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莲如上人 点击 : 23331
一、信心是正因
(一)、信心作礼物
因为莲如上人预定十二月六日前往富田家,所以五日晚上有很多人来。上人问:【今晚何事这么多人来?】顺誓回禀说:【实是多日来之听闻,为了表达谢意;又您明日将有远行,所以想见一面,并作除夕之礼。】此时莲如上人说:无益的除夕之礼啊!除夕之礼,应以信心为礼。
(二)、本宗之肝要
讲说本宗之法门时,应表明本宗之正意在于【信心之一义】,此是肝要。
(三)、获信有几人
一日,笃志于佛法的人,多位聚集,莲如上人问他们说:你们当中,得信心者,究竟有几人?应该有一个或两个吧!
事后闻者都说:【吓破胆!】
(四)、无信即是恶
证如上人说: 以不取信为恶,故唯有取信。 善知识所说的恶,是以无信为恶。
莲如上人曾向某人说:【你真是无法形容的恶!】那人说:【无论何事,我都想依您的指示去做,但不知什么是恶?】上人答:【绝对的恶,难道无信不是恶吗?】
(五)、一次是一生
一次之愿,即是一生之愿;一次起信,即是一生起信。因为若是当下命终,即成一生之愿。
(六)、安心之相续
莲如上人说:所谓【获得一念信心后之相续】,并非两件事,而是相续最初所发起的安心;此尊贵一念之心的贯彻,谓之【常怀忆念心】,亦谓【报谢佛恩】。
所以发起归命之一念最重要。
(七)、圣教与安心
虽然广学圣教,若不确实决定他力之安心,也是徒然。信【归命弥陀,决定往生。】无二心,彻至临终,就能往生。
(八)、无生之生
所谓【无生之生】即是往生极乐,不再轮回三界,故极乐之生即是无生之生。
(九)获信者稀少
所谓:理解本宗之义者虽有,闻得之人则稀。
其意谓:获信之机稀。
(十)难信之法
莲如上人说:现在说死就死者有之,但说得信就得信者欲无。
(十一)、既有谤者,决定往生
莲如上人说:佛已预言:【有信有谤】。故今日若只有信者而没有谤者,则反而会怀疑:【为何预言:有信有谤?】已有谤者,则【信者必然往生决定】。
(十二)、解知与信知
《安心决定钞》言:久持他力之愿行在身,欲被无益之自力执拗心所缚,而空流转。
有人不知其意而问,莲如上人回答:这是听懂道理,而不是信心。
(十三)、佛心之莲花
《安心决定钞》言:弥陀之大悲,充满彼常没众生之胸中。
有人对此不审而请开示,莲如上人解释说:佛心之莲花唯有开在众生之心中;弥陀身心之功德,满入于法界众生,充满于身内,也充满于心底。
然而这只是指【领解的心中】而言。
二、念佛是报恩
(一)、自力与他力
明应二年(一四九三)元旦,劝修寺村的道德来拜年,莲如上人说:道德!你几岁了?道德!要念佛!
自力的念佛是数目念得多,想以念佛的功德求佛救度的称念;他力的念佛是归命弥陀的一念发起时,不隔时日,当下即蒙救度,此后之念佛是因为充满被救的感谢与喜悦之情,而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毫不掺杂自力。
故他力即是弥陀本愿力,这一念的信心,彻至临终而往生。
(二)、作课的观念
十月二十八日亲鸾大师忌辰之夜,法会之际,莲如上人恳切而反覆地开示说:诸位莲友!作早晚课时诵念《正信偈》、《和赞》,如想将这些回向给佛、祖师,是不应该的。他宗也有早晚课,但都用来回向。但本宗不然,为了使我们充分地领解他力信心,所以亲鸾大师撰写赞偈,尤其是七高僧的论释之意旨,在《和赞》有详细说明,课诵时充分了解这些恩德,感到【啊!尊贵呀!】而念佛,将深重的佛恩,在佛前作欢喜、报谢的表达,即是本宗作课之意。
(三)、正确的作课
莲如上人向大众问说:【早晚诵念《正信偈》、《和赞》,并且念佛,是成为往生之因呢?或不成为往生之因?】
有的回答:【成为往生之因】;有的回答:【不成为往生之因】。
莲如上人说:【 都不对!《正信偈》也好,《和赞》也好,都在开示众生一念归命阿弥陀佛,而救度后生的道理,充分地听闻这些义理,而获得信心,“难得呀!真感谢呀!”地在祖师之前表达欢喜报谢之情,即是早晚的课诵。】
(四)、报恩之念佛
莲如上人说:任凭弥陀,被救决定,有【蒙救度真感谢】的喜悦之心,此喜悦之念佛,即是报谢佛恩。
(五)、信后之念佛
《报恩讲式》言:忆念称名有勇
莲如上人解释说:称名是踊跃的念佛。信之后欢欣雀跃地念佛。
(编注:《报恩讲式》是觉如上人的汉文著作,收录於《大正大藏经》第八十三册。)
(六)、佛嫌自力念佛
《正像末和赞》言:真实信心之称名乃是弥陀回向法 故名之谓不回向自力称念被嫌贬
上人解释此赞之意说:【归命之心】与【觉得尊贵感谢而忆佛念佛之心】都是弥陀所赐与,所以认为必须如何如何地念佛,这是自力,被佛所嫌。
(七)、信心即是念佛
莲如上人说:信心决定之后,感到尊贵而念佛,或忽然而念佛,都具足佛恩。若是他宗,或者为父母,或者为其他事等等而念佛。但本宗以归命弥陀之信心即是念佛,此信后之称名,无论如何,都成为报谢佛恩。
(八)、报谢之称名
莲如上人说: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有大善大功德,故他宗以称念之功德回向给诸佛菩萨及诸天,将这功德当作自己之所有物。
但本宗不然,如果这六字名号是我的,才能以称念之功德回向给诸佛菩萨,但六字名号完全是弥陀所惠赐,所以若能一念一心任凭弥陀的救度,便立即被救,之后只是【难得啊!可贵啊!】之感恩的念佛而已。
(九)、打死蜜蜂的念佛
在山科之南殿时,有人打死了蜜蜂,不知不觉地称念佛号。莲如上人问:【现在你是以何心而念佛?】那人回答:【只是感到可怜而念佛。”】上人说:信心之人,无论任何事,他的念佛是报谢之心,都是为了报谢佛恩,应知。
(十)、打开门帘的念佛
在山科之南殿时,莲如上人打开门帘,【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著佛号而进入时,问法敬说:【法敬!你知道我现在念佛的心情吗?】【不知道。”】
上人说:这是我对救度的佛恩感到喜悦与尊贵的心情。
(十一)、都是报谢心
莲如上人说:佛法不可有赠献的心,亦即想做一事去迎合佛意的心。於佛法上,不管何事,应存报谢的心去做。
三、归命的信心
(一)、果后之方便
久远劫之古佛即是阿弥陀佛,依果后之方便而发度生之誓愿。
(二)、思维之巅峰
可谓【思维之巅峰】的除了阿弥陀佛五劫思维之本愿,此外别无。与此思维的道理同心即可成佛,同心亦非别事,而是机法一体的道理。
(三)、他力之一心
莲如上人说:所谓【一心】:是归命弥陀,与弥陀之佛心成为一体。
(四)、 他力之回向
莲如上人说:所谓【回向】:是指阿弥陀佛之救度众生。
(五)、感通弥陀心
莲如上人说:【南无】就是【归命】,此归命就是【任凭救度】之意;此任凭救度的【归命心】,即是感通【弥陀发愿回向心】。
(六)、南无与回向
莲如上人说:【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众生归顺弥陀的一念信心。【发愿回向】就是弥陀对於信顺之机,立即给予大善大功德。其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七)、获上品功德
莲如上人说:人不必任何辛劳即能获上品功德,无过於归命弥陀而成佛。
(八)、所谓不可思议
法敬向莲如上人禀告说:您亲手写的六字名号,不慎被火烧成灰烬,灰烬中显出六尊佛,真是不可思议啊!
莲如上人回答说:这并非不可思议,佛成为佛,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罪恶凡夫,仅以归命弥陀之一念而成佛,才是不可思议。
(九)、真实之宝
莲如上人说:归命弥陀的人,即成为南无阿弥陀佛的主人;成为南无阿弥陀佛的主人,就是获得信心。
本宗所谓的真实之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亦即是一念的信心。
(十)、名号是证据
实如上人说:凡夫之往生,唯归命弥陀之一念便完全具足,其证据是【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是证人。
(十一)、内心与外相
有人对於法然上人所说的【念声是一】不很了解而请开示。莲如上人解释说:
谚谓:【有心於内,现色於外】。所领受的信心之体是【南无阿弥陀佛】,故心与口亦成一体。
四、信心的欢喜
(一)、一人亦喜之信
莲如上人说: 莲友之前显露喜悦,这是名闻;若是信心,则虽一人亦喜。
(二)、不能喜悦之因
未获信而想喜悦,如以线缝物,未打结,白白地穿过去。若不得信而想喜悦,是徒然之事。
但弥陀并未说:【要喜悦才救度】,而是【救度归命的众生】之本愿故。
(三)、佛恩之欢喜
受佛法熏育的人,任何事,悲伤的事也好,不如意的事也好,凡事若想到后生一大事之被救,便能心多欢喜,这是佛恩。
(四)、取舍皆佛恩
任何事,会想到善事,是佛恩;会想到是恶事而舍弃,也是佛恩。凡夫本来易恶难善,而信心之人会舍恶取善,是弥陀之力的加被。故取与舍,任何事,都是佛恩。
(五)、永远不饱足
任何事物都会有饱足之时,唯有成佛及感受弥陀之恩惠的喜悦,则永无饱足。烧亦不失之重宝,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故弥陀广大之慈悲,真是殊胜。只要看到有信的人即感尊贵,真是非比寻常的慈悲。
(六)、人不贵法贵
莲如上人说:信心决定的人,不论是谁,乍看即感尊贵;此非其人尊贵,而是获得佛智之故。因此,我们更应知道弥陀佛智之尊贵。
(七)、仰之弥高
论语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钻之方知其坚。若信本愿,则知其殊性,愈信则愈知其尊贵、难得而增长欢喜之心。
(八)、谦虚之法悦
莲如上人说:自以为懂,就是不懂;自以为不懂,就是懂。心有弥陀救度的喜悦,就是懂。丝毫不可自以为懂。
(九)、傲慢与谦虚
虽然只讲了一言一句的法门,一般人都认为是【自己】所理解的;但信心的人,只想自己是愚恶无智,又想到报谢,因感谢之馀而向人讲说法门。
(十)、莫存自我心
认为【只有我】的那种独觉心是可耻的。
若有信心,也是领受佛的慈悲之故,不会想【只有我】。
并且遇【触光柔软】时,此心也会柔和。
因此,缘觉是独觉之悟,所以不能成佛。
(十一)、触光柔软
获得信心后,接人待物,自然柔和不粗,合於触光柔软之愿故。若无信,则我执坚固,言语粗劣,必起争端,真是可耻可贱,应知。
五、教化与信心
(一)、教化与信心
莲如上人说:教化之人,应先决定信心,之后讲说圣教,才能使闻者取信。
(二)、僧人的反省
莲如上人说:僧人是连别人也劝化,但若不能劝化自身,是很可耻的。
(三)、自身先劝化
世上没有比自己的妻子更可爱可怜愍,若连妻子也不予劝化,是太耻辱了;但若无宿善,则无力量;因此,无论如何,自己一身,要先劝化。
(四)、自己没有怎能给人
莲如上人说:自己都没信,而要劝人信,如同自己没东西,而要给人东西,别人不会认同。
又说:圣教言:【自信教人信】。自己应先信心决定,然后也教导他人信心决定,这才成为报谢佛恩。自己安心决定之后的教化,就是【大悲传普化】的意义。
(五)、舍身之教化
莲如上人说:即使真有一人取信,也要舍身去教化,那绝不会白费。
(六)、一宗之繁昌
所谓【一宗之繁昌】,并非人多势盛;即使一人获信,便是【一宗之繁昌】。
故《报恩讲式》言:【专修正行之繁昌,成於遗弟之念力。】
(七)、应知废立
莲如上人说:不可认为方便不好,应详细知道【以方便开显真实】的【废立之义】。依弥陀、释迦、善知识的善巧方便,而获得真实的信心。
(八)、幼童持剑
莲如上人说:无信而把持大事之圣教,如幼童持剑。 剑虽重宝,不谙用法,非割则伤;知用之人持之,方成重宝。
(九)、身轻恩重
信心决定的人:於佛法之处,应以身为轻;於佛法之恩,应从心敬重。
六、罪业与救度
(一)罪业与救度
顺誓问:《御文》言:【一念发起处,罪皆消灭,住於正定聚不退之位。】又言:【人命生存之间则有罪。】此二似乎相违,其意如何?
上人答:【一念发起处,罪皆消灭】者:以一念信心之力,往生决定时,罪不成为往生的障碍,故如同无罪;然而只要命在娑婆,都会造罪。顺誓!难道你已证悟而无罪?圣教里是说:【一念之处罪消】。
接著上人又殷勤解说:与其议论罪之有无,不如一再地反问是否获得信心。是罪消而后被救,或罪未消而被救,这都是弥陀的事,不是我的事。只有信心最重要。
(二)、讨论罪无益
莲如上人说:一念发起,往生决定;罪灭而救度,或罪不灭而救度,是阿弥陀佛的事,故讨论罪是无益的。弥陀的救度,是以信顺的众生为本。
(三)、信力即愿力
莲如上人说:【信心】即是一念归命弥陀时,立即被救度,其相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不管罪如何深,依一念之信力而被消除。故《真要钞》(存觉)亦言:【无始以来,轮回六道的妄业,一念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即被佛智不可思议之力所灭。】
(四)、证据是名号
在南殿很多人聚集,讨论各自心中所想的。莲如上人出来说:在讨论些什么呢?只有舍掉任何筹量、顾虑,一心无疑地信顺弥陀而已。往生是由弥陀所定的,其证据是【南无阿弥陀佛】,此外还有什么事可由自己计度的呢?
上人的解说就是如此的明快,若有不审,或其他事,只要一言半句,就能解明。
(五)、烦恼的根机
沈没於爱欲广海迷惑於名利大山
不喜入定聚之数不快近真证之证
有人对此亲鸾大师的述怀不易了解,而讨论著:【既然沈没於爱欲广海,还能往生吗?又不喜入定聚之数岂非不能往生?】
莲如上人从旁听到,便开示说:爱欲也好,名利也好,都是烦恼,这被烦恼所覆的根机,而这样那样地筹虑担忧,认为能往生或不能往生,这是杂修。
唯有“信”,此外别无。
(六)、无碍之白道
人身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贼,以夺善心之宝,但这是诸行万善之法门而谈的。
念佛不然,得佛智之信心故,念嗔痴之烦恼,以佛愿力,立即消灭。故言:【念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善导大师《观经疏》)
《正信偈》亦言:譬如日光覆云雾云雾之下明无暗
(七)、佛力之所作
莲如上人说:弥陀光明就像烘干湿物,由外面干到内面,这是日光之力。同样地,无明烦恼的凡夫,能发起决定的信心,这完全是佛力之所作;即使罪障亦依弥陀之光明而消灭。
(八)、摄取不舍之梦
住在德大寺的唯莲师,想知道【摄取不舍】的道理,而到云居寺向本尊阿弥陀佛祈愿,以七日为限;於圆满日之夜,梦见阿弥陀佛来到唯莲师身边,伸手握住唯莲师手腕不放,并开金口出声说:【这就是{摄取不舍}】。唯莲师一时惊慌,想要挣脱,但弥陀紧紧握住不离。因而知道【摄取】就是握住想逃的人不使离开。
莲如上人在赞叹解释【摄取不舍】之文时,引用这个例子作为说明。
(九)、光明之摄取
莲如上人说:归顺弥陀之人,其身被南无阿弥陀佛围绕保护。故应知【冥加】。
(十)、契合冥加
莲如上人病中,兼誉、兼缘侍候时问:【如何做才能蒙受冥加?】
上人答:蒙受冥加,即是归命弥陀。
(十一)、冥加之内
莲如上人说:一心归命弥陀的人,应知【弥陀最知道他的心】,知道弥陀凡事皆知,故於弥陀之冥加,应心生敬畏。
(十二)、 敬畏冥见
不可只顾虑同行同侣之眼目,而不敬畏冥见。
我虽不知,佛常见我,故应敬畏冥见。
(十三)、责心与安慰
莲如上人说:心不可放任,而要制御。若认为佛法是心的障碍物,但只要有信心,就有安慰。
(十四)、不可放逸无惭
莲如上人说:谚谓:【教其咀嚼,不教其囵吞。】带妻子,服鱼鸟,罪障之身,如此之人,不可认为有慈悲的救度,而更放逸无惭。
(十五)、应策励内心
身口虽相似,但内心不符;故应随各人本分,反省内心,自我策励。
七、听闻为第一
(一)、放下工作去听闻
莲如上人说:佛法是要拨出世间的时间去听闻,若想等工作有闲暇再去听闻,是很可悲的观念。佛法是不讲明天的。《和赞》开示说:假使大千界 充满烈火炎 亦过闻佛名即得永不退
(二)、水能穿石
至坚者石,至软者水,水能穿石。
古词言:心源若彻,菩提觉道,何事不成。
即使再怎样地不信,若系心听闻,因慈悲故,终可获信。
唯有佛法,极於听闻。
(三)、 听同一件事
常听闻同一件事,总认为是【新的、第一次的】,这是信心之上应有的心情。
然而一般人却只想听闻新奇的。
即使同一件事,不管听闻几次,要有【新的,第一次才听闻】的观念。
(四)、听闻决窍处
法敬说:闻法时不可什么都相同的听闻,听闻要听决窍,亦即闻其要点之处。
(五)、佛法无厌足
对佛法若无厌足,则能闻信法之不思议。
就此实如上人说:譬如世俗之人,对自己喜好的事,即使知道了,还想知道,所以向人问,一听再听,还想要听,不会饱足。佛法亦然,虽经几次听闻,也不会厌足,即使知道了,还想再知道。法义之事,不管几次,也要向人问清楚。
(六)、沉笼於水中
有莲友表达他的心情说:【我的心如同蓝子装水,听闻佛法时,内心充满感谢与尊贵;但法筵一散,又回复原来的心。】莲如上人开示他说:把蓝子浸入水中。即是:应将此身浸置於佛法中。
又说:万事皆以无信为恶,善知识所说之恶,是指无信为恶。
(七)、错误的听闻
莲如上人说:虽说是听闻,一般人不想是为了自己,而往往怀有【记住一言半句,以转售他人】的心。
(八)、目的是取信
莲如上人说:听闻佛法,想修心养性者有之,但想取信的人却没有。
(九)、取信者无
莲如上人说:想【热心听闻】的人有,想【取信】的人没有。故闻极乐之乐,为乐故愿生者,也不会成佛。唯有归命弥陀的人才能成佛。
(编注:《净土论注》言:“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者,亦当不得往生。”)
(十)、一颗殷重心
莲如上人说:有【远者近,近者远】之理。谚谓【灯台之下暗】。有常闻佛法的缘,厚蒙福报,反而不能珍视,而以为平常,结果疏忽法义;住在远方的人,想闻佛法,会起珍重追求的心。佛法要有珍重追求的心,始能真切听闻。
(十一)、时节到来
莲如上人说:所谓【时节到来】是指曾经用过心思之后,事情成就,才可说是【时节到来】;若毫无用心,而事情完成,就不说是【时节到来】。用心於听闻之后,才有【宿善、无宿善】之可言。然而,不管有宿善、无宿善;【信心】者,【极於听闻】之事也。
(十二)、听闻与宿善
莲如上人说:有阳气,有阴气。向著阳气的花早开,向著阴气的花迟开。同样的,宿善也有迟速,故有【已、今、当】之往生。遇弥陀光明,有早开之人,也有迟开之人。总之,不管迟速,信与不信,都要热心听闻佛法。并解释已、今、当之意说:有昨日获信之人,也有今日获信之人,与明日获信之人。
(十三)、宿缘与宿善
他宗以遇法为【宿缘】,本宗以获信为【宿善】。
获信最重要。
因本愿之法不漏群机,故弥陀之教亦谓“弘教”。
(十四)、宿善难有可贵
莲如上人说:世人谓:【宿善可贺】,此说不妥,本宗谓:【宿善难有】,此说很妥。
(十五)、没有比习惯更可怕
田间小雀偷吃谷架设响板欲驱之
听惯响声吓不走日久群栖响板上
上人常引用这首和歌说:一般人都是听惯了响板声的麻雀。
八、座谈很重要
(一)、一味之安心
享禄一年十二月八日夜,兼缘梦见莲如上人写了一篇文章给他,文中有梅干的譬喻如下:说到梅干梅干时闻者口中皆酸味 一味安心亦如是同一念佛无别道
(二)、愚者三人,智者一人
谚谓:【愚者三人,智者一人。】
任何事若能相聚商谈,便有受益;於佛法上,更是重要。
(三)、 讨论很重要
莲如上人说:即使听闻一言一句,但一般人都任意听闻,妄自阐释。因此,必须正确听闻,并亲近同行,表达心得,与之讨论。
(四)、相聚讨论
一天莲如上人说法完后,向四、五位公子们说:闻法之后,四、五人要相聚讨论,即使五人,所听也会不同,所以要好好讨论。
(五)、要说出话来
莲如上人说:要说话!要说话!不说话而缄默的人最可怕。不管信与不信,唯有说话。若开口说话,就能听到心底,也能受人匡正,故唯有说话。
(六)、坦率地说出
莲如上人说:不论世间或佛法,人要轻快、明朗地才好。
上人不希望人沉默,说:不说话不好。
又说:低声细语不好。
(七)、默默无语者
莲如上人说:讨论佛法时,默不作声者,无信之故。或者心中巧妙思量而发言;或者讲些其他的事,此皆无信之故。若有信,自然形於色,出於口。心中感觉喜悦就表白喜悦,寒就说寒,热就说热,如实的说出心情。於法筵中,默默不语者,无信之故。又得信之后,也不可疏忽,应接近同行,详细讨论,就不致於疏忽。
(八)、真实与装饰
莲如上人说:一直还没获得信心,能够不掩饰地表达出来,是很好的。但若内心无信,却装著安心的模样,口中也讲信心之人所讲的话,如此混淆而空过一生,一想到这种人,就感到悲痛。
(九)、不要掩饰
没获信的人再怎样地表露有信心的模样,但依然一日一日接近地狱。内心之信与不信,外表看不出来,但在严肃的因果定律之下,每日却在接近地狱。
不要想还有很长的寿命,要想只有今天一天。
犹如电光朝露、无常短促的人生,於一大事的解决,切勿等闲视之。
(十)、叹心口各异
座谈会上所发表的话,如同有信心的人,如此外表蒙混而损失往生之大事,实感悲叹。
(十一)、不获信即成徒然
烹调高贵珍物,经营款待,若宾客不食,即成白做。
虽与同行相聚,赞叹佛法,若无取信之人,则如同不食珍味。
(十二)、言语要简明
法敬是个只依安心的情形而教化的人,总是喜欢引用善导大师六字释的【言南无者】之语;莲如上人提醒他说【这也可以缩短】。意谓:言语要少,安心是什么就讲什么。
九、读经的心态
(一)、挂破、读破
莲如上人以对句说:本尊要挂破圣教要读破
(二)、读圣教之诀
莲如上人说:读任何圣教,若以【这也是他力信心,那也是他力信心】的观点去读,则不会有错。
(三)、读经的心态
阅读圣教,若不专心,究竟无益。
莲如上人说:圣教必须心不旁骛且反覆的阅读。
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得。
此点应该留意。凡是圣教应依照字句去理解,并且遵守师传、口授;切勿自我解释。
(四)、读圣教不知圣教
莲如上人说:有读圣教而不知圣教;有不读圣教而知圣教。虽是目不识丁的愚人,若请人读圣教,因听闻而获信,即是不读圣教而知圣教;又虽然会读圣教,但不是真心读,也不知法义,即是读圣教不知圣教。
(五)、自信教人信
【自信教人信】之道理也。
此句莲如上人解释说:并非读圣教所说的佛法,是听了尼入道之流的【尊贵啊!感谢啊!】等信心欢喜的话而使人获信。虽是什么都不知的愚者,佛的加被力之故,听闻尼入道等人喜悦的表达,也能使人获信。虽然会读圣教,以名闻为先,心中无法,所以不能受人信用。
(编注:【尼入道】:指不识字,没知识的人。)
(六)、无信不可靠
莲如上人又说:世间上之识时宜者,都被人称为好人,但他若无信心,我们就应怀戒心,不可信靠;即使瞎眼驼背的人,若有信心,也值得信靠。
(七)、学习的次第
莲如上人说:孩子在幼少时先要让他读圣教。 — 学读
读过以后,若不复习,不能受益。 — 复习
将懂事成人时,再怎样字正腔圆的读,但重要的是在於理解其义理。 — 辨义
再怎样深记文释,理解义理,若无信心,也是徒然。 — 获信
十、学佛趁年青
(一)、学佛趁年青
学佛要趁年轻,年老既行动不便,又贪睡;故唯有趁年轻时努力学佛。
(二)、佛法不讲明天
莲如上人常说:凡是事关佛法,则每件事应心存畏慎,事无大小,都不可轻率疏忽。
又说:佛法是不讲明天的,佛法的事要急。
(三)、后生勿疏忽
莲如上人说:不论贵贱老幼,后生一大事若疏忽,则大损失。
(四)、每人各自凌越
圆如说:往生是每人各自的凌越。每人各自深信佛法而救度后生。认为他人之事,是不知自身。
(五)、锐利的批判
莲如上人曾说:界的日向屋虽是三十万贯的富豪,但死了不能成佛;大和的了妙,虽是连一件单衣也没得穿的贫人,但这次将成佛。
(编注:“界”:大阪的富商区。“日向屋”:店号。在此指店主。)
(六)、无碍之法喜
莲如上人向兼缘说:即使编著木皮缠身,贫穷得无以为生计,也不必悲伤,应该为归命弥陀的一念之被救,而感到欢喜。
(七)、佛法为主
莲如上人说:应以【佛法为主,世间为客。】先为佛法,至於世间俗事,有了时间再去做。
(八)、佛法要微细
莲如上人说:对世间俗事无微不至地加以用心,而对佛法反而疏略,实在不好。佛法是大事,应该运心绵密,微细注意。
(九)、忽以世俗心
莲如上人说:本宗无论做任何事,都不可抱著世俗心;任何事都应以佛法的立场来处理。
(十)、种子不朽
嗜好佛法而藏有佛书的家庭,会出现学佛的子弟。
虽只一次用心於佛法,之后忘记了,也会因某种机缘,而再度追求佛法。
十一、随顺善知识
(一)、全依亲鸾
有人对亲鸾大师在世时的某些事不了解而问莲如上人,上人回答说:
我也不知,不过无论任何事情,即使不知道,也完全依亲鸾大师所作的去作。
(二)、忘己之信顺
莲如上人说:谚谓:【思君则思我】。 随顺善知识的言教,自己也能获得信心,而往生极乐。
(三)、无条件服从
对善知识所讲的话,抱著【是吗?能成吗?】等怀疑之心,真是可叹。
即使不能成,但既是善知识所讲的,就应该想【能成就】。连凡夫之身都能成佛,则无论何事,可以认为有【不能成】的吗? 就此事,不禁想到赤尾的道宗所表达的事。
一天莲如上人问道宗说:【道宗!独自一人去填平琵琶湖吧!】【是的!好。】
既是善知识之言,有不能成的吗!
(四)、师友重要,教义重要
莲如上人说:应亲近同行、善知识。《往生礼赞》(善导)明言:【不亲近者,杂行之失也。】 若近恶人,虽想不受感梁,不知不觉间,恶事成就;故应驯近善知识。
俗典也说:【人之善恶由近习。】
又说:【欲知其人,先观其友。】
【宁与善人为敌,不与恶人为友。】
(五)、崇敬善知识
有人向莲如上人请示说:【一念之信心虽然决定,但往往对善知识之言语疏略,不知如何是好?】
上人回答说:信心决定,更应有崇敬的心,但凡夫之心难免如此。若心中起这念头时,应该想到惭愧而改正。
(六)、见理折情
莲如上人说:人都有不肯输人的心,有此心就能凡事学习而有上进。但佛法是无我的,应该逊让他人而取信心。见理折情,才是佛的慈悲。
(七)、亲近信心人
亲近佛法者,无一损失,即使佛法者言行奇异,也要认为其心底藏有佛法,能如此想,则对自己有大福德。
(八)、仿效信者
莲如上人说:与其模仿恶人,不如模仿信心决定的人。
(九)、舍身求道
莲如上人说:见到信心决定的人,若想:【非如他不可】,必能成;若想:【因为他才能成】的断念,是卑劣的想法。佛法是从舍身渴求之心,而获得【信】。
(十)、问所知之事
《净土见闻集》言:【平素认为知道的事,遇善知识,若能提出来问,便有受益。】
就此莲如上人说:【将认为知道的事提出来问,便有受益。】这句话真是殊胜之语。
又说:若问所不知的,则更为殊胜。
(十一)、不耻下问
莲如上人常说:佛法之义,要详细问人;有事也要向人请教。
至於【去问谁呢?】上人答:只要是佛法,不分上下,谁都可问。佛法一事,常有看似不知,其实知道的人。
(十二)、不审与不知
莲如上人说:【不审】与一向【不知】是有差别的。若是【不知】就不可说【不审】。分别事物:【那是什么样,这是如何】等,并非很明白的叫作【不审】;若是连底细都不知的事,就不可乱说【不审】。
(十三)、见过知省
发现到修行者的过失时,应该反省:【连他都有这过失,那我更应谨慎。】因而自戒。但不可认为:【连他都会犯了,何况是我。】若作此想,则太卑贱。
(十四)、过失太大
莲如上人说:见他人之过易,见自己之过难。一旦发觉自己有过时,便应反省:【一定是过错太大,所以连自己都发觉。】而从心中改正。应该信用他人的话,因为自己之恶很难自觉。
十二、莲如的悲心
(一)、切身之悲痛
莲如上人齿痛,屡次【啊!啊!】地闭目叹息;大家想一定很痛苦。不久开口说:想起无信之人,便有身被割裂般的悲痛。
(二)病床述怀
莲如上人在病中时说:我自己对任何事都已不挂念,只是你们兄弟之中,或者有谁没起信,我便感到悲伤。一般人临终时,若还有挂念,则是障碍;但我对往生已无障碍,只有为无信之人感到悲叹。
(三)、不见无信者
从明应七年(一四九八)的夏天,一直生病之故,五月七日,莲如上人说:【我想去向亲鸾大师(遗像)作今生最后的告别。】便决定上京都。不久又说:无信心者,大师不会想见面;若是获信的人,即使召见,也要请来见一面。
(四)、一生之愿望
莲如上人独言独语地说:不管听到任何事,都不能使我称心适意;最想听的是有人获信,即使是一个人。
又说:我一生的愿望是使人获信。
(五)、无信之悲叹
我自己对任何事情,只要想做的,虽然不能立即成就,但尽力去做,没有不完成的。
但我一生之愿望的本怀是使人获信,只有他人之无信心,很感悲叹。
(六)、杂修堕地狱
莲如上人看到天王寺土塔会时说:看到那么多的人都会堕入地狱,不禁感到悲怜。
又说:其中若有本宗门徒,就会成佛。
这又是一句值得感谢的垂示。
(七)愤曲说佛法
听说奥州有人曲说本宗教义,莲如上人请来奥州的净佑,见面时格外地生气,咬牙切齿地说:【哎!哎!竟敢曲说亲鸾大师的教义,真是卑鄙!可恶!】接著又说【即使碎尸万段,也还不够。】又说:【曲说佛法,最为卑鄙!】
(八)、平起平坐
莲如上人说:我放弃身分,跟大家平起平坐,一者亲鸾大师曾说:【四海之内,信心之人皆兄弟】之故,我依这句话去实行;再则,同座时彼此亲切,好让大家毫无顾虑地发问。使大家能够获得信心,这才是我的愿望。
(九)、信者皆兄弟
莲如上人对法敬说:【法敬与我是兄弟呀!】法敬回答:【这即使蒙佛加被,也不敢当!】莲如上人说:获信的人,先往生的是兄,后往生的是弟。所以法敬是兄弟呀? 可谓:【获得同一佛恩者,信心一致故,四海皆兄弟。】
(编注:《往生论注》言:“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十)、上人的劳苦
莲如上人偶而将脚伸出来给莲友们看,脚被草鞋绳咬入的痕迹历然可睹。上人说:【就是如此地不惜辛劳,走遍京城、乡村,宣扬佛法。】
(十一)、只要为佛法
莲如上人说:只要是为了佛法,任何辛劳也不觉得是辛劳。
上人凡事都切实、辛勤地处理。
(十二)、反省背后言
法敬转述莲如上人的话说:一般人对不当面直说,而在背后批评,都会发怒;但我不那么想。凡是在我面前不便直说的,请在我背后指责,好让我辗转听到,以便改正我的心。
(十三)、物须活用於佛法
莲如上人说:使用在世俗上的财物,等於耗用佛物,应感怖畏。反之,若是为了兴隆佛法,则再怎样使用财物,即不觉厌足,且成报谢佛恩。
(十四)、佛祖寄托物
莲如上人对於门徒供养之物,常在法衣内合掌拜谢,认为是佛物。
又认为所接受的都是佛物,所以连自己吃穿之物,若不慎被脚触到,都会顶戴,以示愧谢。
曾说:我以为门徒的供养物都是亲鸾大师所赐与的。
(十五)、如来之物
一天莲如上人经过走廊时,看到掉在地上的纸片,随口说:【太糟踏佛物了】,便恭谨地两手拾起,高举头上。
又说:【总之,所有东西,即使象纸片等物,若能想是佛物,就不会糟踏。】
十三、御文如佛说
(一)、弥陀之直说
亲鸾大师的宗旨完全依据阿弥陀佛的教理,所以《御文》如同阿弥陀佛的直说。
(二)、如来之直说
应该认为《御文》是如来的直说。
法然上人之传记亦言:见其形者法然,闻其词者弥陀之直说。
(三)、信一念重要
亲鸾大师之一宗,信一念之处最重要,【信】之一事,虽代代弘扬,但如何信,一般人不是很清楚;直到莲如上人时,才撰写《御文》,明白地开示【舍弃杂行,一心归命弥陀,以救度后生。】故尊称莲如上人为【再兴上人】。
(四)、上人的大自信
莲如上人病中时向庆闻说:【请你读诵圣教给我听。】【读诵《御文》好吗?】【很好!请读。】於是选三封《御文》,各读两遍共六遍。
莲如上人回味地说:【虽是我所写的信,也很殊胜啊!】
(五)、凡夫往生之镜
莲如上人说:《御文》正是凡夫往生之镜。有人以为《御文》之外另有法门,那是很大的错误。
(六)、御文之尊贵
关於《御文》,莲如上人曾说:【於圣教有错读、错解、或难解处;但《御文》则不致如此。】
真是慈悲之极。若闻《御文》而依然不知,是无宿善之机。
(七)、即使御文章
有人怀著疑惑问法敬:【像你那样地深入佛法,但令堂却不信,是什么原因呢?】
【你的疑惑,理所当然;我早晚都读《御文》给家母听,并且讲说法义,但家母依然无动於衷!到底法敬要如何作才好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