩萨。大家都是忍辱、持戒、清净、禅定,没有佛的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心。

【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 提婆达多, 居迦离等是也。】

有的众生呢,虽然遇到佛,却免不了堕入三恶道之中。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居迦离等。

善星比丘侍佛二十四年,但因恶友影响,结果却是不见佛功德,谤佛毁佛后转生饿鬼依然不听佛言,依然与佛对抗,再下地狱受苦。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堂兄,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广学多闻,精进难得。但追求名闻利养,犯五逆谤法之罪,破坏僧团、 诽谤佛法、 破佛身血等,堕入地狱。

居迦离因造谣生事,诽谤圣人,堕入恶道。这一类人,虽然遇到了佛陀,但还是因为自己的恶业故,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轮回之苦。

【又人闻佛名号, 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 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

又有一种人, 闻到佛的名号, 内心发起求无上道心, 我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可是当他遇到一点恶缘时, 他就退失菩提心, 只求自己解脱, 退入声闻辟支佛地, 获得的果位, 就是声闻辟支佛, 也就是罗汉果位。

在 《大智度论》 卷十二记载, 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 欲成就菩萨六度中的布施河, 结果他却伤透了心, 从而退失了菩提心, 回大向小。

事情是这样的, 舍利弗在行菩萨道时, 遇到一位乞丐, 来向他乞讨眼睛。

舍利弗说:“眼睛给你无所用啊, 你为什么要我的眼睛呢?如果你需要我的体力或者我的财物, 我都能满足你。”

乞丐却说:“我不要你的身体与财物, 我只想要你的眼睛,若你真是行菩萨道修檀越布施, 你就把眼睛给我吧。”

这个时候, 舍利弗把自己的眼睛挖掉一个, 给了乞丐。

乞丐在舍利弗面前, 拿着眼睛, 用鼻子嗅了一下, 露出一脸很嫌弃的表情说:“ 这个眼睛真臭”, 随手就把眼睛扔在地上, 一边唾弃, 还一边用脚踩踏,“臭死了”。

舍利弗心想, 这种人渣, 真是难度。你拿眼睛又没有用, 你还要索取, 既然得到了, 还嫌弃, 又用脚踩踏。这种人渣实在受不了, 不可以度。我还是自己修行, 了脱生死。思惟是已, 退失菩萨道, 回向小乘。

【有如是等空过者, 退没者。是故愿言, 使我成佛时, 值遇我者, 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

有一些人,遇到佛陀就像没有遇到一样,都空过了。有的虽然遇到佛陀,后来又退下来,隐没了。看到这些情况,因此弥陀悲心愿望,如果我成佛的时候,遇到我阿弥陀佛的人,皆迅速、疾速满足无量无边的无上功德大宝。

【是故言,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观佛庄严八种功德, 讫之于上。】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方无量众生,只要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听闻弥陀名号就获得往生利益,通通都要往生到极乐国土。这一生不会空过。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能迅速满足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的功德大宝。只要忆佛、念佛,触到光明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人,都不会空过,能疾速满足无量无边无上佛果功德大宝海。

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庄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好、智慧光明等功德成就。不虚作,阿弥陀佛成就的四十八大愿,一一愿心都是为了众生,给予众生真实之利益,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心,没有一丝毫、没有一刹那会空过。

住持,弥陀的威神力、不可思议的本愿功德力,住持、维持极乐净土种种功德庄严。一一愿心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使众生安住在弥陀本愿海中,不会空过,不会退失、不会退转无上菩提。

观察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功德,以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力,众生见闻忆触之间,就被弥陀愿力所摄受。疾速满足如大海一般无量无边的功德大宝,住于无上佛道上,不会退转。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 观如来庄严功德, 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问: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成就,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为什么再须观察菩萨庄严功德呢。

【答曰, 如有明君, 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 是其比也。】

如同世间有明君, 就有贤臣来辅助。这个世间尧舜称无为而治, 就是很好的对比。圣人有道德, 自然感得大众心甘情愿辅助, 共成大业。

【若使但有如来法王, 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 岂足云满。亦如 薪 積jī小, 则火不大。】

翼赞: 是辅助的意思。

如果只有阿弥陀如来法王, 而没有诸大菩萨法臣, 没有清净大海诸菩萨辅助, 那在弘法利益广大众生上, 就不圆满了。

亦如薪積jī小, 则火不大。就如堆积的木柴少, 火就不会大。

【如经言, 阿弥陀佛国, 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 如观世音,大势至等, 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

像经中所说,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有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圣众, 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 都是一生补处菩萨, 次生成佛, 于他方世界候补佛位。

【若人称名忆念者, 归依者, 观察者, 如法华经普门品说, 无愿不满。】

如果有人称名、忆念、皈依、观察这些大菩萨名, 如 《法华经普门品》 说, 心中任何的愿望都能满足你。

【然菩萨爱乐功德, 如海吞流, 无止足情。】

菩萨喜爱、修持功德, 如同大海吞没大江河流一样, 永无止尽, 没有满足。

【亦如释迦牟尼如来, 闻一目暗比丘吁言, 谁爱功德, 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 来到其所, 语言, 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 惊喜交集, 白佛言, 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 我功德圆满, 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 是故言爱。】

亦如释迦牟尼佛听闻到一位盲眼的比丘说:“ 谁爱功德, 帮我穿针引线。”他要缝补破了的衣服。

这个时候, 释迦牟尼佛从禅定中起来, 走到失明的比丘身边说:“ 我爱修集福德。” 就为这位比丘穿针。

此时, 失明的比丘听闻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音, 惊喜交集对佛说: “ 世尊啊, 难道您的功德还没有满足吗。”

佛告诉他说:“ 我的功德已经圆满, 没有任何所求的, 但是我此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都是从往昔修集无量无边功德出生。我知道功德恩德所在, 所以我爱修集功德。”

【如所问观佛功德, 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 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如你所说, 观察阿弥陀佛功德, 没有什么愿望不能满足。所以, 这不妨碍再观察菩萨庄严功德, 如上面所说有种种义理故。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善萨日, 如须弥住特。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 但是小菩萨, 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

佛往昔的时候, 为什么兴起此庄严功德。见到无量无边世界, 有的佛国, 只是小菩萨众, 他们不能去十方无量世界广作佛的事业。

【或但声闻人天, 所利狭小。】

有的佛土, 或者是声闻、人天, 所作利益众生的事情非常狭小。

【是故兴愿, 愿我国中, 有无量大菩萨众, 不动本处, 遍至十方, 种种应化, 如实修行, 常作佛事。】

因此, 法藏菩萨发起大悲愿心, 愿我国中, 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 他们不离开本处, 不离开极乐国土, 就可以普遍去十方无量无边世界, 示现种种应化身, 众善奉行, 如法修习, 庄严国土, 广作佛事, 利乐有情。应以何身得度,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常常去十方世界, 供养诸佛, 度化无量无边众生。

【譬如日在天上, 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 岂不来耶。】

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 而他的身影却影现在山川河流中。太阳是来到水里面呢, 还是没有来到水里面呢。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也是这样, 他们安住在极乐世界不动, 应众生之缘, 他们可以化生在十方世界, 教化无量无边众生, 常作佛事, 利益众生。

【如大集经言, 譬如有人善治堤塘, 量其所宜, 及放水时, 不加心力。】

就像 《大集经》 所说, 比如有人善于治理堤坝, 先测量他的范围, 再来设计河流的宽度、堤坝的大小等, 到放水的时候, 就不必再担心,拉闸放水就可以了。

【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 身心不动, 如实修行, 常作佛事。】

菩萨也是如此,先修行供养一切诸佛世尊,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堤坝,先修行好种种功德堤坝。进入三昧,身心如须弥住持一样不会动摇。随众生因缘所求,就会应现,出现他的身影,帮助众生、 教化众生,常作佛教事业。

【如实修行者, 虽常修行, 实无所修行也。

虽然于一切时修行,常作各种各样的修行,其实他没有做什么修行。如天空的月亮一样,千潭有水千潭月,出现在无量无边的千江万水中,但月亮并没有去做这样的事情。

【是故言,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所以说,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清净庄严,常转无垢轮。极乐国土的菩萨大众,常常转清净无染的佛法,化生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常作佛教事情,广度众生。身心安住在极乐净土,如须弥住持一样,如如不动。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 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 或欲教化无量众生, 此没彼出, 先南后北。】

佛往昔为什么会兴起此菩萨庄严功德。见到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有如来菩萨眷属众,想供养他方无量无边诸佛,或者想去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只能从此隐没, 再出现在那边的佛国土世界, 或者, 先去南边的佛国, 再去北边的佛国。

【不能以一念一时, 放光普照, 遍至十方世界, 教化众生。】

不能在一念、 一时这么短的时间里, 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 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 愿我佛土诸大菩萨, 于一念时顷, 遍至十方, 作种种佛事。】

从这里隐没, 从那边佛国出来, 这些都有出、没, 前、后相。见到这些现象, 法藏菩萨发愿说, 愿我成佛的时候, 极乐国土, 诸大菩萨圣众, 于一念之间, 就能遍至十方无量无边佛国世界, 作种种供养世尊, 广作佛事, 利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是故言,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问曰, 上章云, 身不动摇, 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 岂非是一时义耶, 与此若为差别。】

上一章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 身不动本处, 而普遍到十方世界。不动而至, 这不就是一时而至的意思吗, 这二者有什么差别呢。

【答曰, 上但言不动而至, 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 是为差别。】

前面说, 身不动而普遍到达十方世界, 可能到达各地的时间, 有前有后。而这里说, 普遍到达十方世界, 是一时完成的, 没有前后时间差异, 这就是二者的差别。

【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 则是往来。 若有往来, 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 须观一时。】

这也是成就上面身不动义。如果不是一时,普遍出现十方世界,就有来往之相。如果有往、有来,先去东方药师佛供养闻法,再去南方宝生佛供养闻法,有先、后的过程,就不是不动义。所以,为成就上面不动义,必须观察,这是一时达成的,是相辅相成的。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 菩萨人天志趣不广, 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 供养诸佛如来大众。】

佛因地为什么会发起此庄严菩萨功德。见到无量无边世界,有的佛土菩萨、人天大众,志向趣味不广大,不能普遍化身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去供养诸佛如来与大众。

【或以己土秽浊, 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 鄙薄秽土。】

或者,有的菩萨人天,所在国土比较污浊、肮脏、不清净,他们的内心非常自卑,不敢向往清净的国土。

或以所居清净,鄙视秽土。或者是自己所居住的国土环境很清净。有的国土是非常污浊,他们看不起,鄙视秽土,不愿意去。

【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 不能周遍供养, 发起广大善根。】

由于这些种种的局限性与分别心,不能去十方诸佛如来国土,普遍供养诸佛、大众,不能发起无上菩提心,不能发起广大无量无边的善根。

【是故愿言, 我成佛时, 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 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 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 以巧妙辩辞, 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由于以上原因,法藏菩萨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愿我的国土一切菩萨、声闻、人天大众,能一时普遍化身到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大会处所,雨落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以非常善巧、 微妙的语言,来赞叹十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 不见佛土有杂秽相。】

赞叹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的愿心,能容让谦忍众生刚强难化,入于五浊恶世,救度一切苦海众生。在他的心中,并没有种种不净的心情。

【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 不见佛土有清净相。】

虽然赞叹清净国土如来无量无边庄严功德,心中并没有分别心,这个佛土是清净相,那个是污浊的。

【何以故。以诸法等故, 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为什么呢,由于诸法等故,虽然有种种现象的不同,但是他们的法性是平等的,无生的性质是平等的,诸佛如来平等。所以诸佛如来称为等觉。

【若于佛土起优劣心, 假使供养如来, 非法供养也。】

如果对于佛土生起分别心,有优劣的想法,这是优秀的、那是低劣的种种分别心。即使去供养诸佛如来,也不是法供养。

法藏菩萨的愿心,国中的菩萨大众,能圆满普贤行愿,住于禅定中,一念之顷,遍至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供养诸佛,赞叹诸佛如来庄严功德。

【是故言,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软心菩萨, 但乐有佛国土修行, 无慈悲坚牢心。】

为什么佛往昔要发起此菩萨庄严功德。因为见到无量无边世界,有软心菩萨,只喜欢在有佛国土的地方修行,没有坚固的、坚牢的、勇猛的大慈大悲心。

【是故兴愿, 愿我成佛时, 我土菩萨, 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 至他方无佛法僧处, 住持庄严佛法僧宝, 示如有佛, 使佛种处处不断。】

所以,法藏菩萨发愿说,愿我成佛的时候,我国土中所有菩萨大众,通通都有大慈大悲的愿心,有精进勇猛、 坚固的志愿。能舍清净国土,到十方无佛、法、僧三宝的世界,去住持庄严佛、法、僧三宝,示现如同佛在这个世界一样,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使佛种性,连续不断,处处不断。

【是故言,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所以说, 如果那个世界没有佛、法、僧功德大宝, 我就发愿往生在那里。 如佛一样示现佛法, 开示无量无边众生如佛知见。

【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讫之于上。】

观察极乐世界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已经解释完毕。

 

【△次下四句, 是回向门。】

下面四句, 是回向门的偈文。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 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 回己功德, 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 生安乐国。】

这四句, 是论主天亲菩萨的回向门。回向的意思, 就是天亲菩萨把自己所作 《往生论》 的一切功德, 以至诚心普遍回向给一切众生, 愿与一切众生共同拜见阿弥陀如来, 往生安乐国土。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 我以偈颂总说竟。】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 文章, 天亲菩萨以偈颂先说到这里,完毕。

【问曰, 天亲菩萨回向章中, 言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问, 天亲菩萨回向文中说,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这里说的是哪些众生往生净土呢。

【答曰,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 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 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 一切外凡夫人, 皆得往生。】

按照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所说的 《无量寿经》, 佛告诉阿难尊者说:十方世界如恒河沙诸佛如来, 都共同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有众生, 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而生起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称名念佛, 至心回向, 发愿往生安乐国土, 当下即时就获得往生大利, 住不退转位。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案此而言, 一切外凡夫人, 皆得往生。按照这一段 《佛说无量寿经》 说的意思, 一切外凡夫人, 都能得到往生大利。也就是说, 一切普通众生都能往生净土。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下下品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 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 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 受苦无穷。如此愚人, 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 教令念佛。此人苦逼, 不遑念佛。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 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 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 见金莲华犹如日轮, 住其人前。如一念顷,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 满十二大劫, 莲华方开。观世音, 大势至, 以大悲音声, 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 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又如 《佛说观无量寿经》 九品往生, 下品下生里的一段经文说:如果有众生做了不善的事情, 犯了五逆十恶: 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 十恶者: 造作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 造了种种不善的罪业。 这种愚痴之人, 以造恶业的缘故, 应会被恶业牵引, 堕入三恶道中, 经历无量劫, 受种种苦难没有穷尽的时候。

这愚痴之人, 在临命终的时候, 遇到善知识, 为其解苦恼, 讲说微妙的佛法, 劝令念佛, 作种种安慰、安抚。 此人业力业障现前, 众苦所迫, 不能清净听闻佛法、清净修行、清净念佛。

善知识告诉他说, 你没有清净的心, 那你可以称念无量寿佛名号。以真诚的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令声不绝, 具足十声。因佛本愿名号的威神力故, 念念之中能除去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的时候, 阿弥陀佛以金莲华来接引, 犹如日轮一样住在他的面前, 一念之顷、一刹那之间, 接引往生极乐净土。

在莲华中, 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 为他宣说诸法实相, 消除罪业。听闻欢喜踊跃, 即时发无上菩提之心。这就是下品下生。

【以此经证, 明知下品凡夫, 但令不诽谤正法, 信佛因缘, 皆得往生。】

依据 《佛说观无量寿经》 证明, 就知道下品的凡夫众生, 只要不去诽谤正法, 明信佛的因缘, 相信阿弥陀佛, 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慈悲救度, 都能往生安乐国土。

【问曰, 无量寿经言, 愿往生者, 皆得往生,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 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问:《佛说无量寿经》 讲:只要真心发愿往生安乐净土的人,都能往生。除去五逆、诽谤正法之人。而 《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人,也能往生安乐净土。这二种说法,怎么去融会贯通呢。

【答曰, 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 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 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 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 是故得生。】

《佛说无量寿经》 说的是造了二种重罪。一者犯了五逆重罪,二者犯了诽谤正法重罪。由于造了这二种重罪,所以不能往生安乐净土。而 《佛说观无量寿经》 讲,下品下生的人,只是作了五逆十恶之罪,并没有犯诽谤正法之罪。由于他没有诽谤正法的缘故,所以得到往生安乐净土。

【问曰, 假使一人具五逆罪, 而不诽谤正法, 经许得生。 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 而无五逆诸罪, 愿往生者, 得生与否。】

如果有一人造了五逆重罪,而没有诽谤正法,佛经中说允许他往生安乐净土。又有一个人,造了诽谤正法之罪,而没有作五逆诸罪,他愿意往生安乐净土,这个人能不能往生净土呢。

【答曰, 但令诽谤正法, 虽更无余罪, 必不得生。 何以言之。经言, 五逆罪人, 堕阿鼻大地狱中, 具受一劫重罪。】

只要造了诽谤正法重罪,即便没有犯其他罪业,也不能往生安乐净土。经中说,犯了五逆重罪之人,堕入大阿鼻地狱中,受一劫重罪之苦,这些罪慢慢就会消除。

【诽谤正法人, 堕阿鼻大地狱中, 此劫若尽, 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 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

而诽谤正法之人, 堕入到大阿鼻地狱中, 此一劫苦受尽, 他又要反复转到他方世界大阿鼻地狱中受苦。也就是这个世界坏了, 他又要转到其他大阿鼻地狱中受苦。如是辗转反复经历百千大阿鼻地狱, 转来转去, 佛都不记得他什么时候能够出离这个大阿鼻地狱。 因为诽谤正法的罪业极为重大。

【又正法者, 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 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又正法者, 就是佛说的教法。这个愚痴之人不信佛, 不听佛语, 诽谤、 破坏佛法。哪里会按照佛陀的教导, 至诚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净土。

【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 亦如求非水之冰, 无烟之火, 岂有得理。】

假如他只是想贪图安乐净土的快乐、财富, 如世间人欲望, 想得到名利双收, 富甲一方。就像求没有水的冰一样;如求没有烟的火一样, 哪里能得到呢。

【问曰, 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问: 什么样的现象、行为才是诽谤正法呢。

【答曰, 若言无佛无佛法, 无菩萨无菩萨法, 如是等见, 若心自解, 若从他受, 其心决定, 皆名诽谤正法。】

如果从内心说没有佛、没有佛的教法, 也没有菩萨、没有菩萨的教法。像这些邪知邪见, 不论是自己这样理解, 还是从其他人那里领受的, 自己的心已经决定、确定了, 这些都是诽谤正法。

【问曰, 如是等计, 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 逾于五逆重罪耶。】

他心中不信有佛、法、僧三宝, 这些疑惑心态现象, 是诽谤者自己个人的事情。与众生有什么苦恼呢, 怎么会比犯五逆之罪还要重呢。

【答曰, 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 教化众生者, 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 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 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 其罪最重。】

如果没有诸佛宣说世间与出世间的善法, 来教育开化众生, 众生怎么会知道仁、义、礼、智、信呢。世间一切善法就会断绝。出世间的一切圣贤之法苦集灭道、六度万行就会断灭。你只知道五逆罪果报很重, 而不知道五逆罪是从无正法、不信正法所生。所以, 诽谤正法的人, 罪业特别深重。

【问曰, 业道经言, 业道如称, 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 有人造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 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 受无量苦。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 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 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 于理如何。】

《业道经》 说:“业道如称, 重者先牵。”业力像称一样, 哪边的业力重, 他就先下沉。无始以来众生造了很多善恶业, 哪种业力先得果报呢, 重者先牵。如 《佛说观无量寿经》说, 下品下生, 有人造了五逆十恶, 以及种种不善之业。本应堕入三恶道中, 经历多劫, 受苦无穷, 不能出离。但是他在临命终的时候, 遇到善知识, 劝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至诚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具足十声, 就能往生安乐净土, 即时入大乘正定之聚, 再也不会退转, 不会再堕入娑婆世界, 与三恶道诸苦永远隔离。

先牵之义, 于理如何。重业先牵, 造五逆十恶, 具足不善恶业重啊, 重者先牵, 怎么没有先牵入三恶道, 还被阿弥陀佛牵引往生安乐净土了呢, 这个道理怎么解释呢。

【又旷劫以来, 备造诸行有漏之法, 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 便出三界。系业之义, 复欲云何。】

往昔无量劫以来, 我们造了很多有漏之业。不论是善业, 还是恶业, 还是其他种种业, 都是有漏之法, 三界系业。这些业力有漏之法, 像绳索一样, 把我们系缚在三界中。《观经》 说, 但以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便能出离三界轮回之苦海。这个“   三界系业”之义, 怎么能够与经文义理相通解释呢? 难道往昔的业力就不去作用了吗。

【答曰, 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 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 先堕地狱, 系在三界者。】

你的想法是五逆十恶等三界系业为重业, 以下品下生之人十念念佛是很轻的业。应以重的罪业所牵引, 先堕入地狱, 系缚在三界中。

【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 在心, 在缘, 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现在应当以真实的道理来衡量、 较量。业力的轻重之义, 在于心, 在缘、在决定。业力的轻重是在于你的内心, 在于你的因缘、条件、环境, 和你内心中的那种是否决定。不是你做了多久时间、 做了多少的事情来决定的。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 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 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 岂得相比。】

为什么说业力的轻重是在于心呢。造五逆十恶业的人,是依止虚妄颠倒的见识,而作了种种的罪业,杀盗、邪淫、妄语等罪,他所依据的是什么呢,都是虚妄颠倒的知见。

这十念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所依止的是善知识种种善巧方便安慰,听闻善知识讲实相法,实相法就是阿弥陀佛功德庄严,菩萨功德庄严,安乐净土功德庄严。听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佛的悲心切愿一定会救度我们,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我们发起愿往生净土的心。这个是真实的佛法,不是说“无常”颠倒作常、“苦”颠倒作乐、“无我”颠倒作我、“ 不净”颠倒作净。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怎么能相比呢。

【譬如千岁暗室, 光若暂至, 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比如一千年黑暗的房间,光明即使是短暂来到,房间即时就变得明朗了。黑暗不会说,我在房间住了几千年而不想走,明来暗去,光明来了,黑暗就要消失,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在心”。阿弥陀佛无碍光明来了,当我们念佛之时,无明黑暗岂能不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云何在缘。 彼造罪人, 自依止妄想心, 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 依止无上信心, 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为什么业力的轻重在缘呢。这个造罪的人,是依止妄想的心,错误的知见,依止的是烦恼虚妄的众生所在的缘而造的业。

这十念念佛人, 依止的是阿弥陀佛无上信心, 如实的心。我们内心依止的是阿弥陀如来方便的智慧、极乐世界的庄严、真实慈悲的誓愿、清净无量无边功德名号而生。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 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 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 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比如在战争中, 有人被毒箭射中, 截筋破骨, 筋被截断, 骨头也破损。当他听闻到“灭除药鼓”声的时候, 毒箭自然拔除。哪能说毒箭射的很深, 箭不能拔除的道理。

南无阿弥陀佛又称无碍光如来, 哪能因众生罪业深重, 不能消除的道理。《观经》说, 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具足十声, 念念之中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里说明, 弥陀的慈悲愿心、他的威神力, 救度十方众生往生净土, 没有障碍。

是名在缘。这是在于环境、条件的缘故。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 依止有后心, 有心间生。此十念者, 依止无后心, 无间心生, 是名决定。】

什么是业力的轻重在于决定呢。这个造恶之人, 他依止的是有后心, 他做事情会瞻前顾后, 心有间断, 做事情犹豫不决。

这个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 依止的是无后心, 无间心所生。 阿弥陀佛是真实的依靠, 念佛往生净土这个心就决定了。我们依止的是阿弥陀佛的至心、真心, 无前无后。依止的是阿弥陀佛不断光的护念, 护念我们往生净土没有间杂、没有间断过。重者先牵, 是名决定。

【校量三义, 十念者重, 重者先牵, 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比较在心、在缘、在决定三个方面, 十念念佛净业更重, 阿弥陀佛的愿心更加强大, 无碍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重者先牵, 能出离三界苦海。《业道经》 和净土经典说的是一个意思, 十念念佛往生净土, 是重业先牵的体现。

【问曰, 几时名为一念。】

问:多长时间为一念。

【答曰, 百一生灭, 名一刹那。六十刹那, 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 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 若总相, 若别相, 随所观缘, 心无他想。十念相续, 名为十念。但称名号, 亦复如是。】

一个念头生起, 这个念头又消失了, 这就是一个生灭。一百个生灭, 称为一刹那。六十个刹那叫作一念。

此中云念者, 不取此时节也。这里的念, 不是按照多少、时间的久近来计算的。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 若总相, 若别相, 随所观缘, 心无他想。十念相续, 名为十念。这里只是说忆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忆念总相极乐世界, 或者忆念别相阿弥陀佛, 随自己的所观、所缘, 心里没有其他想法, 十念相续, 就叫作十念。

但称名号, 亦复如是。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是一样的。一心系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十念相续, 也叫作十念。

【问曰, 心若他缘, 摄之令还, 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 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问:如果心起念头, 想到其他的事情上了, 就把他拉回来, 再继续一边念佛, 一边计数, 这样可以知道念了多少。知道多少念, 就不是无间, 就有间断了。如果摄心专注想佛、念佛, 没有计数的心, 这样又怎么记得念了多少呢。

如何决定十念而往生呢。

【答曰, 经言十念者, 明业事成办耳, 不必须知头数也。】

《佛说无量寿经》 说十念, 是说明往生大业已经成就了、成办了。我们至心念佛时,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大利, 就已经获得了, 已经完成。《观无量寿经》说, 临命终人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刚好念佛二声, 命就断了, 南无阿弥陀佛光明名号摄取不舍, 自然牵引往生净土华开见佛。不必知道念佛多少数量。这里说明念佛之时, 往生大业已经成办、 已经完成, 舍命之时, 自然往生净土。

【如言蟪蛄不识春秋, 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 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比方说知了不知道什么是春秋。蟪蛄就是知了, 生于春天, 夏天就会死去。伊虫也不知道朱阳之节, 不知道春夏季节。春秋是对我们说的, 春天过去了, 现在是夏天。对它们来说就不知道。

十念业成者, 是亦通神者言之耳。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往生, 不知道要念到什么时候确定往生。是第一声, 还是第十声, 或者是百千声。或者是念了一天、或者二天、或者七天决定的, 这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十念业成, 只有大威神力的阿弥陀佛知道, 是阿弥陀佛楷定、决定的。

【但积念相续, 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 亦有方便。必须口授, 不得题之笔点。】

只要相续念佛,一声一声地念佛,不去想其他事情。哪有闲暇的功夫去数念了多少声。如果想知道,也有方便。必须口传,不能写在纸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