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净宗传承>>四十八愿讲话>>四十八愿讲话(上)>>
四十八愿讲话(上)
添加时间:2023-04-06 10:17:27   作者:常敏法师   点击:14345

                                四十八愿是如来净土之因
                            

【大意】 阿弥陀佛净土之因是指:法藏菩萨为了建设西方净土所做的发愿与修行。发愿的记述分为:「发愿之缘」、「发心总愿」、「选择别愿」三项。 
  第一项发愿之缘   就是法藏菩萨发愿之外缘,所说的是:在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出现了锭光如来,之后,相续出现了五十三位佛,最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而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发愿。
  第二项发心总愿   是发愿的大体,亦是一切菩萨共通所发的大菩提心。这里说:法藏菩萨原是国王,舍弃王位而出家,在世自在王佛所,以偈颂称赞佛,并说出自己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
  第三项选择别愿   是指法藏菩萨从诸菩萨之愿中,经过选择而特别发的愿,即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求教世自在王佛,建立极乐净土之因的情形。又见诸佛净土在眼前,而摄取诸佛清净庄严无量妙土,成为四十八愿。就此四十八愿想自建立净土及思维其有关之因行而发一一之愿。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次又重以偈颂,建立三种之誓愿。所谓三誓偈或重誓偈。 
  而此第三项又可分三部分。(1)选择之相,即叙述法藏菩萨请示世自在王佛,与选择诸佛净土殊妙之部分。(2)别愿,即根据所选取,而建立四十八愿。(3)三誓愿之偈。

                               第一项 发愿之缘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着,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捨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乃往 往昔。
(2)无央数劫 无央数是梵语阿僧祇(asamkya)之译。无法测计之长时间。 
(3)锭光如来 译作燃灯之意。
(4)兴出 出世。
(5)度脱 渡生死海,脱离烦恼之意。
(6)灭度 涅槃。
(7)光远 (Pratapavat)之译。(以下五十一佛中,唯有二十四佛可与梵本的八十一佛相比较,余并不相同。又二十四佛的梵语没有必要列出,故将其省略)。
(8)世自在王 也称世饶王。
(9)如来 佛有十种称呼。如来是十号之第一。
(10)应供 佛十号之第二。阿罗诃(Arhat)之意译。略称罗汉。佛有受人天供养的资格,所以说应供。
(11)等正觉 佛十号之第三。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之意译。平等之正觉的意思。
(12)明行足 佛十号之第四。鞞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的意译。指智慧、修行都圆满的人。
(13)善逝 佛十号之第五。修伽陀(Sugata)的意译。由善因趣善
果,去不复返的意思。不再迷妄的人。
(14)世间解 佛十号之第六。路迦惫(Lokavid)之意译。通晓世间事的意思。
(15)无上士调御丈夫 佛十号之第七。阿耨多罗(Anuttara)与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的意译。无上尊贵的人,能调伏驾御一切众生的人。
(16)天人师 佛十号之第八。舍多提婆摩舍南(Sastadevamanusyanam)之意译。天与人之导师的意思。
(17) 佛十号之第九。佛陀(Buddha)之略,译为觉。离一切迷妄,觉悟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的人。
(18)世尊 佛十号之第十,梵语薄伽梵(Bhagavan)之意译。世人所共尊的人。

【文科】 引出法藏菩萨发愿之缘。
【讲义】 释尊告阿难尊者:「久远之昔,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了无量的众生得道之后,才进入涅槃。接着有光远、月光、栴檀香等五十二位如来相继出世,于济度众生之后灭度。其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这位如来,正是现在要说的法藏菩萨的师父。」

                               第二项 发心总愿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文科】 关于法藏菩萨发愿之过程。
【讲义】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悦豫,高兴快乐。汉译本中有“欢喜开解”,对所闻之法,欢喜领解的意思。无上正真道意,无上正真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指佛的正觉智慧。求无上正真道的心,叫做无上正真道意,即大菩提心。
    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位国王,听闻佛法,非常的欢喜,随即发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沙门,意译勤息。指出家人勤善息恶,故有此名。法藏,解释为一切佛法皆蕴蓄不失故,阿弥陀佛因位出家修行菩萨道的名字。这位国王,他舍弃国家与王位而出家,号法藏比丘。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高才勇哲,才智过人,勇敢而又聪慧。超异,殊胜,不寻常。法藏比丘,他才智超世。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稽首,头着地而礼拜。三匝  绕三周之礼。长跪,两膝着地。颂,赞叹佛的诗句或叙述法义的词句。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顶礼世自在王佛,右绕三周,长跪、合掌,而以偈颂赞叹佛德。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


【文科】  偈中,法藏菩萨首先称赞世自在王佛部分。这是赞叹佛身业德。
【讲义】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光颜巍巍,尊颜发出光明,庄严雄伟。威神,威力神妙。炎明,光明。如来光辉的容颜,无上庄严雄伟。光明之尊贵,世无可比。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摩尼,译为如意珠。随意所求能自在生出衣服财宝等的珠子。焰耀,辉煌灿烂。隐蔽,隐藏盖覆。聚墨,墨块。像太阳、月光、如意宝珠之光明,在如来光明之面前,皆悉隐蔽,犹如聚墨一样。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如来颜容超世,无与伦比。

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文科】  赞叹佛口业德。
【讲义】 如身德殊胜一样,如来口德亦尊贵,如来宣说佛法时,正觉法音,响遍十方,周靡一切。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

【文科】  赞叹佛意业德。
【讲义】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戒闻,六度之一。度是波罗蜜之译。超越生死之意。菩萨为了超越生死所修的六度。戒闻是其中之一,即持戒。“持戒”能闻名诸方,所以把戒称为“戒闻”。这里把“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忍辱”(忍受侮辱)二度,包含在持戒中,而加以省略。 
精进,六度之一。励心进道,欢喜地修行。三昧,六度之一。三摩地之意译。禅定。把心安住一处而不动。智慧,六度之一。
    这里是举佛意德,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威德,世上无双,殊胜稀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法海,佛法广大而深远,比喻如大海。
    其心深明,念诸佛法。诸佛所证广大无边际、深奥无涯底,如来胜智深谛善念,能究其深奥,能明法海,成菩提智德。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无明欲怒,“无明”是智慧不明、愚痴。“欲”是贪欲。“怒”是瞋恚。指贪、瞋、痴三毒烦恼。
    无明、贪、瞋、痴之毒,世尊永无。世尊已断尽界内界外之惑,成涅槃之德。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1)人雄师子 人中之英雄,犹如狮子无所畏。佛。 
(2)神德 神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3)威相 威严的相貌。
(4)大千 大千世界。

【讲义】 人中之雄,狮子之王。神德无限,功勋广大,智慧亦不可思议。光明威相,震动大千世界。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1)圣法王 世自在王。于大圣之法,得自在之人。
(2)解脱 解除烦恼系缚,脱离迷妄之苦。觉悟。

【文科】 前面经文,是法藏比丘,赞叹佛德。偈中之二,法藏菩萨叙述自己的愿望之部分。
【讲义】 希望我成佛之时,能如师父世自在王佛一样,度生死海,解脱一切迷妄众生。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1)调意 调伏悭贪之心。

【讲义】 为调伏悭贪恶心,受持: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行,是最殊胜之愿。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讲义】 不但我自身有此愿,同时亦要普行于十方,使一切恐惧众生,得大安心,得大安乐。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1)恒沙 印度恒河之沙,无数之意。

【讲义】 即使有千百亿无量恒河沙的诸佛,虽一一供养无余,其功德亦不能比于坚心求道不退者。我今求道发坚固之愿。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讲义】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
    譬如恒河沙诸佛世界,无量无数,不可计算之国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愿我佛身之光明悉能遍照此诸无量国土。精进勇猛,威神无穷极。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道场,菩萨开悟成正觉的地方。
     如果我成佛,我所住的国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最胜第一。而住在其中的人最为殊妙,道场比其它国土更好。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泥洹,涅槃之意。译为寂灭、灭度。无为寂定涅槃。等双,伦比、比较。
    极乐国土,如涅槃寂静一般,没有什么可以比拟。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讲义】 我当发哀愍之心,救度一切迷妄众生。十方众生,接受我的救度引导,想来生我国者,即能开出清净的信心之花,而欢喜开解,将来命终,往生我国,必得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文科】 偈中之第三,乞请诸佛证诚的一段。法藏菩萨向师父世自在王佛与十方诸佛,乞请证明法藏愿望,确实无伪。
【讲义】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明信,明是证明,信是诚信。证明诚信无伪。真证,真实的证据。彼,指前段愿望。力精,励力精勤。所欲,所希望的。
    本师世自在王佛:愿你俯察我心无伪。就像如来以他心通彻鉴之神通力,看透我的心,以上所说的是我衷心的真实愿望。我将努力实现以上的愿望并得见真实的结果。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此尊,此等世尊。十方世尊。心行, 心之所愿。志向。
    十方诸佛之智慧,无碍自在,能知一切。愿诸世尊常知我心之趣向,警诫我,使我心不堕懈怠。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即使我身陷三涂苦难之毒中,遇到任何痛苦,请勉励我修行,彻底忍耐到底,直到所愿成就。即使受再大的苦,所发之愿,终不后悔。

                               第三项 选择别愿

                                一 选 择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1)无上正觉之心  求无上佛觉之心,即菩提心。

【文科】 选择别愿之一项,分成选择相、别愿与三誓三部分。选择相是叙述法藏比丘,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选取殊胜之处的状况。别愿是根据选择所立的四十八愿。选择相有六段。这是第一段,法藏菩萨请师父说法。
【讲义】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
    法藏比丘说完偈颂,对世自在王佛说:唯然,世尊,我发无上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为我说明诸佛净土功德庄严。
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摄取,将众生收摄在佛的光明中;对事物的选择取舍,这里取后义,即取胜舍劣的意思。庄严,庄丽严肃。勤苦,苦恼的意思。
    我将修行,选取最殊胜清净的佛国,广大无边之清净妙土。并让我于世,很快开悟正觉,能拔除诸众生生死苦难的根源。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1)世自在王  也叫世饶王。饶是饶益,带给世间许多利益的王。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二。举出师父的推察。
【讲义】 佛告诉阿难:这时,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故意提出早已知道的事来问,于是世自在王佛说:“法藏比丘,你所欲修行的以及佛国土之庄严,你应该都已知道,何以再来问我呢?”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文科】 选择相六段第三。法藏比丘重复向佛请求。
【讲义】 法藏比丘向佛说:“这个道理又深又广,以我的程度是无法知道的。希望世尊为我广说诸佛如来建设净土本因的修行,我将依照所教努力修行,圆满实现愿望。”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四。世自在王佛广泛说明诸佛净土的状况。
【讲义】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高明,不寻常的,远大的。法藏菩萨请求完毕,世自在王佛了解法藏比丘的志愿高超,不可动摇,即为他说经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剋果,何愿不得?斗量,用升斗计量。剋果,剋是成,完成,做完。比如一个人,用斗来测量海水,经历了无限长的时间,如果他不厌倦,继续下去,最后海水也会被汲干,而取得海底之妙宝。人如果立志,力行求道,遇到任何困难,皆不退缩,则必然能够实现愿望。你也应该如此努力。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于是世自在王佛,述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土的优劣,与国中天人的善恶,随应法藏菩萨的心愿,显现出清净佛国,在其眼前,令他得见。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五。法藏比丘的发愿。 
【讲义】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严净, 庄严、清净之意。睹见,看见的意思。
    那时,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所说清净佛土,都在眼前拜见,于是发起超越三世诸佛无上殊胜之大愿。
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著,执著。思维,仔细想。
    法藏比丘,他心中平静,对建立净土的志愿,亦无所著,完全自然的志愿,世间无物能及。如此经过五劫的长时间,思维摄取,建立庄严净土的清净行。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前面说过五劫思维,如果世自在王佛的寿命,像释尊一样,只有八十岁,那么五劫思维之中,世自在王佛,不是已经入涅槃了吗?阿难尊者,为了解开此疑问,便请问释尊说:「世自在王佛国土,寿命有多长?」释尊马上回答说:「佛的寿命四十二劫。」阿难尊者之疑问消了。继续倾听释尊的说法。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1)  好时机。

(2)悦可  欢喜之意。

(3)听察 听取所言,考察所想。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六。上结选择相,下述发别愿之情形。
【讲义】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选取了十方诸佛国中最殊胜妙土,与清净之行。五劫中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已完毕。又参诣世自在王佛,顶礼佛足,绕佛三周,合掌而坐,向佛说道:“世尊,我已经将诸佛国土及庄严佛国之行,选择出来了。”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说道:“现在正是个好机会,把您所选择之愿说出来,让一切大众得闻,使他们法喜充满,发起大菩提心。并能令在座之菩萨众,因闻汝之修行与发愿,以之为缘,而成就无上大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法藏比丘对佛说:“唯垂听察,如我所发起之愿,将一一详细说明。”

                                   二 别 愿

1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文科】 这是第一条,叫做无三恶趣愿(誓言净土无三恶趣)。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所住的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我就不取正觉成佛。 
【成就文】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

2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1)天人 天与人。净土本来没有天人之分,只是仿照其它国土,予以列举而已。下面经文有「但因顺馀方,故有天人之名」,就可知道。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不更恶趣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净土中的人天寿命终了之时,还要经过三恶趣,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3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悉皆金色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净土中的天人,若不全是金色身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馀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4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无有好丑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的相貌若有美丑不同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馀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5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五,宿命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得宿命通,下至不能知道一劫,乃至无数劫过去的事,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6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天眼 六神通之第二,能自在地观看一切的神通力。天是禅定之意思,这种神通力是从禅定中得到,所以叫做天。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六,天眼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得天眼通,不能观见一国,乃至无数诸佛国,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7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1)天耳 六神通之第三,能自在地听得一切言语音声的神通力。 
(2)受持 保持。不忘。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七,天耳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得天耳通,下至不能听闻一佛,乃至无量诸佛之说法,不能皆悉受持于心者,我就不取正觉。
【余经】  《大悲分陀利经》第七愿说:使其中一切众生,具是天耳,闻亿那由他百千住世诸佛,所说之法。

8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八,他心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得他心通,不能了知一佛,乃至无量诸佛国众生的心念,我就不取正觉。
【余经】  《大悲分陀利经》第八愿说:使其中一切众生,善具他心智,如是知多亿那由他百千佛土,众生心念所行。

9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神足 六神通之第五,能自在飞行的神通力。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九,神足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得神足通,于一念之间,下至不能超过无量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第九愿、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等愿成就文合说)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10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贪计 贪爱计度。执著而作种种计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漏尽通之愿。漏是烦恼。烦恼除尽叫漏尽。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得漏尽通,若发起种种想念执著,贪爱其身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11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定聚 正定聚之略。必定成佛之辈。指第十八愿他力念佛之机,即本愿念佛的行者。
(2)灭度 梵语涅槃之意译,入涅槃,则生死之苦消灭,度过烦恼之流,所以叫灭度。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一,必至灭度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不能住正定聚,得大涅槃之佛果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又说: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上一篇: 四十八愿讲话(中)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