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净宗经典净宗论注净宗传承极乐法音感恩念佛莲友专栏庐山龙泉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莲友专栏>>愿赋居士>>十二、万门之门无门为门(二篇)>>
十二、万门之门无门为门(二篇)
添加时间:2023-2-10   作者:愿赋居士   点击:5199

                                               后语
                                              十二、万门之门无门为门(二篇)
心得十二之一
    古代有一位智兴法师,因为鸣钟而救度地狱之苦。有位将军因病死堕地狱,由于智兴法师鸣钟响彻地狱,而使同狱受苦者,因闻钟声俱得解脱。将军托梦其妻去谢法师,兴师认为自己并无功德,他表示自己每当撞钟时,先祈愿诸贤圣同入道场,然后鸣钟三下;又愿诸鬼超生,闻此钟声俱时离苦得乐,四时行之,不论酷暑严冬,终不辞情,此愿奉行不怠而已。
  试想:智兴法师把救度鬼趣及祈请诸贤圣佑护的心念,注入钟声四时行之,即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功德力,况乎当自己身即名号,不管口称心念,依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力,当然都能令众生得蒙救度。名号具足无上功德,是随众生的心念与心量而发挥的。
  心莲居士曾举出她小时候打破花瓶为例,当她被母亲责骂时,父亲劝慰表示每个人谁没有在小时候打坏东西,而加以宽恕时,心莲的哭声反而更大。这种被宽恕的感受,即如我等无量劫以来所造罪业,无以了脱生死之际,忽闻自己不但被宽恕而且已得蒙往生净土,怎能不为之痛哭涕零欢欣鼓舞呢?
  心莲居士另以开车为例,刚开始,学上坡如何换档,倒车入库如何打方向盘要打几圈,都一一牢记训练。当学成迄今熟练之后,开车就不必另外作意,如何上坡倒车,自然而为。再如我们学自行车,刚开始跌跌撞撞,常常心与愿违,想避开前面的石块或凹洞,却仍然往前撞。这就如初闻本愿名号,总会疑虑不安,或受不同解行之阻碍,但,一旦听闻名号建立之因,则我心光即被名号佛光摄取不舍,真如名号独运之力,会随时间与念佛及不断听闻而调熟,心量逐渐增大并与名号愈亲昵。再如你我就像一块木炭,遇本愿名号之火而点着,火力之故,使木炭逐渐熔融而分不出是火是炭。与名号不一不异之情怀,亦复如是。
  拉萨布达拉宫的金顶,藏人朝圣见到金顶,即久久顶礼膜拜,认为从此诸罪烦恼一扫而光。诸佛如来之救度众生本即如此方便,而其中以弥陀慈父为最方便。我们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即如藏人见金顶起恭敬欣爱之心,见到名号即是见佛,时时恭敬欣爱礼佛拜佛念佛,即是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曾看过一篇短文:蝌蚪在水中拼命游着,羡慕青蛙能在水中游也能在陆上跳。青蛙说「你不必心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现在怎么拼命游,也不会变成青蛙。等你变成青蛙后,就没有蝌蚪的所有烦恼了!那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想变成青蛙的热忱与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了知名号救度的大恩,念佛往生成佛,本来就是这么自然而成的。一切杂修造作,都只是障碍了自己纯真与名号合而为一。
  日本的纯情念佛人庄松,有一位同门好友因病重濒死,平时的安心完全崩溃,心中矛盾痛苦不已,所以急着想见庄松,家人就把庄松请来。
  庄松到了之后,却直接走向小佛龛,郑重礼佛拜佛。家人说「庄松兄,我不是请你来拜佛的,而是请你向病人说几句话」。庄松从容不迫的回答「本愿又不是我发的,我身上也没有东西可救他,那有什么话好对他说的?佛立过誓,如果不能让你我往生,他就不取正觉成佛。现在佛不是已在这里取着正觉吗?难道还不够?」
  病人听了茅塞顿开,心中涌上无限喜悦,旋即安祥往生。
  我等凡夫,心念意志本就非常危弱飘忽,加上烦恼不断,既或一时的轻安都很难得,至于能安心决定也只是一念信解,电光石火的剎那而已。因之,才有「乃至一念」的施设,随后是经不断听闻体会才能逐渐安下心来的。平时能放得下也好,放不下也好;能安心也好,不能安心也好,这些都不是救度的条件,而是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反正十劫前佛就已完成了你的救度,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自己要怎么办?谁都管不了你,也懒得理你的。知道自己手中已拿到了前往极乐净土的机票,能平时游步十方行权方便,观赏此生现成之景色固然甚佳。然而如颠沛流离,就想到《无量寿经》所说「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再苦再苦,也只是此身此生而已;随因果而受,随因缘而行,乘佛愿而化生,乘名号而成佛。至于临终死缘无尽,受业风所袭,本就千奇百怪的,再怎么在乎,又能如何?平时果真能任凭佛的救度,临终反而不能任凭佛的安排方式往生极乐,岂不很矛盾吗?甚或有对于佛的光明摄取救度,不能有百分之百的信托,即有愧于佛的大悲救度,亦是疑惑佛智了。真实安住于佛力救度的人,必然由其言语、行为显现出自信,悲心渐增,远离放逸无惭。

十二之二
  在一篇「一个父亲的忏悔」,作者以父亲的身份,鼓励儿子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儿子在功课压力之外,又加上另一层压力。孝顺的儿子只能默默承受,从不怨恨,但脸庞已开始失去笑容,眼神呆滞,心情消沉。做父亲的还以为是儿子的坚忍,在应付任何挑战,所以继续鼓励儿子,不仅要好,还要更好!
  当表面的坚强挡不住内心的脆弱时,书本成为痛苦,功课成为无趣,唯一的保护就是反抗。所以开始逃学,追逐放浪以取代心灵上的道德。即便有时儿子说出他的苦闷感受,父亲仍认为那是幼稚的,必须加以克服;而实际上是使儿子成为孤帆,推他航向茫茫苦海。
  父亲后来发现错误,发现自己完全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扭曲一个小孩的心灵,没有分担孩子心中的灾难,承担他的痛苦,与他手牵手共渡难关。故及时纠正自己的观点,破除自己的藩篱,开放自己的心灵,终于挽回一个即将毁灭孩子的后果。
  我们不也常强调「见贤思齐」吗?然则,如何做好一个凡夫,那才是最根本的。在生命里,其实不必有太多的教条,尤其当自己在高位,处处受到前呼后拥时,那能体会身系囹圄的牢狱生活感受?当自己的生活局限在有限的人事物时,所提出的教导方式或教条,有时连自己都做不到,那能体会契入生活在劣弱无奈的环境与现实的状况呢?五劫思惟的珍贵,即在于充分了解众生的苦楚;兆载永劫的修为,即在于实际面对众生的恶形恶状,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让我们以凡夫的身份模样,不必改变自己而蒙获救度的。领受名号即是领受大慈大悲,在大慈大悲中,自然含有仁义礼智信,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林居士说得好!「领受了名号的救度,就是彼岸的人,到此岸过日子而已」。
  《楞严经》说「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虞,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这种深刻的写照,正是我等领受佛恩救度的心情,也是忽入佛家预佛天伦,极为温馨的。此也是后来乃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如母忆子,如子忆母的教化与指归也!这一切的一切都完全为着救度我。越去体会「五劫思惟摄取佛国清净之行」「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越觉得真实可贵!
  果伦居士的夫人,曾以未能「获信」而焦虑,怀疑东怀疑西,是不是自己没吃净口斋?有时好计较?怀疑自己?怀疑佛?后来端正心态,不管获信与否,一生做个信心的念佛人。有一天深夜,在思惟「见佛身即见佛心,见佛心即悟佛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于救度眼前丑恶、卑贱、怯弱、无力的自己。这便是入信!」忽然间体会到:我不就是那个被阿弥陀佛救度,眼前丑恶、卑贱、怯弱、无力的女子吗?一下子明白了!「我被救度了!获信了!」顿时泪水不断,接着又笑了好一阵子,心里刷的!一下子亮了!得到了大安慰大满足!
  夫,急于「获信」而焦急,是对于「信」在理念上混淆了,别有希望,所以才产生要去「获」。向来念佛被当做积功累德,却不知往生成佛的功德,老早已放入在名号内,所以即使「疑疑的念,也疑疑的会往生」,有此认知就已是深信了!不然,我等又能如何?
  想想看:当一般的念佛,以种种方式修持的时候,而领受本愿救度的念佛人,却正以欢喜踊跃,感激感恩感谢的心情,相互倾诉而滋味洋溢,两种截然不同的念佛心情,到底哪是佛我一体?其持名深浅又是如何呢?
  曾有莲友形容:阿弥陀佛的本愿,如一个光明的大圆形,而我们就像一个虚线的小圆形在大圆形之外,虚线代表无明;当我们领受名号,虚线就消失了,即被光明摄入大圆形内。我说非也!我们一直在大圆形内,此即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之义也,当我们领受名号,虚线就消失,与大光明合而为一,此即我们的心光与佛光合而为一。
  信证居士说「佛智是体,名号功德是相,众生往生是用。对体相不能了知或有疑惑,其用效肯定要逊色一些,此所以有三辈九品的分别」。妙哉!对体相有了疑惑即不能明信佛智,产生了疏离,不能相亲相爱亲昵,其「用」当然有别。
  一遍上人在兵库县宝满寺,被禅宗法灯国师问到心境,而写了「若是一心唱念,则无佛亦无我,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声」。法灯答以「未彻在」不表满意。一遍上人再写「若是一心唱念,则无佛亦无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法灯微笑赞许。据说此乃第一句还有自己在唱念的我执意识存在,第二句则融于一心念佛。很想如能有第三句,会是怎么呢?则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而已矣!念佛就念佛,何须其它唠叨?
    此亦即《无量寿经》所说「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道者,名号也!对于名号的救度及功德力,是随众生所知与心量而提升无有穷极。自己要能提升,需从内心不拒绝、不排斥、不疑惑佛智,亦即明信佛智,不逆违,就自然之所牵往生极乐报土,所以是易往的;而「无人」是指明佛智,毫无我人一己之所能(如指没有或很少人往生,就与「易往」相互矛盾)。
  莲如上人在《御文章》有二次提到有些人说「十劫正觉之初,弥陀如来便奠定我等之往生,若不忘此,即是信心之相」,莲如上人认为大错特错。但,如何改错呢?很值得体会吟味的。
  隋朝道喻法师在开觉寺时,念佛并且用檀造了一尊只有三寸长的阿弥陀佛像。后来在禅定中,见到佛问他「你为什么把我的像造那么小?」道喻法师说「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说完后,立刻看到佛身遍满虚空。真如名号具不可思议无上功德力,称念名号与名号的亲近,亦是「心大即大,心小即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八万四千法门者,八万四千方式的亲近、念佛、领受得救也。是普门,万门之门;亦无门,无门为门也。

「补记」
    《阿弥陀经》是佛教最普遍的经典,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注释,皆令我们受益良多。全部经文一八五七字,读诵一次只需十几分钟;但,竟然呼唤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达三十六次之多。试想:父母对子女的讲话十几分钟,如果呼唤子女三十六次,这会是什么的心情?对此尚未见加以阐述。
  我认为如果不从感情去契入,可能难以真实体会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度,是何等的慈爱与不可思议了!因之在数年前就一直希望能从这个方向去表达读经的心得。三年多前,先将自己十几年来读经论及其它文章,所抄录之内容与心得,写成的一百五十多万字笔记,逐页搜集可发挥经文妙意之处加以分类,然后全部影印(约一千张笔记)加以思维结构,按经文段落写成短篇文章。从二○○○年元月起,在「天心月刊」发表,并蒙「菩提长青」月刊随时刊出,获得许多读者的肯定与鼓励。现今已全部完成共三十八篇。
  本书的完成必须感谢:天心月刊及菩提长青的刊出,廖玉珍小姐、胡淑惠小姐、李翠媚小姐的协助缮打,阚正宗先生的鼓励,并蒙温金钻先生、蔡长林先生设计这么美好的封面与封底。

「事实记述」
愿赋居士惠鉴:
  您寄来的《阿弥陀经心得记》在计算机扫瞄时,发生的错漏字,和第94页倒数第5行中,「及」字被符号所遮盖,均一并修改了,现今附上。
  顺便告诉您,一件很奇妙的事。自从帮您在「天心月刊」发表的劝请念佛之文,整理编排成《我们回家吧》及《归来吧故乡》佛书开始,三年多来就经常在半夜被一道夺目的强光所惊醒,如星光飘浮,闪烁不定,忽远忽近。以前我从未读过佛书,不懂佛学,初始以为是灵魂、鬼怪之类不干净的东西,我总是用被子蒙着头,不敢看亦不敢睡觉,直到天亮。几个月前,我才将此事告之母亲,母亲要我将寄放在她家,是您赠送的阿弥陀佛木框装的佛像及「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迎回家安放,早晚有空三炷香,诚心膜拜,总算觉得内心安心多了。
  此次在完成《阿弥陀经心得记》之后,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想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总是半夜到我房里来?于是睁开双眼,定神仔细瞧,祗见从窗户天花板上出现的那一小点白光,由小而渐渐变大,整个房中光亮起来如白天,伫立在其中的是白衣观世音菩萨啊!身上四周发出光芒万丈,心中于是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感谢您的观照。
  至此,我终于明白,如我等凡夫俗子,只是平时经常称诵「南无阿弥陀佛」,竟然可以看见观音大士,真是觉得不可思议。
    上述是真的,不是我瞎说的。

                                                     翠愿 合十敬上
                                                     二ΟΟ二四年月十四日

Copyright @ 2010 净土宗祖庭-庐山龙泉寺网站 赣公网安备36040202000339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8825号-2
  南无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赣(2022)0000044