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 : 3295
随着信息与网络的发达,加上金砖四国,印度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梵文更受重视与学习。以《阿弥陀经》为例,穆勒先生 (Mr. Muller )的梵文英译,早在世界各国流通。英译的「having heard it, shall keep it in mind, and 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鸠摩罗什大师译为「一心不乱」。英译的「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译之为「心不颠到」(玄奘大师译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我们来看佛学辞典,「一心」又因不同时代,不同祖师的所学与见解,被多种不同的解释。然而,面对世界广大的读者,从英文体会经意会是什么?我们能用失去梵文原味的汉文,有些不但依文解义,又加以引申、推演、诠释的见解,去要求读梵丈或英译的人接受吗?鸠师在译经时,感慨将梵文译成汉文,失去了梵文特有的体制,韵律的文采,只能译出佛经的大意,但风貌已大异其趣。他比喻:就像嚼饭哺人,不但失去了原味,还令人呕秽。现在梵文或英译已广泛流通,既然读经,就要清楚了解经文的真实义,不能因自己疏于去读去学习,而自以为是,用自己所认为的去解释。
再来看黄俊威教授《梵汉阿弥陀经的对比研究》,他将梵文直接翻译的经文「舍利弗啊!若有任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执持彼世尊无量寿如来的名号,愿闻其闻,愿忆念,或一夜,或二夜……或七夜,或心不迷乱,愿忆念。若彼善男子或善女人,将要作时,或俱作时,彼无量寿如来将站立其前,声闻众围绕,菩萨众现前。彼将做不颠倒心时,其时即可往生无量寿如来的佛剎土极乐世界中。」
黄教授说「将要作时」是指将修持这个法门的时候,梵文以简单未来式第三人称动词;「俱作」是第三人称双数动词。表示将要修持或正在修持这一个法门的时候。
「将要作时」和「俱作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当任何的一个人时(即第三人称单数),才会产生将要修持这个法门。但,二个人以上时(即第三人称复数),是因同时听闻或感受到,才会是正在修持这个法门(「俱作时」)。可惜,Mr. Muller未译出,鸠师也未译,玄奘大师也未译,漏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金爱子居士体会于此,立即连想到《叹异钞》第一条「发心欲念佛时,即受摄取不舍之利益」。诚哉!妙哉!明朝莲池大师也说「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生多劫俱蒙解脱」。况乎我们能见、能听、能称、能念,岂不更殊胜!相较于有人教导众生非要作到这样、那样才能往生者,岂不惭愧?!
古代汉文没有时态 (现在、过去、未来)及语态 (主动、被动) 的句型与分别,不同于梵文、日文、英文。八百年前,日本净土宗祖师法然上人,亲鸾圣人等,他们从梵文中,很容易体会众生是被授予,被动,他力,使役,是被救度的,完全是「他力」的旨意。
林炯灵居士硕士论文《善导大师三心释的研究》提到康僧铠大师所译《无量寿径》乃源自于梵文《极乐庄严经》,其中第十八愿经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欲生我国」为例:穆勒先生英译为「should direct their thought to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mine」,孔慈先生 ( Mr. Luis O. Gomez)英译为「will set their mind on being reborn in my Buddha-field」。在古代没有时态,语态之下,梵文又有一字多义的特色,不得已译为「欲生我国 」,而后人又依文解义认为众生必须要有意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实际上众生是被佛引使,被置心而被动往生的。完全是「他力」的旨意。
经文「乃至十念 」穆勒译为「even those who have only ten time repeated the thought ( of that Buddha country),孔慈译为「even if they have made the resolution only ten times」,意即只有十次的心念(此佛国 ),而后人因未见梵文真义,竟扩大解释为临终的十声称念佛名。
「若不生者 」,穆勒译为「if these should not be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孔慈译为「and yet not be reborn in my Buddha-field」。
「不取正觉」,穆勒译为「then may I not obtain the highest perfect knowledge」,孔慈译为「may I not awaken to unsurpassable, perfect, full awakening」,汉译文与英译完全一致,但英文显示出众生的往生是被授予、被使役的被动式。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所以为「本愿」,是因「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已完成,而使一切众生得能往生极乐净土,这是最根本的救度!释迦牟尼佛阐述此愿已完成 (成就文)为「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也就是第十八愿文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已化成为「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此亦可知乃是佛力 (他力)所完成,名号不是众生之力拱出来的。而「乃至一念」依穆勒先生及孔慈先生所英译的成就文为「even for once only」及「even if it is only this single thought」(「甚至只有一次」念及名号的殊胜)
我们来体会名号的殊胜,依《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云「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现在让我们来面对一个彻底的问题:「一生当中,只称念一次名号,能不能往生?甚至只堪看到或听到一次名号能不能往生?」
来读《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吧!经文说:若有人在高山上,至心诵此神咒,眼根所及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一切生类都能觉悟无明,显现本有三种佛性,毕竟安处大涅盘中。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满。这些生类都能不知而得,不求而得;试想,称念或看到、听到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的名号反而不能往生吗?一定往生的!
来读《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吧!经文说:若有人常持六字大明陀罗尼,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身,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此,也都能不知而得,不求而得;因之称念或看到、听到名号也都能往生!
再一个问题:「名号有没有包括我的信愿行?念佛是不是信愿行具足?」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是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当然也包括了我的信愿行!难道这样还不够?必须自己再另有信愿行?那么掂掂自己,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又是什么?
另一个问题:「本愿名号的救度,有没有条件?」
《无量寿经》说「为众闻法藏,广施功德宝」第十八愿文及成就文都是由佛力发起,目的在于开发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而以名号的功德宝来广施给一切众生。《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上道下证法师说得好,「佛的大慈悲是没有理由的,只是希望你安乐,只是一心一意要救度你!」「往生是没有其它条件的!」
有人表示第十八愿「其实就是与佛被救的一个约定」。「约定」是法律名词,是一种条件,如此,大违佛的大慈悲与无条件的救度!由于理念基础的错误,所以衍生为「你必须念我成佛时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这样才能得救」「你要相信我的救度,你要愿生我的净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或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给弥陀救到极乐净土,从此就专称名号,就已径被救度了 」,类此「必须(或只要)……就 (或才能 ) ……」是一种「对价」,也就是条件交换了!渗透入「自力」的理念。佛在兆载永劫植众德本的苦修苦行,而完成了救度一切众生却留这么一点,要众生去做?在道理与逻辑上是不通的。
最近,上信下愿法师整理《印光大师文钞》有关「他力」理念的开示。从浩瀚的文钞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光大师针对不同根基与趣向的莲友,开示不同的内容。有人引用文钞中有关「自力」或「自力兼他力」的理念来驳斥「他力」 都是犯了以自己为正,他人为非的错误。同样的,善导大师《观经疏》等五部九卷的著作,会因每人各自的人生历练与社会接触面的不同,而体会与理解亦有不同。如果说要回归善导,那么要回归什么呢?不同的解读,能说自己的为正,别人为非吗?
他力或自力都同样口称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一切众生)的是这句名号,与自力或他力无关。然而,他力的理念是在提供自己心念的转变,也符合本愿名号的救度及经意,并不是否定自力。既然救度的力量来自名号,则自己与名号有亲昵亲挚吗?恒成一体吗?以名号为自己的生命吗?有了自力的理念,会形成微细的隔阂,会有疑惑或不安。当从自力的理念解脱出来而任凭佛力(他力)的救度,念佛即成单纯自然的念佛,无须任何的造作或用什么外在的规范。直入慈父弥陀本愿的悲心,直入本愿海即可,如此致力既久,会当念忽空,了无一物,此心此身忽焉与名号真如体相契投入。然后知「原来不是我念佛,而是佛念我」,感恩念佛的感性,油然沛出!从而对生死已无后顾之忧,面对日常生活,享受空气享受阳光,尽力去敦厚伦常,服务社会。
《心经》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依」者南无;「般若波罗蜜多」者,阿弥陀佛,亦即「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在内心世界,建立中心信仰,即不会有罣碍恐惧,消除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念佛往生成佛」本是自然法尔的事,如果自己不能安心于此,即是将本来「无事」,自己将之成为「有事」因而产生很多框框架架的规定来套牢自己。 游藤老师说「当你还用种种的造作、心思、观想去念佛的时候,那,你还不知念佛的真义,也还不知佛号大慈大悲无尽救度的真义。当你如同躺在母亲的怀抱中,乐逍遥的心情念佛;独自一人静处时,想到自己已蒙救度而偷偷微笑,甚或在梦中也会安心的微笑,那,你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诚哉!当历练了翻天覆地的觉醒,掏心掏肺的认知,匍匐于最低下,就等于自己在心中融入本愿名号,听到了慈父弥陀的心跳声。
200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