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感恩念佛>>欢叙集>>欢叙集(3)>>
欢叙集(3)
添加时间:2023-01-28   作者:   点击:6003

                                    (四)致小于居士

小于:您好!
    日前心莲居士印给我,有关您对上宗下舜法师所提问题的答复,也给我宗舜法师所提问题的内容。接到后第二天,她说要再寄给我,最近宗舜法师再发表之文,我向她婉拒,因为我实在不想读,也懒得读,多增加心烦而已。
    我读了这些所问与所答之后,只有感叹年轻真好!还有气力去做“小明与小华”的事,不像我一面在企业服务,工作重、压力大,有时早上累得爬不起来,但被排满的工作与开会讨论事务,又逼得只好提着公事袋出门。唉!拿人家的薪水,爱钱就去死好了!所以对于类此之质难相妨,说真的,我宁愿省下时间去吃一碗鲁肉饭或一盘水果冰,或干脆小盹一下。
    小于,各人的生死各人了。您我劝人念佛,重要的在于对尚不知念佛的人,死命拼力的劝请人家能念佛罢了!管他什么自力,他力的念佛,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们能念佛了,就赶快再去劝请还不知念佛的,不是为某甲或宗舜法师对不对?《无量寿经》世尊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想想看:经道灭尽之时,连《阿弥陀经》都不存在了,谁也不知道有“一心不乱”这句经文,更不知是否要临终能“一心不乱”才算数,什么“自力”、“他力”的论说也没了(当然也包括您和宗舜法师的这些来来往往),当时只要“随意所愿”就能“皆可得度”。那么,现在如果也“随意所愿”是不是也能“皆可得度”呢?如果是,那不就省事多了吗?还干嘛的,把时间用在这些呢?多去劝人念佛,愿生极乐净土才是重要!
    要知道理念的沟通接受是最困难的事!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老妻,都会因理念的不同而引起争执;朝夕相处都还会沟通不易,况乎没有这种感情基础的?!
    我在一家很大的企业服务三十多年,二十八年前全企业进行建立管理制度,我负责的是“营业管理”。我顶着最高学府毕业,优秀的成绩及从基层服务累积的丰富实务经验,并且和老板充分讨论后,订定的管理制度,在推行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负责营业的主管,宁愿用他们久年以来所认知的方式与理念,不愿改变习惯增加不便;可是他们的做法却是会在管理上发生弊病,也会减低工作效率,然而他们就是不愿修改他们的做法与习惯。最后,不得已,老板就将他们调职,甚至对发生管理弊病的主管给予免职,然后才渐渐推动出去。
    再如百年前,日本统治台湾时,日本农业专家看到台湾农民种植地瓜(甘薯),在田里一行紧接一行的栽种,长成的地瓜又小又少。日本专家要求种一行,隔一行之空间再种一行,地瓜才会又大又多。台湾老农嗤之以鼻,认为用膝盖就可以想了;一块土地如这么栽种,只用了一半土地,岂能收成反而多?自已吃过的盐都比日本专家吃饭还多,因此讥笑妨难。最后,日本政府下令如违反的,即抓起来关禁或罚款,农民才只好照着办,没想到收成时,真的地瓜反而越大,产量为过去的数倍。
    净土念佛法门,是从龙树菩萨《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天亲菩萨《净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禅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法事赞》、《般舟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等,一系列的继承敷演发扬的。这是“本愿”“他力”理念的由来。可是在唐武宗(西元841—846)废佛灭法之后,《往生论注》、《安乐集》及善导大师《观经疏》等皆被焚毁殆尽。这些经论在唐朝由“遣唐使”带进日本,可是日本宇多天皇在西元894年废“遣唐使”,继位之醍醐天皇又严禁人民私自出国,进行锁国政策,致上列经论在中国失传了一千年,直到民国初年才由杨仁山大德自日本友人南条文雄(净土真宗大师)引回中国。在如此长久的时间中,净土三部经全依禅学与理学,以自力之角度加以注解,所以有“寓宗”之说。“净土宗”之开立,是日本法然上人(1133—1212)所开立,以元晓《游心安乐道》所言“净土宗义,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及慈恩《西方要诀》所言“依此一宗”,迦才《净土论》所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等文为典据,建立“净土宗”之宗名,而所谓“净土真宗”是在突显“净土”之真正宗旨,是法然上人之弟子亲鸾圣人所提出,并不是对“净土宗”另外别立的。善导流的净土理念,由此在日本发扬光大。
    试想:在中国已失传了一千年的“本愿”“他力”理念,在根深蒂固的自力久习中,岂是杨仁山大德虽然将失传之经论取回中国,就自能体会“他力”的理念呢?缺少环境的熏陶与理念的注入,宁不仍然被长久以来的习惯与认知所系缚呢?再者,自法然上人以降的净土真宗大师,毕竟距今都最少已有数百年以上,除非能醉心于日本古文,又何能看得懂呢?就算有看得懂的学者,如无佛学素养甚至有他力理念的净土思想,又何能真正体会文中的真义呢?从事于弘扬净土“本愿”“他力”理念而有译著的,始自于游藤老居士,近则有上慧下净法师在日本专研净土真宗时,无意中自旧书摊获得七十五册之《真宗全书》,二年前才加以翻印流通,据估流通到大陆迄今才数部而已,当中汉文之部分约有一半。我不知有多少人读过,真正了解多少?为能广泛使大家能真正体会吟味深沁法要,慧净法师近年来努力翻译著作,目前也才完成17本,这些都是最重要的部份。不知有多少人读过,真正了解多少?就《叹异钞》而论,您与宗舜法师的内容就有不同,这完全涉及对古日文造诣深浅,和对他力理念体会深刻的不同而会译文有了不同的味道。这不同的味道正是体会真义极为深切细腻,而能否拨动心弦之处。
    加之,吾人常会因年岁的增长,对世事经历的丰薄不同,对于经论随时会有不同的见解与境界。君不见,有些著作或录音带,常常是在尚年轻阅历与成长尚不足之下而完成的,但在年老了,理念与体会改变了,却无法收回以前青涩不足的作品而加以更改,造成流通的作品反而不是最后他已真正得到或体会的。
    另外,受生活环境与接触面的影响:譬如我一直都在商业面工作,涉及的都是我们出售产品给客户。每个客户每月都是数十万美金,不可能现金买卖必须放账,如何防止倒账,如何探知客户经营现况呢?而客户经营不好的,都在极力掩饰造假,往往最后就只好走上法庭进行民事或刑事的诉讼,在难以计数的接触人与事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这副世间“业报身”的凡夫,实在没有“贪嗔痴”是活不下去的!进而也深度的审视自已,确确实实的承担善导大师的第一种深信: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此掏空了自已,折伏掉自已一切所能,匍匐于最低劣卑微之处,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已无一丝一毫之动能往生极乐无为涅槃净土。九年前,五十一岁时,从未接触佛教的我,初闻弥陀慈父大悲本愿名号救度的旨意时,就是以最最下下的下根人,一头冲入大悲本愿海。同时去听闻法益的同事谢君问我“那,你是无可奈何的信受啰!”我说“是的!不然我又能如何?”善导大师的第二种深信: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不是用脑筋硬挤出来的“深信”,而是心与心的相念默契;不是讨论文章的善人恶人,在那里推敲斟酌。所谓“绝对他力”,是从自已内心深处做起,折伏自已、匍匐于低劣卑微之处,从而才能产生与佛心成就大悲本愿名号的疼爱,相契共鸣,心心相念默契。简单的说,佛就像父母看到了我这么体会,对我说“你终于懂得了我的心”,如此而已!
    我们的“见闻觉知”,如眼之能看,耳之能听,不是医学上所说的视神经、听神经的作用,追究其极处,乃是我们所有的真如自性推动的作用。我之能念佛,能领受佛号的救度,也是佛的大悲心所成就的真如名号所推动,认知于此,就是“他力”。这是从心态上确立,不是外在的枝枝节节。
    有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自学校毕业后就在台湾很乡下的地方担任教职。学校小,学生少,生活更是局限于很小的人与事的接触面,教学的方式恐怕也有不妥之处,所以上课时学生嬉闹喧哗,而他也无能制止。他很认真读佛经,依文解义,因此就将他的认知,要大家做到什么什么的。我听到后觉得很羡慕,人家有那么纯朴善良的生活环保,而自已却在五浊恶世贪嗔痴中讨生计。如果我将所经历过恶的一面告诉他,恐和他二十几年来在教学经验中完全不同,而难以苟同,也难以体会,因为他完全没有经历过。目前在大都市的电视频道有五、六十个,报纸亦有十多份,每份每天都有数十页,这些媒体为著生存,无不充实内容与别人竞争,无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娱乐……,日日求新求变的报导,因而增加了很多见识,调整了很多以往的观念;又加能多出国,则又实地了解原来有许多认为自已正确的,在别国就不见得是正确了,如此,养成了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尊重别人的见解与权利,也较能体谅别人的“恶”。净土法门的弟子是披阿弥陀佛的宏誓铠,走入大众的。
    凡此种种,端在众生受不同之业报,又因不同的生活环境趣向而致产生不同的见解,对经文切入的角度亦有不同。譬如: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十九愿用“假令不与”。第二十愿用“不果遂者”。为什么不和第十八愿一样,在“欲生我国”之后,就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呢?还有,“当来之世,经道灭尽……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为什么不说皆可“往生”,而说“得度”呢?经道灭尽了,也不知道怎么“自力”哩!
《观无量寿经》以“上品上生”为例,用了“即便往生”与“即得往生”之含义如何?又,第七观“华座观”世尊说要为阿难及韦提希夫人分别解说除苦恼法之后,“说是语时”,三圣即示现住立空中;在说完“下品下生”之后,也是“说是语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及三圣。这其中意义如何呢?
    《阿弥陀经》读诵一遍也不过十几分钟,当中世尊呼唤舍利弗达三十六次。我们对子女说话,或亲友相互之间说话十几分钟,及极平常;但,你曾呼唤子女达三十六次吗?这么短的时间内,呼唤三十六次,会是什么心情?
    类如上述,必须深沁吟味体会,乃能豁然意解心开,否则对于“花开见佛”,只是四个文字,在文字堆里挣扎而已,不能体会那是怎么的一回事。
    小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两人在喋喋不休的争论,有一方的声势较大或认为较有道理,但另一方在心里永远都不以为然的!这方有一百个理由,对方就可提出一百零一个理由反对。何苦呢?吃得太饱撑着吗?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就对于有人问他,若解行不同之人,多引经论来相妨,要如何对治彼难?您可以好好详读体会善导大师的开示。况且,世尊在说《法华经》的时候,尚有五千人离席呢!我等又算老几?
自已正饿着(尚在生死轮回),看到别人吃包子,自已在旁边喊烧喊冷(对“即得往生”的旨意说三道四),于自已何益?!

                                                     愿赋 合十敬上
                                                       1999、7、16

上一篇: 欢叙集(2)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