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下

作者: 点击 : 9472

论曰。

【论曰已下, 此是解义分。】

【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曰以下是解释往生论前面偈颂义理这部分。这个部分十分重要, 此中义理有十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者, 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 词也。指下诸句, 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论, 就是议论的意思。天亲菩萨往生偈是想说明什么, 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曰, 就是话语、文词。下面一行一行的句子文词, 是来议论解释往生偈的词语。

 

第一重、 愿偈大意。

【△愿偈大意者。】

愿生偈大意是什么。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 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这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是想表明什么样的义理。明确显示想观察极乐世界, 想拜见阿弥陀佛, 愿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重、起观生信。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起观生信, 这里又分二重, 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示五念力的作用。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 修五念门行成就,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 见彼阿弥陀佛。

如何来观察极乐世界, 怎么对往生极乐世界生起无上信心。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 修行五念门获得成就, 必定得生极乐世界, 拜见阿弥陀佛。

怎么来观察极乐世界, 怎么对往生净土生起信心, 就是修习五念门。修习五念门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决定往生极乐净土, 面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这是天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 把净土的修行方法归纳为五念门。一者礼拜门, 二者赞叹门, 三者作愿门, 四者观察门, 五者回向门。修习五念门就能往生净土成就无上佛道。

【门者, 入出义也。如人得门, 则入出无碍。前四念, 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 是出慈悲教化门。】

门者, 入出之义理。如人得了门道, 出入就没有障碍。五念门的前四念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就是往生安乐净土的入门。后一念就是回向门, 就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出来, 慈悲教化十方众生之门道。往生净土华开见佛就是自利, 慈悲教化众生就是利他, 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所以往生安乐净土, 能成就圆满我们无上菩提道心。

 

第一、礼拜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如何礼拜。我们恭敬阿弥陀佛, 身体向阿弥陀如来礼敬, 以

至诚心五体投地顶礼、礼拜阿弥陀佛。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 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

诸佛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佛功德无量无边, 所以佛的名号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想具体说出来, 纸笔也不能把他记载下来。

【是以诸经或举十名, 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 岂此尽耶。所言三号, 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所以诸佛经典只列举佛的十种名号,或者列举佛的三种名号,作为代表。这里只是保存这个世间最尊崇的几个名号。这三个、十个名号,哪里能说得尽佛的无量无边功德呢。所说的佛的三个功德名号,即是如来、应供、正遍知。

【如来者, 如法相解, 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 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 故名如来。】

如来的意思,如同诸法实相的解了,如同诸法实相为众生宣说明了。如诸佛从安稳、清净、无为、涅槃解脱道来十方世界。此佛也是如是而来,从诸法实相而来,从安稳道而来。更不会去生死轮回的后有之中,所以称为如来。

【应者, 应供也。佛结使除尽, 得一切智慧, 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故曰应也。】

应者,就是应供的意思。佛的身心内外已经了结、除尽一切缠缚、业力、烦恼、习气,证得一切智慧,所以,应受一切天上人间众生的供养,因此称为应供。

【正遍知者, 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 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 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 故名正遍知。】

正遍知者,明了一切诸法他的实相、他的实质是不会坏的,不增不减。

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为什么说不坏。心思所行、所想、思维也达不到,看不清。无法用语言来说明,也说不清、道不明。他已超过我们的思量语言。

诸法如涅槃相不动, 故名正遍知。所有的事物现象, 生、老、 病、 死种种的现象, 都是缘聚、缘散。但是现象的实质是不可坏的, 诸法的实相如涅槃相貌一样不会动摇。诸佛所证的涅槃, 无生无灭。这个无生无灭的智慧、慈悲、功德不会动摇。因此称为正遍知。

【无碍光义, 如前偈中解。】

无碍光, 是阿弥陀佛的十二别号之一。前面愿生偈中已经解释过。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威神力普遍十方世界, 救度十方众生没有障碍,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为生彼国意故。

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就是为了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 常以昼三时, 夜三时, 礼十方一切诸佛, 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 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为什么这么说。菩萨礼十方一切诸佛, 与专修净土的礼佛的意愿上, 还是有差别的。菩萨的教法, 常常是昼夜六时, 礼敬十方一切诸佛, 没有说我礼拜这一尊佛, 就愿意往生这尊佛的净土去。修净土法门就不一样, 他的愿望就是要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今应常作愿生意, 故礼阿弥陀如来也。现在应常常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礼拜阿弥陀如来。天亲菩萨在愿生偈中说:世尊我一心, 皈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第二、 赞叹门。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什么是赞叹门, 就是口业念佛, 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赞者, 赞扬也。叹者, 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 故曰口业也。】

赞者, 就是赞扬的意思。叹者, 就是歌叹的意思。赞叹只有口才能宣说出来, 表达出来, 所以说是口业。

 

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为什么要修赞叹门, 因为称念彼佛无碍光如来名号, 如彼佛如来光明智慧相。阿弥陀佛后面真实意义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称名念佛修行就是要与彼佛名义相应, 与阿弥陀佛光明智慧相相应。

【称彼如来名者, 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称彼如来名者, 就是称无碍光如来名号, 也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称佛名就是赞叹佛, 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有无量义、有无量功德;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神通广大, 威神力不可思议。所以称名就是赞叹佛万善功德。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

彼如来光明智相者,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智慧相, 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没有障碍。弥陀无碍的光明,能消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之心,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光明,带来幸福。

【非如日月珠光, 但破空穴中暗也。】

不像日月宝珠的光明,只能破空间的黑暗,他只能破房间的黑暗、山里面的黑暗。佛的光明能破众生内心无明黑暗,是佛的智慧光明所现。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 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如彼无碍光如来名号的义理,想按照阿弥陀佛名号义理去如实修行得到相应。阿弥陀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黑暗,能满足众生一切志愿。

弥陀无碍光明名号能消除我们愚痴罪业之心,能满足我们愿往生的志向,我们就会去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会去念佛,如实修行念佛,与佛光明相应。

【然有称名忆念, 而无明犹在, 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 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称名、忆念阿弥陀佛净土种种功德庄严,而内心不明朗,无明心还在,信心不决定,不能满足心中的愿望。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没有如实修行,没有理解阿弥陀佛名号的义理,与阿弥陀佛名号所含的义理不相应的缘故。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 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 是为物身。】

什么是不如实修行,与阿弥陀佛名号所含的义理不相应。不知道阿弥陀如来光明智慧相,是实相身,是为物身。阿弥陀佛一一愿心是为了谁,为了众生,是为物身。为物身就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的。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 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 余念间故。】

前面说了二种不相应,对阿弥陀佛名号的义理不相应,不知道如来光明智慧相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虽然念佛,但心中不明朗,不能决定信。又有三种不相应,也是和阿弥陀佛名号的义理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好像有一点信心,过了一会儿又好像没有了。一会儿要修善行才能往生,一会儿觉得要有戒行才能往生,一会儿想持真言才能往生。这都是信心不足,不理解阿弥陀佛名号真实意义。

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信心不专一,今天听了别人说这个好,他就去信了。明天听人说那个好,他又去信了。对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没有决定的信受,不能一心皈命。我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行怎么办,那我还得修一修其他善业有依靠。心里还有怀疑。

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刚刚上完课,听了西方极乐世界庄严,阿弥陀佛功德庄严那么好、那么清净。他又去说闲话,被其他事情牵着跑了,信心不相续,被其他妄想间断了。

【此三句, 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 故无决定。无决定, 故念不相续。】

这三句,是相辅相成的。以信心不淳、不真实,所以没有决定的信心。没有决定的信心、信心不专一, 所以念就不相续。

【亦可念不相续, 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 故心不淳。】

也可以说, 心念不相续, 因此, 没有得到决定的信心。没有决定的信心, 所以信心也不淳厚。

【与此相违, 名与实修行相应, 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与三不信相违反, 名义与如实修行相应了。实, 就是实相, 实相身, 涅槃之德。实相身是为了什么, 为物身。南无阿弥陀佛光明智慧相就是实相身, 阿弥陀佛名号的义理就是为物身, 就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 一一誓愿都是为了我。我们在听闻、在思考、在观察南无阿弥陀佛名义的时候, 无碍的光明都是照耀我, 融化我的心灵。触其光明, 身心也会柔软,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念佛。名义与如实修行相应, 所以论主天亲菩萨说:世尊我一心, 皈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问曰, 名为法指, 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 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 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 不能破暗。称佛名号, 亦何能满愿耶。】

这里有一个问题, 有人问, 名字、名称只是为对应他的事物而安立的, 如用手指指示月亮。

若称佛名号, 便得满愿者。如果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就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指月之指, 应能破暗。那指月亮的手指, 应该能破黑暗了。

若指月之指, 不能破暗。称佛名号, 亦何能满愿耶。月亮是明朗、明亮的, 指月的手指在黑暗之中, 是不能破黑暗的,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称念佛的名号, 又怎么能满足愿望呢。

【答曰, 诸法万差, 不可一概。 有名即法, 有名异法。】

回答说, 诸法, 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情都是千差万别的,不可以一概而论。

有名即法, 有的名字即是法, 他的名字和事物本质是一致的, 相同的, 能起到法的作用。

有名异法, 有的名字是异法, 他的名字与事物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不相同的, 不能起到法的作用。

【名即法者, 诸佛菩萨名号, 般若波罗蜜, 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名即法者, 名号与法相同、名字与事物相同。 如诸佛菩萨名号, 般若波罗蜜, 以及陀罗尼章句, 禁咒音辞等都是这样。 名字、名号都是法。《大悲心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说: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名号即法, 在佛陀的经教中有广泛的叙述, 能消灾免难、福慧增长, 能获得究竟圆满利益等等。

【如禁肿辞云, 日出东方, 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 而肿得差。】

比如有一本《禁肿辞》有这样一段文字, 日出东方, 乍赤乍黄等句。假如得红肿病的人, 在酉时晚上五点到七点, 或者亥时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这二个时辰没有日出东方, 也没有太阳, 但只要念“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 就会起作用, 身上的红肿就会消除。

【亦如行师对阵, 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又比如在行军对阵的时候, 让一切士兵口中诵 “ 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 读诵这九个字, 五种兵器—矛、戟、弓、箭、戈就不能打中, 不能伤害你。

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这是东晋时代葛洪 《抱朴子》 所说的一个用兵作战很重要的方法。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如果有人扭伤了筋骨, 用木瓜烤火, 再拿木瓜熨之伤口, 一会儿就痊愈, 恢复健康。

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如果没有木瓜怎么办, 只要对着伤口喊木瓜、木瓜、木瓜的名字, 伤口也会痊愈。

吾身得其效也。昙鸾大师说, 他亲自试过, 很有效果。如果大家遇到这种情况, 也可以试一试, 木瓜、木瓜、木瓜。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

这些最近发生的事情, 很普通的事情, 世间的人都知道他的作用。何况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境界, 以及他威神力的作用。

【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前面解释灭除药涂鼓的比喻, 就是一个例子。打仗的时候, 把灭除药涂在鼓上, 擂鼓声音传到的地方, 身上的毒箭就会拔出来, 伤口也自然痊愈, 这就是声音即法的作用。

【有名异法者, 如指指月等名也。】

有名字与法异, 不同, 不一样。名与事实不同, 如手指指着月亮, 手指并没有放光破除黑暗。阿弥陀佛就不同了,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他的实相是一体的, 与他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汇集在一起的, 所以称为万德宏名。我们观察、思考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时, 自然会被弥陀光明所摄受,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名号即法。

 

第三、 作愿门。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这是作愿门, 怎么作愿呢。心常想阿弥陀佛, 真实心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毕竟得往生极乐国土, 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 止心一处, 不作恶也。】

奢摩他翻译为止。止者, 把心止息、系在一处, 不作善、恶念想。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 于义未满。何以言之。】

奢摩他翻译为止, 这个译名没有违反、背离大意, 只是在义理上不圆满, 不全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止心鼻端, 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 慈悲观止瞋, 因缘观止痴, 如是等亦名为止。】

如心止于鼻端, 把所有的念头、心想、眼神都系止在鼻端上, 这是修禅定、止观的方法, 也叫止。

不净观, 观想我们的身心不净, 可以止我们的贪欲心。

慈悲观, 用慈悲心去接纳众生, 能消除制止我们的嗔恨心。

因缘观, 常常观想事物、事情都是因缘所生法, 诸法因缘灭, 就能制止我们的愚痴心, 制止我们错误的行为。

如是等亦名为止。这一类都可以称为止。

【如人将行不行, 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 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zhè榆yú 柳, 虽皆名木, 若但云木, 安得榆柳耶。】

一个人想走, 可又没有走, 也称为止。所以, 用“止”这个词语, 感觉很轻率。不是奢摩他正确的翻译。昙鸾大师认为“ 止”没有表达出奢摩他的义理和他的含义。又如椿木、柘木、榆木、柳木, 都称为木。如果只称为木的话, 为什么要给他们安榆木、柳木的名字, 这些木材当然有不同之处。 就像“止”一样, 不能表达奢摩他的全意。

【奢摩他云止者, 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 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 及彼国土名号, 能止一切恶。】

奢摩他说是止者, 昙鸾大师说, 现今他有三个含义。一者,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以及西方极乐世界名号, 能止一切恶业。《观经》 说, 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具足十声, 念念之中, 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二者彼安乐土, 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 自然止身口意恶。】

二者, 西方极乐世界, 胜过三界之道。人一往生极乐国土, 五恶之道, 身、口、意三恶之业, 自然截断。西方极乐净土是清净无为涅槃界, 我们往生净土是清净莲华化生, 清净庄严, 智慧功德与诸佛菩萨一样功德庄严。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 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三者, 阿弥陀如来无上正觉功德圆满, 法王大慈大悲的住持, 自然能制止求声闻缘觉之心。由阿弥陀佛威神力住持, 使极乐世界诸天人民, 无上菩提道心, 永不退失。

【此三种止, 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这三种止, 是从阿弥陀如来真实的智慧、圆满的功德、弥陀本愿力所生。所以说,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

 

第四、 观察门。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这个是观察门, 怎么去观察。用智慧观察, 正念去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庄严, 欲真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 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 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 不得椿柘也。】

昙鸾大师认为, 翻译毗婆舍那为观, 也是泛泛说观, 他的义理也不圆满、不全面。如观身无常, 苦、空、无我, 观身九相(胀相、坏相、血涂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 等, 都可以称为观。也如前面奢摩他所说的, 只说木头, 不需要说椿树、柘树等其他树木品种。

【毗婆舍那云观者, 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 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 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 决定得生彼土。】

昙鸾大师认为,毗婆舍那云观者,也有二种义理来解释。

一者作观想,观察极乐世界三种功德庄严, 观察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观察菩萨功德庄严。

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极乐世界清净美好庄严功德,是真实的。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众身相功德庄严都是真实的,他的金刚之身,不可破坏。信心欢喜的念佛行人,所获得的利益,也是真实的功德。如实的功德,决定得以往生极乐国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 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 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 与上地菩萨, 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二者,我们凡夫众生烦恼深重,对于净心的智慧比较愚钝。虽然有的了解一点佛教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又不能对治无明烦恼。但是呢,这样的凡夫众生,一往生到极乐净土,即时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没有证得清净心的菩萨,毕竟证得和诸佛菩萨一样的平等法身。和净心菩萨、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是故言, 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所以说,想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想往生极乐净土,见到阿弥陀如来,想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那就要修持观察门。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观察极乐世界有三种,是哪三种。一、观察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 观心分明曰察。】

心中所缘、所想的事情, 叫做观。观心一一分明、清楚, 就叫做察。我们向往西方极乐国土, 就要观察极乐国土三种依正庄严功德, 一分一分细致观察, 了了分明。

《佛说阿弥陀经》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了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

西方极乐世界国土功德庄严:

佛告长老舍利弗说: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 七重栏楯, 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 有七宝池。八功德水, 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 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 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 大如车轮, 青色青光, 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微妙香洁。舍利弗,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菩萨功德庄严:

舍利弗, 于汝意云何,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 彼佛寿命, 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舍利弗,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 于今十劫。又舍利弗, 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 皆阿罗汉, 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 亦复如是。舍利弗, 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 极乐国土,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对极乐世界的一一观察,以释迦牟尼佛智慧光明的引导,去观察极乐国土,正念观想极乐国土,如实修行毗婆舍那,决定得往生极乐净土,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清净平等法身。

 

第五、 回向门。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这是回向门,怎么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中常发愿,以回向为首,愿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共成佛道,成就大悲心。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 二者还相。】

回向有二种相。一是往相, 二是还相。

【往相者, 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 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

往相回向,以自己的如实修行观察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愿往生极乐净土。或者劝导一切有缘众生信受阿弥陀佛愿心,修行净土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等,发愿往生净土。所有这些功德,都以大悲回向为首,回施一切众生,共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还相者, 生彼土已, 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 回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还相回向,往生极乐净土,得到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也就是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本愿威神力,自在所化,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教化无量无边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共向无上佛道。

【若往若还, 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 回向为首, 得成就大悲心故。】

往相回向,修五念门,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或者自信教人信,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还相回向,往生净土后,再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都是为了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所以说,以回向为首,成就大慈大悲心。大慈大悲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净土法门就是易行道,不可思议。只要信佛因缘,乘佛愿力便能往生极乐净土,法王住持,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

 

第三重、 观行体相。

【△观行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观行体相,观察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又分有二种体。

一者是观察器体,也就是观察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二者观察极乐世界众生,也就是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观察菩萨功德庄严。

器体中又分有三种,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相又分三种。

一者国土体相,极乐世界大体的相貌。

二者示现自利利他,弥陀发心没有为自己,都是利他、利益十方众生。一一愿心,为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当他利益众生的功德圆满时, 自利的功德也圆满成就。

三者入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是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

那么, 什么是第一义谛呢? 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 随其灭处, 是名为实, 是名实相, 名第一义谛。 诸法实相就是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极乐国土大体的相貌是什么样的。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 相似相对法故。

如何观察极乐国土庄严功德。极乐国土庄严功德, 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力。就像摩尼如意宝珠性一样, 这也只是相似相对的比喻, 不能完全表达出来。

【不可思议力者, 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

不可思议力, 总体是指极乐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思议。

极乐世界他的功德、他的庄严、他的美好境界, 不是我们可以思量、思议的。

【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诸经中大体统计有五种不可思议。

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有多少众生呢,数也数不尽,算也算不来。空中有无量无边众生,水中也有无量无边众生,房间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来来去去,没有穷尽。

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依业力而万物变现。凡夫众生应业力的牵引,受生死轮回之果报。佛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行解脱的大愿业力,成就的威神力不可思议。

三者龙力不可思议。龙能以一滴水而降大雨,他的力量也不可思议。

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禅定出现的神通力不可思议。

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五种不可思议中,依佛法功德力而证得涅槃之大果最不可思议, 没有可比性。

【此中佛土不可思议, 有二种力。】

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净土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有二种功德力不可思议。

【一者业力, 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

一者业力。极乐国土庄严功德不可思议,是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就。

法藏菩萨以无缘慈、同体大悲的愿心,发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往生净土。而感得极乐国土庄严功德力不可思议。

【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二者由正觉圆满的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的威神力所摄受,极乐国土庄严功德不可思议。极乐国土的一草一木、一华一叶,都是阿弥陀佛威神力所摄,极乐国土的妙用极为不可思议。

【此不可思议, 如下十七种, 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这极乐国土不可思议,有如下十七种,一一妙相都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事相到后文再作解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 借彼摩尼如意宝性, 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

像摩尼如意宝珠性相似相应,借摩尼如意宝珠的特性,显示极乐国土不可思议功德力。

【诸佛入涅槃时, 以方便力, 留碎身舍利, 以福众生。众生福尽, 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 大龙王以为首饰。】

诸佛如来度化众生缘份尽,入涅槃时,以慈悲方便力,留下碎身舍利,以利益后世无量无边的众生,作为供养礼拜的福田。至到后来,众生福报尽了的时候,此舍利会变成摩尼如意宝珠。这些摩尼如意宝珠大多数都是在大海中,大龙王把他作为首饰穿戴。

【若转轮圣王出世, 以慈悲方便, 能得此珠, 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如果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力,能获得摩尼如意宝珠,于阎浮提娑婆世界,作大饶益,利益广大众生。

【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 随意所欲种种物时, 王便洁斋, 置珠于长竿头, 发愿言, 若我实是转轮王者, 愿宝珠雨如此之物, 若遍一里, 若十里, 若百里, 随我心愿。】

如果需要衣服、饮食、灯明、乐器等,随意所求种种物品时,转轮圣王就会洁身沐浴、持斋,把摩尼如意宝珠放在长竿顶端,对着宝珠发愿说,如果我真是转轮圣王,愿摩尼如意宝珠如下雨一般,落下我需要的物品。或者遍满一里、或者遍满十里、或者遍满百里,以满足我的心愿。

【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 皆称所须, 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

这个时候,虚空中雨落种种物品,大众都得到所求,能满足天下一切众生的愿望,都是这摩尼如意宝珠的力量。

【彼安乐佛土亦如是, 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极乐净土也是这样,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以极乐净土种种特性清净、慈悲、平等、庄严、安乐等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 彼宝珠力, 求衣食者, 能雨衣食等物, 称求者意, 非是不求。】

只是相似、相近,比较接近摩尼如意宝珠。你有求、有发愿想获得衣食,就能雨落衣食等物品,称心满意。如果你不求、不发愿就没有,他就不会雨落下来。

【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 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

极乐国土,就不是这样,只要众生乐意,一切都能满足。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圆满了无量无边的佛果功德,圆满了无上的智慧,成就了广大的慈悲心,能满足一切众生的志愿,没有缺乏。

片面地取如意宝珠的特性作为比喻,所以叫做相似相对。他们不是完全同等的,只是相似相近而已。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 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

如意宝珠只能满足众生衣食等愿,不能满足众生求无上佛道之大愿。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 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

又如意宝珠只能满足、帮助众生一身的愿望,如果你一转世,他与你就没有关系、没有联系,再也不能帮助你,他不能满足众生无量身愿。极乐世界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他的功德力,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不论何时何地,让你称心如意。

【有如是等无量差别, 故言相似。】

他们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所以说相似。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

观察极乐国土庄严功德成就,有十七种。我们应该要知道。只有具体了解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功德,在我们内心才会引发深信切愿,求生极乐净土。

 

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这十七种庄严,是极乐国土庄严功德。要一一细致、深入观察极乐国土庄严功德。观察成就了,信心就是满满的,没有一点缺漏、缺少。

【先举章门, 次续提释。】

先选举极乐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种类,然后再相续提出来解释。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 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 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 得涅槃分, 焉可思议。】

这里为什么说极乐世界庄严清净功德,就不可以思议了呢。有凡夫众生烦恼成就,没有断烦恼,他也能往生极乐净土。由此可见,往生极乐净土,并不是要求断除烦恼才能往生。

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往生到极乐净土,三界的这些系业、这些绳索,不会再牵引你。

在娑婆世界,烦恼所造的业,就要系缚在三界之中,系缚在生死轮回之中。一旦往生极乐净土,三界的业力、绳索,就牵不到你,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涅槃是诸佛如来所证的果德, 这个凡夫众生不断烦恼,都能得到涅槃的身份,获得无上佛果功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大乘佛法里面没有这样的经论言教, 这种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的言教, 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去测度, 怎么去思维, 思维也思维不了, 怎么能用我们的语言、 思维说得清楚。就这样吧,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 若意欲宫殿楼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 若千由旬, 千间万间, 随心所成, 人各如此。】

极乐国土庄严量功德成就, 这怎么又不可思议了呢。极乐国土人天大众, 他要接待、接引众生往生净土, 心里想要宫殿、楼阁, 或者一由旬广大, 或者百由旬、或者千由旬广大, 或者楼台、阁堂、房屋千间、万间, 随心所欲, 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满足。

【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 若今生, 若当生。一时一日之顷, 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 无迫迮相。】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不可思议, 而愿往生极乐净土的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是不可思议。有已经往生的, 有现在往生的, 有要往生的。一时一日很短暂的时间里, 往生净土的众生, 不知其数, 算数也数不过来, 无法计算。

而彼世界常若虚空, 无迫迮相。极乐世界广大如虚空一般开阔, 往生的众生再多, 宫殿楼阁再多再大, 极乐世界都没有狭窄、拥挤的相状, 极乐世界广大如虚空的量功德不可思议。

【彼中众生, 住如此量中, 志愿广大, 亦如虚空无有限量。彼国土量, 能成众生心行量。 何可思议。】

极乐国土众生,住在广大如虚空的海量中,他的志愿也极为广大,如虚空一样没有限量。我们住在这个世界,环境狭小,心量也不开阔,天天以我为中心,心情比较烦恼,不开心。我们凡夫众生,一旦往生广大如虚空、无量无边的极乐净土,我们的心量也会变得和佛一样广大,我们的胸怀也会变得与佛一样慈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量特别广大,包容十方无边无际的诸佛世界,无量的世界都在你心中,慈悲视一切众生。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极乐国土广大如虚空这个庄严量功德,能成就众生如虚空般的心量、无有限量的心行,真是不可思议功德。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譬如迦罗求罗虫, 其形微小。若得大风,身如大山。随风大小, 为己身相。】

庄严极乐国土性功德怎么不可思议呢。比如迦罗求罗虫,他的身体很微小。如果遇到大风,身体就会随大风扩大,如大山一样高大。这种虫子随风的大小,作为自己的身相,风越大,他的身体也越大,风小他的身体也小。

【生安乐众生亦复如是。生彼正道世界, 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虫, 非身而身。焉可思议。】

往生到极乐国土的众生也是如此。生到这个正道的世界。即时成就出世的善根,入大乘正定聚。

亦如彼虫,非身而身。焉可思议。就像迦罗求罗虫子,非身而身。五浊恶世这样罪业深重的凡夫众生,一旦往生极乐净土,国土庄严性功德的缘故,自然就会成就我们的智慧、慈悲、神通,得金刚那罗延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非身而身,焉可思议。不论我们是什么身份,愚痴、卑劣、罪业啊,一旦往生极乐净土,“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的力量,自然成就了我们的出世善根,入大乘正定聚,智慧功德与诸佛菩萨一样圆满,必至成佛。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忍辱得端正, 我心影响也。一得生彼, 无瞋忍之殊。人天色像, 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 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极乐世界的形相功德,怎么不可思议了。我们修行忍辱,就能得到正直、端庄相貌,这是受自己的心行的影响。就像影子与响声一样,我们在哪里,影子也跟着到哪里。声音在哪里,响声就在哪里。

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绝。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嗔恨、忍辱心的差别。不论你是嗔恨心重的众生,还是忍辱心的众生,往生极乐净土,都是平等一味,人天色像,绝对庄严美妙。

盖净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这都是清净光明一味的威神力, 所有的差别相被清净光明所照耀, 一律成为功德圆满、清净、光明、庄严、平等的相貌。 焉可思议。 这光明只是一种物质光明, 不是我们的心量和修行, 却改变了千差万别众生的心量和行为。 成就了众生一味平等圆满光明的妙相。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 或一宝, 十宝, 百千种宝, 随心称意, 无不具足。若欲令无, 倏shū焉化没。心得自在, 有逾神通。安可思议。】

这里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种种事物, 或者是由一宝庄严, 如极乐世界大地以黄金铺地;或者十宝所成, 极乐世界的宝树都是由金、 银、 琉璃、 砗磲、 玛瑙、 琥珀、珊瑚等诸宝组成;或者百千种杂宝所成, 极乐世界的宫殿、 楼观、 池流、 华树,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 都是以无量的杂宝、 百千种香共同合成的。极乐世界所有万物种种的庄严, 都能随自己的心愿, 称心如意、满足。

若欲令无, 倏焉化没。如果不需要, 瞬间就能令他消失掉。

心得自在, 有逾神通。安可思议。心得到了自在, 心是这样随意自在, 超过神通, 不可思议啊。神通只是由大变小、小变大, 一变多、多变一, 随自己的意愿而变化。而极乐世界种种事物庄严, 想一宝庄严就一宝庄严, 想十宝庄严就十宝庄严, 想百千杂宝庄严就百千杂宝庄严, 遂心如意, 自在满足, 已经超过神通,这不是我们可思议、可思量的。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其光曜事, 则映彻表里。其光曜心, 则终尽无明。光为佛事, 焉可思议。】

庄严妙色功德,有什么不可思议呢。极乐世界的光明,光颜巍巍,照耀万物,犹如明镜一般,影畅表里。极乐国土里里外外都是清净光明。极乐之光明照耀众生的内心,内心的一切无明、一切黑暗都能消除。

光为佛事,焉可思议。世间的光明就有障碍的,只能照耀物体的外表,里面就照耀不到。正面能照耀,背面他就照耀不到。能照外界的黑暗,内心的无明他照耀不到。极乐世界的光明,不仅照耀万物表里一如,内外光明无量,还能照彻众生内心,破无明黑暗。以光明作为诸佛事业,不可思议。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宝例坚强, 而此柔软。触乐应著, 而此增道。事同爱作, 何可思议。有菩萨字爱作, 形容端正, 生人染著。经言, 染之者, 或生天上, 或发菩提心。】

庄严触功德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世间的宝物,他的材质一般都很坚硬,而极乐世界的宝性功德草是柔软的,可以左右旋转。

世间的宝物, 你接触他生起喜悦时, 心就会执着不放, 沉溺眷恋在里面不能自拔。 而你接触极乐世界珍宝时, 生起快乐, 会增加你的道业, 智慧善根都会增长。

如同 《宝积经》 的爱作菩萨一样, 不可思议。 爱作菩萨, 容貌非常端正美好, 人看见了就喜欢。 经中说, 如果内心对这位爱作菩萨生欢喜心、生染著心的人, 或者生到天上, 或者发起无上菩提心。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 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 二者地, 三者虚空。

极乐世界有三种庄严功德, 应该知道。一者水无量庄严, 二者地无量庄严, 三者虚空无量庄严。

【此三种所以并言, 以同类者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类, 所谓虚空, 识, 地, 水, 火, 风。二者无分别类, 所谓地水火风虚空。】

水、地、虚空三种并列而说, 因为他们是同类的缘故。为什么说他们是同一类。 一者, 他们都是属于六大类, 所谓虚空、识、地、水、火、风。二者, 他们又都属于无分别类, 所谓地、水、火、风、虚空。

【但言三类者。识一大, 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 彼中无故。虽有风, 风不可见故, 无住处故。】

但是这三类排除在外。识这一大类, 意识, 认识, 他们是属于有情众生世界的。火一大类, 极乐世界是没有的。极乐净土有无量清净光明, 没有火焰, 没有火源。极乐世界虽然有种种微风吹动,但风无色无形看不见,又没有住处,没有住所。

【是以六大五类中, 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所以,在六大五类之中,取可以庄严的这三类并列加以说明。

极乐世界国土庄严三种事情,就是水、地、虚空无量庄严。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净土人天, 非水谷身, 何须水耶。】

庄严水的功德怎么就不可思议呢。极乐净土的人天,是莲华化生,不是食五谷杂粮的身体,不是血肉胞胎之身,何必用水来养身体呢。

【清净成就, 不须洗濯zhuó,复何用水耶。】

极乐净土是清净庄严功德成就的,没有污垢,没有污染,不需要洗涤,那何必用水呢。

【彼中无四时, 常调适不烦热, 复何须水耶。】

极乐净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没有严寒酷暑的差别,环境舒适、调和,不冷不热,不烦躁,何须用水来调解呢。

【不须而有, 当有所以。】

不需要用水养生,不需要用水洗涤,不需要用水调冷热,却要庄严水的功德,一定有他的原因。

【经言, 彼诸菩萨及声闻, 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 水即没足。欲令至膝, 水即至膝。欲令至腰, 水即至腰。欲令至颈, 水即至颈。欲令灌身, 自然灌身。欲令还复, 水辄还复。】

《佛说无量寿经》 说:极乐国土的菩萨、声闻圣众, 如果进入七宝池中, 想让宝池中的水浸没足, 水即到足。欲令水到膝盖, 水就到膝盖。想让水到腰, 水就到腰。想让水到颈部, 水即到颈部。想让水淋灌身体, 自然就灌洗身体。想让水恢复原样, 自然就还原如初。

【调和冷暖, 自然随意。开神悦体, 荡除心垢。】

想调和水温的冷暖, 自然随意满足你的愿望, 想冷就冷, 想热就热。宝池的水, 不但能调和舒适, 随意自在, 还能开神悦体, 让我们的身心喜悦开朗, 荡除内心的污垢。心中的种种烦恼尘垢, 被水冲洗, 内心就清净明朗。

【清明澄洁, 净若无形。宝沙映彻, 无深不照。】

宝池里面的水, 非常清澈、透明、洁净, 这水看起来没有形状一样。极乐世界的宝池, 是细软的金沙铺垫, 宝沙的光明映彻内外, 无深不照。不论水有多深, 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明明了了。

【微澜回流, 转相灌注。安详徐逝, 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 莫不闻者。】

七宝池中八功德水, 微波来回流动, 互相灌溉。徐徐流动, 安详自在, 从容不迫。水波的流动, 自然扬起了无量的佛法妙音, 随着大众所应, 无不听闻。

【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闻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

或者听闻佛的声音, 或者听闻法的声音, 或者听闻僧的声音, 或者听闻寂静的声音, 或者听闻空无我的声音, 或者听闻大慈大悲的声音, 或者听闻无量波罗蜜的声音, 或者听闻十力无畏不共法的声音, 或者听闻诸通慧(神通、智慧) 的声音, 或者听闻无所作的声音, 或者听闻不起灭的声音, 或者听闻无生忍的声音, 乃至听闻甘露灌顶等种种微妙法的声音。

【如是等声, 称其所闻, 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如是无量微妙的法音, 称心如意听闻的大众, 没有不欢喜的, 信心欢喜无量无边。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的妙法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真理。随顺神通智慧菩萨声闻所行正觉圆满之道。

【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极乐净土没有三途苦难之名, 没有地狱、恶鬼、畜生的名字, 只有自然快乐的法音。所以极乐净土, 名为安乐世界。

【此水为佛事, 安可思议。】

以水作为佛事, 不可思议。不像世间的水, 做清洁用, 洗一洗衣被、拖拖地等。极乐世界庄严水功德, 是作为佛事用的, 能开神悦体, 洗除心垢, 水波能散发无量的法音, 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此水为佛事, 不可思议。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故。

【此云何不思议。】

庄严地功德,这里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

【彼种种事, 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 随心称意, 庄严具足。此庄严事, 如净明镜, 十方国土净秽诸相, 善恶业缘, 一切悉现。】

极乐世界种种事相,宫殿、楼阁、宝树、宝栏、莲池、水流等等,或是一宝所成, 或者十宝、百宝、乃至无量杂宝庄严成就,随心如意,满足所愿,具足庄严。这些种种事相庄严,如清净明亮的镜子一样,十方国土清净、污秽的相貌,善业、恶业的因缘果报等, 一切都在明镜里影现出来,像看电影一般,历历在目。

【彼中人天见斯事故, 探汤不及之情, 自然成就。】

极乐世界的人天,在净土的宫殿、楼阁、宝树之中见到十方国土这些清净、污秽现象,开示善、 恶因果报应,见到十方国土众生,怎么做恶行善,怎么受苦得乐。见到这些事情,很受教育,自然生起断恶行善之心,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见恶如探汤,见善如不及。意思是说见到恶行,就如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紧避开。见到善行就怕自己来不及做。

【亦如诸大菩萨, 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 皆见诸佛, 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

就像诸大菩萨一样,他们都有一个宝冠。以照法性、明照诸法实相这个珍宝作为宝冠。这个宝冠中,能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又能了达一切诸法之实性。

【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 照于东方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盖斯类也。】

又比如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 眉间放白毫光, 光明照耀东方万八千国土, 这些世界都变成了金色国土。从阿鼻狱, 到上至有顶, 就是到天人上面, 万八千世界中的六道众生, 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生生死死, 来来往往。善恶业缘, 所受的果报, 或好或丑, 这些都看得清清楚楚。

盖斯类也。国中的人天大众, 也同诸大菩萨一样, 头顶宝冠。不仅这些, 极乐世界万物的庄严也是这样, 宫殿、楼阁、宝树间, 清净庄严, 犹如明镜, 显现十方国土清净、污秽, 从阿鼻狱, 到上至有顶, 诸世界的六道众生, 生死轮回, 善、恶业所受的果报好、丑, 皆悉见到。这个时候, 国土中的人天大众, 自然生起大慈悲心, 断恶修善, 发起广度众生的愿心。

【此影为佛事, 安可思议。】

这就是极乐净土庄严地功德成就, 以影像作为佛事, 不可思议。使国中人天大众, 在净土就能观察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的清净、污秽的相貌。了解诸世界中六道众生, 生死往来, 善恶因果报应, 如同听闻佛亲自讲法一般, 生起无上信心。这个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 又怎么不可思议呢。

【经言, 无量宝网, 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 百千杂宝,奇妙珍异, 庄严校饰。】

《佛说无量寿经》 说: 极乐世界的虚空, 有无量无边的宝网来庄严, 他覆盖极乐世界整个国土。这些宝网都是以金镂、真珠百千不同的种种杂宝, 奇特微妙, 珍贵稀有, 来庄严装饰虚空。

【周匝四面, 垂以宝铃。光色晃耀, 尽极严丽。】

这个宝网的四面东、南、西、北, 都垂以宝铃。光明灿烂,极其庄严美丽。

【自然德风, 徐起微动。其风调和, 不寒不暑。温凉柔软, 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 演发无量微妙法音,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 尘劳垢习, 自然不起。风触其身, 皆得快乐。】

自然之风, 徐徐生起, 微风吹动的时候, 这风调和, 不寒也不热, 温和, 凉爽, 而且这风非常柔软, 不慢也不快。

这风吹到诸宝罗网, 以及众多宝树的时候, 自然会发出无量的微妙的法音, 空中充满了种种美妙的香味。听闻到微妙的法音, 或者闻到美妙的香味, 心中的烦恼习气, 自然就不会生起来。

风触其身, 皆得快乐。这个风吹到大众的身上, 都能得到无量的快乐。

【此声为佛事, 焉可思议。】

极乐世界以声音作为佛事, 微风吹到罗网、宝树之间, 风声、铃声会发出微妙和雅的法音, 大众听闻得到信心欢喜, 得到法喜之乐, 这就不可思议了。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议。]

这里庄严雨功德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

【经言, 风吹散华, 遍满佛土。随色次第, 而不杂乱。柔软光泽, 馨香芬烈。足履其上, 陷下四寸。随举足已, 还复如故。华用已讫, 地辄开裂, 以次化没, 清净无遗。随其时节, 风吹散华, 如是六返。】

《佛说无量寿经》说, 极乐世界国土, 微风吹动的时候, 虚空中会散下莲华, 遍满整个佛土。随着种种的颜色, 排列各种美妙的形色, 不会杂乱无章。

这些莲华非常柔软、光明清洁、馨香浓厚。 脚踏在地面上,他会陷下四寸。随着足提起来, 地面又会平复, 恢复如故。

这些莲华用完了后, 在地面上, 依照次序自然就会一一化没, 地面又恢复清净无遗。随着时节, 风吹散华, 六次往返。

【又众宝莲华, 周满世界。一一宝华, 百千亿叶。其华光明, 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 光色赫然。暐晔焕烂, 明曜日月。】

又有各种各样的众宝莲华, 遍布、周满极乐世界。一一宝华, 有百千亿的华叶。莲华的光明, 有无量无边的色像。青色莲华有青色的光明, 白色莲华有白色的光明, 玄黄朱紫莲华的光色, 也有相应的光明。这些光明非常显赫, 光彩夺目, 光耀灿烂, 一一光明都超过日月的光明。

【一一华中, 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 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 相好殊特。一一诸佛, 又放百千光明,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 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华为佛事, 安可思议。】

一一妙宝莲华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一一光明中,又化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每尊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相好光明殊胜奇特。一一诸佛,又放出百千光明,普遍为十方众生宣说微妙的佛法。

如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又各个教化安立无量无边的众生,使他们安住在无上的佛道上,而不退转。这就是极乐国土以雨华作为佛事,不可思议。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暗冥故。

【此云何不思议。

这里的庄严光明功德怎么不可思议呢,

【彼土光明, 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 无明黑暗, 终必消除。光明非慧, 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极乐净土的无量光明,是从阿弥陀如来智慧果报所兴起的。如果有众生,触其光明,身心柔软,善根增长,无明黑暗,终必破除。光明非智慧,但能为智慧所用,不可思议。

通途,我们修六度万行,是以般若智慧去思维、思考,去观照我们的起心动念,断除贪、嗔、痴烦恼,消除无明黑暗。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消除一切众生贪、嗔、痴无明烦恼。能开启众生之智慧,消灭一切黑暗。极乐世界光明能以智慧用,而做佛事,不可思议。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议。】

这个极乐国土名声功德怎么不可思议呢。

【经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 克念愿生, 亦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 安可思议。】

经中说,如果有人听闻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清净安乐,心中确定、决定下来,愿往生极乐净土,也能获得往生。一旦往生即时入正定聚、住不退转。这是极乐国土的名字作为佛事,不可思议。

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修行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我们凡夫众生,想通过自己修行求正定聚、住不退转,就要经过无量大劫。

作为我们这样的罪恶凡夫众生,只要听闻极乐国土清净安乐的名号,心中决定信心,发愿往生净土,就能往生安乐国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 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 云何可得思议耶。】

安乐国土的主功德,又怎么不可思议呢。正觉阿弥陀的不可思议,彼佛的光明无量无边,照十方国,救度一切众生,都没有障碍,所以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的寿命,以及安乐国土众生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以称为阿弥陀佛。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凡往生净土,无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安乐国土的种种庄严,是正觉阿弥陀大慈大悲的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住持、所庄严的。

安乐国土的相貌种种庄严、美好,散发出无量无边的光明。国中的众生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些种种的庄严功德,都是圆满正觉的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善根、大愿业力所住持、所维护的,不可思议啊。

【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 在水不烂, 在火不焦, 得因缘则生。何以故。 不朽药力故。】

住,就是不会变异,不会消灭、灭亡。持,就是不会散坏、不会消失。就像不朽药物涂在种子上,放在水中不会腐烂,放在火上不会烤焦,只要遇到因缘条件,他就会生长。什么缘故呢,这是不朽药力住持的原因。

【若人一生安乐净土, 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 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 无上菩提种子, 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如果有人一旦往生安乐国土,后来他想去三界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就能舍离净土的寿命,随意化生在三界教化一切众生。虽然生在三界种种的烦恼贪、嗔、痴的水火之中,无上菩提种子,成佛的种子,毕竟不会变异、不会散失、不会腐朽。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正觉阿弥陀出世善根住持众生心中的缘故,一一愿心入众生心中的缘故, 不论我们出生在哪里,都能自由自在, 遇水不会腐烂、遇火不会烧焦。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 若胎若卵若湿若化, 眷属若干, 苦乐万品。以杂业故。】

庄严眷属功德怎么不可思议呢。凡是杂生的世界,都是由种种不同的因缘所生,或者胎生,或者卵生,或者湿生,或者化生,眷属有父母、妻儿、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他们的苦、乐都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比较杂乱,有的人生活会享受快乐,有的人生活的就比较痛苦。

【彼安乐国土, 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 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 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 焉可思议。】

安乐国土的眷属众生,都是从阿弥陀如来法王正觉清净莲华所化生。极乐国土的眷属圣众,于此莲华生,依此莲华坐,所以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往生极乐净土,大家都是从念佛而来的,没有其他的道路可寻。不论多远,远通法界内外,任何念佛人都是兄弟。极乐净土的眷属圣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乘佛愿, 为我命, 焉可思议。】

这里庄严受用功德有什么不可思议。极乐国土的大众,不食五谷杂粮,却能资养生命。极乐国土的大众寿命无量,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金刚那罗延身,那所资养我们生命的是什么呢。

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这是由于阿弥陀如来满足本愿力的缘故。乘佛不可思议愿力,爱乐佛法味,法喜、禅悦为食,资法身慧命。

阿弥陀佛的寿命,以及极乐国土大众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我们乘佛的大悲愿力,为我们的寿命,不可思议。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 身为苦器, 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 而受乐无间, 安可思议。】

无诸难功德成就怎么不可思议呢。经中说,身是苦的容器,是污染的根源,心是烦恼的开端。

而极乐世界人民有身有心,身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金刚那罗延身。心呢,清净正觉,没有烦恼。身心快乐没有间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可思议。

娑婆世界,我们这个身体是苦道,是污染的根源,所有清净的食物到了我们身体中,都变成了污秽的东西。我们的心呢是惑道,只要起心动念,都是烦恼妄想,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极乐世界的大众,没有身心的这些烦恼,永远断除了烦恼。极乐世界的大众,是弥陀正觉华化生,享受的是涅槃之乐,爱乐佛法味,内心充满法喜、禅悦,没有间断。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 离二种讥嫌过, 应知。一者体, 二者名。体有三种, 一者二乘人, 二者女人, 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 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 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 名离名讥嫌。等者, 平等一相故。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二种讥嫌名。女人、诸根残缺、二乘种性的人,净土不会出生这些。净土的果报,远离二种讥嫌名,一者体,二者名。

体有三种,一者二乘根性的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足的人。极乐国土,没有这三种相状,而且连这三种名字也没有。所以叫远离讥嫌名。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这偈中的 “等”字,等者,平等一相,是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相,大乘一味,平等一相。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 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 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 本则三三之品, 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 焉可思议。】

这里又怎么不可思议呢。诸天人民共用饭器的时候,食物会随着众生的福德不同,而显示不同的色、香、味。福德深厚的人,他的食物色、香、味具足。福德浅薄的人,他的食物味道就要差一些。

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又如大乘经中说,舍利弗尊者,见他方佛国都是七宝装饰、黄金铺地等种种珍宝庄严的世界,怎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世界都是瓦砾石土、丘陵坑洼、荆棘塞途种种不清净的现象。为什么世尊会安住在不清净的国土中呢。释迦牟尼佛见舍利弗说完,用脚趾按地,顿时大地显现黄金色,国土七宝庄严。脚趾离地,大地又恢复了瓦砾的世界。同样的一个世界,因众生的心境不同,国土也不同。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

【而愿往生者, 本则三三之品, 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 焉可思议。】

而愿意往生的人,本来有三辈九品的差别,大家的智慧、 善根都不一样。有智无智、 有善有恶不同,但往生净土,就没有一二之差别相,如淄渑一味没有差别。像山东的淄河和渑河,两条不同的河水,流入大海就成为一味了,不可思议啊。本则三三之品,往生净土,就同入大乘一味,平等一相,怎么可思议呢。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 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 及所须供养之具, 无不称愿。又欲舍彼寿命, 向余国生, 修短自在, 随愿皆得。】

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怎么不可思议呢。极乐国土的人天,如果想往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国,去供养无量诸佛菩萨,以及他们想要香华、幢幡、衣服等种种供养之具,供养诸佛菩萨,无不称心如意。

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他们又想舍净土寿命,去他方国土中,广度众生。修短自在,想在那里住多久,都随意自在,满足我们所愿。

【未阶自在之位, 而同自在之用, 焉可思议。】

没有通过自己修证达到大自在的地位,却能像大自在菩萨一样享受妙用,像观世音菩萨一样,随意自在,满足所愿,这怎么可思议呢。

 

【△示现自利利他者。】

这里是示现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成就。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 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前面简略说了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阿弥陀佛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这一一庄严相功德成就,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故。利他功德成就故,同时也圆满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

【言略者, 彰彼净土功德无量, 非唯十七种也。】

前面说的十七种庄严相功德成就,只是略说,让人比较明了,容易行持。极乐净土庄严功德广大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今摄广归略说, 以令众生容易理解领纳。所以, 天亲菩萨说: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夫须弥之入芥子, 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 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 自利之义, 炳然可知。】

须弥山那么高大的山, 能入一介子之中。毛孔, 那么微小的一个毛孔, 却能广纳无边的大海。不可思议啊。众生往生净土皆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故, 故说能神者神之耳。这都是阿弥陀佛威神力故、 本愿力故。

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 自利之义, 炳然可知。十七种庄严功德, 一一庄严功德虽然都是为了利他, 利益众生。阿弥陀佛自利功德究竟圆满, 像光明一样, 明明朗朗, 清清楚楚, 炳然可知。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 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十六句及一句, 次第说, 应知。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功德, 如前面的十六句庄严功德, 就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以及一句, 下面次第来说。

【第一义谛者, 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 是故庄严等十六句, 称为妙境界相。】

第一义谛, 是佛地因缘法。谛是境界的意思。佛愿心庄严缘起正法, 从智慧清净业起, 庄严佛事, 随顺法性, 不乖法本。弥陀成佛因果而具众生往生因果,为妙境界相。阿弥陀佛国土十六种庄严功德,自利利他功德圆满,称为妙境界相。

【此义至入一法句文, 当更解释。】

这个义理,到入一法句正文,再来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

一句次第者。所谓观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功德总别,和十七句观行的次第,第一观察什么,第二观察什么,有先后次第。

【云何起次。建章言, 归命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如何起观察次第呢。首先天亲菩萨建立这部 《往生论》 的开章就说: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此中有疑。疑言, 生为有本, 众累之元。弃生愿生, 生何可尽。】

有人学习到这里,会生起疑惑心。生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根本,是生、老、病、死之苦的根源,是种种烦恼痛苦的累赘。现在舍弃我们娑婆世界这个生活,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舍弃这个生,求另一个生,这还是生。那有生,就会有老、病、死之苦,这个生苦什么时候才能穷尽呢,

【为释此疑, 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 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为了解释此疑惑,所以要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种种庄严功德成就。明了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是阿弥陀如来身、口、 意三业清净心发起的本愿,是无生法本性发起、建立、庄严功德成就的净土,不同于三界虚妄生死轮回之生。

【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 毕竟无生。言生者, 是得生者之情耳。】

为什么这么说。法性,诸法实相、实性本自清净,毕竟没有生相可得。说往生净土,是得生者普通大众的情怀。

【生苟无生, 生何所尽。尽夫生者, 上失无为能为之身, 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 号振三千。无反无复, 于斯招耻。】

生是种种因缘所生法,他没有一个实体在那里不停地生啊生,所以是无生。不是要把生断尽、灭尽来显示无生的道理。

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如果灭尽生者,灭尽了种种一切烦恼,像二乘一样灰身泯智入无余涅槃,不再出生六道轮回之中。可是在上失去无为能为之身。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没有因缘造作,没有生住异灭四种相之造作。诸法没有因缘造作,没有我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或者要断掉什么。没有一个什么具体形相。能为,就是无为的意思,不是什么作为也没有。他没有为,就是没有另外的作为。佛菩萨心怀慈悲,他并不需另外说要做什么,怎么去救度众生,怎么去为庄严。于遭恐怖、 畏惧的众生,当他们心想佛菩萨时,菩萨自然就会生起救护之心,令众生身心得到大安稳。菩萨能为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众生,以种种善巧方便,令其发起无上菩提之心,续延智慧之命。就如月亮一样,明明朗朗,他并不要做什么,有水的地方,自然就影现在水中。

下湎三空不空之痼。认为什么都是空的,空、无相、无愿,想灭尽生,认为断掉生的烦恼,就是不生不灭。也没有愿,认为一切都是空的,才能证得涅槃。这样就会失去无为能为之身,而沉迷在空病之中,沉落在三空不空的痼疾之中。

根败永亡, 号振三千。 无反无复, 于斯招耻。 根败坏, 树就要倒了, 灭亡。 成佛的善根败坏, 他就不能成佛了, 永亡。 虽然他的名声号振三千世界, 却不能再回复到原本的真如法性中来, 只能停留在顽空中, 因此被诸佛菩萨称为焦芽败种。

【体夫生理, 谓之净土。净土之宅, 所谓十七句是也。】

真正体会这个生的真理妙理的时候, 就会知道净土原来是这样啊。净土之宅, 他的相貌, 就是前面说的十七句庄严功德成就。

这里说明大乘妙理, 不是顽空、偏空, 而是真空妙有。阿弥陀佛净土, 是无生法性中现起的无量无边的妙用, 无量无边的庄严, 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非如三界虚妄之生。由此普现无量无边的庄严功德、 无量的妙用, 而体会生的妙理, 这就叫净土。

《金刚经》 开示的是诸法无常之相,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开示空性妙体。《佛说阿弥陀经》宣示的净土是无量无边的庄严功德, 清净无为法性的妙用。两者本来不二, 从离一切相的空性中, 现起无量无边庄严功德, 所现的无量无边庄严功德相并没有自体, 而是以空性为体。

【十七句中, 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十七句中, 分总相、别相二种。第一句是总相。总相是什么呢, 清净佛土胜过三界道。极乐国土胜过三界道有哪些具体的形相、相貌呢。下十六句种种国土庄严功德成就相, 就是胜过三界的相状、相貌。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故。】

一者, 极乐国土的量,究竟如虚空一般,开阔广大,无量无边。

【既知量, 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 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既然知道极乐国土的量, 开阔广大, 没有边际, 那此量是以什么为根本呢。因此观察极乐国土的本性, 性就是根本。阿弥陀佛净土广大无量无边的庄严功德, 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从法藏菩萨正道大慈悲心, 出世善根所生。佛广大的慈悲心, 成就了出世的善根, 这个出世善根就是佛的大悲愿力。佛本何故兴起此四十八愿, 都是由于正道大慈悲心发起的。

【既言出世善根, 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

既然已经说到清净佛土,是由出世善根生, 此善根所生的国土是什么样的相貌。所以, 接着就要观察清净国土一一庄严形相。

【既知形相, 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已经知道国土清净光明之形相,那又要知道其形相是以什么为体性的。因此接着观察国土中的种种事物, 观察国土中的无量杂宝。

【既知种种事, 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

已经知道了国土中种种事物, 那又要了知种种事物的微妙形色。所以, 接着观察国土万物呈现的妙色, 无垢炽盛的光焰。

【既知妙色, 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

既然知道国土种种事物妙色庄严, 又要知道这种妙色的触感是什么样的。因此,接着观察身体与柔软宝物接触时,生起殊胜的法喜快乐。

【既知身触, 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

既然知道了身体接触柔软宝物的微妙快乐,应该了解眼根接触宝物时,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接着观察水庄严、地庄严、虚空庄严三种事情。

【既知眼触, 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

既然知道眼根所见的水、地、虚空的庄严,就应该知道鼻根所触的情况。所以,接着观察天雨妙衣、华香,普熏一切大地,当鼻子闻到妙香味时,心情舒畅得到大安乐。

【既知眼鼻等触, 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

既然知道眼、耳、鼻、舌、身等接触的快乐,应该知道极乐国土的一一快乐,都是远离一切污染相的。所以,接着观察佛的智慧、光明。

【既知慧光净力, 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

既然知道佛的智慧、光明、清净的作用,应该知道佛的智慧光明名声的远近。因此,次观察梵声远闻,就是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名声,远远传播了十方诸佛世界。

【既知声名, 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既然知道极乐国土名声远播十方世界,就要知道谁是国土的增上缘。因此,接着观察极乐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观察极乐国土种种的庄严功德成就,都是“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的威神力,而具足庄严。

【既知有主, 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已经知道极乐净土的教主是阿弥陀如来,又要看谁是阿弥陀佛教主的眷属。所以,次观察眷属庄严功德。极乐国土中的眷属都是从清净莲华中化生的。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既知眷属, 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

已经了解极乐国土眷属都是从清净莲华化生的,现在要知道极乐国土中眷属的受用情况。所以,次观察国土眷属的受用。极乐国土的人天,不是像娑婆世界众生一样,以五谷杂粮为食,而是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既知受用, 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

既然了解极乐国中眷属都是以法喜、禅三昧为受用,应该去了解此受用有没有难处。因此,次观察无诸困难。极乐国土眷属永远远离身心烦恼,享受安乐,没有间断。

【既知无诸难, 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既然知道极乐国土眷属受用的都是法喜、快乐,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诸难呢。因此,要观察大义门。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极乐净土都是大乘善根之人,不生二乘种性、 根缺以及女人。

【既知大义门, 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既然知道大义门,就应该知道大义门满不满足。因此,观察极乐国土所求满足。极乐国土一切所求都能获得满足。一生到极乐国土,心中所求的任何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满愿。

【复次此十七句, 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 能生真实净信, 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由于这十七句,不但能解释众生的疑惑,而且我们观察极乐国土庄严功德成就时, 就知道, 这一一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所成就故, 能令我们对阿弥陀佛净土, 生起无上信心, 生起真实的清净信心, 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信心。

【问曰, 上言知生无生, 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 乘十念往生, 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 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 二恐更生生惑。】

这里有一个问题:上面说知道了生无生的道理, 生即是无生, 这样的人往生极乐净土, 应该是上品上生。如果是下下品的人, 乘着十念念佛而实实在在自己往生净土, 这不是取实有的往生吗。如果取了实有的生, 就堕入生、无生二种执着。一种执着相修行的恐怕自己不一定得到往生。二种恐怕即便往生净土以后, 又会产生实有生的迷惑。

【答, 譬如净摩尼珠, 置之浊水, 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投之浊心。念念之中, 罪灭心净, 即得往生。】

这里回答, 比如世间的清净摩尼宝珠, 放在污浊的水中, 水即刻就清净了, 所有的污浊都净化了, 这就是清净摩尼宝珠的性能。

若一个人, 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罪业, 如同污浊的水一样, 听闻到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 投入众生污浊的心中, 我们的心, 就如同污浊的水得到净化一样。

念念之中, 罪灭心净, 即得往生。我们念念之中,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就能消除无量劫生死重罪, 罪业消除, 心地清净, 即刻就得到往生极乐净土。

【又是摩尼珠, 以玄黄币裹, 投之于水, 水即玄黄, 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 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 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 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 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又如, 摩尼宝珠, 拿玄黄色的布包裹住, 投到水里面, 水立刻就变玄黄了, 如同玄黄的布颜色一样。阿弥陀佛清净佛土, 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功德名号, 以无量无边庄严功德成就的帛裹, 把这个无上功德名号包住, 投入往生者的心水中。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有无量无边功德, 能转识成智, 能转污浊成清净, 能转实实在在“生”的虚妄见成无生的佛智。

【又加冰上燃火, 火猛则冰解, 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 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 作往生意, 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 自然而灭。】

又如, 在冰上烧火, 火势凶猛, 冰就会融化, 冰融化成水,火自然就熄灭了。

下品往生的人, 虽然他不知道法性无生的道理, 但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 作往生想, 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 自然而灭。阿弥陀佛净土是无生的境界, 一生到极乐净土, “见生”之火, 自然熄灭。如同冰上燃火, 火猛则冰解。我们凡夫众生实有的心, 像冰一样坚固。而阿弥陀佛光明名号, 像猛火一样, 在冰上燃烧, 火猛使见生的冰、火, 自然就化解、熄灭了。

这个比喻表示, 凡夫众生取净土庄严相, 发愿往生, 一样也能往生净土, 一生净土就会证得无生法性。

 

【△众生体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观佛, 二者观菩萨。观佛者。】

极乐世界众生, 大体分成二种, 一者观察佛庄严功德, 二者, 观察菩萨庄严功德。观佛者。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 有八种相, 应知。

观察佛光颜巍巍, 智慧功德圆满成就者, 有八种相。

【此观义已彰前偈。】

观察的内容, 已经在前面的偈颂中讲解了。

 

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这是观佛八种庄严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故。

什么是佛庄严座功德成就。 这个华座是使用了无量无边的珍宝、 大宝王合成, 庄严微妙清净的莲华台以为佛座。

【若欲观座, 当依观无量寿经。】

如果想观察庄严座功德成就, 当依照 《 观无量寿经》 去观察。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故。

什么是庄严佛身功德成就。天亲菩萨说, 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这就是佛身业庄严功德。所以偈文说“光一寻”, 以尽十方而说一寻, 意味深长矣。这是广略相入, 无碍自在, 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为庄严佛身业功德。

【若欲观佛身, 当依观无量寿经。】

如果想观察佛身庄严功德, 应当依 《观无量寿经》 说:无量寿佛, 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 右旋宛转, 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身诸毛孔, 演出光明, 如须弥山。彼佛圆光, 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 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 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 以为侍者。无量寿佛, 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 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 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其光相好, 及与化佛, 不可具说。但当忆想, 令心眼见。见此事者,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这就是所谓,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与 《佛说无量寿经》 所说的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同一佛身业庄严功德。无量寿佛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诸佛世界, 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 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 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声闻、 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天亲菩萨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为身业庄严功德。所以偈文说,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故。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 如来微妙声, 焚响闻十方故。

什么是庄严佛口业功德成就。十七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三重偈也说,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不闻, 誓不成等觉。这都是以口业表达心愿, 令闻十方, 悟物深远。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 无分别心故。

什么是庄严佛心业功德成就。如同地、水、火、风、虚空没有分别, 没有分别心。平等是诸法体相, 没有高下、怨亲之区别, 不会分别这是好人, 那是坏人; 这是有智之人, 那是愚痴之人。

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也就能见佛心。佛心者, 大慈悲心是, 以无缘慈, 摄诸众生。慈悲心, 就是平等救度一切众生, 不论有缘无缘, 佛都平等摄受一切众生。不论你是有智还是无智, 不论你是有修行还是没有修行, 阿弥陀佛大慈悲心, 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都是平等救度一切众生。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 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 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凡夫众生, 身、口、意三业无不是造业、无不是造罪。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会造杀、盗、邪淫很多的罪业, 我们的口业会犯妄语等罪业, 我们的意业会生贪、嗔、痴烦恼之业。凡夫众生因造业流转三界六道苦海中轮回, 没有穷尽的时候。

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 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所以, 诸佛菩萨才会爱功德, 用无量功德去庄严清净身、口、意三业, 以对治众生虚妄不实的三业。

云何用治。怎么对治凡夫众生虚诳不实的身、口、意三业呢。

【众生以身见故, 受三途身, 卑贱身, 丑陋身, 八难身, 流转身。】

众生以身见的原因, 执着于我。把色、受、想、行、识五蕴积聚的身妄见为我, 因此而产生种种烦恼。 吃的要吃好东西, 穿的衣服要名牌, 用的东西也要名牌。所有的欲望都是为了这个身体, 尽情享受。由此造种种业, 而受地狱、恶鬼、畜生三途之身。受屠夫、妓女、奴隶卑贱之身, 受五官不正的丑陋之身, 受无机缘闻到佛法的八难之身, 受三界六道轮回的流转之身。

【如是等众生, 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 如上种种身业系缚, 皆得解脱。入如来家, 毕竟得平等身业。】

前面所说的这些众生, 见到、遇到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光明, 以上这些种种的三途、八难......, 身业系缚、约束, 触到佛的光明, 身业所有的系缚、枷锁, 统统都会解脱。身心柔软, 善根增长, 入如来之家, 究竟得到诸佛菩萨一样的平等法身。

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 一一相中, 又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随形好中, 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众生以骄慢故, 诽谤正法, 毁訾zǐ贤圣, 捐庳bì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 喑哑苦, 言教不行苦, 无名闻苦。】

众生因骄慢的缘故诽谤正法, 诋毁、非议圣贤, 轻慢、不恭敬尊长。这样的人会受到拔舌之苦, 喑哑之苦。

言教不行苦, 无名闻苦。因为没有威德, 虽然你说的言教很有道理, 可是别人不听你的, 不尊重你, 也没有名誉, 以此苦恼。

【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 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 说法音声, 如上种种口业系缚, 皆得解脱。入如来家, 毕竟得平等口业。】

像这样受种种巨苦的众生, 听闻到阿弥陀佛至德名号, 听闻佛说法的声音, 如上面所造的种种口业系缚, 诽谤正法、诋毁圣贤, 所受的种种痛苦, 都能得到解开、解脱。入诸佛如来之家, 住平等法中, 究竟获得诸佛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 心生分别。若有若无, 若非若是, 若好若丑, 若善若恶, 若彼若此, 有如是等种种分别。】

众生因邪知邪见, 内心生出种种分别心。计度筹量, 这是有, 这是无, 是与非, 好与丑, 善与恶, 彼与此, 内心有如是种种分别烦恼之苦。

【以分别故, 长沦三有, 受种种分别苦, 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

众生以虚妄心分别是、非, 好、丑, 善、恶, 彼、此的缘故, 长劫沦落三有之中, 受种种六道生死轮回之苦, 受种种分别取、 舍之苦。 深深地陷入长夜大梦中, 没有出期。

【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 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 如上种种意业系缚, 皆得解脱。入如来家, 毕竟得平等意业。】

这些众生, 如果遇到阿弥陀佛平等光明的照耀, 听闻到阿弥陀佛慈悲平等救度一切众生的愿心, 这些由虚妄、邪知邪见生出的种种分别, 人我、是非、善恶等, 被弥陀光明所化解, 都得到解脱。 入如来之家, 究竟得到平等觉, 得到如来平等意业。

【问曰, 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问:心是觉知的相貌, 怎么可以同阿弥陀佛的心如地、水、火、风一样无分别呢。

【答曰, 心虽知相。入实相, 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 入竹筒则直。】

心虽然是觉知的相貌, 这个我知道了, 那个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我有感觉, 那件事情我没有感觉;这个娑婆世界好苦啊, 往生净土我再不来了。这些种种的妄想分别心, 一旦证入实相后, 种种的分别妄想心就消除了。在极乐世界宝树间可以观察十方世界国土的善恶, 如睹明镜一样, 明明了了。而极乐世界本自是清净无为涅槃界。

譬如蛇性虽曲, 入竹筒则直。就像蛇一样, 本来是弯曲的, 把它放进竹筒里, 蛇就成直的了。众生缘此缘彼的分别心, 入如来家, 证入实相, 获得平等实相而无分别心。

【又如人身若针刺, 若蜂螫, 则有觉知。若石蛭啖, 若甘刀割, 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 在于因缘。若在因缘, 则非知非无知也。】

又比如有人, 身体被针扎了一下, 或者被蜜蜂刺了一下, 他就会有知觉, 身体会感觉痛。如果在水塘里被蚂蟥叮了, 或者医生给你打麻药, 用手术刀割的时候, 你又没有感觉痛, 那觉知的心在哪里呢。所有这些有觉知的心与无觉知的心, 都是在于因缘。

若在因缘, 则非知非无知也。如果诸法是因缘法聚集所生, 那就是虚妄的, 我们的心就不能称为觉知, 或者非觉知。

【问曰, 心入实相, 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这里有一个疑问, 他说, 心趣入实相的时候, 就变成了无知, 没有觉知, 就好像成了顽空, 成了木头一样。

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怎么知道会有一切种智呢。怎么知道一切种种事物的智慧。

【答曰, 凡心有知, 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 知即无知也。】

凡心有知道的, 就有所不知道的东西。他是以分别心、执着心取我见、我觉知的事物, 这些都比较片面。其他的事物, 他就觉知不到, 认知比较片面。

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圣心没有这种分别心、 执着心的知见、觉知。所以, 心圆满一切种智, 圆满一切种种观察事物的智慧, 故无所不知。

无知而知, 知即无知也。圣心没有分别心, 没有这是我、那是他, 没有是、非这种知见。圣心消除了这种分别心, 内心圆满了一切种智, 无缘遍照一切事物, 没有不知道的。

【问曰, 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 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 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这里又问, 既然说, 无知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无所不知, 难道不是知种种法吗。既然知道种种之法, 为什么又说无所分别呢。

【答曰, 诸法种种相, 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 非无长颈鼻首足异。而智者观之, 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答, 诸法种种的相貌, 如梦幻泡影一样, 你观察他的时候, 没有实质的体性。就像魔术师, 幻化出来的象、马, 不是没有长颈、鼻子、头、脚的差别。只是智者观察幻化的东西时, 哪里会决定说有象、马这些动物, 去分别他们的好坏。智者是不会被幻化事物所牵。

如镜子一样, 能照见一切万物, 但他没有分别心, 不会给事物分别是、非、好、坏。

阿弥陀佛心业庄严功德, 如同地、水、风、虚空一样无分别。没有分别心, 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是显示佛的心量如虚空一般广大、圆满。明明朗朗, 不会偏执、执着任何事物, 不会被事物所困惑。这样十方世界, 任何众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心、显示他的慈悲救度。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什么是佛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中说, 极乐世界成就的不动摇大乘善根人天, 都是从阿弥陀如来清净智慧海中出生。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故。

什么是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中说道,阿弥陀如来像须弥山王一样高大,胜过一切大小群山,妙相庄严殊胜无比,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过。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故。

什么是庄严主功德成就。偈中说,极乐世界一切人天大丈夫众,都是虔诚、恭敬、围绕瞻仰主尊阿弥陀如来。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故。

什么是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中说,观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作誓愿真实不虚,使一切遇到佛本愿名号的人,就不会空过此一生,能够迅速满足如来功德大宝海。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 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种种庄严,一切功德的圆满,都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所作不虚,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功德成就。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 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

现在大略显示一下不实的虚妄之相,他不能住持、不能维护,来显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所愿,不虚作善住持的意义与义理。

【人有辍餐养士, 或衅起舟中。积金盈库, 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 触目皆是。得非作得。 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 不能住持也。】

有人非常节省衣食、物质、财富等, 养了一些很有才华的人。本来是很敬佩他们, 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 但是这些被养的人, 和他发生了一点矛盾和争斗, 在坐船的时候, 把他谋害了。

积金盈库, 而不免饿死。有人积了很多金银财富, 粮食盛满仓库, 因受到意外的事情发生, 自己免不了饿死街头的灾难。

如斯之事, 触目皆是。像这样谋财害命的事情, 到处都能看到, 到处都能听闻。

得非作得。在非守在。得到了, 不一定是真正得到了。得到了这些人, 可是你不知道他们的心啊, 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并不能真正作得用处。反而一点矛盾引起祸端、争斗。

在非守在, 这些财富在你这里, 可是并不一定能帮助你, 用得上排场。有很多很多这种现象, 看似银行账上有大量的数字财富, 可是他也只是暂时的, 不能永远陪伴你, 所以内心不安, 心怀忧虑。

皆由虚妄业作, 不能住持也。这都是由于众生所作的事情都是虚妄的, 不真实。虽然你很用心去做, 去经营, 而得到的结果不能满足你的愿心, 不能住持, 不能维持下去, 随时都会从我们这里失去。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

《往生论》 所说的不虚作住持, 这是依法藏菩萨因地发心,为救度一切贫苦众生, 出离生死苦海, 所以五劫思维, 选择十方世界诸佛国土清净之行, 庄严极乐世界。又发四十八大愿教化、救度一切众生, 这一一愿行的慈悲智慧功德已经圆满了。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威神力、无碍的光明真实不虚作住持极乐世界, 摄受十方众生往生净土。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 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阿弥陀佛的愿心, 成就了种种不可思议的自在威神力、信力、精进力、定力、智慧力等。一一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智慧功德, 都是按照弥陀往昔所发的愿心, 去度化众生, 去利益众生。

愿不徒然。阿弥陀佛发了超世弘愿, 不是白白的放在那里, 不起作用。而是所有的努力都是来完成这个愿心, 五劫思维、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都是完成四十八大愿。

力不虚设。阿弥陀佛的威神力也不是虚假摆设。他能随众生因缘, 任意起作用, 满足众生的心愿。你需要饮食, 他立刻现前, 你需要衣服、香华供佛, 他就能满足你。他可以满足众生无上菩提愿心。如果你想去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就可以去他方无佛世界, 示现成佛, 广度众生。只要有众生的地方, 就有弥陀的慈悲心。弥陀无碍的威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力愿相符, 毕竟不差, 故曰成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与他的本愿完全符合, 没有丝毫的差错。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 一一誓愿都有他的成就文, 完全都是按照一一愿心成就的。我们依 《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 就可以对照出来。十七愿说: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十七愿成就文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法藏菩萨有这个诸佛咨嗟之愿, 他成佛就成就了这个利益, 十方诸佛共同称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十八愿说: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愿成就文说: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法藏菩萨有这个念佛往生之愿, 他成佛时, 这个信心、欢喜、信受、念佛往生净土之利益完成了。

十一、十二愿说:设我得佛, 光明有限量, 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 不取正觉。设我得佛, 寿命有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觉。《佛说阿弥陀经》 说: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 彼佛寿命, 及其人民,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法藏菩萨光寿无量的愿心, 他成佛时, 这个给予众生光寿无量的利益也就成就了, 故曰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见到阿弥陀佛就能速疾圆满功德大宝海。没有证到净心菩萨, 是指一地到七地菩萨, 毕竟能证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八地以上诸菩萨, 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法身。

【平等法身者, 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 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

平等法身,是八地以上菩萨证得的法身,称为法性生身菩萨。寂灭平等者,就是八地菩萨证得的寂灭平等之法。

【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 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 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由于得到寂灭平等法,称为平等法身。由于这个法是平等法身菩萨所得,称为寂灭平等之法。

【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 能一处一念一时, 遍十方世界, 种种供养一切诸佛, 及诸佛大会众海。】

这些菩萨功德圆满得到报生三昧。以三昧的威神力,能在一处、一时、一念之间,周遍十方世界,以种种供养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海会的一切大众菩萨。

【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 种种示现, 种种教化, 度脱一切众生, 常作佛事。】

这些菩萨以报生三昧的力量,能在十方无量世界无佛法僧三宝之处,作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广度一切众生。常常作佛的事业,教化无量无边众生。

【初无往来想, 供养想, 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上面的一处、一念、一时供养诸佛,教化度脱一切众生。但是,在这些菩萨的心中,因报生三昧的原因,并没有往来想,刚刚我去了诸佛国土,供养了十方诸佛,也没有刚刚我去度脱了一切众生的想法。所以这样的菩萨身,称为平等法身,此法称为寂灭平等之法。

【未证净心菩萨者, 初地以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 若百若千若万若亿, 若百千万亿, 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 名为未得净心。】

没有证到净心的菩萨,就是从初地至七地的菩萨。这些菩萨也能示现种种身,或百身、千身、万身、亿身,或百千万亿身。在无量无边,没有佛法僧三宝的国土,布施作种种佛教的事业。但是这需要作意、作心去观察,然后入三昧禅定中,才能作广大的佛教事业。

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不是不作意,不像前面净心菩萨,不用作意,就可以广作佛事,以作意的缘故,称为未得净心。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 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 与上地诸菩萨, 毕竟身等法等。】

这些菩萨,就是没有证到净心的菩萨,从初地至七地的菩萨,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愿意求生安乐净土。一旦往生安乐净土,就见到南无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时,就和上地菩萨,也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菩萨一样,毕竟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灭之法。

【龙树菩萨, 婆薮槃头菩萨辈, 愿生彼者, 当为此耳。】

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他们愿往生安乐净土,应该就是为了获得平等法身、寂灭之法。

【问曰, 案十地经, 菩萨进趣阶级, 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 然后乃得。 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 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按照 《十地经》 的说法, 菩萨从初发菩提心修行, 他是渐次升进。他是通过无量种种的修行功德, 慢慢升进, 就像台阶一样, 一级一级向上升, 渐渐才有无量功德。这是他经过多劫的努力修行, 然后才能得到的。

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 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这里为什么, 一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 就毕竟与上地菩萨同得平等法身, 同得寂灭之法。

【答曰, 言毕竟者, 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 故言等耳。】

这里所说的“毕竟”, 没有说一旦去了, 即刻就达到同等。而是说他毕竟不会失去这种平等利益, 所以说“等”。

【问曰, 若不即等, 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 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这里又一个问, 如果不是即时平等, 那为什么又要说呢。菩萨一旦登入初地之位, 精进修行无量功德, 次第渐渐就会增进, 自然会与佛同等。何必去说与上地菩萨同等呢。

【答曰, 菩萨于七地中, 得大寂灭。 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 证于实际。】

菩萨于一地、二地……在七地中, 得到了大寂灭, 身心一切都得到清净。上面不见有诸佛道可求, 下不见有众生可以度化, 这时就想舍去无上佛道这条路, 证于实际, 证于解脱生死轮回。

【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 即便灭度, 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 见阿弥陀佛, 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这个时候, 如果不是得到十方诸佛威神力的加持和安慰劝导, 此时即便是入于灭度, 与二乘没有什么差异。

菩萨, 不论你是什么菩萨, 初发心菩萨, 或者是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七地菩萨, 如果往生安乐净土, 见到阿弥陀佛, 就没有这种堕入二乘种性这一难, 所以, 必须说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 阿弥陀如来本愿言, 设我得佛, 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 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 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 开化恒沙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

又《佛说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本愿二十二愿说, 他方国土的菩萨, 一旦往生极乐国土, 就是一生补处位。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出了通常渐次的一地、二地......七地这样向上的修行。一往生净土, 现前就可以修习普贤之德行。净土法门就是顿超法门, 往生极乐国土就与上地菩萨同平等法身。

【案此经推, 彼国菩萨, 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 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 何必如此。】

按照《佛说无量寿经》的推理, 极乐世界国土的菩萨, 不必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升。极乐世界没有从一地至一地升级的这种现象。

言十地阶次者, 十地阶次, 一地、二地、三地......十地,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 为了应化不同根性的众生, 而设立的道位。娑婆世界众生, 善恶不同, 所以教化方式也不一样。

他方佛国净土, 不一定就是依这样的方式、方法教化众生。

【五种不思议中, 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 无超越之理, 未敢详也。】

五种不可思议中, 佛法是最不可思议的。如果说菩萨修行一定要从一地至一地这样修行上去, 没有超越的道理, 不敢这样细说。

【譬如有树, 名曰好坚。是树地生, 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 计百岁之长。】

比如, 有一种树, 他的树名叫做好坚。这种树先是在地下生长, 长了百年才具足树形。一天, 它从地面长出百丈之高。 天天都是如此生长, 长了百年之久, 有三百六十万丈高大。

【岂类修松耶, 见松生长, 日不过寸。闻彼好坚, 何能不疑。】

难道需要和松树生长一样吗。 我们见到的松树、普通的树, 他们的生长, 一天不过长一寸。听闻好坚之树, 一天能长出百丈之高, 怎么能不怀疑呢, 怎么可能有这么高大的树。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 证罗汉于一听, 制无生于终朝。 谓是接诱之言, 非称实之说。】

如同有人听闻释迦牟尼佛讲 《无量寿经》 时, 就有二十二亿诸天人民证得阿罗汉果位, 有四十亿菩萨证无生得不退转, 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于将来世当成正觉。很多人不相信, 一听闻佛法就能证阿罗汉果位, 一天就能证无生法, 认为这只是诱导人的话, 不是真实之说。

【闻此论事, 亦当不信。 夫非常之言, 不入常人之耳。 谓之不然, 亦其宜也。】

当听闻到与净心菩萨同平等法身, 得寂灭之法, 他就不相信了。阿弥陀佛这种不可思议功德,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难以让人接受。他的见识不广, 目光短浅, 不以为然, 也就很正常了。

 

略说八句, 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这里约说八句, 我们应该知道, 阿弥陀如来示现自利利他功德庄严一次又一次的成就。

【此云何次第。】

如何去依次观察阿弥陀如来功德庄严呢。

【前十七句, 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 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

前面十七句说的是庄严极乐国土功德成就。既然知道了极乐国土相貌庄严, 就应该去了解极乐国土教主的情况。所以依次去观察佛庄严功德。

【彼佛若为庄严, 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

阿弥陀佛是如何地庄严功德, 我们先要了解佛是在什么地方坐的。所以先观察佛的无量摩尼宝珠庄严的清净莲华宝座。

【既知座已, 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

已经知道了无量摩尼宝珠庄严的清净莲华宝座, 应了解莲华座主的情况如何。所以依次观察阿弥陀佛紫磨金色身庄严。阿弥陀佛金色身, 相好光明是没有对比的。阿弥陀佛相好光明, 胜于日月之明, 千亿万倍。是光中极尊, 佛中之王。阿弥陀佛的光明、寿命无量,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既知身业, 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

既然知道了佛身业功德庄严,应了解佛有什么殊胜的名声。所以依次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口业功德。也就是观察阿弥陀佛名号,他的名声超过十方世界,如果有一位众生不能听闻,誓不成等觉。

【既知名闻, 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

既然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声,远超十方世界,应当了解佛威名远扬的原因。所以,依次观察阿弥陀佛心业庄严功德。如同地、水、风、虚空一样无分别,佛的心量如虚空一般广大、圆满,明明朗朗。

【既知三业具足, 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

已经知道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具足庄严功德,应当作为人天大师。这时就要知道受教化的人是谁。所以依次观察大众功德,都是从阿弥陀如来清净智慧海中出生,具足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功德。

【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 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

既然知道极乐世界大众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应知道极乐世界上首是谁。所以,依次观察上首阿弥陀佛庄严功德。阿弥陀佛相好光明的紫磨金色身,无与伦比,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既知上首, 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

知道上首是佛,恐怕别人误解是以长幼来分主宾的。所以依次观察阿弥陀佛是一切人天大众敬仰的主尊。

【既知是主, 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知道阿弥陀佛是教主,那阿弥陀佛有什么作为增上缘呢。所以,依次观察阿弥陀佛本愿力不虚作住持庄严功德。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庄严功德、佛身的种种庄严功德、菩萨种种庄严功德,一切功德的圆满,都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所作不虚功德成就。

【八句次第成已。】

以上八句依次观佛自利利他功德庄严,已经完成。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 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 应知。

如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 则是不行。不行而行, 名如实修行。】

真如是诸法之本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虽然事物有千变万化,有种种景象,但他的本体是如一的,没有二个。就如金子一样,虽然可以作种种造型,有车、马、象、如玉等形相,但是金子的属性、特性是没有改变的,是如一的。理解这个如一不变的实性,而发心修行庄严净土,则是不行。

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金子他的属性、特性是不会变化的。金子的形相, 你可以变化无穷, 但是他的实体是不会变异的。真如本性是不动的, 不论你发心做什么都不会改变。你去他方世界庄严国土, 供养诸佛, 广度众生。你做了很多自利利他的事情, 他的本体实性都不会改变。这就是“不行而行, 名如实修行”。

【体唯一如, 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诸法本体是一如, 而义可以分为四个。因此以四种行显明菩萨如实修行相应。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 而遍十方种种应化, 如实修行, 常作佛事。偈言,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是哪四种如实修行功德成就呢。

一者, 菩萨住于极乐国土, 身不动摇, 而周遍十方世界作种种应化, 教化无量无边众生, 如实修行, 常常作度化众生的事业。

偈文说, 清净安乐国土的菩萨, 常转佛清净无垢法轮, 化现佛菩萨如太阳的光辉一样, 无量无边周遍十方。清净无垢的法身如须弥山一样住持世间, 开化无量无边众生烦恼淤泥, 生出清净白莲华, 在烦恼的心中, 开启正觉之华。

【八地已上菩萨, 常在三昧。以三昧力, 身不动本处, 而能遍至十方, 供养诸佛, 教化众生。】

八地以上的菩萨, 常常安住在三昧之中。以三昧的力量, 身不动本处, 而能化生周遍十方世界, 供养无量诸佛, 开化无量无边众生。

【无垢轮者, 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 无习气烦恼垢。】

无垢轮者, 就是佛地功德, 佛证得离垢清净, 就没有习气烦恼垢。 佛证得的智慧功德圆满, 没有一丝一毫习气。

【佛为诸菩萨, 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 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 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佛为一切诸菩萨大众, 转清净无垢法轮。诸大菩萨众, 也转此法轮开化十方无量无边众生, 没有一刻停下来休息, 所以说常转法轮。

【法身如日, 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诸佛菩萨的清净法身如太阳一样, 如如不动。可应化身光芒周遍十方世界。以太阳来比喻, 不足以表明不动的意思。所以, 又说佛、菩萨身相如须弥山一样高大, 不动不摇。这就是表达菩萨如实修行, 常作佛事。

【淤泥华者。经言, 高原陆地, 不生莲华。卑湿淤泥, 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 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 绍隆三宝, 常使不绝。】

淤泥华的意思, 如 《维摩诘经》 说, 高原和陆地上, 是没有办法生出莲华的, 只有在低下潮湿的污泥中, 才能生出清净莲华。这个比喻是说, 凡夫众生的烦恼像污泥一样, 得到菩萨的开导、教化, 在烦恼的心中, 在污泥中, 能生出佛正觉清净莲华来。

绍隆三宝, 常使不绝。无量无边的佛菩萨, 在十方世界, 常转清净无垢法轮,使佛法僧三宝功德光大兴隆,相续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 一切时不前不后, 一心一念, 放大光明。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 教化众生, 种种方便, 修行所作, 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故。

二者菩萨的应化身,光明所应化的身,如水中映现的月影一样。于一切时,不前也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以种种善巧方便开化众生。所有的修行、 所作的一切,都是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和烦恼。菩萨所作的,就是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利益众生。

【上言不动而至, 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上面所说的,菩萨身不动而周遍十方,但是到达十方世界,会不会有先到、后到的不同呢。所以,再一次说明一念一时,遍至十方世界,没有前到、后到的时间差别。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 无余照诸佛会大众, 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故。

菩萨于一切世界,没有遗漏普照十方诸佛法会的一切大众,没有遗漏地广大供养十方诸佛,天雨妙香、华衣供养诸佛如来。恭敬、赞叹诸佛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没有分别心说这尊佛庄严,那尊佛不庄严。都是如实赞叹诸佛功德庄严。

【无余者, 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 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

无余者,说明极乐世界菩萨,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海会,不会有一个世界一处佛会不到达。

【肇公言, 法身无像, 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 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 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法身没有相状,而能同时化现千百亿化身,普应群机,广度众生。

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好的韵律无言可说,但是却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说出微妙的法音。

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没有去权谋、 没有去策划,但我们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恰到好处,圆满成就,如计划好的一般,没有丝毫差错。

这里所说的,都是赞叹菩萨功德庄严。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 住持庄严佛法僧三宝功德大海, 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故。

四者,极乐国土的菩萨,于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三宝的地方,愿去建法幢、树法雨,住持庄严佛、法、僧三宝功德。如大海一般无量无边的三宝功德,普遍展示给一切众生,令信解如来真实义,如实修行。

【上三句虽言遍至, 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 便是法身有所不法, 上善有所不善。】

上三句,虽然是说菩萨遍至十方世界,都是遍至有佛国土,或者如实修行常作佛事,或者是利益广大众生,或者供养、赞叹诸佛如来。

十方一切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是没有三宝的。“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如果没有这一句遍至十方一切世界无佛法僧三宝处,那法身就有所不法,有一些地方就存在缺陷。上善一样,有一些地方你不能到达,不能做到,事情就不圆满了。

【观行体相竟。】

观察极乐世界国土功德庄严、佛功德庄严、菩萨功德庄严之行,已经学习完毕。

 

第四重、 净入愿心。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 名为净入愿心。净入愿心者。】

以下是解义中的第四种, 他的名称叫净入愿心, 净入愿心者,极乐世界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清净愿心所成就。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 应知。

上面所说的,一一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这三种功德成就都是阿弥陀佛清净愿心所庄严。应知。

【应知者, 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 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应知者, 应该知道极乐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功德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都是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清净愿心之所庄严的。

因净故果净, 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发心, 一一愿心都是清净的, 所建立的国土、佛、菩萨, 一一庄严功德相, 他的果德都是清净庄严功德成就 。

非无因他因有也, 极乐国土、佛、菩萨种种相貌庄严功德成就, 不是没有原因而显示的。他不是凭空而来, 他是有原因的。是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清净愿心庄严的缘故, 所以叫净入愿心。

 

略说入一法句故。

广说, 就是极乐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功德成就。 略说, 就是入一法句中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 如来庄严八句, 菩萨庄严四句, 为广。入一法句, 为略。】

上面宣说的极乐国土庄严十七句, 佛庄严八句, 菩萨庄严四句, 为广说。入一法句, 就是略说。

广说, 就是广泛地展开说明极乐世界依正二报, 无量无边的种种功德庄严。

略说, 简单说明, 就是把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功德庄严相, 摄在一清净平等法句中。

【何故示现广略相入。】

广, 完全摄受在略中; 略, 周遍体现在广中, 这叫做广略相入。为什么要示现广略相入呢。

【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 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 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 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 异而不可分, 一而不可同。】

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 以诸法的真如实相, 作为他的身心相貌;二者方便法身, 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都有他们的慈悲愿心, 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而显现的种种妙用。像法藏菩萨悲心所发起的四十八愿, 为救度一切贫苦众生, 而显现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名号等种种相貌, 为方便法身。

这两种的关系: 由法性法身, 生方便法身。从法性法身中, 生出无量无边方便法身。或者化现报、化二身, 或者显现无量微妙法音、种种功德相貌, 来度化众生。

由方便法身, 出法性法身。由无量无边方便法身, 显现法性法身。法性无相, 由一切方便妙用, 显示种种微妙法音、身心相貌, 广作佛事, 利益众生, 来体现方便法身。

此二法身, 异而不可分, 一而不可同。这两种法身的关系是“异而不可分, 一而不可同”。说二者是异, 他又不可以分开。说二者是一, 二者又不可以混淆。这二者是相生相入的。

【是故广略相入, 统以法名。】

广说就是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 其中国土庄严十七句, 佛庄严八句, 菩萨庄严四句。把他略说、简单说, 一法句、清净句、入一法句。广略相入, 统一法名, 以 “法”表明这一切广略相入。

【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 则不能自利利他。】

如果菩萨不知道广略相入的道理, 就不能圆满自利功德, 也不能成就利他功德。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前面说的极乐国土庄严十七句, 佛庄严八句, 菩萨庄严四句, 入一法句。这一法句, 说的是清净句。这一清净句, 说的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此三句展转相入。】

这三句展转相入, 彼此相入相即, 互相贯联。

【依何义名之为法, 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 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依什么义理称为法呢, 以清净无染故。依什么义理称为清净呢, 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称为清净。

【真实智慧者, 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 故真智无知也。】

真实智慧, 就是实相智慧, 实实在在的智慧。观察实相, 他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相貌, 所以真实的智慧没有特定的知。没有特定安一个知, 这是对的, 那是错的; 知道这个, 不知道那个。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无为法身者, 法性身也。法性寂灭, 故法身无相也。】

无为法身, 是以法性为身。无为, 没有特别的因缘作为。

法性寂灭, 法性的体性就是寂灭。寂灭一切戏论, 无生、无灭、无垢、 无净, 但他具有无量无边功德, 生起无量妙用、相貌。

法身无相,虽然显现种种的妙用、相貌,可他没有一个定相,可以称为法身。诸法的本质就是寂灭,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所以法身无相。

【无相故能无不相, 是故相好庄严, 即法身也。】

由于他无相,因此,没有什么相貌不能显现。极乐世界种种的相好庄严,国土功德庄严、佛功德庄严、菩萨功德庄严,这些种种庄严就是所显现的法身。

【无知故能无不知, 是故一切种智, 即真实智慧也。】

由于无知,没有分别的知见,所以能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不明了的。

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所以,知道一切种种道法的智慧,知道一切种种诸法相貌的智慧,知道一切诸法平等寂灭的智慧,就是真实的智慧。一切诸法的本性都是平等寂灭,无相所以能显现种种相貌。无知,所以能无所不知。

【以真实而目智慧, 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

以真实而观看、观察智慧,智慧不是作,也不是非作。不是想要什么、要作什么,也不是不作什么。智慧以真实观察,没有分别造作,所以无知。虽然,显现无量无边种种相貌庄严,但是他没有造作的分别心。没有我要作什么,没有我喜欢的这个事情,就去种种的作为。 也没有讨厌的事情,他就什么都不去作为。智慧不是作,也不是非作,他显现的极乐世界种种相好功德庄严,都是法身的相好庄严。

【以无为而标法身, 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以无为来表明、表达法身, 这说明法身不是色, 也不是非色。三界的业报是由无明烦恼造业所成, 种种的色身都是因缘造作所感。法身非色非非色, 你说法身是什么色, 是哪个相貌, 或者像虚空那样一无所有, 都不是。法身随缘显现种种相好庄严, 所有显现的种种相好庄严, 他们的本质、本性是一样的, 清净一如、真实智慧、无为平等法身。平等寂灭, 所以能显现种种相好庄严, 能显现极乐世界种种净土庄严, 佛、菩萨功德庄严。

【非于非者, 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 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

非于非者, 岂非非之能是乎。否定非, 非非不就成是了吗。不是。不会因为说了非非色就成了“是色”。

盖无非之曰是也。这里所说的是, 是没有非的。不是作, 也不是非作;不是色, 也不是非色。一般大家的思维都是以“是、非”而立界的, “不是这个, 肯定就是那个”。 这个“是、非”都是假立的、相对的名词, 不是本然的, 没有实际意义。

自是无待夫非是也。这个是, 不是“非是”相对、假立的是。不是像我们说“是”的时候, 就有一个“非”的对立面在那里, 说“非”的时候, 就有一个“是”的东西在那里对立。

非是非非, 百非之所不喻。这里的非字, 就是排除而不立, 不论你是什么分别心、妄想心, 都给你摒弃、消除。 一切戏论, 一切妄想、分别心, 都消除了, 都停止了。所以说非是非非。真实智慧不是作, 也不是非作。无为法身, 不是色, 也不是非色。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没有固定是什么相貌, 也没有固定非什么相貌。百非之所不喻, 不论你怎么说, 一切的戏论、语言都不能比喻, 语言、思维没有办法表达出来。

是故言清净句。所以说清净句。远离了戏论, 这个时候, 心就趣入清净真如实相。

【清净句者, 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清净句, 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是什么? 就是真实智慧, 极乐世界种种依报庄严功德就是法身。法身无相, 并不是什么也没有, 无为法身能显现无量无边功德庄严相貌。极乐世界无量无边功德庄严, 所有功德都统摄起来, 入一法句, 一法句就是清净句, 这个清净句就是法。清净句是什么呢, 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切佛法都统摄在这里, 这个法叫广略相入法, 菩萨得此法, 能利益无量无边一切有情众生。

 

此清净有二种, 应知。

清净有二种, 这个应该知道。

【上转入句中, 通一法入清净, 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 故言应知。】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 极乐世界国土、佛、菩萨功德庄严就是法身。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全部通入一法句中, 这一法句又入清净句中, 清净句又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中。现在要将清净句中, 分出二种, 所以应该知道。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 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 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 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 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是哪二种清净。

一者器世间清净,极乐世界的大地、水、虚空、宫殿、楼阁、宝树等一一都是清净庄严的。

二者是众生世间清净。极乐世界的大众菩萨,其心清净,相貌也是清净,一一都是清净。无我所心,无染著心,无彼无我,无竞无讼。对于一切大众都是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

器世间清净,就是像上面所说的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叫做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就是如上面所说的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叫做众生世间清净。

如是一法句,统摄这二种清净。一法句就是清净句,一法句就是这二种清净。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 所以应知。】

众生是别业所感得的果报,是果报的主体。国土是共报,是众生国土受用之处。由于体用不一的缘故,所以应该知道,清净会分二种,器世间清净与众生世间清净。

【然诸法心成, 无余境界。众生及器, 复不得异, 不得一。不一则义分, 不异同清净。】

但是诸法都是由心生成的,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器与众生世间清净庄严,都是由阿弥陀佛慈悲愿心所成就的。没有其他的境界,都是香光庄严一妙境界相。所以,众生与器世间是二个现象,不是异体,也不是一体。就如梦中的人与山一样,不能说人与山是二个体,因为他们是一个梦境所现。也不能说他们是一体,因为人与山相貌不同。

由于相貌不一,所以按意义分众生与器世间二种。诸法由心生,极乐世界众生与器庄严,都是由阿弥陀佛愿心庄严。所以,众生与器世间不得为异,同一清净。

【器者, 用也。谓彼净土, 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 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 以器不净故, 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 食不净故, 器亦不净。要二俱洁, 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 必摄二种。】

器,就是用的意思。是说极乐净土,是极乐世界清净众生所受用的地方,所以叫做器。

如果干净的食物,用不干净的器来装,由于器不干净,就会污染食物,使得食物也不干净。

如果不干净的食物,用干净的器来装,由于食物不干净,使得器也不干净了。

要食物与器二者都干净,才能称得上清净。所以一个清净的名称,必须摄器世间清净与众生世间清净二种。

【 问曰, 言众生清净, 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 得入此清净数否。】

这里有一个问题,极乐世界成就的器与众生世间清净,众生清净,就是指佛、菩萨清净,那极乐世界人、天是不是算在清净数里面。

【答曰, 得名清净, 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 以杀烦恼贼故, 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 持戒破戒, 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 初生之时, 具三十二相, 七宝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 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

他们是称为清净, 非实在的清净。比如有出家圣人, 证得罗汉果位, 因为杀烦恼贼的缘故, 称为比丘。也有凡夫众生出家, 或是持戒, 或是破戒, 都称为比丘。

又比如受过灌顶的转轮王子, 初生之时, 就具足三十二相, 拥有轮宝、 摩尼宝珠等七宝。虽然还是小王子, 没有做转轮王的工作, 但是他也称为转轮王, 因为他必定成为转轮王的缘故。

【彼诸人天, 亦复如是, 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 得名清净。】

极乐世界的人、天也是如此, 都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必然、当然会得到清净法身。因为一定会得到诸佛所证的实相法身, 所以名为清净。

 

第五重、善巧摄化。

【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菩萨通过止观广略修行, 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 谓广略止观, 相顺修行, 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 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柔软心, 广观极乐国土的十七种庄严、佛八种庄严、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略止, 极乐世界所有一一相好功德庄严, 都是实相, 广观略止相入无碍,如实修行,随顺法性,相顺相和,成就不二心,这就是柔软心。

比如以水取影一样。清净的水面上,有高山树林、日月星辰。水越清净,高山树林、日月星辰就越清楚。高山树林越清楚,说明水越清净,彼此互资互助,相辅相成而成就不二心,也就是柔软心。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道了净土广略诸法。

【 如实知者, 如实相而知也。 广中二十九句, 略中一句, 莫非实相也。】

如实知者,如实相一样,了知事情的真实相貌。这里广的二十九句极乐国土、佛、菩萨相好庄严,略的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没有一个不是实相。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实了知广略实相,成就了巧方便回向。

【 如是者, 如前后广略, 皆实相也。 以知实相故, 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 知众生虚妄, 则生真实慈悲也。 知真实法身, 则起真实归依也。】

如是者,如前面所说的极乐世界广二十九句,略一清净句,无量无边的种种相好庄严,一一都是实相,没有一处不是实相身。

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道了极乐世界种种相好庄严, 才是真如实相, 就会知道三界众生一切生活, 一切的善恶业, 都是虚妄、虚伪之相,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知众生虚妄, 则生真实慈悲也。由于知道众生虚妄不真实, 在空无所有中, 执着不已, 生出种种烦恼, 造种种贪嗔痴业, 而不断流转生死苦海。心中就会生出真实的慈悲心, 愿一切众生共生安乐国, 离苦得乐。

知真实法身, 则起真实归依也。知道了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无为法身无形无相, 以这个显示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种种相好功德庄严, 显示法身庄严相好, 这才是我们真实皈依处。

【慈悲之与归依, 巧方便在下。】

前面讲了慈悲与皈依, 善巧方便在下面开示。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 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 所集一切功德善根, 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 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什么是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 就是说修礼拜、赞叹、观察、作愿、回向五念门, 所集一切功德善根, 不求自身得到阿弥陀佛住持而享受安乐, 愿救拔一切众生苦厄, 心中发愿摄取一切众生, 共同往生安乐净土, 这就是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三辈生中, 虽行有优劣, 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根据佛在王舍城所说的《佛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当中, 虽然修行、善根、智慧有优劣差别,但是,无不是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

【此无上菩提心, 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 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 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这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要有救度一切众生的愿心。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土的心,愿所有的众生共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 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所以,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要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摄取众生往生清净佛国之心。天亲菩萨 《往生论》 说的无上菩提心是什么: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 为乐故愿生, 亦当不得往生也。】

如果有人不发无上菩提心,就是没有发摄取众生往生清净佛国之心,只是为了享受无量的快乐,所以愿往生净土,按照道理来说,是不能往生的。

【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所以说,不求自身得到阿弥陀佛住持、加持给予的安乐,愿救拔一切众生出离苦厄,发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清净安乐佛国。

【住持乐者, 谓彼安乐净土, 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住持乐,是说安乐净土种种功德庄严,以阿弥陀佛本愿力所住持的缘故,享受无量无边的快乐,从来没有一刹那间断。

【凡释回向名义, 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 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一般普通解释回向这个名词的意义, 就是把自己所修集的一切功德, 布施给一切众生, 愿与一切众生共同走向佛道。

【巧方便者, 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 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 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 菩萨已自成佛。】

巧方便, 就是菩萨以自己的智慧之火焰, 燃烧一切众生内心的无明黑暗烦恼, 如大火燃烧草木一般。如果有一位众生不成佛, 我就不成佛。而众生还没有全部成佛, 菩萨自己已经先成佛了。

【譬如火栝tiǎn, 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 火栝tiǎn 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 故名巧方便。】

比如用一根烧火棍, 要把一堆草木烧尽。结果草木还没有烧尽, 烧火棍却先烧完了。菩萨想的是先要度尽一切苦厄、烦恼的众生, 没有为自己想怎么样。像烧火棍一样, 草木还没有烧完, 烧火棍却先烧灭了。菩萨也是这样, 众生还没有度尽, 而自己的生死无明烦恼却全部止息了, 自己先成佛了, 这就是巧方便。

【此中言方便者, 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 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往生论》 这里说方便的意思, 就是发愿摄取一切众生, 共同往生极乐净土佛国。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毕竟是成就佛道的无上方便之路。没有比这个净土法门更容易、更方便、更捷径的。

 

第六重、 离菩提障。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 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菩萨知道上面如实所说的作愿、发心善巧方便回向成就, 就能远离三种与成佛的相违法。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 不求自乐, 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远离哪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 依智慧门, 不求自身得到安乐, 远离我心、贪心、执着自身心。就能远离第一种菩提门相违法。

由于通过观察, 如实知道, 极乐国土广说的二十九种种种功德庄严, 略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没有一个不是实相身。知道这个才是实相, 知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才是我们的真如实相。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功德庄严才是我们的家园, 就会明了, 三界众生种种相貌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如梦幻、如泡影一般虚假。

【知进守退曰智, 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 不求自乐。依慧故, 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知进守退曰智, 真正幸福快乐是什么? 就是利益众生。为众生利益的事情, 我们就发心去作。为了众生的安乐, 我们应该精进努力工作。爱重自己, 为了自己求安乐, 损人利己的事情, 我们应该退舍,这就是智。

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空、无我故,就是慧。

依智故,明了进退,不为自身求安乐、求享受,只为众生求利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心、执着自身的心。

 

二者依慈悲门, 拔一切众生苦, 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二者,依慈悲门,救拔一切众生出离苦厄,远离一切不安立众生的心,这就是远离第二种菩提门相违法。

【拔苦曰慈, 与乐曰悲。 依慈故, 拔一切众生苦。 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拔一切众生苦,叫做慈。给予众生之乐,叫做悲。依慈故,救拔一切众生出离苦难。依悲故,远离一切不安众生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 想到众生,不能令他们不安心、 不愉快。

 

三者依方便门, 怜悯一切众生心, 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己的身心。这是远离第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正直曰方, 外己曰便。 依正直故, 生怜愍一切众生心。 依外己故, 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内心正直叫做方,把自己置之度外,叫做便。依正直故,见到众生受苦难时,内心自然会生起怜悯一切众生的慈悲心。

把自己放在外面,不考虑自己享受,不在外面追求供养、恭敬的心,就会远离供养、恭敬自身的心。这就是依方便门的缘故。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上面三门,依智慧对治邪知邪见,依慈悲对治憍慢,依方便对治懈怠,如是三门,叫做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菩萨如实知道作愿、发心善巧方便回向成就,就能远离三种与成佛的相违法。

菩萨巧方便回向,就是修行五念门,所集一切善根功德,不为自己求安乐,救拔一切众生之苦,愿摄受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极乐净土。 这样就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依智慧门,不求自身安乐、享受,远离我心、贪心、执着之心, 依慈悲门,救拔一切众生苦恼,远离一切不安立众生之心。依方便门,怜愍一切苦难众生,远离追求名闻利养、恭敬之心。

 

第七重、 顺菩提门。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 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萨远离前面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就能获得满足三种随顺相和、随顺法性的菩提门法。是哪三种呢。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己求种种安乐的心。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 是顺菩提门。】

菩提是没有污染的清净处。如果为自身求五欲之乐、禅定之乐, 这样就会落在杂染的因果当中, 与菩提门相违法。

不为自己求种种安乐, 就可以熄灭种种烦恼和痛苦, 得与随顺菩提门。所以说, 没有污染的清净心, 是随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 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二者安清净心, 誓愿救拔一切众生之苦恼。

【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 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 是顺菩提门。】

菩提就是安稳一切苦恼众生得到清净处。如果不发菩提心、不作愿救拔一切贫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即是与菩提门相违背、相违反。所以, 救拔一切众生出离生死之苦恼, 是随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 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 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三者乐清净心, 欲令一切众生得无上佛道, 所以, 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土。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 则违菩提。】

菩提是毕竟常乐的大清净处所, 如果不能令一切众生得到大乘大涅槃无上之常乐, 则违菩提法。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 依大乘门。大乘门者, 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这毕竟常乐依什么途径而获得呢, 依靠大乘门得到。大乘门, 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想令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 就要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土, 往生净土就住不退转位, 必至大涅槃, 得到无上的常乐、快乐。所以又说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应知。

有了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随顺菩提门就能满足。圆满具足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就趣入了无上菩提正道。

 

第八重、 名义摄对。

【△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 摄取般若, 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

智慧、慈悲、方便正显摄对。此义如何? 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虽然兼权实, 现在对般若, 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就为权, 般若则实。若按照三权, 权中有实, 所以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 若入一实, 实中摄权, 所以说“般若摄取方便”, 权实摄对, 心智互入, 相顺相和。

【 般若者, 达如之慧名。方便者, 通权之智称。】

般若者, 就是了达一如的智慧。不二曰一, 不异曰如, 不二不异曰一如, 这就是真如之理。《心经》 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里色与空是相如的, 他们的外貌名称虽然不同, 一个叫色, 一个叫空, 但他们的本性是一如的。《心经》说: 是故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这就是达如之智慧。

方便者, 通达权巧方便, 也就是善巧方便, 应机施教的智慧。

【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省机之智, 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 亦无知而备省。】

达如, 了达真如实相的智慧。菩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 观察空, 观察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种种法的时候。虽然现象、相貌有种种的不同, 不一样, 但他们的真如本性是一如的, 不二不异。这个时候, 般若智慧通达真如, 一相无相, 他的心啊、行啊都寂灭了, 心就没有挂碍。没有挂碍了, 就远离颠倒梦想。

通权则备省众机。由于有通达权巧方便的智慧, 就能观察了解广大众生的机缘。这个人爱好什么, 那个人喜欢什么, 他都清清楚楚, 但不会缘此缘彼, 不会去造作。

省机之智, 备应而无知。虽然知道无量无边众生, 有种种千差万别的不同相状。但他不会说这是我的智慧, 我的能力等。

寂灭之慧, 亦无知而备省。般若寂灭的智慧, 没有分别, 却能普遍了解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喜好、现状等。如明镜无分别照耀万物一样, 不会去造作, 不会分别这是色法、这是受法、这是想法等等。

【然则智慧方便, 相缘而动, 相缘而静。动不失静, 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 方便之力也。】

智慧和方便, 是互为因缘, 互为联系, 有的时候动, 有的时候静。动的时候不会失去静,这是智慧观照功能,智慧的作用。寂静的时候,他又不废动的功能,这是方便力的作用。

菩萨获得智慧门、方便门,他就自在了,静的时候没有失去动的作用。动的时候,没有失去寂静的功能。他在寂静之中,一念之顷,可以百千亿化身,现种种形相,去供养十方诸佛,教化无量无边众生,这些来去作为,也是权宜之计,随顺众生方便作、方便说,心里都很明了、很清楚,寂静不动。这些都是智慧之功德,方便力的作用。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 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所以说,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方便与般若互为因缘、互为联系。

【应知者, 谓应知智慧方便, 是菩萨父母。 若不依智慧方便, 菩萨法则不成就。】

应该知道,智慧慈悲方便能生出种种清净功德,所以说,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要知道菩萨的种种庄严功德,他的威神力,都是从智慧方便门出生的。如果不依靠智慧方便二门,菩萨之法,不能成就。

【何以故。 若无智慧, 为众生时, 则堕颠倒。 若无方便, 观法性时, 则证实际。 是故应知。】

为什么呢。智慧方便门缺一不可,没有智慧,或者没有方便,自利利他功德就不能圆满。如果没有智慧,利益帮助众生的时候,他就会颠倒。他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会起贪心,求自身的快乐,贪好的,吃好的。他去利益别人的时候,会追求回报,让别人来恭敬,贪别人的供养等等。这样,与他的初发心就颠倒了。

如果没有方便门, 他观察诸法实性的时候, 就会证于实际。这是苦, 我就要离;这是善, 就要修;这是烦恼, 就要断。身心都静止了, 没有作为, 无法去帮助利益众生, 更无法成就无上佛道。所以, 巧方便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巧方便发心、发愿:“ 愿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就圆满菩提门种种功德, 很巧妙很巧妙。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 远离无安众生心, 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 远离障菩提心, 应知。

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享受, 远离不安众生的心, 远离供养恭敬自己的心。这三种法, 能让我们远离菩提心的障碍。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 障菩提心。】

诸法都有自己种种的障碍相。如风能障碍静, 风刮起来就不宁静。土能障碍水, 水来土掩, 土堆积起来能挡住水的流动。湿能障碍火, 水的湿性能把火熄灭。

五黑十恶障人天。五黑:杀、盗、淫、妄、酒。十恶:造作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造五黑十恶的业, 就会障碍人、天善果。

四颠倒障声闻果。 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无常他认为是常的, 我们的身体都有无常变化的现象。人有生老病死无常之苦, 他以为人生是乐的, 执苦为乐。我们的身心都是不可依靠的, 无我执着为我。我们的身心充满无明烦恼不清净, 不净执着为净。这些都是颠倒现象。这四颠倒,会障碍声闻果报。

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不远离我心贪著自身快乐,不远离无安众生心,不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那就会障碍菩提心。

【应知者, 若欲得无障, 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要知道,如果想菩提心没有障碍,应该依智慧门、依慈悲门、依方便门。就会远离这三种障碍,远离贪著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心。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前面所说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三种心,简略归在一起,成就妙乐胜真心。

【乐有三种。一者外乐, 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 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乐, 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 从爱佛功德起。】

快乐有三种:

一者外乐,眼、耳、鼻、舌、身五根与外在色、声、香、味、触五尘相对,而生起的快乐。眼睛看到种种形形色色的景色,这山清水秀,视野开阔,环境真美。这食物真好吃,又香又甜。这就是外在的五欲快乐。

二者内乐,色界从初禅、二禅、三禅得到禅定,由意识所生的快乐。由于心远离外在的快乐,远离五根、五尘产生的快乐。内心寂静、平静,得到初禅、二禅、三禅的禅定,生起的禅悦,就是内乐。

三者法乐乐, 智慧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 所生起的无量无边的快乐。智慧所生的快乐, 是从爱乐佛法味、爱佛功德所起。

【是远离我心, 远离无安众生心, 远离自供养心。】

这种快乐, 是远离我心追求的享受, 远离不安乐众生的心,远离求自身供养的心。

【是三种心, 清净增进, 略为妙乐胜真心。 妙言其好。 以此乐缘佛生故。 胜言胜出三界中乐。 真言不虚伪, 不颠倒。】

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这三种清净互相增长、互相增进, 简略称为妙乐胜真心。

妙言其好, 内心快乐, 极其美好。

以此乐缘佛生故。这种内心极其美妙的快乐, 是缘于佛而生出的快乐。观察极乐国土功德庄严, 观察佛功德庄严, 观察菩萨功德庄严, 一一庄严都是为了一切众生, 一一愿心都是为了我们: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这个心就生出法喜, 法喜充满, 就叫妙乐胜真心。胜, 就是说法喜、法乐乐。 这种快乐胜出、超过三界中的一切快乐。

真言不虚伪, 不颠倒。极乐世界种种功德, 一一庄严相好都是真实不虚, 都是 “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不颠倒, 观察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相貌, 胜过、超过三界道, 这都是从阿弥陀佛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的。

 

第九重、 愿事成就。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像这样, 菩萨的智慧心、方便心、无碍心、胜真心, 就能往生清净的极乐国土。

【应知者, 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 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应该知道菩萨的智慧心、方便心、无碍心、胜真心, 这四种清净功德, 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不是其他因缘而往生的。

菩萨的智慧心、方便心、无碍心、胜真心, 菩萨所集的这四种清净功德, 巧方便回向作愿摄取一切众生, 共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菩萨行般若、方便, 相缘相动, 离三种障碍心 (离我心、离无安众生心、离供养心), 获三清净心(离污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三种清净心增进, 终归妙乐胜真心, 即一心归命正因, 能生清净佛国土。然此回心核求其本, 法藏菩萨清净愿心之所回向成就, 因净果净, 非无因他因有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大菩萨随顺五念门修行, 所愿、所作随意自在, 圆满成就。这是前面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净土往生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 言此五种功德力, 能生清净佛土, 出没自在也。】

随意自在者,是说随顺礼拜、称赞、作愿、观察、回向五种功德力量,能往生清净的阿弥陀佛国土。

出没自在,出入极乐净土都是随意自在的,可以随意遍至十方世界,开化无量无边众生。

【身业者, 礼拜也。口业者, 赞叹也。意业者, 作愿也。智业者, 观察也。方便智业者, 回向也。】

身业者,专门礼拜南无阿弥陀佛。

口业者, 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意业者,愿意,作愿、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智业者,以智慧观察极乐世界二十九种种种功德庄严。

方便智业者,就是善巧方便回向,所集一切功德,回向十方,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言此五种业和合, 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种业相和、相合修行,就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往生极乐净土则能随意自在,圆满成就。

 

第十重、 利行满足。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 渐次成就五种功德, 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 二者大会众门, 三者宅门, 四者屋门, 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又有五种门,逐步次第成就五种功德。是哪五种门呢。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 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 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五种门,示现了 “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出”从极乐净土出来的次序相貌。

入相中,最初往生到极乐净土,就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之位。就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离成佛很近很近。

【入净土已, 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 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 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 当至教化地。】

进入净土,就入在阿弥陀如来大众数中,入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数列中。

成为极乐世界大众一员后,就应当到安心舍宅中修奢摩他寂静三昧。在这里修行,已经安心,菩萨所作、所愿也已经开始修学。

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进入寂静安心宅,就应当到所居住的房屋,以专念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种种功德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就能在极乐世界,受用无量无边种种法味的快乐,就可以去十方世界,度化无量无边众生。

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菩萨种种的愿心、行愿、修行,都已经圆满成就,应当去教化地,开化、教化众生,救度一切众生。

【教化地, 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 称园林游戏地门。】

教化地, 就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地方。菩萨从净土出来, 到十方世界, 菩萨把生死界, 当成园林一样, 自己在里面游戏神通, 以智慧、慈悲、善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 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厄。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这五种门, 前面四种是成就入功德, 第五种是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 何者是。释言。】

这个入功德门与出功德门, 是指什么呢。天亲菩萨在 《往生论》 中解释说。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五种功德门, 入第一门者, 就是为了往生极乐净土, 恭敬礼拜阿弥陀佛。由于恭敬礼拜佛故, 得到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 是初功德相。】

至诚恭敬礼拜阿弥陀佛, 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就是最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 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入第二门者, 就赞叹阿弥陀佛, 随顺无碍光如来名号的妙义, 弥陀的一一愿心都是为了我, 欢喜信受,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依阿弥陀如来光明智慧相貌, 如实修行赞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触其光明名号, 身心都会柔软, 善根也会增长, 得入阿弥陀如来大会众数列, 成为清净大海众菩萨, 因此叫入第二门。念佛人是什么身份, 观察一下就知道, 就是清净大众菩萨一员, 名字也取好了, 南无清净大众菩萨摩诃萨, 还在这里担心能不能往生就没有意义了。

【依如来名义赞叹, 是第二功德相。】

依阿弥陀如来名号的妙义, 真诚赞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一一光明、一一愿心都是为了我,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赞扬、赞叹阿弥陀佛, 随顺阿弥陀佛妙义, 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得入如来大会海中, 是第二种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 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入第三门者, 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发愿往生彼国。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 得入莲华藏世界, 这叫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 一心愿生彼国, 是第三功德相。】

为了修奢摩他寂静三昧, 一心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第三功德相。

一往生极乐国土,就能静止、熄灭身、口、意一切恶习、无明烦恼。所以一心发愿,求生极乐国土。

 

入第四门者, 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 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 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入第四门者,就是专心忆念、观察极乐世界国土庄严,观察佛庄严,观察菩萨庄严,以修行毗婆舍那,得到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受用种种法味妙乐,这叫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 毗婆舍那中, 有观佛国土清净味, 摄受众生大乘味, 毕竟住持不虚作味, 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 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 故言种种。 是第四功德相。】

种种法味乐者,在观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当中,有观察极乐国土清净庄严的法味。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有观察菩萨摄受众生的大乘法味。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有观察阿弥陀佛毕竟住持不虚作法味。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类似像这样取佛土法味的,有无量无边功德庄严佛法味,所以说种种法味乐。这是第四种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 以大慈悲, 观察一切苦恼众生, 示应化身, 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 游戏神通, 至教化地, 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从极乐世界出来了, 第五门。以大慈悲心, 观察一切苦恼众生, 示现应化身, 回入生死烦恼园林中, 游戏神通, 去教化十方众生。这些都是以本愿力回向所成就故。本愿力者, 示大菩萨于法身中, 常在三昧, 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 皆以本愿力起。这就叫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 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

示现应化身, 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善男子,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 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示现应化身, 可以和观世音菩萨一样, 种种应化、种种游戏神通, 宣说微妙法, 开化十方众生。

【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 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 如似游戏。】

游戏有二种意思。一者自在义。菩萨度化众生, 比如像狮子搏鹿一样, 轻而易举就能拿下, 一点也不难, 就像玩游戏一般。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 毕竟无所有。】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这个现状, 观察这个法, 他的实相, 毕竟空无所有。只是因为他迷惑、颠倒, 才说是众生。当他觉悟, 在醉梦中觉醒, 那一切如梦幻泡影, 何来的众生呢。

【虽度无量众生, 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 如似游戏。】

虽然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其实没有一个众生得到灭度。他只是迷惑、颠倒、疑惑而已,得了众生这个名。当他觉醒、成佛了,这个名就没有了。菩萨就像在大梦中做佛事一般,度化了梦中无量无边的众生,觉醒就知道一切都是空无所有,所以说,实无一众生可度。

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虽然度化了无量无边众生,却如做游戏一般。

【言本愿力者, 示大菩萨于法身中, 常在三昧, 而现种种身, 种种神通, 种种说法, 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 虽无鼓者, 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本愿力示现大菩萨在寂灭平等法身中。佛菩萨种种功德庄严都是法身的相貌,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一一愿心都是为了十方众生。所以说,大菩萨常在三昧中受用,示现种种化身,回入生死园林中,游戏神通,教化十方众生。这都是本愿力发起。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由于往昔菩萨发菩提心,发愿普度众生的缘故,来到净土,使得他在三昧中,自由自在,开化无量无边众生。这就是教化地的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 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 谓应知由自利故, 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 而能利他也。】

成就者,菩萨进入前四门,自身利益功德圆满成就。应该知道,由于自己利益圆满成就,才能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都还不能度化自己,却要去度化众生,就像自己都不会游泳,还想跳入大海去救别人,这有些不合情理。

不是不能成就自利, 却能去利益他人。自己心中有智慧光明, 才能引导众生从黑暗走向光明。自己都是盲人, 怎么还能帮助别人指引光明大道。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菩萨出第五门, 从极乐净土出来, 回向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功德圆满成就。

【成就者, 谓以回向因, 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 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成就者, 把所集无量无边功德, 回向十方, 作愿摄受一切众生, 共同往生净土, 成就无上佛道, 证教化地果位。不论是因上无量无边功德回向利益众生, 还是果上证得教化地, 没有一事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应知者, 谓应知由利他故, 则能自利。】

应该知道, 由于普遍利益十方无量无边众生, 就能利益自己, 利益他人的时候, 也成就自利功德圆满。

【非是不能利他, 而能自利也。】

不是不能利益一切众生, 而是能使自己得到利益。他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 互相成就, 互相圆满。因为能自利成就, 就能利益广大无边的众生; 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就能圆满成就自身的功德。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像这样修行五念门,不仅自身获得利益,也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迅速成就无上菩提。

【佛所得法, 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 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得早作佛也。】

佛所得到的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此菩提法,他就尊称为佛了。现在说修行五念门,迅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很快就作佛,早早地成佛。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 名为无上正遍道。】

梵文阿翻译为无,耨多罗是上,三藐是正,三是遍,菩提是道,统一翻译就叫无上正遍道。

【无上者, 言此道穷理尽性, 更无过者。】

无上者,是说无上正遍道法,穷究一切事物的道理,彻底洞明心性的本质、本性。没有谁再能超过无上正遍道。

【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 圣智也。如法相而知, 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 故圣智无知也。】

为什么说无上正遍道呢。以正的缘故。正者,实相的圣智慧。如诸法实相而知,所以称为正智。

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诸法实性没有一定的相貌,所以圣智也就无知。法性没有相貌,离一切相,所以,诸法有平等性,不是青黄赤白,不是长短方圆,不是在内、外、中间,非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圣人、圣智没有缘取境相的知见,没有这是黄的、这是白的,没有这些界立相。

【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 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 无不遍也。】

正遍道, 遍有二种意思, 一者, 圣心普遍知道一切法。二者, 法身遍满十方诸法界。不论是圣心, 还是法身, 没有不遍满法界的。

【道者, 无碍道也。经言, 十方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一道者, 一无碍道也。无碍者, 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正遍道, 道者, 没有障碍的大道。经中说, 十方世界没有障碍的人, 都是由一道出生死的。一道者, 一无障碍道。 无碍者, 就是了知生死即涅槃。就是知道诸法虽然有种种相貌, 有生的相貌, 有死的相貌, 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没有一个生的东西, 一直在那里不停地生啊、 生啊。生死这个现象, 都是因缘所显现的法。缘生缘灭这个现象就称生死, 或者称为涅槃。但事实上, 他们的本质是一如的。

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这些一切法的实质就是不二法门, 一如的, 怎么会有障碍呢, 所以不二法门没有障碍相。

【问曰, 有何因缘, 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什么原因, 说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 论言修五门行, 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在 《往生论》 天亲菩萨说, 修五念门这个教法, 作为因、作为缘, 以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成就的缘故, 所以, 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然而究竟、探索其根本的原因, 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增上缘。五念门修持都是缘于阿弥陀佛, 每一门的修持, 都是以阿弥陀佛本愿力为增上缘。所以, 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快速成佛。

【他利之与利他, 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 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 宜言他利。】

他利与利他, 谈起来有左右。如果从佛的立场来说, 应该叫做利他, 佛的本愿力是要救度利益一切众生。

从众生这个方面来说, 应该叫做他利。佛对我们的慈悲救度就是他利。

【今将谈佛力, 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现在要谈佛的力量, 谈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所以要用利他来说。应当知道此意的重要性。

【凡是生彼净土, 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 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凡是往生极乐净土, 以及极乐世界菩萨、人、天所起诸行、所有的功德庄严, 都是以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所成就。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不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 自利他利功德圆满, 快速成佛, 四十八愿就是虚设, 没有实际意义。

【今的取三愿, 用证义意。愿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得生者, 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 十念念佛, 便得往生。得往生故, 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 所以得速。一证也。】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已经圆满成就, 现在取阿弥陀佛三条誓愿来证明其义理和心意。

十八愿说:假如我成佛了,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下至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往生净土,我就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十念念佛,就得以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一往生净土,即时免除三界轮转之苦。

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没有轮转,所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能快速成佛。这是一证。

【愿言, 设我得佛, 国中人天, 不住正定聚, 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 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 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 所以得速。二证也。】

十一愿说:假如我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不是住于正定聚之位,必定成佛,我就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力住持,一往生净土,就住正定聚位。

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住正定聚位,中间就不会再退转下来,一定成佛。

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在无上菩提成佛道路上,没有障碍,不会退转,没有舍利弗施舍眼睛的困惑。一旦往生净土,就没有这些障碍,不会退转,所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快速成佛。这是二证。

【愿言, 设我得佛, 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为众生故, 被弘誓铠。积累德本, 度脱一切。游诸佛国, 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 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 所以得速。三证也。】

二十二愿说:如果我成佛的时候, 他方佛国土的诸菩萨大众, 往生到我国, 究竟达到一生补处。除了自己往昔的愿望, 要去十方世界度化众生, 那也随他的本意, 自由自在没有障碍, 教化无量无边众生。 为了利益众生, 披上弘愿的大铠甲, 以此庄严, 积累功德, 度化一切众生。游往十方佛国, 修菩萨行, 供养十方诸佛如来, 开化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众生, 使他们都安立在无上菩提道中。这些大菩萨超过普通的诸地修行, 现前就能修习普贤广大的愿行。如果不能成就, 我誓不成佛。

缘佛愿力故,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力住持, 大菩萨的修行超过普通的一地到一地的修行, 现前就可以修行普贤广大的行愿。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 所以得速。三证也。 由于超过普通的诸地之行, 所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快速成佛。这是三证。

【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 得不然乎。】

从以上三条弥陀慈悲誓愿来推, 阿弥陀佛本愿他力, 是往生净土、快速成佛的增上缘。难道不是这样的事实吗。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 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 能修禅定。以禅定故, 修习神通。以神通故, 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再次用比喻来显示自力、他力的相貌。比如有人害怕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中, 受持禁戒。受持戒律, 能令身心渐渐安静下来修习禅定。以禅定功夫, 就可以修习神通。获得神通力, 就能够周游四天下。种种这些名类, 都称为自力。

【又如劣夫, 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 便乘虚空, 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又如低劣弱小之人, 连毛驴都骑不上去。但是他跟从转轮王, 坐在转轮王的轮宝上, 就能在虚空自由自在飞行, 游行四天下, 没有障碍。依靠转轮王的力量, 周游天下, 这就叫做他力。

【愚哉, 后之学者, 闻他力可乘, 当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这是祖师大德劝诫我们皈命弥陀慈悲愿心、愿力。 愚痴的众生, 后来修学的大众, 遇到了净土三经, 听闻到阿弥陀佛本愿他力, 可以往生净土, 迅速成就无上佛道, 内心应当生起无上信心, 真实信受、信任“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之愿心, 发起皈依的心、依靠的心。 世尊我一心, 皈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不要局限自己, 疑惑佛智, 失去往生成佛的大利益。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 的义理简略学习完毕。

【经始称如是, 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 表服膺事已。】

净土三经, 都是以如是开头, 彰显以信心才能趣入经义。末后以奉行作结尾, 表明内心欢喜信受, 依教奉行。

【论初归礼, 明宗旨有由。终云义竟, 示所诠理毕。述作人殊, 于兹成例。】

天亲菩萨 《往生论》 开初表明净土论的宗旨, 就是皈命礼, 也就是现在说的“南无”。明示宗旨的来由, 都是源于世尊的经教。

终云义竟, 示所诠理毕。最后所义圆满, 表示解释义理已经完毕。

述作人殊, 于兹成例。阿难尊者叙述他听佛说的经文。天亲菩萨作论诠释佛语的密意。昙鸾大师为我们解释 《佛说无量寿经》 的大意。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的义理简略学习完毕。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