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愿赋居士>>谨奉上《经义见解》>>
谨奉上《经义见解》
添加时间:2023-2-10   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6195

一、 对于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  这句经文之前在说明极乐国土人事物等生活环境的殊胜及功德庄严,所以接着即说明如何往生如此殊胜庄严的极乐国土。
  首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自古以来很多人依字解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即表示我们必须要「多」善根福德因缘,因此有很多人提出很多不同的见解或方法,要如何才能算是「多」的条件。然而,到底听谁说的才是正确?不一而是。导致很多人因为做不到这些条件,而痛苦不安。
  《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在公元401年就梵文意译之精作,他曾向僧叡大师感叹,天竺风俗,极重文章体制,文字韵律,但将梵文译成汉文,就失掉了这种文采,只能译出佛经的大意,但风貌迥异。他比喻:就像嚼饭哺人,不但失了原味还令人呕秽。
    1. 再来看玄奘大师,他在公元650年依梵文全译为「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国土」但,仍会发生如何从「少」做到「多」的种种条件与要求,其实,这是指有情类的我们,是幻化之身,所做的只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具真实,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
    2. 此亦即穆勒先生(Mr.Muller)于公元1894年依日本荻原云来所著《梵藏和英合壁净土三部经》英译,经好友林光明兄中译为「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到生在彼无量寿如来佛国之果报」(请详林光明《阿弥陀经译本集成》)。
    3. 黄俊威教授《梵汉阿弥陀经的对比研究》,以尼泊尔的梵文本,来做为鸠摩罗什大师及玄奘大师所译,为讨论中心,并附有梵文罗马拼音及穆勒先生的英译。
    对此句经文,黄教授将梵文直接翻译如下:
    「舍利弗啊!往生到无量寿如来的佛剎土中的众生,不可以唯以下劣的善为根本的」。

 

二、 对于经文「若有善男子、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  前面经文告知我们此世所作的善行,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是有为法,不能契入极乐世界的无为涅槃境界;接下就以此经文告知我们,能契入无为涅槃境界的妙法。这是一种对称式的表达方式。
  经文「执持名号」及「一心不乱」,自古以来更是有不同的解释,尤其在唐宋时代,禅学及理学发达,都用禅学及理学智慧门阐述,从没有以净土的慈悲门阐述,这更导致很多人因为做不到而挫折感或无所适从。
  穆勒先生的梵译英为「shall keep it in mind」(记持在心)及「with thoughts undistubed」(不受种种思维扰乱。Thoughts用复数)。
  玄奘大师译为「闻己思惟」及「系念不乱」。这「闻已思惟」确实妙透了!也就是「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六或七的思维,体究之极,忽然与佛心契合,如见执友与名号相拥相抱在一起,所以是「执持名号」啊!
  现在问题是,随着金砖四国印度的强盛,全世界梵文已被重视,从梵文读佛经,或梵译英已很普遍,我们能用过去那么多因未能读懂梵文而依字解义,或自以为是而产生不同的解释,向人家直接读梵文、英文所体会的真实义,要人家来接受我们的见解吗?
  我们说「万德洪名」到底「万德」到什么程度?万德到包括自己的信愿行吗?万德到就算只看到或听到名号一次或一声也能得蒙救度,那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吗?万德到必须众生付出种种,或不必付出,反而无条件回施给众生呢?既言「万德洪名」而我们却心虚虚的不敢承担佛无条件施给我们,岂不惭愧?
  来读《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吧!世尊说「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1. 试想:「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那么,有没有包括自己的信愿行?难道这样还不够?必须自己再另有信愿行?依据的理由是什么?
    2. 够不够自己一生当中,就算只堪看到或听到名号一次,以无上功德力,也能令自己往生?
以数学式来说明吧!无上功德力是无限大,
1x
=, 10x=, 10,000x=x=∞.
 

三、 对于经文「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临命终时」是指还没有死,「是人终时」是指已死了。所以「心不颠倒」是指死了之后的事情。自古以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要求我们必须如何如何,以达到死前「心不颠倒」,不但违反经言,也违反世理。未死之前能平平静静离世固然可喜,就算狂乱、颠倒、无记(如植物人)亦无所可耻。业报之身,幻化之身,有谁的幻化比较真实可贵吗?
  玄奘大师的译文指「临命终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穆勒先生梵译英为「at their hour of death , and 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在他们的死亡当下,以宁静的心离别此世)。显见「心不颠倒」是指死亡之当下或之后的事,佛力令心不乱,况乎在此之前已见佛及圣众来接矣!
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穆勒先生所译「in the country of the same Amitayus」这个Same字,令人非常欣慰,正是同名同号为阿弥陀佛之意。
  黄教授的梵文直译为「若彼善男子或善女人,将要作时或俱作时,彼无量寿如来将站立其前,声闻众围绕,菩萨众现前。彼将作不颠倒心时,其时即可往生无量寿如来的佛剎土极乐世界中」。黄教授对此有两项很重要的解说:
    1.「将要作时」是指将要修持这个法门时,是简单未来式第三人称动词。「俱作时」是第三人称双数动词,是正在修持。
    2.梵文在此所谈「往生」是以未来式表达,倒不定是「临命终时」,而是修学的当下即可到达此净土。
  诚哉!妙哉!此亦即《叹异钞》第一条「发心欲念佛时,即受摄取不舍之利益」。

 

四、 对于经文「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  依《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宏发四十八愿,其第十八愿文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这「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自古以来很多人告知是我们(十方众生)要去做的。古代汉文没有时态(过去、现、未来)及语态(主动、被动),鸠摩罗什大师将梵文译成汉文都感慨无法译出佛经本意的风貌,何况更早的曹魏康僧铠大师!(既或现代要将英文译成中文,或中文译成英文,都有时会发生不能达意之叹),加上此后诸师除非精通梵文或有能力将梵文译成汉文,否则极易依文解义,加上流传一久,又会发生各人的引申、推演、诠释,他们可曾细心去对照梵文?体会真实义?
  日文及英文都有丰富的时态及语态(如被授与、使役、过去完成进行式、过去被动分词)和梵文的表达方式一致,因而极易读出「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佛力完成的(他力)。
  依林炯灵居士的硕士论文《善导大师三心释的研究》,《无量寿经》和唐朝菩提流志大师所译《无量寿如来会》都源自梵文《极乐庄严经》,穆勒先生《东方圣书》及孔慈先生(Mr.Comez)《极乐之土》亦有英译文。
    1. 以「欲生我国」为例:
    穆勒先生译为「should direct their thougut to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fry of mine」,孔慈先生译为「will set their minds on being reborn in my buddha-field」。
这些都是指出众生的往生是使役、被动的。日本平等通照所译《梵文和译佛说无量寿经》也指出「会引使众生,生起往生到我佛国之心」。
    2. 「乃至十念」,自古以来,诸祖大德都表示这是十声称念佛名之意。穆勒先生译为「even those who have only ten times repeated the thought(of that Buddha country)」,孔慈先生译为「even if they have made the resolution only ten times」,意即:「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此佛国)」,这种方式的救度,又较之于十次称念佛名更为方便!试想,有人临命终时才有机会听闻佛号,这时要能称名有其困难,有此心念即得蒙救度!
    3. 「若不生者」,穆勒先生译为「if these should not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孔慈先生译为「and yet not be reborn in my Buddha-field」。
    「不取正觉」为「then may I not ob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may I not awaken to unsurpassable, perfect, full awakening」,汉译文与英译文完全一致。但英文显示出众生的往生是被授予、被使役的被动式。
  现存梵文《极乐庄严经》第十八愿文只有「欲生我国」明显与汉译相符,而「至心信乐」却是在第十八愿成就文明显表现,即:「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穆勒先生及孔慈先生对成就就文的英译为:
「And why? Because all beings who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bha, and having heard it, raise their thought with joyful longing, even for once only, will not turn away again from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
「Why is this so? Because those living beings who hear the name of the Tathagata Amitabha, and when they hear it they resolutely conceive of one thought of serene trust, even if it is only this single thought, will surely not fall back in their progress toward unsurpassable, perfect, full awakening」。
  「成就文」是说明阿弥陀佛已成就为佛,他的十八愿文中「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已转化成名号;所以「流通文」,流通十方世界为「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不成佛)之宏誓,十劫前已成正觉的阿弥陀佛,同时剎那,也已成就十方众生得能往生极乐净土了!!!闻知阿弥陀佛名号,惠我如此重大的真实之利,那真是令自己欢喜踊跃!在此一念之间,自己就自然而然具足无上功德之利。

 

五、 净土法门的往生实例,对其他宗门派别或其它宗教,是非常独特而且殊胜难得的。当自己能用心认真去读古今一千个以上的往生实例,细心体会吟味,会改变自己很多观念。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吾人的生命与时间毕竟有限,如非「一门深入」,要以自己有限的所知所学,去对其他非自己专长的法门指指点点,实在不宜。何况,净土法门是以「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从「有」门而入的救度方式,大异于由自己「明心见性,证悟无生」的「空」门而入。这是完全不同的旨趣,要尊重每人各自的趣向。
 

六、 名号是十劫前,佛入我心,当自己知道佛疼自己入心,自己也疼名号入心,即我心入佛。那是充满感性的,只有丰富的感情才易能体会净土经文中,那份佛对众生丰富的感情。如《阿弥陀经》世尊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父亲对自己掏心掏肺,剖心剖腑,嘱咐与期待爱护的心呀!亲切至极呀!
    念佛,念佛,掂掂自己与佛与名号有无建立了亲情?把名号作为自己的生命?


                                           愿赋居士  合十敬上
                                             2008.06.22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