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 : 4557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诸佛向释迦世尊问讯,言「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稳不?」另<从地涌品第十五>最为上首唱导之师的菩萨,向世尊问讯亦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由问讯中,可以看出以释迦世尊之能,已成就了菩提,但在住世中,以此示现的肉身,仍得受病苦、烦恼、疲劳。可见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肉体上的身苦(色)或精神上的心苦(受想行识)。身苦是无法除掉的,身苦与心苦是相互影响的,一般人不可能把身心相依相缘的关系分开,但会因各人对自性不同的体会而有不同的解脱。《杂阿含经》就有记载很多已证得阿罗汉的圣者身苦之例,甚至临终也是重病缠身非常痛苦。所以身苦的感受,大家是一样的。然而,心苦却可以一念之间的转变而顿除,这就是心灵的解脱,重点在于观念与心灵,外在的一切已不能影响自己。既然《心经》说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则,我这个身体依何而存在?
《杂阿含经》有一则讲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了,他面对死亡却脸色不变,有人问其故?他说,听了佛陀开示,自己有了体证:「色」如果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受想行识如果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五蕴皆空,根本没有我的存在,为何有变呢?他说完坐着就走。
烦恼与菩提皆是本性,是每一个生命中,一体的两面,如手掌的手背与手心。只是烦恼是由自心的无明所生,无明与佛性(菩提)无始以来共俱,两者不相入,更不合而为一,佛教常喻如金矿,金为佛性,铁铜镍铝......等杂质为无明,两者同时亘有。由于无明的本质,会无端一念不觉而起,如所谓无明火起而有「业相」,然后又生起「见相」想去见,结果就造出「境界之相」(虚幻物像),佛教说,此乃虚妄境界,故曰「万法唯心造」。
我们(一切众生)因为不愿接受所见的这些宇宙万有,都只是从自心所现的「物像」并非实体存在,反而认为是实有且深生取着,由此欲望产生爱恶、美丑…...等分别,甚至追逐并以种种手段巧取豪夺,而造作积集各种业力,招感不同的苦难、烦恼、生死。正如《宝积经》所说「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如此各个生命相亘之间有形与无形活动中的行为(业力)和合,即是属于众缘和合的情形,层层迭迭引境生妄念,妄念又造境,乘乘除除无有终期。若知此乃自己惑业所造,只是妄现幻化,就不生执着,也不必厌离(对于「假」的,何必分是假或非假呢?何必执着或厌离呢?)。此即佛教常以镜像为例,犹如万物对镜,物像即是镜像,自己不为这些境像所迷、所转。《维摩经》所示「是身是影,从业缘生」,《仁王经》所示「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爱因斯坦在「统一场论」说明经典物理,一般认为从物质而产生「场」,现代物理认为物质只是人的错觉。他说「物质是由场强度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也可以说,场是具有能量强度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如果说物质,那是形成于场,并唯有场是客观存在的」。
「场」即「如来藏」,有能量强度者「真如」(佛性、菩提、法身、法性…...)也。「如来藏」是真妄和合,即阿赖耶识中妄性之作用形成物质。如现在3D或4D数字动态软件程序,从数据库中(犹如众生之如来藏、阿赖耶识),提出依影剧所须的美丑、善恶….数据,透过高明程序设计,和合而成「物像」,映现在电视、影片、广告等的人事物上,这些物像并非实有。《楞严经》说「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再生」。空华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本来是因翳病所见现之空幻物,不待翳病医好才能知空华灭(喻不待等无明灭,才知空华是虚幻)。我们面对生活的苦难、烦恼等同上理,任他起灭纷沓,皆与菩提空性是一体两面真妄和合。就像生活中的食物有酸甜苦辣,而使食物可口多样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亦然,是我们生命的共同体,智慧由此而成熟。烦恼乎?菩提乎?即如是。
有一则事例:某人偶然看到一个蝴蝶茧,几天后茧出现小孔,过了几小时,里面的蛹还未破茧而出,只见细小的身体挣扎从小孔要出来。此人观察很久未见进度,而蛹好像尽了最大努力也没法出来。于是用剪刀从茧的小口剪开,但出来的蝴蝶身体肥大,翅膀又细又弱。此人继续观察,相信翅膀会变大有力,身体会越来越小。可是并未发生,小蝴蝶只是托着肥肿的身体和细弱翅膀在地上爬行,永远不能飞行了。后来他才了解蝴蝶必须从破茧的小孔挣扎出来,经过这个艰难的过程,把体内的养份体液压进注入翅膀里,当破茧而出时,翅膀才能变大有力。此乃大自然的程序设计,让蝴蝶挣扎出来,是为着将来飞行之需。
此正好说明,生命里面的挣扎、苦难、烦恼,是我们所必须的,所以当自己遇到逼迫或苦难的烦恼时,要明白真理菩提正在自己的身上开阐启发。在睡梦中来摇醒自己的,必定是有某些动作或声响,犹如烦恼、痛苦、悲伤….等,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肉身上,而解脱这些也是要从自己的肉体去发挥。当自己视烦恼、痛苦、悲伤…...等为负面时,这些就成为妄情、烦恼;如自己去视之为正面时,这些就成为智慧、菩提。所以,烦恼的当体即是菩提,生活在世,没有贪瞋痴是活不下去的。
蝴蝶是从卵而幼虫而成蛹而成虫为蝴蝶,生命的形态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的生命。正也可说明我们在六道的轮回,每一期生命的形态纵使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的生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转而已。
有一次,上信下愿法师弘法时,一位女莲友表示她的母亲逝世时念佛的一些迹象,大家认为已往生极乐净土而非常高兴与安慰。然而,当某甲法师时,某甲却认为往生怎么有这么容易?不可能往生的!这位女莲友的家人顿时陷入愁苦不安。信愿法师问她「今天听了法会之后,你认为母亲能往生吗?」女莲友表示母亲能往生,但心中仍受某甲法师所影响。信愿法师再问「妳母亲能往生或不能往生,妳较喜欢什么?」女莲友表示母亲能往生当然最高兴!信愿法师说「往生的事,是阿弥陀佛与妳母亲之间的事,其它都是外人,外人凭什么说三道四,我是法师,某甲也是法师,都平等并无高下之分。母亲能往生,能令妳们家人高兴,何苦去听到人说不能往生,而令妳家人痛苦?」女莲友立即释然。
是的!人活在世间是为自己而活,幸福也不是自己努力去追求,而是从努力中得到幸福。念佛即得救度,亦复如是,那是佛的大悲本愿力所完成的,信心于佛,何必自找痛苦烦恼呢?
有一位女老师要求小朋友自带便当不要家长送来,但其中一位小朋友一直违反老师的规定,他的母亲还是会送来便当。后来这位母亲肺癌死了,老师才知道这位母亲挣扎着要给上一年级的儿子送最后一次便当,因为这是她真正感受到一位母亲的荣耀;而小儿子是因妈妈只有中午才有空煮饭,只有中午才能吃到妈妈煮的饭。
噫!很多事情的背后,往往都有某些深重的义理存焉,烦恼的内蕴就是菩提。很多别人发表心得的文字,很多是人家在经论中,深沁体会由心灵涌出的,或在生活中经历煎熬付出心血而证入的。那些都需要我们细心吟味,将心比心才易体会,不是单从文字去说文解义的。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亦复如是。
现代的生活越所谓开发、繁荣、进步,在食衣住行所发生的烦恼、痛苦、悲伤并未能减少,反而更是多方面而且深重,甚至重得要发狂的程度。面临这些,要我们能平心静气实在做不到,问题在于是不是要任由进行下去?我们心中能不能确实认知这些都是外境所惑,虚妄之幻有?更何况怨叹过去或烦恼未来,并不能使自己现在过得快活也毫无利益的,甚至反而会招致身体的病苦。既然这些悲苦不能改变成为好的生活,值此之际,唯一自己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将之全部托由给自己的真实生命:佛性吧!也就是从心中发出至诚的念佛或高声念佛。因为真正的解脱于心境,外在的一切并不能妨害自己;如此,反而易能使烦恼悲苦得到解决或消失,走出一条解脱路。
了知生命本来伴随苦难,是在烦恼雨中穿越生死稠林,天上天下无一自己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自己可以改变,唯有转化自己的心境。那就是开显自己的佛性菩提,值此之际念佛是最直捷简易的方法,而阿弥陀佛的慈悲会在此际我们不敢想的时候,却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