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 : 4008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称为“有情世界”,意思是指有情爱的世界。人,有的被说为“有情”,有的被说为“无情”,其实只是情爱之多寡分别而已。
金,元好问所写“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读来使人回肠荡气,“深情脉脉”“为情所困”似乎成为“有情”的表率。这种情是迷妄中的有情,往往伴之而来的是怨叹与痛苦,“无情”则往往又是陷入冷漠与残酷。“情”其实是人间的极苦。
佛教所说“觉有情”,这是有别于世凡的“有情”或“无情”,并不是吾人的有情,也不是无情。这是佛教常说“非有”“非无”的道理,不是凡智一时可以理解的。佛是“觉”了之后,对于众生真情真爱。“觉”有别于我们的迷妄,我们就像在梦中从未醒过,不知自己眼前的一切及拥有的一切都是梦境之物,没有人摇醒我们,而我们也无法自己醒过来;“觉”是醒过来了,脱离掉梦境,复回自己的本来,再回过头来要摇醒我们。佛看到梦境的我们在做“有情”“无情”的事,为着极力要摇醒我们,而顺应我们每个人的根机施予教化,种种愍爱,都由“同体大悲”的悲心所发,也就是真情真爱。这种有情不会陷于迷妄,不会有厌倦,更不会怨怼与执着的痛苦,所以是“觉有情”。
我们信仰宗教为的是什么?能帮我们的是什么?能救我们的又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曾静心地深入去想吗?
有人说“信仰宗教可以给精神上有个寄托”。精神是抽象的,能寄托在什么之上呢?假使你有几个店面,每月租金收入几十万,生活就有“寄托”了!可是精神寄托在什么呢?
有人说“任何宗教都是劝人向善都不错!”宗教的劝人为善和我们自小所受的教育,父母师长的教诲又有何不同?伦理道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本分,我们未听从父母师长的教育是我们不尽本份,并不是尽了本份反而是积功累德。我们从小未确实去做的,应尽力尽份的去做,怎能待宗教来提醒才去做?
今天,我们所患的并不是不知道这些应做的本份。如果提出重赏,每人自幼稚园学生到百岁老人,都会说、会写一番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何以仍会有世风日下呢?这是由于我们拥有的是一个有生有灭的身心之故。
我们常知佛教讲因果轮回,但佛教最重要的在于告知我们,并不是存在于世的这几十年或百余岁的寿命而已;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已存在,已存在难以计数的亿亿万万年了!本有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充满自然极乐的光明之体,佛教称为佛性、佛体、法性、法体、菩提、涅槃、真如自性••••••等等不同的名词,为的是破我们执着于一个名相,其实这是纯净澄澈而难以名状的。
这是我们每人本来的面目,也是本来具有的“真我”。无始以来我们因有了妄念而产生污染,再经累世以来的作恶造业,使纯净澄澈的法体变成污浊的肉体。肉体有生就有灭,死后就不存在,由自己所造的业带去再穿上另一个形体,不断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中生生灭灭,佛教称为“轮回”。“天”就是天神天仙,甚至到至高无上的天帝,仍会在福尽之后再落入轮回。我们现有的这个身体是轮回中的“假我”。佛经上说我们“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就是说我们肉体所看得到、摸得到的这一切都是空幻不存在的。肉体是众业所积,众苦所集。
佛教的轮回之说,几千年来不但在佛经上讲,古今中外诸大师也殷殷相嘱,我们尚有很多人不予理会不加相信,对于这种眼见为凭看得到,摸得到的反而是虚幻,而自有的真如自性是看不到的,反而是实有的,不知要再等几千年才能为人所相信哩!能相信这一点,就能体会这一生的身命最有意义的、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这一生的岁月,死了就断灭不存在,那么每个人可能就会尽其所能巧取豪夺,使自己好好过这一生的日子算了!可惜不是这样!而是我们都有一个灵性,它会随自己所造的业牵绊再去轮回!有的人不信这一套,说“轮回就轮回嘛!”“轮回作狗就狗,作马就马,有何不可?”其实到了垂垂老矣或久病缠身之际,都不是这么潇洒的,那种“神识茫茫何去何从”的感觉会一涌而上。过去那种“超越自我迈向巅峰”的豪情,到此时都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宗教如果教我们的是世间法,到此时什么名利权势功德都帮不上的。宗教应该是出世间法,是在此时帮上忙的。
佛教帮我们的是了脱生死轮回,归返本有的佛性。“佛”并不是一个崇高尊贵而遥远的目标,让我们去学习追求,而是我们自己本来的面目,是本来就具有的,这个佛性没有大小贵贱之分,所以说“众生平等”。佛说“我是早成佛,你是晚成佛”,我们只是一直无法自己醒过来,而迷之又迷、梦之又梦。佛深愍之,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我们,归返本有佛性。
信仰宗教为的就是这种出离生死轮回,这也是我们一生所需要的,能救得了我们,会救得了我们的才是大慈大悲,否则,宗教和我们又有何相干?
佛教有很多宗教,如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这是从不同的方式去领会佛的慈悲与智慧,了解因果轮回及真如自性,从而知道靠自己力量根本无法了脱生死轮回复回佛性,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归返净土并且进而成佛。这就如千江万水,虽然各有其殊胜但最后都汇入于大海。各宗各派最后也都因念佛之故入于阿弥陀佛的大愿海,才能圆满成就佛道。
很多人认为“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其实他不知道这句名号就是佛体,是法藏菩萨为救度众生发了四十八个誓愿,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苦修苦行,成佛后将一切众生成佛所需的功德、善根、福德、因缘、造作通通纳入在名号之内,无条件送给我们,让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都能做到的方式,只要真能无忧无虑的信受领纳过来,从深心中称念一句名号就可得到名号所含的一切功德,即得往生;同时他在我们真心信受的刹那即以光明摄取我们,临终他就来迎接我们到他的极乐净土,进而必定成佛。
我们真心信受多少,就是得到了多少功德,全心领受即身即佛,念佛成佛真实不虚。我们感念他这种愍爱众生的真情及恩德,从爱他的功德起,从知佛号意义知恩报恩起,这是佛凡真情契合的感情。每个人信受佛号有多少,感受佛恩的心情也就千差万别了。再说,我们又不必花任何一毛钱,也不必浪费一秒钟,他也没得到任何一毛钱,我们的不相信纯是自己的固执而已。
试想,一旦我们信受而念佛成佛,就是得到了真正永远的生命与快乐,就得到了大安心、大安乐。这样我们有了真实的归宿,精神才是有了“寄托”!否则,又能寄托在什么呢?解决了生死一大事的牵绊,回过头来对人对事反而可以做到伦理道德,也能仁民爱物,因为不必去做那些违反人伦的事,做那些事变成没有意义,自然就逐渐去恶向善。此时,我们也才能真正去面对任何的拂逆不顺,或种种的痛苦烦恼,因为我们得到了真正的生命意义,了解生命的本质,有了大安心大安乐,当然也就懒得去计较这些虚幻不实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